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归纳(一)心理学考点总结考点: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考点: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考点: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三
2、个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之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考点: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考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
3、论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考点: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矛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
4、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考点:自我意识1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2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考点:人格发展的阶段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
5、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八个阶段的内容如下:(I)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考点:学习分类1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
6、则或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按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心理学考点总结(二)考点:学习理论1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有: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2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要遵循三条
7、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3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4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5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6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
8、校应主要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7 .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他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了解(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八个阶段。8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工9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本身已
9、有的经验结构。考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0 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考点主要动机理论1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
10、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2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3 .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4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考点迁移理论1
1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3 .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4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5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苛勒所做的
12、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心理学考点总结(三)考点:品德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其中,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考点:道德的发展规律1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13、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4)公正阶段。2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考点:课堂管理1 .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自我促成的纪律;(4)任务促成的纪律。其中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2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考点:课堂教学1 .美国教育心
14、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2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3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4 .个别化教学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
15、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考点: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契约法;(4)行为塑造法;(2)示范法;(6)处罚法;(7)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1)全身松弛法;(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有:(1)认知疗法;(2)来访者中心疗法;(3)理性一情绪疗法。考点:教师心理1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2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有: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著作权以及不作为违法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