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48999 上传时间:2020-01-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6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宇宙 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常见的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其中星云和恒星时最基本的 天体。在大气层飞行的飞机、陨石、陨铁等都不是天体。 多层次的 天体系统 (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 小行星带存在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占99.86% 地月系:组成地球和月球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太

2、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太阳活动与地球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 年)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 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类型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辐射能源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对地球的影响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 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普通性: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 在的基本条件) : 普通而

3、特殊的 行星地球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相似:距太阳远近、体积、质量 2 概况方向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 时针方向 周期恒星日,长 23 小时 56 分 4 秒, 而 1 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 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地理意义: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由此 ,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 时

4、,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 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 时相差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 个 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 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 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同减异加 加减号的确定: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 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 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

5、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 1 月初位于近日点,7 月 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为1 年 ,约为365 日 6 时 9 分 为一个恒星年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 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26 。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34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 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五带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 带划分界 线

6、: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 1 a 2 3 b 3 地理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 时时 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最大,向南、北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 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 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7、度的季 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 P 波) :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 S 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约2900 千米, 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 ,约33 千米,海洋较薄, 约 6 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 含量最多的3 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

8、布最广 结构:上层为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 和 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 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态 春分3 月 21 日赤道向北B 夏至6 月 22 日北回归线向南A 秋分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D 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C A C B D 三 大 圈

9、层 4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大气对太阳辐水汽、 CO2吸收红外线; 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无选择性。 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 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10、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36 页)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高压 低压低压 冷冷热 低压高压高压 气压高的地方等压线向上凸出, 气 压低的地方等压线向下凹。 (如图所示) 5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

11、作用的结果,风向最 终与等压线 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 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 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 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 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课本39 页)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 移,冬季南 移。南半球则相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气压带名称: A

12、_ B_ (2)图中代表中纬西风带的序号是_,在图 中相应位置画出中纬西风带的风向。 (3)气压带 B 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_,其气候特点是_, 其分布规律是_ 。 (4) 有关气压带、 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B、图中字母A 所示地区气流以辐合上 升为主, 全年降水丰沛C、地表温度高是形成图中A、 C 所示气压带的原因D、受风带控制时,澳大 利亚草原草木枯黄 答案:(1)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和画图(略)(3)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 30o -40 大陆西岸(4)B D (五)海陆分布对气压

13、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见课本39-40 页)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 ,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 7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中心;1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太平洋上 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西北(偏北)风,夏季东南风。 6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气压带和

14、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差。 1. 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名称,。 (2)试分析两种气候的相同点: 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造成的,表现在气候特点上, 夏季都是。 (3)分析比较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有明显的, 是。 ( 4)两种 气候 成因 的最 大不 同点 是:。 (5)与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对应的同 纬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和。 答案: ( 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多雨 (3) 全年高温旱雨季交替全年多雨 ( 4)前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而后 者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

15、节移动造成 (5)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三、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 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 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 暖和气团移动 阴天、 大风、 降温、 降 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 锋后 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 晴 冬季的 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连续性降 水)等天气现象,雨区 多在 锋前 气温上升、气压 下降、雨过天晴 春、夏南

16、 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7 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 气旋低 气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阴雨台风 反气旋高 气压 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晴朗伏旱 第二节水的运动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 化。在 太阳能及 地球重力的作用下, 水在陆地、 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 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 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 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

17、理环境中大规 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其中人类影 响最大的为地表径流。 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 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 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2-2-5,2-2-6) 按照成因分 风海流:由风引起表层海水流动所成南北赤道

18、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相邻海区密度不同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 补偿流:由风海流和密度流导致部分海区海水减少,其他海区海水便过来补充秘鲁寒流 按温度分(洋流性质)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副热带海区:顺时针环流 南半球副热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海 洋 8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 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

19、洋暖流有关,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 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 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 航海事业: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地质作用 分 类 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内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本身, 主要是放射性元 素衰变产生的热 量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

20、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 地,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 系,在时间上同 时进行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射 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固结 成岩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 盆地填平,使地 表趋于平坦 在一定的时间和 地点,往往是某 一作用占优势, 内力作用对地壳 的发展起主导作 用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地质构造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地壳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海洋例:大 西洋的形成和扩大 升降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垂直于

21、地表的方向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分类: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 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 9 被侵蚀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被侵蚀之后的判断方法: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由中间向两侧 岩层由新到老的为背斜 2)断层:岩层发生破裂,并且岩断裂面两侧岩块由明显的错位、位移 (地垒)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 (地堑)

22、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地质构造作用、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 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 板块构造学说 1) 要点: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 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图: 板块的运动)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 板块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 3) 应用: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等 b、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c、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 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塑造。 1、流水作用: 河流上游:冲刷、侵蚀为主形成沟谷如:我国的黄土高原 河流下游:以堆积为主形成冲积扇、冲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速减小后导致风沙 堆积,形成沙丘。如:黄土高原 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卡斯特地貌、河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平原,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 黄土高原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