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实施方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42613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教学实施方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背景 1、现代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体优势,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 成学业。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 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各自的完满发展是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前提。在这种历史和社会的要求 下,在个人能力有大小的现实中,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次教 学。 2、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 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 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

2、前提的。 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 样的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才是大众主义的教育。 3 、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 同的探究兴趣, 这样才能促进其完满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因 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反对划一的、标准化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非模式化 的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而是有着不同的文 化家庭背景、 不同的认知方式、 不同的兴趣、 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 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 必然会抹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本来进校时有着各种差

3、别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成了 模式化的产品, 这何尝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分层次实施教学。 4、传统的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与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所以 “一刀切”的教学,应从现实的教学中消失。主体教学和分层将把教师从课堂的“一言堂” 解放出来。 课上, 教师将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实践 模式。 学生将从注重模仿转变为注重理解;从缺乏创造转变为注重创造;从热衷于过多的常 规练习转变到发展基础及宽广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转变。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

4、闭性的学习,而发现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 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要 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 情境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 决问题的策略, 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 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

5、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 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 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 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才能。 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1、分层次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对知识、 对社会、 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是建立在其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基础之 上的。 学生的认知决非无中生有,而是以一定的前提为基础,这种前提就是学生的经验以及 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认知结构。从宏观来讲, 人都是生活在传统之中的,生活在文化

6、和情景 之中的。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降生就带有特定的文化印记,被带入一定的生 长环境。 这些文化环境就给予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建立在这些经 验之上。 具体来说,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需要其原有经验的支撑,对知识的学习如果抽 掉了经验的支撑,那么知识只能成为抽象观念搭建成的空壳,意义无从产生。 根据认知心理 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有把知识与其经验相联系,学生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他们的 认知结构才能有意义地同化和建构知识,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学生的经验不同、 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同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促 进其

7、完满的发展。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智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心理学和教育 学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 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尊重个别 差异。成功教育表明每一个正常儿童,只有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都会获得发展, 取得成功。 分层次教学正是从这些理论出发,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发他们的潜 能,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最终达到人人合格。 2、分层次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础教育积极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新世纪 人才

8、的客观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要有一个大转变,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 质为目标, 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 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不解决,活动类课程就不能正常组织,“面向全 体”、 “促进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分层次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从最关键的环节 上,解决“教育目标的短视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和“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是实施 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分层次教学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需要 统观课程标准 ,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标准中 指出的要求, 保证学生

9、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 考虑到学生发 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 充分发挥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具体的内容安排 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 展;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习题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 问题等多种层次;在安排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 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拓宽知识的内 容,但应注意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

10、生认识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的学习兴 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四、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 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这本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也是现代 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未真正落实。 应试教育存在这样两个面向:面向少数人和面向少科。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 试为目的, 考试结果是源源不断分流出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分层教学 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

11、,把发 展作为目的, 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偏爱优等生, 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教师容易做 到的, 而要做到厚爱后进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的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 易做到的。 鉴于此, 我们应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后进生转化奇招对后进生帮心、给法、树志, 勾通师生感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保底性原则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教育活动 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 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所谓“

12、保底”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力争毕业人人合格,不向社会输送一个“失败者”。 3、动态性原则 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 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 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 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 价方法, 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 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4、主体性原则 马

13、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 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 程。分层教学中从对学生的要求、课堂分合教学模式、分层评价等无论怎样细化的项目和对 学生的要求, 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 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给学生明确目标与让学生选择目 标,在体现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积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先确定好三类目标, 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的要求,尽量让目标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法 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

14、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 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分层次教学的目标 1、发展 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 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 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 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3、帮助 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 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六、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和做法 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

15、的,可按如下模式进行: ( 一) 分层建组 (1)实行动态分层,把学生分为A、B、C三层; (2)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 (3)建立各层学生互帮互学小组。 ( 二) 分层备课 (1)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2)筛选分层内容; (3)设计分层问题; (4)设计分层练习; (5)安排分层指导时间; (6)设置分层作业。 ( 三) 分层授课 (1)分层设疑; (2)分层释疑; (3)分层练习; (4)分层辅导; (5)分层反馈; (6)分层纳入知识系统。 ( 四) 分层辅导 (1)教师辅导;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心理辅导。 (2)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帮互学小组。 ( 五) 分层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16、必做题;选做题。 (2)课外作业:每日一题;拓展题。 ( 六) 分层测试 (1)考试题包括:基础题(80 分) ;提高题(20 分) ;综合题( 20 分) 。 (2)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 (3)分类矫正,全面提高。 ( 七) 分层评价 (1)根据学生达标递进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升降; (2)建立分层激励机制,体验成功; (3)改变传统的成绩报告单模式。 1、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分层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 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 学习习惯及学习成 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

17、好、中、差分为 A、B、C 三层,分别占全班人数的30% 、 50% 、20% 左右,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A 层学 生所占的比例应有所增加,B、C 层学生所占的比例应有所所减少。分层前先做好学生的思 想工作, 使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并说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定期地作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消除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分层后,再按自愿结合 的方式组成互帮互学小组,每组里A 、B、C三层学生都有,给学生提供互帮互学的机会,锻 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 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分

18、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 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 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 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 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 层指导, 分层反馈, 分层纳入知

19、识系统等六个教学环节。具体要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 内容,精心分层设疑, 通过分层提问、 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接着进行分层练习,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 理解,再进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训练,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合理的安排,使各 层学生学得灵活、主动。最后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层反馈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矫 正提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保证分 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4、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 学生的问题, 两

20、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 A层学生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及解题的思路分析,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 B层学生辅导重在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 C层学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 型的解决上,鼓励其学好。除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帮教小组,开展互 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

21、层学生, 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 低,以模仿性、 基础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对 A层学生则可 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学生 介于二者之间, 要求 A层学生也要完成B层学生的要求, 鼓励 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的部分 作业和 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另外也可以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 程度布置三道习题,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6、分层测试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次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 求下, 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

22、三部分。基础 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分为80 分,各层学生都要做,C层学生得分80 分记作 100 分;提高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满分为20 分,A、B两层学生必做,C 层学生选做, B层学生得100 分记作 100 分;综合题考查的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满分为 20 分, A层学生必做,B、C 层学生选做, A层学生得120 分记作 100 分。如果B层 学生考试得分超过100 分,主动升为A层再折算分数,C层学生得分超过80 分或 100 分, 升为 B层或 A层再折算分数。 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 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

23、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7、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 有所得, 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 高后, 并非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不过此时比原先提高了。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 始终是存在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对 C层学生侧重 表扬, B层学生侧重鼓励,A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 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段时间后。 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情况进行适 当的调整, 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

24、则降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由于实施分层考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成绩报告单的模式,由单纯地报告学生 成绩改为报告A、B、C三层学生在德、智、体、特长等各方面综合性素质成绩。 七、分层次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次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 寻找有效的对策。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 我们对学生的分 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 难易的程度、 考查的结果等, 是否科学、 客观, 有没有参考价值, 这是个重要

25、的问题。 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 “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 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保护”之下, 任课教 师又不能保证全员性管理,学生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动态管理中, 不稳定因素会增大, 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尽到责任。新的分层管理中 加入了动态调控,将淘汰制变成了自我选择制。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

26、,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 做好学生 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 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 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 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 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5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 达到的质量目

27、标也应不同。 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八、分层教学实施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2008 年 9 月至 2009 年 1 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为理论的积累,以及准备实施 的前提工作。 第二阶段: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7 月为初步实施阶段, 主要为将理论实施于课堂教学, 并在 2010 年 8 月进行初步总结。 第三阶段: 2011 年 9 月至 2012 年 7 月为分层教学反思与理论补充阶段,主要为结合课 堂实践将理论补充完整。 第四阶段: 2012 年 9 月至 2014 年 7 月为深入实施阶段与推广阶段,主要为将分层教学 方式深入实施并推广开来。

28、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 、 “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

29、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 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 F 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 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 J 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

30、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

31、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 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 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 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 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 Z 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 Z 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 A 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 可能有月末余额/ 可能有借方余额/ 可能有贷方余额/ 可能无月末余额)。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 季节性生产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