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5403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知识达标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什么是种群?(2) 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哪些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4)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5)如何识别种群的分布型?(6)如何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课标要求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知识回顾(1)如何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环境容纳量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什么是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4)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课标要求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回顾(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2)研究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有什么意义?课标要求4阐明群落的演替。知识回顾(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有哪些?(2)群落的演替有哪两种类型?主要区别是什么?各有哪些实例?(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大致要经历哪几个阶段?(4)什么是顶极群落?(5)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理解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课标要求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回顾(1)实验的原理和探究思路分别是什么?(2)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3)酵母菌的计数与计算方法是什么?二、能力达标在综合检

3、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BC D解析:选C种群数量包括各个年龄结构个体数之和,不能通过某个年龄组个体数来判定种群数量的增减,错误;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

4、数量一定增长,正确;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正确;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正确;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正确。 2.对某地新引入的一种鸟在第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生出率死亡率)/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下列对该鸟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选C由题

5、 中表格可知,第14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第4年时达到最大,第57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由此可判断,17年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且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第4年时该种群数量为K/2,第7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慢,该种群数量接近K值(环境容纳量),故在被调查的这7年中,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其中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3根据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龄(岁)甲(百万)乙(百万)701.917.860692.715.450593.821.640496.538.430399.

6、739.6202913.836.2101917.437.60929.738.4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选B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小,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属于增长型;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所占比例相当,因而属于稳定型。4.右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结构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如

7、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选C种群的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波动;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到达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持在K/2。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

8、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选C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6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出生率如图中,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Aa BbCc Dd解析:选C在图中曲线、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7南海某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下图是该岛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曲线,对该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A在M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B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C

9、整条曲线说明人类的增长曲线不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D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一定会超过N线的限制解析:选BM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J”形曲线。N线是该环境所承受的最大数量值,此数值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人类的增长曲线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不会超过N线的限制。8下列哪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寄生捕食疾病气候动物的内分泌功能A BC D解析:选D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10、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选B种群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而B项所述为种群的密度特征,而不是空间特征。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A5.2104 B3.25105C5.2103 D3.25104解析:选B2 mm2 mm0.1 mm0.4 mm3,即每0.4 mm3的培养液中平均有13个酵母菌,那么10

11、 mL(104 mm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131040.43.25105。11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D. 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解析:选BK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1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

12、段是不相同的C“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选B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表现出“S”形增长曲线。故“S”形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13科学家通过对许多作物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A种群密度为4左右

13、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的供应量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解析:选D甜菜主要以根为可利用部分,种群密度为6左右时,产量最高;密度过高时玉米子粒产量将会下降。曲线显示种群密度明显影响欧防风草根的产量。14下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C丙、甲、乙 D丁、乙、丙解析:选C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增殖,其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表现为“J”形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

14、,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量增多,应为甲曲线;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图曲线。15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下图表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0a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 形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 形增长解析:选B0a年,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b年及b之后的一段时间,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d年,值大于1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种群呈“J”形增长。16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

15、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老鼠的数量将会很快恢复D种群的K值时固定不变的解析:选DK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可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会在K值上下波动。17假设鲤鱼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在S3时捕捞鲤鱼最易获得最大日捕获量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在S1时

16、,鲤鱼种群增长率最大解析:选C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最快时为(KN)/K0.5,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3点之前。18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做是一个()A种群 B群落C生物圈 D生态环境解析:选B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题中所述的是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1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解析:选

17、D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在森林生态系统更加明显。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20下图a、b、c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

18、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不同高度山坡上分布着不同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21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A微生物 B苔藓植物C穴居动物 D落叶和土壤解析:选D落叶和土壤不属于生物成分。22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干涸池塘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 BC D解析:选D废弃的池塘上发生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其初始阶段应为干涸池塘阶段,往下依次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与乔木阶段。23低温低湿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C温带

19、草原 D苔原解析:选D高温高湿条件下顶极群落为热带雨林;低温低湿条件下为苔原;中温中湿条件下为温带草原;低温高湿条件下为北方针叶林;极端缺水条件下顶极群落为沙漠。24下列与顶极群落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B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类顶极群落取决于气候条件C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平衡点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D顶极群落仍处于不断演替过程中即使没有外力干扰也不能永远保持原状解析:选D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将不再继续进行,此时只要无外力干扰,群落永远保持原状。25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

20、替顺序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演替期间,营养物质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B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C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D顶极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原生演替完全相同解析:选D由图可得:随着演替的进行,光的水平因遮阴而逐渐减弱,而营养物质随枯枝

21、落叶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多;根据光和营养物质曲线的走势,可以得出,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在演替顺序上基本相同,但原生演替一般需要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较好的土壤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1)如果是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型,其特点是_个体很多,而_个体很少,则种群的_会越来越大。(2)如果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

22、须采取的措施是:留下_鸡,处理_鸡;要保持_多,_少的性别比例;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加以良好的_,使它们有很高的_,让衰退型转化为_。解析:该题中,存活曲线符合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存活曲线呈凸型。在养牛场的牛群中,幼牛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所以是增长型。而存活曲线表明幼年、成年的鸡少,是衰退型,所以要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增长型,才能使鸡场维持下去。答案:(1)增长幼年老年密度(2)幼年、成年老年雌雄幼年鸡饲养条件成活率增长型27(5分)下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内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若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下增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是_;“不受限制的环境”的含义是_。若在自然环境中,由

23、于环境的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_。(2)若研究的种群为一草原牧场的羊群,则此羊群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_。(3)从种群内部分析,自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_。解析:在食物、生活空间充裕,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若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草原牧场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K值(环境容纳量)。答案:(1)a食物、生活空间充裕,无敌害,无疾病等b(2) 600只(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平衡28(15分)生物种群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种群自动调控的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图解可看出,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

24、环境阻力将随之_;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_。(2)若图解表示某村镇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解可以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原有的数量。请结合图解解释原因,并提出完善的措施。_。(3)种群是一个_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_,它是由_和_的变化以及_的改变引起的。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_因素和_因素两大类。(4)下列两图中的甲图表示绵羊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t2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请在乙图中绘制绵羊进入该岛屿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解析:(1)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加大。(2)降低种群

25、数量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小环境容纳量,简单的灭鼠可能导致种群发展阻力减小,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的局面发生。(3)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个体数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其种群数量可受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调节。(4)种群数量达K值后,可因食物、空间及其他因素制约而停止增长。绘制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时,应注意t1为钟形曲线顶点,t2t3增长速率为0。答案:(1)增大出生率、死亡率(2)减小环境容纳量是降低种群数量最根本的途径。简单的灭鼠并不能降低环境容纳量,杀死一批老鼠后,种群发展的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大(或上升),死亡率减小(或降低),老鼠的数量很快会恢复到原有的数量。结合灭鼠,应严密储粮,保护老鼠天敌

26、,清除垃圾以使环境阻力增大,才能更有效地将老鼠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值。(3)动态时间种群数量波动出生率死亡率环境条件外源性内源性(4)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如图29(8分)下图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据图回答:(1)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_、斜温层、静水层、_等4层。 (2)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_,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_。(3)在冬、夏等不同季节,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_、_和_的垂直分布决定的。这些生态因子在垂直分布上的层次越多,水生群落所包含的_也就越多。解析:据图

27、可知,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等4层。浮游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表水层,而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因底泥层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的垂直分布决定的。答案:(1)表水层底泥层(2)表水层底泥层(3)光温度含氧量生物种类30(10分)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事例1:如下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植物的积累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植物的积累量。事例2: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

28、,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3: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植物,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能_(填“促进”或“抑制”)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图中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2)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_。(3)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_。(4)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

29、些活动可能会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_。(5)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_。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解析:根据事例1的图示可知,适当放牧能提高植物的积累量,即可促进牧草生长,A点植物的积累量最大,故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C点植物的积累量为0,故放牧量长期在C点会使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要想防止草原退化,就要适度放牧。根据事例3可知, 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竞争。答案:(1)次生演替促进A(2)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3)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牧量,做到合理放牧(4)过度放牧,乱采滥伐、盲目引入外来物种等(5)竞争群落种群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