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7723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第十四单元,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栏目导航,1形成 (1)背景 政治:鸦片战争后,_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阶级:19世纪末,以_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个人: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危机,孙中山,(2)过程 1905年,孙中山提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统称为“_”。,三民主义,清朝封建,民主共和国,国民共享,(4)评价 进步性:

2、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_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辛亥革命,2实践 (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_政体。 (2)法制建设: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_。 (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发展 (1)背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_”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3)内容 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民权为_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_,实行“耕者有其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一般平民,节制资本,(4)评价 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_时期的旗帜。 局限性:仍属于_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国民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

4、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C,解析 根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程迥异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不能说明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

5、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全面认识三民主义,(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新旧三民主义理论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发展的贡献 (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2)在三民

6、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例题】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7、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解析 从“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可以得出重点为“平民”,也就是民生主义,A项正确;“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的核心,B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体现为民族主义,C项错误;“天下为公”体现了反对封建帝制,D项错误。,A,1“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思想,D,解析 A项错

8、误,材料虽然说地方上的一切资源为地方政府所有,但却是为百姓所用,并不是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所以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并且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孙中山的土地纲领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所以B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材料表明孙中山要将地方政府在各处的收益用以照顾弱势群体、提高社会福利,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民生思想,故选D项。,2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是基于( ) A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B防范地主们弄虚作假 C防

9、止地主垄断土地 D消除按面积纳税的弊端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的设想是防范地主以贱报贵或以贵报贱,所以提出两个条件,按地价征税及按地契之价收买,故B项正确。,B,1毛泽东思想 (1)萌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主要著作:_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内容:坚持_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主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_。 内容: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10、。 主要著作:论持久战_论联合政府。 内容:创造性地提出_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 主要著作:_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规定在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_;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5)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11、。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学说,2邓小平理论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某些领导人坚持“_”的错误思想,实质是继续“左”倾错误。 1978年5月,_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_召开。,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初级阶段,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3)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2、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_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先进生产力,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 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

13、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 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 C毛泽东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 D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A,解析 依据材料“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可知,毛泽东欣赏的是陈独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因此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错误,毛泽东的思想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项是在十年对峙时期才逐渐清晰的,故排除。,2社

14、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C,解析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其具体思想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不同口号的背后,有质与量的区别,这是现象方面的差异,并非口号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

15、认识不断走向深入,“大跃进”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认识的不足,“发展才是硬道理”,背后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步,故C项正确;口号的变化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因,国际形势是外因,故D项错误。,1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一 毛泽

16、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2影响 (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2)在中国思想史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例题1】 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

17、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应出自毛泽东的哪部著作(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192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1930年,不符合时间限制,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C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不符合时间限制,D项错误。,C,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

18、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例题2】 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材料中的“新浪

19、潮”的实质是( )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建立国有企业现代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以扩大开放 解析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1978年以后就开始了,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建立国有企业现代制度是在1993年提出的,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结合材料“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南方谈话中谈到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C,1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 A认

20、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A,解析 从材料中时间信息“1926年”可排除B项,因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才形成的;“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国民革命有什么影响,D项错误;由“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A项正确,符合题意。,2201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21、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B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 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B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A、D两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只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B,【典例1】 (浙江卷)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

22、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解析】 刘邦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奉行的是君主专制;孙中山代表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的是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项。 【规范答题】 B,【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典例2】 (2017天津卷)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于1957年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

23、主义运动教训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符合材料中“国家空前统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规范答题】 D,【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1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其目的是( )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解析 材料所述是孙中山晚年的看法,其认识到中国当时需要的不是

24、“为个人争自由”,而是“要用到国家身上去”“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结合当时20世纪20年代的背景,应该反映的是其反帝的主张,所以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目的。,C,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毛泽东在此强调(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井冈山斗争的艰巨和复杂,故A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既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也表明国民党“围剿”的破产,具有伟大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影响,而非可能性

25、,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于农村,不限于边界,故D项错误。,B,1(北京卷)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D,解析 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历史人物应为毛泽东。依据毛泽东重大革命活动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可知目录空缺部分发生的时间界定在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符合这一时序的内容只有1945年8月到10月的重庆谈判,故选D项。,2(四川卷)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

26、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B,解析 材料主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获赞誉,但也有违反中央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批评,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思想亟待解放,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左”的思想在社会上仍占据主导,并没有实现社会舆论的“百花齐放”,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安排后事”“坐牢”说明“左”倾思想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影响很大,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