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5901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例1(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

2、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得出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得出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他的散体大赋时人赞曰”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例2(2019全国

3、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

4、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等信息,可以概括出郭子仪的历史功绩。第(2)问,根据材料

5、中的“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等信息,从郭子仪的个人品质、智谋和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分析。例3(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

6、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答案(1)不同:华盛顿“中立政策”: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罗斯福“睦邻政策”:积极参与拉美事务。(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

7、利于拉美经济发展。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美国在建国初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基本特征,依据材料“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不同。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

8、张以及对美国和拉美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控制拉美地区、维护美国根本利益角度分析。例4(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

9、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0、”并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原因之一。第(2)问,材料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结合所学,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草原地区发展等角度分析评价。例5(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11、。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

12、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答案(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共同之处: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

13、并用等。第(2)问,根据材料“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例6(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

14、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

15、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可见季札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和经典有精深的理解;“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可见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由“季札坚拒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可见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第(2)问,根据材料“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1人物活动背景(原因)、措施等答题一般规律(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背景类、原因类背景回答

16、方法:要素分析法为主,把人物放回到所处时代,结合要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回答。原因回答方法:根据材料逐句概括为主,同时结合时代环境分析回答。(2)人物的活动,如措施、贡献的回答方法:一般从材料中依据分数、标点逐句概括得出,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概括回答。2人物主张(措施)的作用或意义的答题思路(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作用或意义。(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或意义,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或意义,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或意义。(3)中

17、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在政治上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社会进步有何作用或意义,在经济上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或意义,在思想上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或意义,在外交上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或意义。(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或意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或意义,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或意义。(5)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其作用或意义主要分析其活动的影响,一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

18、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3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一般原则(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事迹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时间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2)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客观性: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代性: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时代、阶级属性)下,进行具体分析。发

19、展性:把重点放在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影响看,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全面性:一分为二,既充分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也要恰当评价其时代与阶级局限性。史论性: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史论一致。专题作业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于成龙,出生于乡绅之家,二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始登仕宦之途,他为清朝著名清官,政绩卓著。广西任县令期间,每天召吏民来“从容问所苦”,宣谕朝廷慰抚之意。康熙六年,提升于成龙任四川合州知府。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经济,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迅速恢复生产。康熙十三年(1674)再调任武昌知府,配合朝廷参加平定三藩之乱。他以“招抚”为方针

20、,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福建”任内,在他主持之下,解除千余名百姓“通海”罪名,使其免遭屠戮而获释。此外,还纠正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于成龙日常食用极为简陋,“日食粗粝”,“佐以青菜”。他面对江南习俗侈丽,讲究吃穿玩乐的风气,率先示范,大力倡导节俭。在他的倡导与强制下,“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减舆从,仪仗从简,毁掉涂有各种花色的华丽装饰,婚嫁不用音乐,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变。康熙时期,于成龙被人们誉为“天下廉吏第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于成龙政绩卓著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成龙作为“廉吏”对

21、后世的积极影响。答案(1)帮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秉公办事,加强对当地社会治理;注重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倡导节俭,改变社会风气。(2)尽职尽责,服从职守;勇于担当,解决民生疾苦;甘于清贫,成为官吏楷模;以身作则,改变社会风气。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整顿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参加平定三藩之乱”“纠正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率先示范,大力倡导节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军事、政治、社会风气等方面概括出于成龙政绩卓著的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著名清官,政绩卓著”“天下廉吏第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职守、民生、社会等方面指出于成龙作为“廉吏”对后世的积极

22、影响。2(2019山东威海高三二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王艮(14831541),江苏泰州人,他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其开创的泰州学派,有别于王学,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叛逆精神。他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他敢于冲破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力图把高深的儒学改造为士、农、工、商“人人共明共同之学”。他的“格物”论,也同样有别于王学,他认为首先要满足人们吃、穿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要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身不受侵犯,实现“人人君子”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王艮还针对明中叶所存在的尖锐的现实问题

23、,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求。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其门徒之盛,影响之大,皆在王门各派之上。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艮思想产生的背景。答案(1)内容: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提倡发展平民教育;强调为保障个人权利而改造社会组织。(2)背景: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陆王心学的影响;社会观念的变化(或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个人出身和经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他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力图把高深的儒学改造为士、农、工、商人人共明共同

24、之学”“同时要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身不受侵犯,实现人人君子的社会理想”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王艮(1483154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及王艮的个人经历等角度进行分析。3(2019河南许昌高三押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嘉庆末年的边疆危机引发士大夫对西北史地学的高度关注。龚自珍的对策虽然是在西北边疆善后的背景下所作,但更是一个充满经世思想的治国之策。龚自珍把西北和东南的经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筹划清王朝的国计民生。龚自珍规划的虽是全局性的国家要务治理方案,但其中的边疆治理是重要组成部分。尤需注意的是,龚自珍分析当时“游民旷土”的社会形势时,指出西北多

25、旷土,东南多游民,再次强调西北与东南相互关联的边疆结构。同年,其御试安边绥远疏指出西域新疆天山南北两路情势不同,“以边安边”的政策也应不同。如何做到“足食足兵”,军事上依靠北路;经济上在南路实行“改屯丁为土著”的人口政策,“撤屯田为私田”的土地政策。摘编自王鹏辉龚自珍和魏源的舆地学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龚自珍边疆建设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边疆建设思想的意义。答案(1)背景:嘉庆末年的边疆危机;经世致用学风的兴起;龚自珍的爱国主义情怀。(2)意义: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稳定;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

26、的“嘉庆末年的边疆危机引发士大夫对西北史地学的高度关注”“但更是一个充满经世思想的治国之策”“龚自珍把西北和东南的经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筹划清王朝的国计民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并根据材料中的“再次强调西北与东南相互关联的边疆结构”“如何做到足食足兵,军事上依靠北路;经济上在南路实行改屯丁为土著的人口政策,撤屯田为私田的土地政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4(2019重庆一中高三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外交家、思想家。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面临着全面的危机,必须“变而后能胜”。1889年,

27、薛福成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由此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说:“西国致治之要,约有五大端:通民气、保民生、牖民衷、养民耻、阜民财而世之侈谈西法者,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对于西方文明的源流,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艺器制造,枪炮舟车,格致诸学,还是制度层面的议会民主,“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他痛心于“中国日失其传”“西学日求其精”,强调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摘编自王冬薛福成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会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薛福成西学观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薛福成的西学观。答案(1)中国落后于西方,必须学习

28、西方;西学的先进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制度文教层面;西学源自于中国传统;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2)在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学习西方局限于技术的背景下出现;冲击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中源”是对西学的误读,不利于国人深入学习西学的精髓。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现实中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必须变而后能胜”的信息可知中国落后于西方,必须学习西方;依据材料“通民气、保民生、牖民衷、养民耻、阜民财”的信息可知西学的先进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制度文教层面;依据材料“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可知西学源自于中国传统;依据材料“强调对待

29、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的信息可知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第(2)问,依据材料“面临着全面的危机,必须变而后能胜”的信息可知在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学习西方局限于技术的背景下出现;“西国致治之要,约有五大端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的信息可知冲击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基础以及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艺器制造,枪炮舟车,格致诸学,还是制度层面的议会民主”可知“西学中源”是对西学的误读,不利于国人深入学习西学的精髓。5(2019辽宁沈阳高三质检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陈嘉庚是

30、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

31、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陈嘉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答案(1)原因:建立抗日团体,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输财救国,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对外。(2)历史贡献:从舆论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献计献策。实质:思想与时俱进、强烈爱国主义、高度社会责任

32、感。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等可以从经济支持、抗日救亡、促进民族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等可以从舆论配合、支持新中国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第二小问,陈嘉庚精神的实质可以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思想发展、个人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6(2019河南名校尖子生6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系列致命的霍

33、乱流行病,使19世纪中叶的伦敦遭遇极大的恐慌。约翰斯诺(18131858)是一位信守经验论的英国医生。他的开创性研究都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当伦敦苏活区又一次被致命的霍乱袭击时,斯诺开始使用访谈、逻辑推理、图表、地图等方式,收集这种疾病爆发和传播路径的详细数据。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死者都住在布劳德大街的一座水泵周边”,它取水的水井打在一个离污水坑仅有1米之遥的地方,这导致供水中渗入致命的细菌。斯诺撰写了调查报告,最终说服权威机构关闭了这座问题水泵,并结束了这场霍乱。斯诺对水体传染疾病的发现,引发了伦敦市公共供水、排水系统的通盘变革。世界其他城市也纷纷效法伦敦,做出了相同的改进。今天,斯诺以“现代流

34、行病学之父”之名传世。摘编自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约翰斯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约翰斯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影响。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加快英国城市化进程;伦敦流行病频发,引发社会恐慌;斯诺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英国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2)影响:加深了人类对流行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增强了防控流行病扩散的能力;推动了英国乃至世界各地城市治理变革;使斯诺获得人们的赞誉。解析第(1)问,根据“19世纪中叶的伦敦”,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加快英国城市化进程;根据“一系列致命的霍乱流行病,使19世纪中叶的伦敦遭遇极大的恐慌”得出伦敦流行病频发,引发社会恐慌;根据“他的开创性研究都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得出斯诺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收集这种疾病爆发和传播路径的详细数据”得出英国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第(2)问,根据“斯诺对水体传染疾病的发现,引发了伦敦市公共供水、排水系统的通盘变革”得出加深了人类对流行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增强了防控流行病扩散的能力;根据“世界其他城市也纷纷效法伦敦,做出了相同的改进”得出推动了英国乃至世界各地城市治理变革;根据“斯诺以现代流行病学之父之名传世”得出使斯诺获得人们的赞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