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96536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汽车、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目录概要3汽车部分5一、“九五”期间汽车行业发展回顾5二、2001年汽车行业运行状况5(一)汽车产销情况6(二)进出口情况8(三)经济效益情况10三、汽车行业产品结构与组织结构情况11(一)汽车产品结构趋于合理11(二)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12(三)汽车企业的地区分布状况14四、汽车行业运行特点、问题与对策17(一)2001年汽车行业运行特点17(二)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20(三)汽车行业的发展对策21五、市场环境与相关政策23(一)国际经济疲软导致世界汽车市场下滑23(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向好24(三)加入WTO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25(四)汽车行业相关政策与法规2

2、6六、2002年汽车行业发展展望28七、重点研究企业效绩分析29(一)财务效益状况29(二)资产营运状况30(三)偿债能力状况30(四)发展能力状况31(五)重点研究企业效绩综合评价31八、三大汽车企业集团简介33(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33(二)东风汽车公司35(三)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36附录一:国内相关统计资料37附录二:国外相关统计资料41摩托车部分42一、摩托车行业产销形势42(一)2001年摩托车产销均有较大幅度增长42(二)国内市场需求下降43二、摩托车出口保持大幅增长44三、摩托车行业集中度状况45四、摩托车行业经济效益46(一)销量和销售收入同步增长46(二)行业整体

3、出现严重亏损47(三)老牌企业亏损额居高不下47五、企业发展动态48附录三:摩托车产品分地区产量50概要汽车部分2001年是我国进入“十五”的第一年,受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汽车需求模式转变等因素的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连续第3年快速增长,汽车市场达到8年来的最好态势。2001年全国目录内103家企业(集团)公司汽车总产量为233.44万辆,同比增长12.81%;总销量为236.37万辆,同比增长13.29%,生产与销售的增长幅度比2000年略有降低,产销率为101.25%,与2000年基本持平。汽车产销高峰出现在3、4月份,其中3月份销售量达24.57万辆,为历史最高水平;之后汽车产销量有所回

4、落,至7月份达到谷底;9月份为年内的第二次高峰。分车型来看,全年共生产载货汽车80.24万辆,同比增长5.02%,销售载货汽车81.84万辆,同比增长5.62%;生产客车82.86万辆,同比增长18.24%,销售客车82.38万辆,同比增长17.46%;生产轿车70.36万辆,同比增长16.35%;销售轿车72.15万辆,同比增长18.25%。2001年汽车整车与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大幅增长的,进出口总额为58.3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6.23%。出口总额为1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42%;进口总额为4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9.32%。2001年全国累计汽车企业单位数为3234个

5、累计亏损企业数为715个,亏损面为22.11%,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为47.57亿元,亏损总额与2000年相比下降15.58%;2001年,汽车行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为4015.36亿元,同比增长20.78%o;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254.57亿元,同比增长46.33%,全行业平均税前利润率为6.34%o总的来看,2001年我国汽车行业运行具有如下特点:汽车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表现为轿车产销量出现大幅增长,所占份额快速增长,重型载货车销量第一次超过中型载货车销量,产品结构向有利于市场需求合理的发展方面转化,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轿车产品降价幅度大;厂家加大新车开发力度;

6、三类车型主要流向华东地区;汽车企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汽车市场的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进口车数量将继续增加,将对我国汽车市场中的国产车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受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环境的影响,预计2002年汽车市场仍将较为活跃,汽车总需求将达到260万辆,同比增长15%。其中载货汽车需求将达到96万辆,同比增长8%,重型载重货车会继续较快增长;客车需求将达到82万辆,同比增长18%,其中大中客车的增长仍是主流;轿车需求将达到82万辆,同比增长18%,受不断升温的私车需求拉动,经济型轿车将成为增长热点。摩托车部分2001年ZG

7、摩托车行业再创佳绩,全年累计产量1236.7万辆,同比增长7.2%;累计销售1213万辆,同比增长5.8%;库存同比下降9%,产销率较高,库存的消化比较好,产销均比去年有一定上升,从各月的产销量来看,全年总体呈现出“U”形走势,经过三季度的低谷后,月度产销量开始回升。2001年摩托车行业产品出口数量继续猛增,累计出口178.6万辆,出口数量占到总产量的19.3%,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151%,创汇6.36亿美元。重庆力帆、隆鑫和宗申的出口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2001年,摩托车行业集中度状况是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所提升,小企业销量下滑,主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是,在国内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大型企业

8、的规模继续扩张,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减少,反映出整个市场的市场结构在进一步向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应对WTo形势下的国际竞争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产销量的大幅增长,各主要企业的销售收入也有较好的增长,但亏损企业数的增加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的继续上升,导致全行业盈利状况为负,老牌企业扭亏的状况也没有明显的改观。这种现象也预示着ZG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企业为应对竞争,在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已经造成了产品的无利可图,龙头企业的进一步攻城掠地和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将是未来市场中竞争热点。ZG已经成为“WT0”成员国,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这一事件对国内摩托车市场没有较大影响。预计200

9、2年,ZG摩托车的国内需求仍然在100o万辆左右,出口将保持增长势头。因此2002年仍将是ZG摩托车工业的辉煌之年,但企业间的竞争将继续加剧,并购、重组的现象将继续增多。汽车部分一、“九五”期间汽车行业发展回顾“九五”期间,我国汽车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汽车产销量增长,形成了28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其中轿车91万辆);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汽车产品质量较大提高,一批新产品研制投产;汽车产品出口扩大;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正在构筑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九五”期间,累计完成汽车工业总产值14590.4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73.7%,年均增长11.7%;累计完

10、成增加值3444.6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78.8%,年均增长12.3%;固定资产增加也较快,固定资产原值年均增长17.2%,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21.7%。“九五”期间前3年,由于汽车行业利润总额下降,使全行业利润总额处于徘徊状况。从1999年开始,利润总额显著回升,2000年利、税及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利税总额达到402.4亿元,比1995年增长77.4%o二、2001年汽车行业运行状况2001年是我国进入“十五”的第一年,受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汽车需求模式转变等因素的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连续第3年快速增长,汽车市场达到8年来的最好态势。汽车需求向有利于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化,产业结

11、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口车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开始增加。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已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基础,汽车总产量已居世界汽车生产国的第10位,轿车产量排名在世界第14位。(一)汽车产销情况2001年全国目录内103家企业(集团)公司汽车总产量为233.44万辆,同比增长12.81%;汽车总销量为236.37万辆,同比增长13.29%,生产与销售增长幅度比2000年的13.07%、14.01%略有降低;产销率为101.25%,与2000年基本持平。分月份看,各月产销量均超过上年同期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汽车产销高峰出现在3、4月份,其中3月份销售量达24.57万辆,为历史最高水平;之后汽车产销

12、量有所回落,至7月份达到谷底;9月份为年内的第二次高峰。2001年全国汽车分月份产销情况见下图:2001年全国汽车分月份产销情况1 .载货汽车2001年我国生产载货汽车80.24万辆,同比增长5.02%;销售载货汽车81.84万辆,同比增长5.62%。2001年载货汽车分月份与分车型的产销情况见下图:从2001年载货汽车分月份产销情况图中可以发现,其全年分月产销曲线走势基本一致,并且与汽车总量分月产销曲线走势趋同,全年产销高峰均出现在3月份。2001年载货汽车分月份产销情况载货汽车分车型生产情况2001年,载货车的重、中、轻、微四种车型的产量分别占19.58%、18.94%,45.22%与16

13、26%,与2000年相比,四种车型中只有重型载货汽车所占份额增加,提高了将近7个百分点,其他三种车型所占份额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轻型载货车所占份额仍旧最大。载货汽车分车型销售情况2001年,载货车的重、中、轻、微四种车型的销量分别占17.96%、19.89%,45.05%17.11%,与2000年相比,只有重型载货汽车所占份额增加,微型载货汽车所占份额持平,其他两种车型所占份额均有一定程度降低。2 .客车2001年我国生产客车82.86万辆,同比增长18.24%;销售客车82.38万辆,同比增长17.46%。2001年客车分月份与分车型的产销情况见下图:2001年客车分月份产销情况从2001

14、年客车分月份产销情况图中可以发现,其全年分月产销曲线走势基本一致,全年产销高峰均出现在4月份,9月份产量大幅增长,达到全年最高点,之后又出现大幅下跌。客车分车型生产情况2001年,客车的大、中、轻、微四种车型的产量分别占1.39%、5.81%,33.46%与59.34%,与2000年相比,四种车型所占比率变化不大,只有轻型客车所占份额有小幅下降,其他三种车型持平或小幅提高。客车分车型销售情况2001年,客车的大、中、轻、微四种车型的销量分别占1.39%、5.82%,33.49%与59.31%。3 .轿车2001年我国生产轿车70.36万辆,同比增长16.35%;销售轿车72.15万辆,同比增长

15、18.25%o2001年轿车分月份产销情况见下图:2001年轿车分月份产销情况2001年轿车产销曲线波动较大,大致呈现波浪上升趋势。全年销量只5月、9月、10月出现下滑,销量在4月与8月两次出现高峰;轿车产量在9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2001年轿车占有率前七名的品牌为桑塔纳、捷达、夏利、帕萨特、富康、雅阁与长安奥拓,分别销售轿车165576辆、97452辆、70326辆、64474辆、52882辆、51052辆与43090辆。轿车分品牌市场占有率情况见下图:2001年轿车分品牌市场占有率(二)进出口情况2001年汽车整车与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大幅增长的,进出口总额为58.35亿美元,比2000年增

16、长26.23%,占全国进出口商品总值的1.14%,比上年增长0.17个百分点。汽车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由2000年的19.89亿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27.16亿美元,增长36.56%o2001年分月份汽车产品进、出口变化情况1 .出口情况根据海关资料整理的结果显示,2001年汽车行业出口总额为1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42%,超过全国商品出口总值的增长率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2.08亿美元,同比增长7.5%;汽车零部件出口13.51亿美元,同比增长20.3%。两类出口产品中,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占汽车行业产品出口总金额的86.65%o2001年汽车产品的出口有以下

17、几个特点:一般贸易是汽车出口的主要方式;国有企业仍在汽车出口中占主导地位,中外合资企业出口排第二;汽车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小轿车出口首次超过载货汽车,排在首位;出口亚洲、北美洲的汽车平均单价呈现上升趋势。亚洲、北美洲与非洲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地区。2001年,我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越南、日本、香港与印尼。向美国出口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2.88%,占汽车行业出口总额的44.38%;与去年相比,出口到尼日利亚、菲律宾、墨西哥、俄罗斯等国的汽车商品金额增长很快,增长率均超过130%。2 .进口情况2001年汽车行业进口总额为4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9.3

18、2%,超过全国商品进口总值的增长率2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金额为17.48亿美元,同比增长46.5%,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为25.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o2001年主要进口汽车产品情况商品名称2001年累计同比增长率数量(辆)金额(千美元)数量()金额()汽车和汽车底盘72047174810070.046.5小轿车46632947302115.796.1四轮驱动轻型越野车1033624556019.212.7小客车(9座及以下)45396544366.619.0卡车31381204721.723.6非公路用自卸车11359539-13.1333.7专用汽车1171188035

19、12.2-9.530座以上的客车64232774-35.9-32.510至29座客车35006321423.617.3装有引擎的汽车底盘5962193668.846.3汽车零部件-2527738-19.6资料来源:海关统计数据2001年,我国汽车商品进口金额排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德国、日本、美国、韩国与加拿大。从德国进口17.72亿美元,同比增长75.29%,从日本进口14.59亿美元,同比增长8.28%,从德国与日本两个国家进口的汽车产品金额占汽车行业进口总额的75.56%;与去年相比,从加拿大进口的汽车商品金额下降了65.45%o2001年ZG进口的72047辆汽车中,有2912

20、2辆来自日本;德国汽车以17082辆占据第二;韩国汽车以7263辆位列第三;美国进口车只有3918辆。(三)经济效益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年全国累计汽车企业单位数为3234个,累计亏损企业数为715个,亏损面为22.11%,亏损企业累计亏损总额为47.57亿元,亏损总额与2000年相比下降15.58%;2001年,汽车行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为4015.36亿元,同比增长20.78%。;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254.57亿元,同比增长46.33%,全行业平均税前利润率为6.34%o十五家重点企业集团(公司)总体经营状况继续好于去年同期,171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326.50亿

21、元,同比增长21.69%;产品销售收入2113.61亿元,同比增长19.74%;工业增加值515.55亿元,同比增长32.41%;利润总额113.11亿元,同比增长36.54%;应收账款净额384.37亿元,同比下降5.37%。2001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前十名生产企业主要指标排名资产总计(千元)平均从业人数(人)产品销售收入(千元)利润总额(千元)税前利润率(%)14993981094338359564609194802.56253547779782303257890217381675.343257617441033331735571444683614.01414051476598821785

22、776345818515.8754407265211612482890181116514.516120741583136112315328098117.217103074911355186361997063238.188121519101068275584904400905.8295574280757460721302068403.411019605263757583600074009112.6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三、汽车行业产品结构与组织结构情况(一)汽车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从世界汽车消费大国来看,轿车都是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说,从汽车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只有轿车消费增长,汽车总需求才能保持快

23、速增长。此外,重型载货车销量超过中型载货车销量,是世界汽车发展的规律。因此,近年来,我国汽车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是轿车占汽车总量的比重增加,载货汽车中重型车和专用车的比重增加。1991年2001年汽车行业产品结构变化情况见下表:1991年2001年汽车行业产品结构变化情况年份载货车()客车()轿车()1991年63.7724.7911.441992年59.0025.6715.331993年59.7522.5317.711994年58.0723.4318.501995年49.6927.9122.401996年46.6926.7926.521997年41.6627.5230.821998年40.57

24、28.2631.171999年41.3227.7930.892000年36.9233.8629.222001年34.3735.4930.142001年,我国轿车产销量出现大幅增长,所占份额快速增长,重型载货车销量第一次超过中型载货车销量,产品结构向有利于市场需求合理的发展方面转化,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从推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贡献角度分析,2001年轿车贡献率最为突出,其产销贡献度为37.4%、40.14%,其次是微型客车,其产销贡献度为31.45%、28.44%,重型载货车位居第三,其产销贡献度为28.35%、23.12%,三者产销贡献度合计为97.10%和91.70%。

25、与2000年产销贡献度前三位的微型客车、轻型客车、轿车相比,变化明显,2001年轻型客车让位,轿车上升为第一,重型载货车进入,轻型载货车下降突出。(二)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汽车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强规模经济性产业,特别是研发活动的加强和新产品推出节奏的加快更强化了其规模经济性。一般来说,规模大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国际汽车行业的企业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年产200万辆的企业已算是小企业,而且被认为存在独立生存的危机。美国与日本的汽车工业集中度都很高,与之相比,我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来看就显得非常分散,特别是单个企业的规模相当小。2001年,我国整车生产企业有103家,全国汽车产量仅为206.94万辆

26、其中最大的汽车集团一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的产量才44.02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8.86%的份额。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重点扶持的一汽、东风与上汽三大企业集团仅占总产量48.10%的份额,虽然比2000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但这样的集中度还是偏低,企业难以享受到规模经济性。尽管我国汽车行业企业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从整体上来看集中度较低,但并不能说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性市场,在分析市场结构时应该看到,我国各汽车企业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差别化。这种差别化主要是由于进入限制和目录管理等行政规制政策造成的,从产品的差别化角度来审视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7、1 .重型载货汽车2001年,重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有22家,产量为157073辆,CR4为94.77%,其中一汽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两家企业占85.27%的份额,集中度相当高。2 .中型载货汽车2001年,中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有12家,产量为151955辆,CR4为98.02%,其中一汽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两家企业占91.88%的份额,集中度非常高。3 .轻型载货汽车2001年,轻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有48家,产量为362823辆,CR4为56.49%,其中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两家企业占39.98%的份额,集中度较低。4 .微型载货汽车2001年,微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有12家,产量为130

28、502辆,CR4为85.22%,其中柳州五菱与长安汽车两家企业占66.62%的份额。5 .大型客车2001年,大型客车生产企业有17家,产量为11496辆,CR4为65.83%,其中东风汽车公司与常州长江客车集团两家企业占47.80%的份额,集中度较低。6 .中型客车2001年,中型客车生产企业有20家,产量为48169辆,CR4为75.27%,其中一汽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两家企业占54.42%的份额,集中度较高。7 .轻型客车2001年,轻型客车生产企业有54家,产量为277245辆,CR4为53.94%,其中金杯汽车公司与东南汽车公司两家企业占34.12%的份额,集中度较低。8 .微型客车2

29、001年,微型客车生产企业有9家,产量为491656辆,CR4为86.01%,其中哈飞汽车公司、长安汽车公司与昌河飞机公司三家企业占72.18%的份额,集中度相当高。9 .轿车2001年,轿车生产企业有14家,产量为703521辆,CR4为67.72%,其中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与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两家企业占51.76%的份额。由上可见,在上述产品中,只有轻型载货汽车与轻型客车是比较典型的竞争型结构;大型客车介于竞争型结构和多厂商并存的寡头型结构之间;重型、中型和微型载货车及中型和微型客车属于准寡头结构;虽然轿车总体市场的集中度不太鬲,但如果再细分为鬲档公务车、一殳公务车和高档家用车、普通轿车与经济性

30、轿车,则会发现这些细分产品的CP4几乎均为100%,因此,轿车实际是比较典型的寡头结构。尽管我国汽车行业从整体上看像一个典型的竞争性市场,但从产品差别化角度来看,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我国汽车行业的绝大多数的产品门类都具有寡头市场结构的特征,我国汽车企业市场行为的总体特征是“弱竞争性”而不是“强竞争性工(三)汽车企业的地区分布状况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分散在各省市,但产品与规模有很大差异。2001年,我国汽车企业的地区分布状况见下表:地区企业数(个)大型企业(个)中型企业(个)资产总额(千元)产品销售收入(千元)从业人数(人)全国32342634735251875304015367151398822北

31、京市10491010322589514575234667天津市124142024764284863722950470河北省134121210489585619592442795山西省20542425813116009912990内蒙古91331897088636394239辽宁省1261018272199271642587867378吉林省19216327751611468550131170431黑龙江29643550277241480021911上海市2684230797453467225613984933江苏省3011134308087602571350998750浙江省491514250

32、894282301666094399安徽省73915160436851275721147642福建省901107699363841922217251江西省511118693834581070330665山东省1772429189643352040229688515河南省1036129013283709396545052湖北省30338797668152948781317202804湖南省9291610769635749581342973广东省129829229690202166501041241广西区806207991614947699329538海南省21012752591210168913

33、重庆市1161222300334011820728670028四川省1178277931237454266150641贵州省2024368385197588211974云南省24272666746141340211841陕西省30333991376199607216613甘肃省911229044363452214青海省40110854227869533宁夏区2017343914560546新疆区14151246506830180487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上表可以发现,我国汽车工业产区比较集中,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上海、吉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重庆、辽宁、安徽与天津等原有汽车工业基

34、础比较雄厚的省市。汽车企业数排前三名的地区依次是浙江、湖北与江苏,企业资产总额与产品销售收入排前三名的依次是上海、吉林、湖北。地区汽车(辆)同比增长率()货车(辆)同比增长率()客车(辆)同比增长率()轿车(辆)同比增长率()全国246736511.178902784.5869591017.3571516814.87北京市14275814.8110864110.15152814.154653-4.40天津市58923-42.101928-62.165976-59.3951019-37.74河北省1862133.85880817.643409-18.2700山西省124715.5780059.3

35、6447-22.5300内蒙古96422.80282-17.060000辽宁省78989-4.0011023-25.8364479-0.1700吉林省39083420.1716939410.806605940.6415538123.94黑龙江15469911.0415721-31.8813119518.9800上海市29001314.687-46.15791-29.8128882414.82江苏省976827.7830582-7.994830430.2600浙江省3641464.59299-82.511309-7.952486599.88安徽省15326737.933921220.868398

36、510.6430070986.74福建省324989.771340-86.923115860.9200江西省15955819.4615097521.16749622.4400山东省6954916.846724115.510000河南省925810.727318-3.381940146.1900湖北省2221241.27928098.331240721.3454230-0.36湖南省2051416.46943130.00874548.95258-24.78广东省5715042.153083-41.39217820.075150457.80广西区1422188.3758481-3.30692681

37、7.1300海南省10171232.49005785341.604386150.77重庆市243841-0.7474088-15.6212663015.5243123-10.60四川省2666223.11693047.04836930.5800贵州省1285-5.174-97.8628-91.05125346.55云南省2694921.892624023.9414-48.1500陕西省00000000甘肃省18552-3.4912293-7.8765731.6656024.13青海省00000000宁夏区00000000新疆区0000000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注:表中全国汽车产量包括目录外

38、企业的产量,因此高于ZG汽车协会统计的全国汽车产量)上表中,汽车产量超过10万辆的省市有9个,依次为吉林、上海、重庆、湖北、江西、黑龙江、安徽、北京与广西,这9个地区的汽车产量之和占全国汽车总量的76.98%;载货汽车方面,产量排前三名的分别为吉林、江西与北京,占全国载货汽车总产量的48.19%;客车方面,产量排前三名的分别为黑龙江、重庆与安徽,占全国载货汽车总产量的49.12%;轿车方面,产量排前三名的分别为上海、吉林与湖北,占全国载货汽车总产量的69.69%。可见,三大车型中,轿车的地区集中度最高。四、汽车行业运行特点、问题与对策(一)2001年汽车行业运行特点1 .轿车产品降价幅度大关于

39、降低轿车产品价格的呼声一直很高,今年以来市场对此做出反应,各地轿车交易市场中排气量在2.0升以下的普通轿车价格不断走低。今年6、7月份,重庆长安铃木公司宣布7种奥拓车型全面降价,其中“都市贝贝”降幅为3000元;武汉神龙公司宣布全面下调富康车公,降价幅度在6000元到1.5万元之间;夏利也加入到降价的队伍中(详见附录一中表3)。造成企业竞相降价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应对WT0,提前获得充分的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是主要背景;第二,民营企业为获得合法市场地位和为消费者认同,不惜发动价格战,如悦达、羚羊等带动了夏利、富康988、一汽大众捷达等一些品牌的车型的大幅降价;第三,排量在2.0升以下的普通轿

40、车产品供大于求。面对轿车的降价,广大企业和消费者仍然在呼吁清理有关的税费,因为轿车的价格除了生产成本外,还有关税、消费税、购置费、养路费,以及牌照费、停车泊位费等,这些费用全部由消费者承担,因此制造企业仅仅获得其中的一部分利泗,一些不合理的税费负担造成了消费者的负担过重。消费者期望生产商降价,但更多是期望有关管理部门能够及早清理各种不合理税费,减轻消费者的负担。2 .新车新款频繁上市2001年,国家改革了传统的车辆产品目录方式管理,不再对汽车企业和产品采用发布目录的方式进行管理,取而代之的是认证制。减少申报环节,取消企业先向省级汽车主管部门申报的程序;改革审核方式,采取由优强企业、检测机构和中

41、介组织推荐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发布,进一步增强了审核工作的透明度;改进发布方式,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可随时申报,国家经贸委拟每月发布一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等。目录制改为认证制使大中型企业新产品投放市场时间缩短。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国内中、高档轿车生产厂都推出了新品,几乎每月都有新车新款进入市场。据初步统计,2001年入市的新车、改型车有20种左右,推出数量创历史之最。3 .三类车型重点流向华东地区从各类车型的区域流向看,主要流向华东、中南、华北地区,流向三地区的载货车分别占总流量的33.9%、25%与16.06%;流向三地区的客车分别占总流量的30.33%、27.57

42、与18.35%;流向三地区的轿车分别占总流量的33.77%、21.33%与21.17%。由上可见,载货车、客车与轿车三大车型重点集中在华东地区。4 .汽车企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2001年,国内几大汽车企业集团纷纷加速了兼并重组的步伐,以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动作最为显著。继2000年上汽集团将安徽奇瑞兼并后,2001年7月19日又将柳州五菱揽入怀中。目前上汽集团与跃进公司正在进行高层接触,相信这两家的强强联合也为期不远。东风汽车公司也有表现,2001年11月27日,东风汽车公司、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及起亚汽车公司等4家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东风悦达起亚合作协议”,悦达、起亚从此成为

43、东风集团的成员。华晨集团通过控股与合作的方式,加紧向轻型客车、轻型载货车、皮卡与轿车等领域全面进军。此外,大众、丰田、通用、雪铁龙等大型跨国汽车公司也加强了与ZG汽车企业的合作,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在ZG的资产重组与整车合资项目如下:通用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杯通用汽车公司(柳州五菱、仪征)铃木公司:长安铃木、昌河铃木五十铃公司:江铃公司、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北铃专用车公司菲亚特公司:南亚公司、南京依维柯公司富士重工:云雀福特集团:江铃公司(持股方式)、长安福特(已经动工)丰田公司:天津丰田、四川丰田客车戴一克集团:北京吉普公司、亚星奔驰公司、北方奔驰公司(技术合作)三菱公司:湖南长丰公司、沈阳飞机公司、东南汽车公司现代公司:江苏悦达、湖北万通本田公司:广州本田雪铁龙标致集团:神龙公司雷诺日产集团:三江雷诺日产公司:郑州日产、杭州东风日产还有其他厂商正在与ZG的汽车厂商进行合资合作洽谈。可见跨国公司在ZG汽车业的进入已经呈全面展开之势,标志着ZG汽车市场全球竞争时代开始,势必会直接影响到ZG汽车工业的战略格局。(二)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1 .汽车消费与使用环境政策不到位虽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发展和市场消费结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但至今仍然缺乏一项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机械/制造 > 汽车作业报告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