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6830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五 中国古代史综合18 .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综合,古今贯通,中西对比,古今贯通 专题连线纵向梳理,1.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服从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形成原因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

2、压人民的反抗。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3)发展历程 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

3、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

4、弱,直至被废除。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5)影响 积极: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

5、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2.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确立。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

6、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3)特点 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3.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

7、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西对比 横向对比中外关联,1.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2.近代前夜中西方对比,3.比较分析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异同,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