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496403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比较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

2、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

3、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孤:幼年丧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荻(di):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闾(Iti)里:乡里。士人家:读书人家。务:致力,从事。文字:文章。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尊君在不(2)相委而去(3)及其稍长(4)家贫无资2 .翻译下列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4 .请用甲文中原句回答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5 .甲、乙文中陈元方、欧阳修值得你学习的品质分别是什么呢?(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4、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荀巨伯探病友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5、是()A.陈太丘与友要行约定B.太丘食去舍弃C.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D.友人有龙生病7 .下列“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OA.学而不思则罔/相委而去B.而入有义之国/人不知而不愠C.而敢独止/温故而知新D.遂班军而还/不义而富且贵8 .用现代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9 .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元方和荀巨伯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6、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王冕读书)【注释】已:止,罢。己而:过后。曷:何,怎么,为什么。依:投靠。恬:安然。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尊君在不(4)辄默记11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冕因去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D.下车引之父怒挞之1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13 .【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14 .两篇文章都是刻画儿童形象的,阅读后,试就其中一篇说说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阅读甲文陈太丘与友期和乙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

8、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日:“君与仆有何亲?对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魅后至,人以其语语之,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嶷大跟躇。诸:到。通:通报。仆:李元礼谦称。奕世:世世代代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勘(wei)了了:聪明;明白通晓。跟躇: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1

9、5 .选出文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A.期:约定/随:跟随B.家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乃:才C.不:同“否”/谓:对说D.委:舍弃/是:这16 .翻译下列句子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B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17 .各说出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孔文举的性格上的一个特点,并用原文句子证实。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10、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19 .解释加点词意思。俄而雪骤差可拟尊君在不元方入门不顾20 .翻译句子。白雪纷纷何所似?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1 .按要求作答用原文句子填空:甲文从“”一句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体事件等内容,“”和“”可见谢安与小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乙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元方行为与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二、对比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1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期返而食。”起日:“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等待。欤yi句末语气词。2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O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B.相

12、委而去(舍弃)C.故人来,方与之食(他)D.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中)23 .下列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A.陈太丘与友期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24 家君是谦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C.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D.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25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写有关诚信的事。B.陈太丘与友期刻画了两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C.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D.陈太丘与友期的“惭”、“下”、“引”三

13、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2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

14、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虞(yi)人:侍卫。27 .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 ()乃往,身自罢之。27 .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28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15、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年十一时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释:绥:安抚。恣:任凭。孤:王侯自称。法:效法周旋:谋划动静:举止。3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陈太丘与友期行()下车引之()久而益敬()周公不师孔子()31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32 .甲文元方从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乙文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33 .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煮饭成粥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算,饭

17、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储?”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算饭今成Mo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日:“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注释)算(bi):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算,放算子。储:蒸饭。识:记住。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3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太丘舍去元方入门不顾饭落釜中俱委而窃听35 .用在需要停顿处标注出来。元方、季方长跪日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算饭今成糜36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37 .甲文陈元方的表现可用哪一词概括?乙文陈太丘是

18、怎样一个人?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日:“子安得此金?”对日:“所受俸禄也。”母日:“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

19、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日:“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韩婴韩诗外传田子为相)(注释)镒:二十两。馆:这里指家。承承:谨慎小心。3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太丘舍去去:子安得此金安:田子愧惭走出走:39 .翻译下列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言贤母使子贤也。40 .从甲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陈元方?41 .“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句中的“欲”在文中指什么?42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20、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日:“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阿:山脚。沾:浸润。4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元方入门不顾(4)荷天下重名44 .翻译。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1、45 .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友人的(用文中的四个字回答);乙文中陈季方用“”的比喻来评价自己的父亲。46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请结合两文来谈谈陈太丘儿子们的聪慧之处。(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张吴兴八岁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日:“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日:“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注释)张吴

22、兴:东晋人张玄之(字希祖)。因他曾在吴兴做过太守,所以又被称为张吴兴。亏:缺少。先达:有德行和学问的前辈。4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元方入门不顾先达知其不常4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口中何为开狗窦?49 .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甲)文中陈元方在父亲受到友人的辱骂时,;(乙)文中张吴兴,巧妙应答。从陈元方、张吴兴面对不同处境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

23、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日:“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日:“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节选自世说新语50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尊君在不不:(3)下车引之引:(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俱:(5)王欲舍所携人舍:51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52 .下列对

24、甲)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53 .(乙)文中王朗和华被两个人在患难时对别人的态度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诸葛恪字元逊,瑾之长子也,少知名。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日:“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释: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长检:长的标签。乞请:请求。因:于是。听:听从。与:给。续其下:在下面添加。举:全。55 .解释加点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孙权大会群臣乞请笔益两字56 .翻译下面句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57 .有人说,最后友人都认错了,而元方

26、却“入门不顾”,也是一种无理的行为,你如何看?58 .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说一说元方和诸葛恪的人物形象有何共同之处。(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郭仪)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代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饭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27、彼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假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范晔后汉书郭仪传)(注释)郭仅始至行部:郭仪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59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1)与人Il行期:(2)太丘舍去舍去:60 .翻译下列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1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62 .(乙)文与陈太丘与友期行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了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至少写出两点。(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日:“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明周晖金陵琐事)(注释)封识(zh):封存的标记。利:贪图。俟1(si):等待。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67 .解释加点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尊君

29、在不元方入门不顾68 .翻译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2)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69 .上述两篇文章分别强调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饭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彼辞

30、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代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保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仪传,略有改动)(注释)郭彼(j)始至行部:郭俊刚到任担任并州牧时,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70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太丘舍去()(2)则是无信()(3)及事讫()(4)先期一日()7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B去。”(2)彼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72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

31、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日:“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73 .请用/线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32、7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尊君在不(2)自以形陋_(3)友人惭,下车引之_(4)魏王雅望非常7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3)既毕,令间谍问日:“魏王何如?76 .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魏武性格特点有何不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33、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7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2)相委而去()(3)华捉而掷去之()(4)宁读如故()7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子非吾友也。79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元方和管宁分别是怎样的人。(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34、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日:“二人何如?”妻日:“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日:“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山公:指山涛。嵇:指嵇康。阮:指阮籍。金兰:指朋友同心同德、志同道合。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典出左传,晋公子重耳带着狐偃、赵衰等人流亡国外时经过曹国,曹大夫僖负羁的妻子仔细观察后,认为狐、赵等人均

35、有辅助君王的才能,一定可以帮助重耳返回晋国执政。墉:墙壁。才致:学问、情趣。识度:见识、气度。80 .解释句子加点的字。(1)去后乃至()(2)相委而去()(3)意欲窥之()(4)达旦忘反()81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元方入门不顾。(2)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82 .甲、乙两文都是记述友人交往的故事,陈太丘认为交朋友要,山公认为自己能与嵇、阮相交靠的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36、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卓恕为人笃信,言不宿诺。从建业还家,辞诸葛恪,恪问何当复来,恕对“某日”。是日,恪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恕至。宾客皆日:“会稽、建业相去千里,岂得期?”已而恕至,一座尽惊。(选自会稽典录)(注释)卓恕: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人)。言不宿诺:说的话无不及时兑现。建业:今江苏南京。诸葛恪(ke):三国时吴国人,曾任吴国太傅。须:等待。8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行(2)元方入门不顾(3)从建业还家(4)会稽、建业相去千里8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7、去后乃至。(2)恪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恕至。85 .主题理解。甲文从反面写了友人的“无信”,乙文从正面写了卓恕的“(用文中词语作答)。写法虽异,主旨相同,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38、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日:“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8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太丘舍去舍:(2)入门不顾顾:(3)人不知而不愠愠:(4)三军可夺帅也夺:8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88 .在与人交往上,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从乙文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4. (2018秋朝阳区期末)阅读文段,完成各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行,

39、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同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主,已去。”友人使怒日:“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无方日:“君与家君期目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间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人迹罕至B.尊君在不不耻下问C.下车引之穿针引线D.入门不顾瞻前顾后(2)依据全文,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恰当的项是A.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B.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C.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D.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3)陈太丘与友

40、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有读者认为元方的言行是方正的,也有人认为元方不够方正。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 (2019秋丰台区期末)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

41、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与人期行求闻之若此(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一A.则是无信B.日月之行C.及其家穿井D .闻之于宋君思而不学则殆 曲肱而枕之 其一犬坐于前 于我如浮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元方入门不顾。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两篇短文都与谈话有关,【甲】文元方与友人的谈话,体现出元方;【乙】文宋国人对丁家打井情况的谈论,启示我们o参考答案1 .通“否”不;舍弃,抛弃;他;钱2 .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3 .C4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 .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欧阳修的勤奋刻苦。【解析】甲: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年代:南朝宋乙:选自欧阳公事迹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参考译文:乙: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欧阳修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和作诗的方法。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作诗。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有时书还没抄完便已经能够背诵。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读书。小时候写的诗、赋等文字,文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