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808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Word版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1讲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铺面知识纵横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 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时空坐标整体感知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西

2、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理线知识时序重组(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 一、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3)影响导致

3、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状态,加剧了世界局势动荡。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当今世界形势

4、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二、经济上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继续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趋势1苏联的经济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概况过程内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工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物质利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重点发展重工业军事力量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停滞;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

5、方式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

6、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3)影响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2)表现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诞生,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7、区域经济组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5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3)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8、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三、文化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抓点知识主题串讲(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 主题一政治上: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1步攻高频考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体验真题诊断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二战后“冷战”政策对苏联的影响

9、:(2017全国卷)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D项正确: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这幅漫画出自苏联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B项错误: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C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

10、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2016全国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A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

11、裂,排除D项。品悟知识深化1美苏争霸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也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核心内容。(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优。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

12、行全球争霸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3)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强

13、硬,苏联全面收缩。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2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

14、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运用针对训练11947年苏联谴责美国某政策时说:“(它)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这说明此政策()【导学号:07604054】A引发了美苏两国军事冲突B迫使苏联与美国争夺霸权C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D使欧洲化分成了两大阵营C依据材

15、料可知,此政策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的表现,两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联对这一政策的反应,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故C项正确;在马歇尔计划之前,欧洲已经划分成了两大阵营,故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

16、重要B材料中没有关于美国世界霸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在争夺世界控制权,故 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经济体和世界经济,故D项错误。第2步补教材盲点 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体验真题诊断1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2016全国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

17、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2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第三世界的崛起:(2015

18、全国卷)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A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8年”“1981年”。从材料中世界银行1968年与1981年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对比,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故选A项。C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是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才成立,排除D项。品悟知识补缺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第

19、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针对训练11982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努力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海洋公约;

20、到1984年,先后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导学号:07604055】A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消除历史矛盾B“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C第三世界国家崛起阻碍了美英发展D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题主要说明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海洋公约并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没有涉及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84年,先后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得出“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所以美英等国拒绝签字,故B项正确;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不会妨碍美英发展,故C

21、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2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时说:“相当怪!黄昏的时候,燕子忙,飞得低,雨要下了!”“要准备呢!”毛泽东说这番话的背景是()A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B美苏对世界霸权争夺加剧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第三世界崛起已不可阻挡B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冷战,并未出现新的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1974年”得出:美苏对世界霸权争夺加剧,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D项错误。主题二经济上: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第1步攻高频考点二 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体验真题诊断1以史料实证

22、灵活考查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2016全国卷)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B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2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欧盟扩大:(2014全国卷)下图为波兰开放

23、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C项。3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欧洲的联合:( 2014全国卷)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导学号:07604056】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欧元的问世

24、,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些,故选择A项。4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2013全国卷)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导学号:07604057】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

25、上关系紧密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产生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西欧国家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的“舒曼计划”的意图就是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西欧经济发展。由此分析可知,直接原因为战争重创的影响,故选A项。品悟知识深化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了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6、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了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2)消极影响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

27、,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2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急速扩张:2007年欧盟迅速扩大到27个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入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越来越大,问题随之增加。(2)欧盟盟主:德法无疑是欧盟的火车头,在欧盟的发展问题上,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但是,也存在谁是盟主的争夺。(3)美国因素:过去,美国出于联合欧洲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支持、默许的态度。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美国日益强烈地感到欧洲一体化建设对美

28、国形成挑战的压力,这促使它从过去的支持、默许演变为阻挠、制约。运用针对训练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9年,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形成7国“小自由贸易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两极格局在欧洲对峙不断加深B霸权主义的触角延伸到欧洲各地C英国力图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D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成为历史潮流C材料中并未涉及美苏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欧洲的一体化与霸权主义的扩张并没有任何关联,故B项错误;由英国主导成立的“小自由贸易区”显然就是为对抗欧洲煤钢共同体而来的,故C项正确;这

29、一时期欧洲的两大经济区域组织显然是两个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区域组织,而非自由贸易的产物,故D项错误。22007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979 万亿美元,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但绝对值仍然达到104 万亿美元左右。而且2008年和2009年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仍占68%和67%,与2007年的70%相差无几。材料反映出()A金融危机未对资本融合造成影响B跨国公司仍在发挥全球资源的配置作用C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繁荣D经济危机加速了商品和生产的国际流动BA项与材料“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仍占6

30、8%和67%,与2007年的70%相差无几”可知跨国公司仍在发挥全球资源的配置作用,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表明经济危机带来投资的减少,从而会抑制商品和生产的国际流动,故D项错误。第2步补教材盲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及解体品悟知识补缺1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

31、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2)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3)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4)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2解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

32、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成员也纷纷放弃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3影响第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美国尚无法随意大规模地增发货币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掠夺,成员对美元抱有信心。但这一体系的崩溃,使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为美国滥发纸币、转嫁危机、掠夺世界大开方便之门。第二,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中心地位并未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丧失,事实上仍是通行无阻的世界货币。这说到底是由美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和值得信赖的实力所决定的此外,美国面对危机主动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1974年1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前往沙特,成功

33、说服费萨尔国王,“达成了一项不可改动的协议: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计价及结算货币”,从沙特开始,到欧佩克其他成员,再到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油国也逐渐接受这一通则,从此,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论亲美反美,只要进口石油,就须拥有美元。美元“绑架”了石油,再次巩固了自己的特权地位,只不过,是由以前的“黄金美元”变成了“黑金(石油)美元”。综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并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更加“自由的强化”了。学者谭智元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

34、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运用针对训练1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这反映出()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B二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C“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

35、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但不能直接得出货币区域化,故A项错误;通过这些现象,美元霸权受到挑战,但没有体现其终结,故B项错误;不同地区的不同货币主导是货币多元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同区域的货币主导不同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故D项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与政府职能转变体验真题诊断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失聪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

36、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A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项错误:“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项错误:根据材料

37、中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调整背景和内容,可知美国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品悟知识补缺1重商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重商主义出现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工业革命前),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和工场手工业时期,政府奖励输出,禁止输入,采用保护关税政策适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主导经济发展。2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政策的特点是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发展,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主张国家不干预

38、经济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1)过渡: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自由经济时代向国家干预时代过渡。(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多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这一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现象出现后有所变化。(3)混合经济时代及政府职能:20世纪70年代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压缩国营经济规模,推动民营化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运用针对训练2一位传记作家说,撒切尔夫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改变了英国政坛和社会“以谈论金钱和经济效益为耻的过时做派,成功

39、地开创了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管理政府的新模式。”他所说的“新”主要表现为()A统制经济体制B福利主义政策C减少国家干预 D社会市场经济C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根据材料中“成功地开创了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管理政府的新模式”可知,这一时期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此不是实行统制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表明政府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推行福利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管理政府”并不等同于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品悟知识补缺时期全球化历程对中国的影响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

40、扩张、争霸,世界市场扩大欧洲殖民者把从美洲获取的金银用于购买亚洲的奢侈品,客观上刺激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面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袭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侵华,国门被打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近代化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上:世界上的货币、贸易、经济组织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政治上:两极对峙外交上:“一边倒”;经济上: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科技上:发展国防科技,应对世界形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

41、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运用针对训练3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工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又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A美国制造业的衰落B国际分工日益深化C跨国资本全球流动 D区域经济合作加强C根据题意,美国耐克公司不断地搬迁生产工厂是为了寻求最廉价的劳动力,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衰弱,故A项错误;国际分工是指全球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国家负责,题干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美国耐克公司生产工厂的不断搬迁实现了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