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39571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87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第三次 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 分,共 36 分) 1为了节约用电,楼道内的照明灯一般都安有一个声控开关,它的工作主要是利用了 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 22016 年 2 月 27 日,甘肃省通过人工降雨促进地表绿地增加。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 空中喷撒干冰, 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使空气中的水 蒸气变成小冰粒, 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 发生了一些 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升华、凝华、熔化 B升华、凝固、熔化 C升华、熔化、凝华 D凝

2、华、液化、升华 3如图是我们中雅口风琴比赛现场。他们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评委的阵阵喝彩!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口琴声是以声波的形式通过骨传导传递到评委耳朵里的 B站队的时候,音乐老师要求他们按演奏低声部与演奏高声部分开站立,这里的高 低指的是响度 C在演奏的时候还有其他乐器伴奏,不用看一听就可以看出是小提琴声,还是口风 琴声,靠的是音调与响度 D口风琴发出的声音不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是气流带动琴簧振动而产生的 4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北运动的物体甲、乙,他们的运动相对于起点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 点开始运动,但甲比乙迟3s才开始运

3、动; t0 时刻,甲在 O 点,乙在距离 O 点 5m 处; 在 35s内,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南运动的; 从第 3s开始, V甲V乙,5s末甲、乙正好在距离O 点 10 米处相遇。 A 正确B 正确C 正确D 正确 5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 11m/s 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 54km/h 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 跑完全程 D从 30m 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画的光线本身并不存在 B日光灯的灯光透过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光班 C我们在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都能看到屏幕,

4、是因为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这种反 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7如图所示,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 2m 处,从镜子里只能看到自己的 上半身,他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 2 m 远处 B应前进到距镜 1 m 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 4 m 远处 D无论前进后退都不能实现 8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辞歌赋以及民间谚语,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 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小芬同学 对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霜前冷,

5、雪后寒”霜和雪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但一个需要放热,一个需 要吸热 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小小竹排江中游,魏巍青山两岸走”竹排与青山的运动体现了运动的相对 性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透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 处形成一光斑,在向 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一直向左移动 B一直向右移动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10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距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 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13cmB8cmC25cmD35cm 11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6、小孔成像”和“水中倒影”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B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选择薄的玻璃片进行实验,是为了能确定像的位置 C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具有热效应 D我们在岸上看到水中鱼比实际位置高,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12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 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 凸透镜和平面镜后, 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 发现在屏幕上 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

7、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二填空题(每空2 分,共 24 分) 1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14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 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 度,用相同的力拨动, 听到声音发生了变化; 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 声,我们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 当老师用抽气机抽出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听到铃声 逐渐变小。甲实验说明了音调与有关,乙实验说明

8、了。 15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这是现象;深秋的早晨,卧室窗户玻璃的内表面 有一层“水汽”,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16如图,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 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 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形成的像(填“实”或“虚”);后者是 由于鱼缸的侧部分(填“左”或“右”)等效凸透镜而形成的像(填 “实”或“虚”)。 17一列车正以 18km/h 的速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 下落至地面。以列车为参照物,乘客是。这一现象说明车窗外刮的是 风,风速是m/s 18甲乙两人两人从矩形跑道A 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 点相遇,如图所示, 已知甲

9、的速度为 6m/s,乙的速度为 4m/s,跑道 OC 段长度为 50m,如果他们同时都 沿 ABCD 同向绕行,则至少需要s 才能相遇。 三作图题(每题2 分,共 4 分) 19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20请在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或面镜。 四实验题(共四题,每空2 分,共 22分) 21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将平面镜成像特点,请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器材有:带支架的透明玻璃板E、白板 C、笔、火柴、光屏、两支外形相同的 蜡烛 A 和 B,还缺少的器材是。 (2)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一小段距离,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

10、烛 A移动(选填“向上”“向下”或“不”);如果将玻璃板不与桌面垂直, 而是向蜡烛 A 倾倒,可以观察到像(选填“不动”、“位置偏高”或“位置 偏低”)。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 (2)在图中,改变入射光的方向,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3) 如图 b 所示,以 ON 为轴将硬纸板的右半面向后旋转, 在硬纸板上(填 “能” 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此步验证了。 23小杰同学探究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时的一些规律,他将一束光从空气射 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 实验序号12345

11、入射角 i1020304050 折射角 r 7.9 15.421.5 26.333.5 (1)分析实验序号 1(或 2 或 3 或 4 或 5)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得出初步结 论是:。 (2)分析实验序号1 与 2 与 3 与 4 与 5 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是:。 2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在此实验中,如果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可能 的原因是:。 (2)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某位置,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五计算题( 6+8 分)

12、25上海到南京的 T 722 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 题: (1)计算列车由上海驶向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列车的长度约为200m列车行驶途中以20m/s 速度通过 800m 长高架桥需要多 长时间? 上海苏州常州南京 到站时间09:3910:2911:47 发车时间09:0009:4310:33 里程/km084165303 26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为0.1m/s,转轮 A 和 B 的大小不计, AB1.5 米(即传 送带的总长度为 3 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 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向 B 点爬去,到达 B 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

13、.4m/s的速度返回 A 点。 回到 A 点后, 该老鼠将再次向 B 点爬去,到达 B 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 带的速度始终为 0.4m/s。老鼠在 A、B 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并认为老鼠 身上有足够多的油污染传送带,求: (1)老鼠第一次从 A 点爬到 B 点的时间内,传送带被油渍污染的长度是多少? (2)从该老鼠由 A 点出发时开始记时,经过多长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 油渍污染? 2018-2019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八年级(上) 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3 分,共 36 分) 1为了节约用电,楼道内的照

14、明灯一般都安有一个声控开关,它的工作主要是利用了 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 【分析】乐音有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音色指声音的特性。 【解答】 解: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只有声音的响度 达到一定程度时照明灯才会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22016 年 2 月 27 日,甘肃省通过人工降雨促进地表绿地增加。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 空中喷撒干冰, 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使空气中的水 蒸气变成小冰粒, 冰粒下降过程中

15、变成雨滴。 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 发生了一些 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升华、凝华、熔化B升华、凝固、熔化 C升华、熔化、凝华 D凝华、液化、升华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称为熔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 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导致周围温度下降。 【解答】 解:当向云层喷洒干冰,干冰会直接变为二氧化碳,发生升华现象,升华时需 要吸热,所以周围温度会下降很快; 这样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暖气流熔化成小雨滴; 所以经历了升华、凝华和熔化三个过程; 故选: A。 【点评】解决此类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际分析题目,要结

16、合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 吸热和放热现象进行分析。 3如图是我们中雅口风琴比赛现场。他们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评委的阵阵喝彩!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口琴声是以声波的形式通过骨传导传递到评委耳朵里的 B站队的时候,音乐老师要求他们按演奏低声部与演奏高声部分开站立,这里的高 低指的是响度 C在演奏的时候还有其他乐器伴奏,不用看一听就可以看出是小提琴声,还是口风 琴声,靠的是音调与响度 D口风琴发出的声音不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是气流带动琴簧振动而产生的 【分析】 (1)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2)演奏的声部不同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 (3)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

17、4)根据口风琴的结构和发声特点可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由现场情形可知,口琴声是以声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递到评委耳朵里 的,故 A 错误; B、站队的时候,音乐老师要求他们按演奏低声部与演奏高声部分开站立,这里的高低 指的是音调,而不是响度,故B 错误; C、不用看一听就可以知道是小提琴声,还是口风琴声,靠的是音色,故C 错误; D、由口风琴的结构和发声特点可知,口风琴发出的声音不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是 气流带动琴簧振动而产生的,故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发声体的发声特点等,属声学综合 题,难度不大。 4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北运动的物

18、体甲、乙,他们的运动相对于起点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 点开始运动,但甲比乙迟3s才开始运动; t0 时刻,甲在 O 点,乙在距离 O 点 5m 处; 在 35s内,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南运动的; 从第 3s开始, V甲V乙,5s末甲、乙正好在距离O 点 10 米处相遇。 A 正确B 正确C 正确D 正确 【分析】在 st 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等于速度;由图可以直接 读出出发点的位置和时刻; 路程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 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解答】 解: 甲从原点出发,而乙从距原点正方向上5m 处出发,甲在

19、乙运动3s 后开始运动,故 错误; 由图知, t0 时刻,甲在 O 点,乙在距离 O 点 5m 处,故 正确; 由图知, 2s 内甲通过的路程为10m,5s 内乙通过的路程为10m5m5m,所以 v甲 v乙,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北运动的,故 错误; 在 s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从t3s起,甲的斜率大、速度大,即有v甲v 乙,第 5s时甲、乙的路程相同,在距离O 点 10 米处相遇,故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路程时间图象, 较为简单,但要防止将其作为速度时间图象处理。 5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 11m/s 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 54km/h

20、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 跑完全程 D从 30m 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分析】 根据公式v分别算出各选择项中描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使单位统一为 国际单位,再进行比较选出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解答】 解:航模飞行器的平均速度为11m/s;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4km/h15m/s; 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v10m/s; 从 30m 高出竖直下落的物体的平均速度v12m/s; 可见,平均速度最大的是汽车的平均速度。 故选: B。 【点评】 在做此类选择题时,有的要先用公式v计算出速度,但最根本的是统一到 国际单位制才能比较大小。 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

21、的是() A我们画的光线本身并不存在 B日光灯的灯光透过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光班 C我们在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都能看到屏幕,是因为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这种反 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分析】 (1)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人们引用了光线; (2)小孔成像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3)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解答】 解:A、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人们引用了光线,本身并不存在,故A 正 确; B、日光灯的灯光透过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小孔又非常小,所以该现

22、象为小孔成像,即 形成日光灯的像(圆形的),故B 错误;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C 错误; D、“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是实像,故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光现象原理的判断,列举的事例或现象比较全面,这 是我们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7如图所示,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 2m 处,从镜子里只能看到自己的 上半身,他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 2 m 远处 B应前进到距镜 1 m 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 4 m 远处 D无论前进后退都不能实现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

23、小相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 像。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某人站在镜前2m 处,从镜子里只能看见自己的上半身”,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的,所以他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 从镜子里也只 能是看见自己的上半身,所以A、B、C 的做法都不能实现。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8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辞歌赋以及民间谚语,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 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小芬同学 对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

24、霜前冷,雪后寒”霜和雪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但一个需要放热,一个需 要吸热 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小小竹排江中游,魏巍青山两岸走”竹排与青山的运动体现了运动的相对 性 【分析】 (1)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 的大小;根据音色能分辨物体。首先明确诗句的含义,才能判断是声音的哪种特性; (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叫熔化,熔化吸热; (3)“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 在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 (4)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5、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 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解答】 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指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惊吓了天上的人, 这里的“高”指响度大,故 A错误; B、霜和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下 雪后,雪发生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但二者的凝华过程都是放热的,故B 错 误; 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在 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故C 错误; D、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中的“游”是指竹排的运动,所以,应选竹排之外且与竹 排的位置发生改变的河岸或青山为参照物; 歌

26、词“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走”是青山的运动,所以,应选青山之外且与青山的位 置发生改变的竹排为参照物,故竹排与青山的运动体现了运动的相对性,故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 的物理现象。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透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 处形成一光斑,在向 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一直向左移动 B一直向右移动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分析】 (1)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 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7、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 (2)当水加满时,光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 【解答】 解:( 1)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 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下左图; (2)当水加满后,如上右所示,光在水中传播,故光沿直线传播,光斑移回到P 点。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及光的直线传播。要注意入射光线是从容器内射入 的,为易错题。 10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距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 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13cmB8cmC25cmD35cm 【分析】 (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28、: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用光屏能接到,虚像用光屏呈接不到。 【解答】 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像距 v 大于 30cm,而二倍焦距 2f210cm,像 距大于二倍焦距,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2fuf, 即 20cmu10cm, 所以 u13cm 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由物距和焦距的关系,通过解不等式能确 定焦距或物距。 11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和“水中倒影”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B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选择薄的玻璃片进行实验,是为了能

29、确定像的位置 C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具有热效应 D我们在岸上看到水中鱼比实际位置高,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 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 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使用较薄的玻璃板, 是为了避免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成像所造 成的分不清像的位置; (3)太阳光的不可见光中,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而紫外线

30、具有化学效应; (4)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成像是虚像,如人在 岸上看到水中鱼比实际位置高; 【解答】 解: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并不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 错 误; B、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避免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成像,便于确定像的位 置,故 B 正确; C、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具有化学效应;红外线具有明显的热效应,故C 错误; D我们在岸上看到水中鱼比实际位置高,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成的是虚像,故D 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光现象中的基础性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较简单。 12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

31、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 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 凸透镜和平面镜后, 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 发现在屏幕上 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分析】 投影仪成像的原理: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 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

32、解: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要使屏幕上的画面变大,则需要减小物 距,增大像距, 即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 离,这样屏幕上较小的画面将变大。 故选: D。 【点评】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来解决照相机、投影仪 的成像需要;注意物距是透镜和投影片之间的距离, 像距是投影机与幕布之间的距离, 要注意区分。 二填空题(每空2 分,共 24 分) 1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3.80cm。 【分析】 先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起始端没从0 开始,把 6.00cm处当作“ 0” 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

33、.00cm 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下一位。 【解答】 解:图示刻度尺 1cm 又分为 10 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 9.80cm,物体长度为 9.80cm6.00cm3.80cm。 故答案为: 1mm;3.80cm。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 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 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 度,用相同的力拨动, 听到声音发生了变化

34、; 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 声,我们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 当老师用抽气机抽出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听到铃声 逐渐变小。 甲实验说明了音调与振动频率(快慢)有关,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 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 (1)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运用控制变量法进 行实验;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甲实验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 的长度,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大, 钢尺振动的越慢, 音调越低, 说明声音的音调与 振动频率(快慢)有关。 乙实验抽出的空气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5、,由此推出真空不 能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频率(快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的决定因素以及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15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这是升华现象;深秋的早晨,卧室窗户玻璃的内表面 有一层“水汽”,这是液化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 为液化,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 解:( 1)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冰直接变成了

36、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2)深秋的早晨,卧室窗户玻璃的内表面有一层“水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 的玻璃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 于什么状态。 16如图,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 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 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填“实”或“虚”);后 者是由于鱼缸的右侧部分(填“左”或“右”)等效凸透镜而形成的虚像(填 “实”或“虚”)。 【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和 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物体到凸透

37、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来分析。 【解答】 解:我们看到的第一条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一个 虚像; 我们看到的另一条鱼变大,这是因为鱼缸的右侧部分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鱼恰好在焦距 以内,所以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光的折射;虚;右;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属于基础知识。要求学生 应熟练掌握。 17一列车正以 18km/h 的速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 下落至地面。以列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这一现象说明车窗外刮的是北 风,风速是5m/s 【分析】 (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

38、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 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2)速度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将列车的速度进行单位换算; 以地面为参照物列车正在由北向南行驶,乘客看到的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是以列车为 参照物的,这说明雨与列车保持相对静止,运动快慢与方向都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判 断风向及风速。 【解答】 解:( 1)以列车为参照物,乘客与列车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2)根据 1m/s3.6km/h 可得: 18km/h5m/s; 以地面为参照物列车正在由北向南行驶; 以列车为参照物雨竖直下落,雨与列车保持相对静止; 以地面为参照物雨向南运动,所以风向南刮,即

39、刮北风,风速与车速相同,为5m/s。 故答案为:静止;北; 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单位换算、 参照物的选取、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是判断雨的运动状态, 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得出的结 论是不同的。 18甲乙两人两人从矩形跑道A 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 O 点相遇,如图所示, 已知甲的速度为 6m/s,乙的速度为 4m/s,跑道 OC 段长度为 50m,如果他们同时都 沿 ABCD 同向绕行,则至少需要250s 才能相遇。 【分析】 根据图形可知,甲和乙相遇时,甲跑的路程为sAB+sBC+50m,乙跑的路程为 sAB+sBC50m, 由此可知

40、甲比乙多运动100m 路程,据此关系求出甲和乙运动的时间, 进而求出跑道的周长; 如果他们从 A 点同时开始都沿ABCD 同向绕行,则再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 一周,据此解出时间。 【解答】 解: 甲乙两人 A 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 点相遇,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甲比乙多运动100m 路程,即: s甲 s 乙+100m, 根据 v可得, v甲tv乙t+100m, 即 6m/st4m/st+100m, 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 t50s; 甲跑的路程: s甲v甲t6m/s50s300m, 乙跑的路程: s乙v乙t4m/s50s200m, 则跑道一周的长度: ss甲+s乙300m+200m50

41、0m; 他们从 A 点同时开始都沿 ABCD 同向绕行,则再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一周, 所以 s甲s乙+500m, 即:v甲tv 乙t+500m, 代入数据可得: 6m/st4m/st+500m, 解得第一次相遇时所用的时间:t250s。 故答案为: 250。 【点评】本题考查相遇问题,利用速度公式解答,关键是了解再次相遇时速度快的比慢 的多跑一周。 三作图题(每题2 分,共 4 分) 19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 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 解:作出

42、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 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图如下: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一束光射向三棱镜,光线最终将偏向第三边。 20请在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或面镜。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 的传播路径;据此分析。 【解答】 解:由图可知,两条光线经过第一个虚线框后发散了,故第一个虚线框内为凹 透镜; 由图可知,平行光线经过第二个虚线框后都改变了方向,仍为平行光线,故第二个虚线 框内为平面镜,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面镜的作用,属于基础知识。 四实验题

43、(共四题,每空2 分,共 22分) 21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将平面镜成像特点,请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器材有:带支架的透明玻璃板E、白板 C、笔、火柴、光屏、两支外形相同的 蜡烛 A 和 B,还缺少的器材是刻度尺。 (2)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一小段距离,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 烛 A不 移动(选填“向上”“向下”或“不”);如果将玻璃板不与桌面垂直, 而是向蜡烛 A 倾倒,可以观察到像位置偏高(选填“不动”、“位置偏高”或 “位置偏低”)。 【分析】 (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 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

44、工具;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 解:( 1)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距离,用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 离关系; (2)如果把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一小段距离,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 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A 是不移动的;如果将玻璃板不与桌面垂直,而是向蜡烛 A 倾斜,则 A 的像呈在上方,位置偏高。 故答案为:( 1)刻度尺;( 2)不;位置偏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 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

45、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竖直放置。 (2)在图中,改变入射光的方向, 使入射角变大, 则反射角变大。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3)如图 b所示,以ON为轴将硬纸板的右半面向后旋转,在硬纸板上 不能(填 “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此步验证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 平面内。 【分析】 (1)由实验图示可知,入射光线、法线与反射光线与镜面垂直,要使入射光 线与反射光线能呈现在光屏上,光屏应与镜面垂直; (2)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3)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46、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为验证这个结论,可以将纸板沿 法线方向向前或向后折。 【解答】 解:( 1)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能呈现在光屏上,光屏应与镜面垂直; (2)由表格中数据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变入射光的方向, 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变大; (3)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若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 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验证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 1)竖直放置;( 2)变大;( 3)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 一平面内。 【点评】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同时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掌握光的 反射定律的内容,

47、 知道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3小杰同学探究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时的一些规律,他将一束光从空气射 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 实验序号12345 入射角 i1020304050 折射角 r7.915.421.526.333.5 (1)分析实验序号 1(或 2 或 3 或 4 或 5)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得出初步结 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序号1 与 2 与 3 与 4 与 5 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当入射角变大时

48、,折射角也随之变大。 【分析】 (1)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光线将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即入射角小于折射 角;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而且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解答】 解:(1)分析实验序号 1(或 2 或 3或 4 或 5)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是: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序号1 与 2 与 3 与 4 与 5 实验数据可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当入 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变大。 故答案为:(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中时,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变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总结的能力,要解决此题最基本的要掌握 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 2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在此实验中,如果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可能 的原因是:烛焰在焦点上或焦点之内。 (2)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某位置,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幻 灯机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