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1调研方案设计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实施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激光加工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激光加工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方案落地生根,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应性以及示范性。项目组根据任务需要,制定如下调研方案。1.1 调研目的落实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科学定位;了解产业发展态势,掌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明确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社会能力以及职业
2、资格的需求;了解中高职衔接的现状,明确中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基本情况;生源来源、学生毕业发展以及继续深造情况;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办学方式、教育对象的差异,为开展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提供依据;充分考虑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技能衔接,为开发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为全面形成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改革思路和建设性意见提供依据。1.2 调研范围与对象1.2.1 调研范围依据安徽省职业教育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调研区域范围和调研对象。行业企业:合一芜一蚌经济区及泛长三角地区激光加工信息产业中大、中、小的国有、
3、民营、股份制、三资等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省内设置激光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能起到示范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激光加工技术专业局有一定影响力能起到示范作用高职学院。中高职衔接研究成果:学术期刊、网络资源。1. 2.2调研对象调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主要针对安徽合芜蚌经济区及泛长三角地区激光加工行业大、中、小的国有、民营、股份制、三资等企业。调研的职业院校主要是开设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一定影响力能起到示范作用的院校。行业企业调研了18家企业,本次调研企业的对象主要为企业人力资源领导、人力资源招聘专员、培训专员、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技术人员、设备维修
4、人员、在企业就业的中高职毕业生。被访者不分年龄、性别,对其调查采用问卷或座谈方式,他们在激光加工行业均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有较为宏观、整体、前瞻性的了解,见表1。职业院校院校调查涉及的对象范围包括:院校的教务科长、系主任、教研主任、组长或专业骨干老师、学校领导。本次共对中职、高职共14所院校进行了调查,见表2。表1企业调研信息表序号名称类别调研对象调研手段1国有1 .企业人力资源领导及专员2 .企业生产车间主任、工程技术人员3 .企业生产车间的班组长代表4 .在企业就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5、企业领导1、召开座谈会2、现场交流3、填写调查问卷4、网络查阅资料2国有3国有4股份制5
5、外资6民营表2职业院校调研信息表类序名类别调研对象调研手段型号称中职1公办中专学校的教务科长,学校的教研主任、组长、专业骨干老师、学校领导1、召开座谈会2、现场交流3、填写调查问卷4、网络查阅资料高职1公办高职2公办高职1.2.3调研方法实地考察:深入企业,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考察企业员工生产工作环境及岗位操作需求;深入职业院校,了解现行专业教学情况、学生就业去向、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与培养现状等。现场访谈:通过联系企业负责人,与企业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座谈,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企业对激光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与学校的教务科长、教研主任、组长、专业骨干老师现场交流了解职业院校激光
6、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院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进行问卷调查。网络调研及其他。充分利用网络文献与资源,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查阅企业、职业院校相关文献资料,利用检索分析法分析国内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成果与经验,提供参考。1.3调研内容1.3.1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任职岗位,对本专业培养人才进行定位激光加工行业、企业对激光加工类专业岗位的岗位需求;激光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任职岗位情况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岗位工作任务。1.3.2依据人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调研,确定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向企业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培
7、养的建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1.3.3调查企业的实际工作领域,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领域;了解企业急需的人才规格(企业急需具备什么能力的人)。1.3.4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技能标准岗位技能要求及标准,需要的技能证书;具体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1. 3.5企业对激光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建议;2. 3.6职业院校激光加工专业建设的成果与经验考察、了解省内兄弟院校基本情况;同类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创新点;同类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衔接;同类专业教学改革经验;中高职衔接情况。2.
8、 3.7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成果与经验了解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背景;熟悉中高职衔接研究理论成果、实际经验;了解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2中高职衔接发展与现状2.1 中高职衔接发展的政策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大批中等专业学校是构成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央就对中高职衔接工作从政策层面进行了引导与布置,制定了相应的文件与法律法规。主要纲领性的文件有: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对优先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第一次
9、提出从中等职业学生中招收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开创新文件。1994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的实施意见,第一次提出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要相互衔接,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提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1996年9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势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和其他教育沟通、协调发展,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工作。1999年10月1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也可招收少量的中等
10、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由省招办统一择优录取。对招收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其文化课和职.业技能水平应由省级招生部门单独组织考试,并确定具体的录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畅通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的上升渠道。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
11、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考核,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免除技能考核。2011年8月30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OI19号),全面提出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
12、出了具体指导意见;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第11条明确指出: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一就业“旋转门”机制,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2.2 中高职衔接研究基本情况采用文献检
13、索方法对中高职衔接研究进行分析。通过设计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贯通”、“中高职一体化”、“中高职教育”、“中高职教课程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字段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中高职衔接研究第1篇文献是2000年8月,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许英发表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探索。此后10年间关于中高职衔接研究处于低潮阶段,每年的教学研究文献趋于零,自2011年开始,中高职衔接的文献逐渐增加,这点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密切相关,即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OI19号)文件的颁布,中高职业衔接实施进入活跃期。表3是2
14、0002015年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分布基本情况。表320002015年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情况检索关键词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中高职衔接”122OO12144“中高职贯通”OOOOOOOOOO“中高职教育”OOOOOOOOOO“中高职一体化”OOOOOOOOOO“中高职教课程衔接”OOOOOOOOOO“中高职教教育衔接”OO1OOOOOO1“中高职协调发展”OOOOOOOOOO检索关键词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中高职衔接”2948137186235“中高职贯通”O2481010“中高职教育”O58424
15、028“中高职一体化”O25646“中高职教课程衔接”OO25115“中高职教育衔接”OO58136“中高职协调发展”O135OO250图I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增长趋势从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在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发展很迅速,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的规模很大,但是实际情况是中高职衔接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从中职升高职的比例一般都处于5%以下,这个数据与职业教育的规模是不适应的,中高职衔接研究涉及的主题包括:衔接模式:对口高考模式、5年一贯模式、“分段贯通(3+2、3+3等)”衔接模式;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衔接、中职与高职学历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衔
16、接、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衔接;专业名称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名称(教育部2010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高职教育专业名称(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04版)、应用型本科专业名称(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课程体系衔接: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衔接、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实践课程体系衔接、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衔接;教学与考试评价衔接:课程标准的研究衔接、中高职教学评价一体化、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人才规格的衔接:中低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培养规格衔接;2.3 安徽省中、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衔接实际2. 3.1安徽省激光加工技术专业高职设置基本情况我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
17、政府举办的28所,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6所。另外,有23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汽车工业、装备制造工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工业、激光加工信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及煤化工业及生物技术工业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作为光机电信息类专业之一,是支撑安徽省光机电信息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专业。我省高职光机电信息专业(专业代码:590202)实际布点44个,在校生规模55430人。根据目前高等职业学院招生的主要通道:第一是自主招生(约占招生数字的40%),第二是高考招生(约占55%),第三是对口招生以及技能优胜晋升(约占5%
18、根据中国教育报最新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中等职业学生的升学比例由2010年的9.19%上升到2014年的15.32%。根据调研,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招收的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大致在5%左右。而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教育继续上升到本科的几率几乎是零。3. 3.2安徽省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职设置基本情况我省现有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等职业教育资格的学校共87所。安徽省布点分布如图2所示,合肥市、蚌埠、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是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职教大市。 合肥市 淮北市 蜕州巾口宿州市 蚌埠市 阜阳市 淮网市 源州市 六安市 q联山市 芜湖市池州市 安庆市 0山市 ,己乂图2安徽省中职光机电加工技术
19、应用专业分布由于存在接受与信任危机、吸引力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招生危机是存在的,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成为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2.3.3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安徽省中职生上升渠道不畅,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招收到的中职毕业生比例在生源的5%左右。即使这样,通过高职两年的培养,来源于中职生通过专升本继续发展的几率几乎是0。整体在规模上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点缀,影响面小,中职生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不理想。相对于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生,中职生在精神面貌、纪律性、基础知识面、基本技能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偏低;中职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学时比例、课程内容的扎实性)难以满足高职对
20、数学、外语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文化基础偏弱,高职学习的适应性降低;长期以来中高职的管理模式的差异,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成体系,中职与高职割裂,缺乏交流;专业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断层,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深度、广度缺乏合理设置;中高职课程标准不统一、课程评价缺少区分度与层次性;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不成熟,平台+模块+创新创造的结构不完善,课程的一体化体系尚未研究与探索;中高职各自专业办学都有自己的方向和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各有各的特点,定位差异性较大,衔接的裂隙较大;中职专业人文素质平台教育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需求;激光加工技术专业面向行业企业类型复杂,不同类型的企业岗位特点各异,具体岗
21、位工作的任务差异化明显。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与合作或面向企业的性质、产品与设备相关。教材问题,由于中高职分属不同学历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各自具有自己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重合度、层次性、深度以及知识大广度上没有进行科学的衔接,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课程教学都存在一定的不协调;中高职现有的课程体系一般是基于公共课一专业基础一专业核心一专业模块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明晰。3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分析3.1 行业现状及人才总体需求分析3.1.1 光机电加工行业现状分析光机电加工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
22、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十一五”时期,我国规模以上光机电加工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63945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速超过15%;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均占全球总产量40%以上,规模以上光机电加工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880万人。“十二五”(二O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光机电加工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将超过10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光机电加工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十二五”期间,光机电加工信息技术仍是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下一代信
23、息网络、新型平板显示、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和嵌入式软件、LED光电、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在知识密集及技术密集的前提下,呈现系统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光机电加工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激光加工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未来五年安徽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省
24、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着力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干企培育行动”,大力推进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加工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
25、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光机电加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我省光机电加工信息产业坚持走规模化、集群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加强自主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瓶颈,在我省已有优势的领域实现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加快合肥国家级光机电加工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引导建设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芜湖LED产业,合肥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滁州光机电加工信息产业等基地;推进合肥和池州集成电路、芜湖汽车激光加工、铜陵光机电加工元器件等产业链建设。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3000亿元。我省光机电加工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
26、电路、软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器件、云计算、汽车激光加工、激光加工元器件和智能家电。新型平板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器件(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嵌入式软件及各类应用软件;下一代信息网络优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物联网器件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元器件及中间件、服务于物联网络的各类激光加工元器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新型显示依托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彩虹、友达、芜湖长信、
27、华东光电、蚌埠华益等骨干企业,建设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透明导电薄膜(IT0)、大尺寸玻璃基板、特种显示器件、背光模组等相关项目。1.ED光电重点发展LED外延片、芯片,LED显示、LED汽车大灯、背光源、照明灯具及配套器件,依托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德豪润达、三安光电、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LED芯片、封装、照明和特种显示项目,加快建成芜湖光电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过100O亿元。智能家电依托格力、海尔、美的、荣事达、三洋、美菱、长虹、日立家电、威灵电机、欧宝机电、康佳、西门子等企业,采用数字、环保、节能
28、新技术,提高绿色设计水平,开发节能、节材、可回收可拆解家电产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家电产业的本地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升级。集成电路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支持合肥、池州等地引进建设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生产线;支持合肥发展集成电路用重大装备开发制造;加快建设捷敏、芯硕、科大讯飞、东芯、国晶、合晶、三佳等企业,重点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汽车等领域芯片设计,扩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规模。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以及专用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软件以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开发为主,推进系统集成。支持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
29、据库管理等为代表的系统软件,提升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强化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过程控制软件、智能终端软件、公共安全管理软件等集成软件开发。瞄准数字电视、移动通讯、掌上电脑、互联网等广阔的市场,主要开发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控制、消费激光加工及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网络信息安全管控软件。促进财务、收费、信息管理等应用软件产品的技术升级。依托科大讯飞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软件产品产业化。物联网器件重点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抓好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产品研发与生产,加紧特殊环境
30、和工程项目传感技术的研究开发。优先发展射频芯片、射频收发器、噪声放大器、变频器等产品,鼓励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综上所述,我省光机电加工信息产业已进入创新升级、快速发展时期,已成为我省新型支柱产业之一,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员工,尤其是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活动需要的激光加工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必然供不应求,为适应这一大的发展趋势以及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后劲,我省职业院校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改革增强本专业对光机电信息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升专业吸引力,以期达到职业院校激光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进出两旺的境界。3.1.2光
31、机电信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光机电信息专业普及面相当广,可以说无处不在,无人不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对于所有人都不陌生,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更新也非常快,所以要跟上它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激光加工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只有短短的50年时间,但是发展速度惊人,如今,激光加工技术工人就业面相当广,激光加工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激光加工装配、设计、制造业各个领域均可寻找到就业机会,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企业要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人才显得比较困难,激光加工设备装接工、激光加工产品测试员、激光加工产品维修工、激光加工产品销售员等已成为我国各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在各种招
32、聘会上,激光加工专业人才更是企业热衷于标注“急聘”、“高薪诚聘”等字样的少数职位之一。3.1.3光机电信息行业人才总体需求分析光机电加工产品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激光加工行业的从业人员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对人才的需求总的来说具有明显的两方面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员。通过调研发现:大型优质激光加工类企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约占17%,这些人员主要是从事激光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及高层次的生产管理,而70%以上员工是中职及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员主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及生产一
33、线的管理工作。3.2光机电信息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3.2.1光机电信息从业人员结构现状及分析目前.,我省正在加快光机电信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设备、工艺水平在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学历要求逐步增强。图3是我们对14家企业调研后得到的企业员工技能等级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高级工是企业的主要力量,约占63%,其中中级工的人数比例要高于高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也较大,占17%,但这并不能说明企业淡化了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只是反应了由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经营预期与订单猛增的巨大落差,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导致企目前,技能人才供需总量尚未平衡,供给总量还滞后于总需求,高技能人才的
34、供给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根据此次企业访谈领导的预计,仅仅就安徽激光加工行业而言,未来几年中级、高级技能人才需求占比预计增长2025个百分点,技师、高级技师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综上分析,企业对于中、高级的技能人才需求比较大,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根据以上这些信息,表明目前我国激光加工及相关行业的突出矛盾是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求。由于经过系统学习的激光加工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激光加工行业。据抽样调查,主要存在问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差,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到位、事故率高、产品质量不高等。与此同时,随着激光加工技术
35、的高速发展,高科技不断融入激光加工行业,新概念、新能源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又催生出一些新的智能型且具有复合特征的岗位,这对激光加工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来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与知识要求。3.2.2光机电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与来源渠道在本次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本省激光加工企业每年招收激光加工技术工人的情况为:20%左右的企业每年招收激光加工类技术工人超过了100人,60%左右的企业每年招收激光加工技术工人在50100人之间。这对安徽地方人才储备而言,面临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如图4反应合肥地区激光加工专业学生需求情况。激光加工技能性人才需求情况图4合肥地区激光加工技工需求情况另外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激光加工
36、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19.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34.4%,从社会招聘占46%。如图5反映了专业人才的来源渠道。企业自身培养学校招聘社会招聘图5激光加工技术人才来源渠道说明:1 .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激光加工技术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激光加工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激光加工设备操作等实际动手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对激光加工人才的要求。2 .激光加工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技术人员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人才,也要为企业职
37、工提供在岗、转岗激光加工技术培训。3 .2.3激光加工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析从学历的需求情况看,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制造型企业对中高职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由于被调查的单位是制造型单位为主,从学历需求的比例构成看,中高职学历在激光加工岗位上有很大的需求。从回收的有效调研问卷来看,企业对人才的学历需求及人才来源调查的比例构成如图6所示:学历需求表10%4本科中学及以20%下50%专科20%图6学历需求调查企业在招聘激光加工专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38、激光加工岗位的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激光加工专业的人员大多是一些操作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激光加工专业的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企业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毕竟企业需要的是大量一线操作工和技术工,而不是“研究”高技术的员工。3. 2.4职业资格需求基于对蚌埠市及合肥、芜湖地区激光加工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过程中是否看重技能证书和企业用人角度去看待学生应该考取哪些技能证书的访谈调研结果如下:表4企业需求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职业资格证书首选首选比重次选次选比重激光加工产品装接中、高级工120.57570.175无线电调试中、高级工30.175130.
39、325激光加工CAD中、高级工10.045110.275维修电工中、高级工10.045100.25家用电器维修中、高级工10.04580.2板级设计工程师10.045120.3单片机能力认证10.04580.2PLC能力认证10.045130.325表5企业需求职业资格证书比重统计表职业资格证书首选比重次选比重A激光加工产品装接中、高级工0.5750.18B无线电调试中、高级工0.1750.32C激光加工CAD中、高级工0.0450.28D维修电工中、高级工0.0450.25E家用电器维修中、高级工0.0450.20F板级设计工程师0.0450.30G单片机能力认证0.0450.20HPLC能
40、力认证0.0450.32从企业录用激光加工技术专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时比较看重的职业资格证书调查统计表4和5,及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企业对毕业生需持职业资格证主要是激光加工产品装接中、高级工、无线电调试中、高级工,其实是激光加工CAD中、高级工、维修电工中、高级工和家用电器维修中、高级工。从企业对毕业生需持职业资格证看重程度来分析可知:激光加工企业对于中高职院校毕业学生需求偏重于激光加工产品装配、调试和维修这三个方面。3.3工作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分析3.3.1主要岗位分布通过本次对蚌埠、合肥及周边地区激光加工企业人事负责人的访谈,在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时,我们发现激光加工企业就业岗位情况如表6
41、表6主要岗位分布表序号岗位名称:就业人数岗位职责描述1装配工:包括操作工、普工、装配工。1464负责激光加工产品生产的某一工序的简单操作2质检员:巡检(PQC),产品老化,质检;检测(测试)员501负责对激光加工产品生产环节不同阶段的各个工序进行质量检验3维修工、调试工927负责利用仪器仪表和生产工具对激光加工产品各零部件的性能调试,零部件或整机故障诊断和维修。4生产管理员:包括生产部门文案管理及生产线人员和技术资料管理。78负责本部门生产资料、人员的日常管理5机加工、注塑工123负责激光加工产品外围部件生产6库管员:入库、包装组,仓库管员144负责产品的清洗、包装和出入库管理7SMT贴片机
42、操作627操作SMT贴片机进行贴片8电路设计与制作员126负责激光加工电路的辅助设计9销售员48负责激光加工产品的营销工作。用饼图7来直观的观察上表可以看出,目前激光加工企业的就业人员分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装配工 质检员 嫌停工生产窗现品 注熨工 库管员SMT贴片机操作电路设计与制作员销售员图7激光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比例分析图1.就业量第一位的是:激光设备装配工和质检工装配工主要职责是在某一产品的零部件或整机装配过程中,从事某一工序的简单操作,其岗位主要分布在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上。由于这些岗位大多数是一些单一的简单操作,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不高,只是对毕业生的行为习惯和吃
43、苦耐劳精神要求较高。质检工较之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2 .就业量第二位的是:激光设备调试工和维修工其主要职责是对某些产品或零部件进行参数或性能测试,故障诊断或处理。这些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一般都是从生产基层的优秀员工选拔出来。所以中职毕业生就业量相对较少,但高职毕业生相对较多,是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激光加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3 .就业量第三位的是:激光产品生产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对生产管理部门的文案、生产计划、生产资料和人员的管理(如:文员岗位);生产线上的技术服务或员工管理(如:线长、班
44、组长等岗位);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出入库管理(如:库房管理岗位)。该岗位虽然属于管理岗位,但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或有较强的工作经验,中职毕业生在此类岗位上就业量不多,但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的比例较大,可作为激光加工专业中职学生的发展目标。4 .就业量第四位的是:用激光技术制作电路板和产品营销其主要职责是用激光技术对电路进行辅助设计、制版和PCB板的制作;对激光加工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工作。这些岗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要求都较高,所以企业在这些岗位中需求中,中职毕业生就业量少,高职毕业生就业量比例较高,中职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几年的工作积累及企业的进一步培训。3.3.2主要
45、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分析表7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分析表序号核心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岗位岗位描述职业能力要求及素质毕业生层次1装配工:包括操作工、普工、装配工。负责激光加工产品生产的某一工序的简单操作(如元器件整形、插件、刷锡膏、电镀等),某一产品的零部件或整机装配,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一般都是在生产流水线上工作。1 .具备基础激光加工理论知识,认识大多数激光加工元器件,了解产品流水线;2 .服从车间管理规定,遵守流水线规范;3 .较好的部门组织协调能力;4 .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把好质量关,做好自检;5 .要求做到“7S”按设备保养规程保养设备。中职为主高职次之2维修工、调试工负责利用仪器仪表和生产工具对激光加工产品各零部件的性能调试,零部件或整机故障诊断和维修。1 .了解激光加工设备一般故障的维修方法;2 .能对整机电路进行分析,了解其工作原理;3 .能根据激光加工设备使用要求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会选用恰当的仪器仪表进行检修、测试;4 .能根据故障现象正确判断故障部位,快速查找故障点并排除故障;5 .能正确填写维修记录与编写维修报告;高职为主中职次之3产品检验进料检验,过程检验,产品检验1 .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仪器;2 .能画出一般激光加工整机性能指标检测方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