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496283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船舶性能计算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30356学分2.0考核学期第2学期总学时40讲(练)40实验其它教学做一体化综合训练英文课程名Ship,sNavigationPerformanceCalculation制订时间2008年5月10日修订时间2016年10月09日开课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研室船体教研室编制人审核人审定人1.课程的性质船舶性能计算是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群平台课程,是学生学习海洋平台及船舶航海性能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功能与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海洋平台及船舶航海性能有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具备从事海洋平台及船舶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有关航海性能的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它要以船体识

2、图与制图、海洋平台结构与制图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船体生产设计、船体总体设计和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技术等课程的基础。2.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船舶性能计算基本能力”、“按规范校核海洋平台及船舶设计图纸能力”等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就业所涉及到的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等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浮性、稳性、抗沉性、快速性、操纵性和耐波性等的专业知识学习领域工作任务为课程主线,以海洋平台及造船生产设计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特点,采用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典型案例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

3、通过学习领域、知识点、技能点的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等工作项目和实例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综合训练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该课程为专业群平台课,总学时为48,学分为3.0,安排在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第2学期实施教学。(船舶性能计算实训1周30学时1.O学分,安排在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第2学期实施教学)。以贴近实际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设计教学、训练项目,确定如下学习情境:序号学习情境内容建议学时单元教学专用周小计讲(练)教学做一体化讲

4、授(实训)综合训练1船体形状及近似计算方法442船舶浮性的分析与计算663船舶稳性的分析与计算12124船舶抗沉性的分析与计算445船舶快速性的分析与计算12126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的基本概念227(船舶性能计算实训)(30)(30)合计40(30)40(30)3.课程的目标通过实际任务引领型的工作项目活动,使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船体近似计算方法(梯形法),掌握解船舶浮性、初稳性、稳性曲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计算分析方法,掌握抗沉性计算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船舶阻力的成因和分类及基本计算分析方法,掌握船舶推进器基本理论和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掌握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的基本概念等知识

5、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船舶性能分析与计算的实际工作技能;使学生能检索与阅读船舶性能方面的相关资料,具备船舶航海性能预报的能力;通过工作项目活动培养学生重视船舶性能在船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未来从事海洋平台及船舶设计和建造打下能力基础。能力目标:O能运用梯形法进行船体计算能进行船舶浮性分析与计算能计算和绘制船舶静水力曲线图能运用初稳性公式进行小载荷移动和装卸时的船舶浮态及初稳性的分析与计算能进行船舶在各种装载下的初稳性和浮态计算能进行船舶稳性校核能进行船舶破舱浮态和初稳性计算能进行船体阻力近似计算(估算和换算)能运用敞水性征曲线求取螺旋

6、桨的水动力性能能计算船舶的横摇周期。知识目标:掌握梯形法等船体近似计算方法掌握浮性的概念及其分析与计算的方法掌握初稳性公式、静水力曲线的计算和绘制方法 掌握小载荷移动和装卸对船舶浮态和初稳性的影响规律 掌握自由液面和悬挂载荷对船舶初稳性的影响规律 掌握船舶倾斜试验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掌握静、动稳性曲线的概念 掌握船体几何要素等对稳性的影响规律 掌握改善船舶稳性的措施 掌握船舶抗沉性的计算方法 掌握船舶阻力的成因和分类 掌握傅汝德法、三因次法、海军系数法和爱尔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方法 掌握螺旋桨的几何特征 掌握螺旋桨的基础理论及其水动力性能 能用理想推进器理论分析得出提高螺桨效率的措施和方法。

7、掌握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的基本概念素质目标: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耐心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使学生形成船舶航海性能计算的规范性 使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不断提高4 .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要求序典型工知识内容技能训练内容素质要求号作任务或训练项目与教学要求与教学要求1船体形状及近似计算方法(4学时)1、掌握船舶航海性能的概念。2、掌握船体主尺度、主尺度比和船型系数的概念。3、掌握梯形法近似计算的基本原理。4、掌握端点修正方法。1、会进行船体船型系数的计算。2、能用梯形法列表进行船体近似计算。3、会端点修正提高梯形法近似计算的精确度。1、要求学生注意船体近似计算的规范性(用规定格式的表格

8、列表计算)。2、培养耐心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2船舶浮性的分析与计算(6学时)1、掌握浮性的概念、船舶浮态及平衡条件。2、掌握民用船舶典型排水量的分类。3、掌握正浮状态下船舶排水体积和浮心位置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4、了解浮性曲线及其特征。5、掌握邦戎曲线(Bonjean,scurvers)的概念、组成,掌握纵倾状态下船舶排水体积和浮心位置的计算原理和方法。6、了解储备浮力和载重线标志的概念。7、了解水密度改变时船舶浮态和初稳性的变化规律。1、会列表计算正浮状态下船舶的排水体积和浮心位置。2、会利用邦戎曲线计算纵倾状态下船舶的排水体积和浮心位置。1、要求学生注意近似计算的规范性(用规定格式

9、的表格列表计算)。2、培养耐心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3船舶稳性的分析与计算(12学时)1、掌握船舶稳性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稳心、稳心半径和初稳性高的概念。2、掌握初稳性公式。3、掌握小载荷移动和装卸对船舶浮态和1、会运用初稳性公式进行小载荷移动和装卸时的船舶浮态及初稳性的1、培养耐心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初稳性的影响规律。4、掌握自由液面和悬挂载荷对船舶初稳性的影响规律。5、掌握船舶倾斜试验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6、掌握静、动稳性曲线的概念以及静稳性曲线的特征。7、掌握稳性衡准数的概念。8、掌握船体几何要素等对稳性的影响规律。9、掌握极限重心高度的概念。10、掌握改善船舶

10、稳性的措施和方法。分析与计算。2、会进行船舶在各种装载下的初稳性和浮态计算。3、会用静、动稳性曲线作图求解船舶的最小倾覆力矩。4、能进行船舶稳性校核。分析和解决问题达能力。4船舶抗沉性的分析与计算(4学时)1、掌握抗沉性的概念。2、掌握进水舱的分类和渗透率的概念。3、掌握破舱浮态和稳性分析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4、掌握可浸长度、许用舱长、分舱因数和船舶舱制的概念。能利用增加重量法进行第一、二类舱的破舱浮态和初稳性计算。1、培养耐心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能力。5船舶快速性的分析与计算(12学时)1、掌握伯努利方程。2、掌握船舶阻力的成因和分类。3、掌握阻力相似

11、定律和傅汝德假定。4、掌握摩擦阻力的成因和计算原理及方法。5、掌握兴波阻力的成因、了解其阻力的特征。5、掌握粘压阻力的成因,了解其特征。6、了解附加阻力的处理方法。7、理解船舶阻力的降低措施和方法。8、掌握傅汝德法、三因次法、海军系数1、会分析和计算船舶的摩擦阻力。2、能进行船体阻力近似计算(估算和换算)。3、能用理想推进器理论分析得出提高螺桨效率的措施和1、培养耐心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能力。法和爱尔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方法。9、了解螺旋桨的几何特征。10、掌握螺旋桨的基础理论。11、掌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和敞水性征曲线。12、了解螺旋桨与船体的相互作用。方法。

12、4、能运用敞水性征曲线求取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6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的基本概念(2学时)1、掌握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的基本概念。2、了解常用的减摇装置。会计算船舶的横摇周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能力。5.实施建议5.1教材选用与编写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实际工作任务引领、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等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实际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结合实际典型案例组织教材内容。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理论和新方法及时地纳入

13、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5 .2教学组织与设计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对海洋平台及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能力的培养,采用实例教学法,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本课程教学应选用海洋平台及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的典型实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力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计算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公式和原理应根据学生情况只作适当推导分析,适当淡化理论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对船舶航海

14、性能的分析和计算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的原理和基本方法。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5.3课程考核与评价I、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2、过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作业情况、综合训练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3、结果评价:采用结业考试进行评价。4

15、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成绩按合理的比例综合评定本课程成绩,建议比例如下:1)过程评价占30%,其中作业占20%、学习态度占10%;2)结果评价占70%,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5.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I、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特别是海洋平台及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的专业软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收集实际海洋平台及实船的图纸及船舶静水力计算等专业技术文件资料,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4、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综合训练,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航海/船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