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640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 Word版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解析:选B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正确。2(2017青岛质检)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解

2、析:选D虽然晋国的历史较韩、赵、魏三国更为久远,但这显然并不是根本的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晋国并没有完成统一反而被其后的韩、赵、魏所取代,故B项错误;无论是晋国还是其后的韩、赵、魏,它们都属于诸侯一级的分封对象,在分封体系上是平等的地位,故C项错误;晋国是周武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而韩、赵、魏虽然其后也得到周威烈王的被迫追封,但毕竟是以非法手段窃取的诸侯地位,故而正统地位远不及晋国,故D项正确。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3、”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选A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4(2017福州质检)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

4、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解析:选A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余次,体现了从秦的法家治国到儒家宽容治国的转变,故A项正确。5(2018届高三郑州十三校联考)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唐太宗时为改变这种状况,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该做法无法()A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B使谱牒在选任官员时作用减小C抑制旧士族影响,加强君主专制D扩大政权基础,

5、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选C清河崔氏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排第三位,仅次于皇族和外戚,这说明旧士族在全国总谱氏族志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6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解析:选B据材料“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和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

6、,故C项错误;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7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解析:选B宋代实行官、职与差遣的分离,使得皇帝能更好地驾驭群臣,但也造成官职官名的复杂混乱,降低了行政效率,形成冗官局面,官、职都是虚职,具体事务多由胥吏来做,导致胥吏的作用日趋重要,以至官不能制吏,

7、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故B项正确。8(2017邯郸模拟)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9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A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

8、是良知”B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C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解析:选C“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而不是和谐与冲突的关系,故A项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责任应先于自由,故C项正确;“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是群体高于个人,故D项错误。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

9、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解析:选AA项仍然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没有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革新与发展”;C项批判君主专制,体现“革新与发展”;D项提出以学校限制君权,体现“革新与发展”。11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社会结构的变动 B重农抑商政策破

10、产C官商勾结腐败严重 D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解析:选A“士商相混”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相当普遍,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表现,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破产,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明清是君主专制强化时期,没有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是因为()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解析:选C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与材料所涉及的经济类著作无关,故A项错误;出现实用性读物的原因并不是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而是要从经济社会

11、发展的角度分析,故B项错误;明清江南地区出现实用性读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并没有盛行,只是在少数思想家中出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衡水金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遵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

12、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

13、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1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11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第一句和第三句话中分析概括“夷夏观”的内容,从第二句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4、第(2)问,从晚清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的意识变化以及奕的经历感受和措施上对比分析概括其变化。从列强对华侵略的时代背景和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去评价。答案:(1)内容: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一定联系的同时又对其持鄙视态度并保持相当距离;根据文明类型划分夷夏,华夏为宗主和文明中心;华夏以外的民族和势力被视为“蛮夷”。(6分,任答三点即可)原因: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大一统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的心态。(8分)(2)变化:逐渐抛弃夷夏观念;萌发近代外交思想;有意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重点转向欧美国家。(5分)评价:是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必然产物;

15、加速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动了外交近代化;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6分,任答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

16、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材料中有效信息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成熟商业革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中国没有实现由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原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或者商业发展的因素);“西方实现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原因”(西方在商业发展的表现)等三个方面,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阐述: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示例二)观点: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阐述: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示例三)观点: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阐述: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