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496396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造船成组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造船成组技术适用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1 .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船舶工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学习现代造船技术的一门拓展课程。其功能与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造船技术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成组技术编码、组织协调船舶壳、陋、涂专业生产的技能,它要以船舶建造工艺、船体生产设计、船舶陋装生产设计、船舶涂装工艺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2 .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成组技术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现代船舶

2、建造模式为导向,以造船成组技术的专业知识学习领域工作任务为课程主线,以现代船舶建造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采用理论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学习知识点、技能点的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等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以拓展学生对现代造船方式的认知。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贴近实际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设计教学、训练项目,确定如下学习情境:序号学习情境内容建议学时单元教学专用周小计讲(练)教学做一体化讲授(实训)综合训练1

3、学习成组技术基础222造船任务的分解443船体分段道建造法4(2)64区域胭装法4(2)65区域涂装法4(2)66管件族制造法4(2)67船体建造、胭装、涂装一体化338一体化的柔性生产计划系统339质量管理的七个标准方法231()产品导向型的物资管理2311合计32(8)40该门课程为专业考试课,总学时为40学时,学分为2学分。3 .课程的目标成组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先进的造船模式。通过学习现代化的造船模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造船成组技术的核心思想,了解现代造船相对于传统造船方式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建立船舶建造的壳、陋、涂一体化的立体思想,能够按成组技术分类的要

4、求编制简单的船舶建造计划,能够承担船体、艇装、涂装的任务分解和生产计划,同时具备初步分析、计戈k实施与监控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调合作工作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船舶生产设计和建造打下能力基础。能力目标:利用成组技术制定选择船舶建造方法的基本能力能识别并编制简单的船舶建造编码能初步掌握船体分道建造的分解能识别典型平面分段分道制造的工艺流程图能初步掌握区域陋装的任务分解能初步掌握区域胭装的任务分解能初步掌握管件族的计划与管理知识目标:掌握造船成组技术的核心理论掌握造船任务分解的方法掌握船舶建造、胭装、涂装一体化的应用要求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现代化造船模式的理念培养学

5、生初步具有造船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要求序号典型工作任务或训练项目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技能训练内容与教学要求素质要求1学习成组技术基础1、理解造船成组技术的概念。2、理解造船成组技术体系内涵。3、了解推行成组技术的意义。4、了解造船成组技术产生过程。1、能根据成组技术的原理分析推行成组技术可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管理效率的原因。1、培养学生现代造船新理念。2造船任务的分解1、掌握系统导向型工程分解和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的概念。2、掌握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的分类方法及各方法中分类要素。3、掌握船舶建造编码概念。4、掌握现代造船模式设计原则。5、了解转换设计作用。1

6、能够分析简单船舶建造编码的含义。2、能够利用现代造船模式的设计原则对造船设计阶段进行划分。1、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2、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3船体分段道建造法1、掌握船体分道建造技术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掌握船体建造七个典型制造级以及四个主要制造级。3、掌握零件加工,零件装配,分段装配,船体合拢分类成组方法。4、掌握船体分道建造的支撑条件。1、能够进行造船任务的典型制造级分解。2、能够对船体分道建造技术内容进行分道设计。3、能够分析各个分段的特点,编制各个分段施工要领并汇总。1、要求学生注意总结、分析、文字表达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4区域胭装法1、掌握区域蒯装技术的概念、

7、原理、进步意义及其三个作业阶段。2、掌握区域胭装任务包分解原1、能够进行区域胭装阶段划分。2、能够初步绘制机舱分1、要求学生注意总结、分析、文字则。3、掌握区域胭装典型制造级。4、了解区域蒯装计划制定的原则及内容。段划分图以及陋装任务分解图。表达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5区域涂装法1、掌握区域涂装法概念、重点、工作环节及其意义。2、掌握区域涂装生产设计的工作内容及其生产设计要求。3、掌握区域涂装计划的制定方法。4、了解区域涂装工程管理,生产组织形式及相关管理文件。1、能够对一个产品进行区域涂装计划的制定。2、能够对一个产品进行区域涂装生产设计。3、能够协调处理船体、胭装工艺的进程。1、培养学生

8、分析和解决问题达能力。6管件族制造法1、了解船用管子的用途、分类以及连接附件常用形式。2、掌握管子流水线生产过程。3、掌握管件族制造成组分类方法。4、掌握管件族制造的产品导向型设计内容。5、掌握管子车间组织及其职责分配图。1、能够根据成组技术相似性原理将管子生产线进行流水线生产分配。2、能够根据成组技术原理进行管子车间组织及职责分配图表绘制。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7船体建造、装、涂装一体化1、掌握壳、陋、涂一体化造船的定义及其工艺流程特点。2、掌握壳、陋、涂一体化原则对船体分段划分的要求。3、掌握壳、胭、涂一体化组织要素和事业部组织形式。4、掌握现代造船生产管理目标模式及原则

9、1、能够在对一体化内涵及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相应的生产和管理组织形式。2、能够初步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壳、陋、涂一体化造船的知识。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团队合作精神8一体化1、掌握现代造船生产计划系统特1、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1、要求学生的柔性生产计划系统征及主要内容。2、掌握柔性生产计划的支撑条件。3、掌握一体化工程计划的编制要领以及编制程序。4、了解一体化计划制定及实施过程控制因素。出协调日程计划方法。2、能够根据船体建造日程表来推算其它计划时间控制。注意总结、分析、文字表达及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9质量管理的七个标准方法1、掌握船舶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特点。2、学习管

10、理常识、数理统计常识。3、掌握船舶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1、能够应用因果关系图全面分析事故原因。2、能够应用主次图分析事故的主要因素。1、要求学生注意总结、分析、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10产品导向型的物资管理1、物资管理的任务及重要性。2、产品导向型物资管理的特征。3、产品导向型物资管理的功能。4、物资计划。1、能够编制简单的物资计划。1、要求学生注意总结、分析、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5.实施建议5.1教材选用与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实际工作任务引领、船舶航海性能分析与计算等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实际工作项目,按完成

11、工作项目的需要,结合实际典型案例组织教材内容。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理论和新方法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5.2教学组织与设计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理解对壳、胭、涂一体化造船模式理念的培养,采用实例教学法,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本课程教学应选用典型实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力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12、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计算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造船成组技术原理和基本方法。4、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5.3课程考核与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手段,并注重平时采分,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2、过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作业情况,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3、结果评价:采用理论考试和平时作业训练结果进行评价。4、按过程评

13、价和结果评价的成绩按合理的比例综合评定本课程成绩,建议比例如下:1)过程评价占30%,其中作业占20%、学习态度占10%;2)结果评价,即理论考试成绩占70%。5.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1、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3、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