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59592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3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专题1、2复习提纲.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第一节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 同统治者重用。 5、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派代表时 期 著作主要内容影响 早期 儒学 孔子 (创立) 春 秋 多 哲

2、学政治:“仁”与“礼”的学说 教育: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六艺教学, 各种教育理论 整编文献:六经、五经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孟子 (继承) 战 国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 (丰富) 战 国 荀子 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 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礼” 道家 老子 春 秋 道德 经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消极悲观的态度, 幻想回到“小 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 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 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 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战 国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李悝 战 国 法经

3、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 定理论基础。 对秦始皇统一全国,起 到了重大作用;两汉 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 儒家体系中, 成为维护专 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战 国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 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战 国 韩非 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 “法” “术” “势” 三者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 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 奖励耕 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墨子 战 国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 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 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

4、传。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孔子的思想及评价 1.政治思想:( 1)“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 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2)“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3)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3.教育思想:( 1)教学对象:“有教无类”(私学);(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4)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4.文化典籍:整理

5、六经。 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为出世的方法。 法家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的社会“法制”:(1)现代的“法制”是根据人民意志和国家 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而韩非 的“法治”其性质是专制主义。(2)现代“法制”的目地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 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了任命是为君主利益。(3)现代:“法制”是否定 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不含现代的 “法制”的积极因素。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

6、”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 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 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1、原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

7、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焚书:a 焚书的范围; b 不焚的书。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消极: 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 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

8、方略。 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9、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同: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实质:文化专 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 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 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影响:秦始皇 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1.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10、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 感应”学说;(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 民名田”和“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君 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并大力提倡孝道。 2.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3.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 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 用;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推动

11、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 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三、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中央:汉武帝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科举

12、制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理学创立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唐) 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主张: 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

13、 归结为思想的迷乱。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影响: 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 围逐渐形成。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 +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 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 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

14、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 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开创了理学中的 “气学” 一派, 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 道、心、性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 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

15、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1、主张和成就: 理气关系论: 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 这就是太极 (客观唯心主义) 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区分教育的两个阶 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 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认为儒家拥有干 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历史必修三专题1、

16、2 复习提纲 2、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 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核心命题是 “心即理也”,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 命题;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 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 将其剥落扫除。 3、王守仁世称

17、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 行合一”。 4、意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 配下的生命实践。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学说,同属于宋明理学的 这一范畴。 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8、; 两者的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 求。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2、不同点: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 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 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四、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长幼有

19、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 本分等)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在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 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 使他们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 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2、经济: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

20、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二、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思 想家 生活经历代表作主要思想评价地位 李贽 闽。求学做 官入狱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焚书 政治观;哲学观; 文学观; (4) 伦理观 反封建正统; 具有民主色彩 明中后期独具 个性的思想 家。 黄宗 羲 参加抗清斗 争,晚年隐居 著书 明夷待访录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提出限制君权; 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 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 想武器。 浙东学派创立 者 顾炎 武 江苏。参加抗 清斗争 日知录 天下

21、郡国利病 书 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腐 败; 提出“众治”的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思想; 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 实学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 学者影响很大。 开清考据学先 河。 王夫 之 湘。参加抗清 斗争,晚年隐 居著书 船山遗书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 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唯物主义思想 家 三、相关重要问题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点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 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

22、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 的物质基础。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总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 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独尊: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改造: 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

23、核心的新儒学 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和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统一祖国 ) ;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 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

24、发展的贡献。 一、主要科技成就 发明过程外传概况影响 造纸 术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 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 术。 4 世纪传到朝鲜、 越南、 日本; 8 世纪传到中亚, 约 12 世纪传到欧洲、非 洲。 地位:在古代四大 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 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 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 最为显著; 作用:有 利于信息的记录、储 存、传播和继承。 指南 针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司 南、指南鱼、指南龟); 北宋广泛用于航海 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和 欧洲各国 对军事实践、经济 生活、航海意义重大; 为远航提供条件。 火药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13 世纪传入阿拉伯, 后改变人类作战方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25、复习提纲 的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 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 展。 经阿拉伯传入西欧。式; 对欧洲资产阶级 革命的影响。 印刷 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 刷术。元王祯创制木活 字和转轮排字盘 ;明出现 铜活字。 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 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 1450 前后德出现金属活 字。 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 贡献,为文艺复兴运动 准备条件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 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儒家注

26、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 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三、提升 1、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26学习思考) 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 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

27、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2、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科技人员地位低下。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推行极端皇权专制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八股取士、文字狱。 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 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 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提升。 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以及理性 精神的缺乏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 明清时期, 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兴起, 解放了人民的思 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科技发展积 累了物质基础,

28、提供了动力;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科技的 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工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相对世界落后了。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书法 1、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字体创立或成熟时间特点 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 于汉魏时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

29、东 晋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 放跃动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楷(真、正) 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 活泼 3、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 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 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赵孟頫,创立赵体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二、绘画 1中国画: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人

30、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 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注重诗意 3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在艺术风格上, 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 魂。 4其他:人物画(夏商周)、宗教画(隋唐)、社会风俗画(两宋最大亮点, 清明上河图) 三、戏曲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1、历史渊

31、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 四方散乐 ” ,唐代的杂 技歌舞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 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元:元杂剧的兴盛。(成熟) 4、明:传奇剧的繁荣: 5、清朝: 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特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 打有机结合;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化的时代特色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 1、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32、, 约 500 年间的 305 首诗歌。 2、内容: (1) 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 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语言生动活泼,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 (2) 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分为小雅和 大雅两部分,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抒发对社会不公及 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 (3)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 者功德的歌颂。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3、艺术特点: 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4、地位: 是中国

33、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 传统的基础; 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概念: 公元前 4 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2、特点: 浪漫主义 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末常带“兮”字; 句式较为灵活, 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 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更适 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屈原及其贡献 (1)创楚辞 (2)主要作品: 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 )、“骚”(离 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组诗九歌、九章、天问等 (3)政治抱负:对内: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

34、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富国强兵; 对外:力图实现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 三、汉赋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1、概念:两汉时期盛行的文学体裁,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 文体。 2、特点: 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四、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 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唐统治者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 2、主要代表人物 “诗仙” 李白:浪漫主义 。其诗风狂放炽烈, 气势磅礴, 热情奔放, 想象丰

35、富, 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 现实主义 。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 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五、宋词 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 间已产生, 宋朝辉煌。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作词就是按照特定的乐调曲谱填 制歌词。 2、宋词兴盛的原因 经济: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 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

36、思想情感。 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3、重要代表人物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六、元曲 1、概念:广义的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 它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只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元杂剧: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 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2、兴盛原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七、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经济:大批工商业城市

37、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 中获得蓬勃发展 政治: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 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宋元说话艺术的直接影响。 印刷术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代表作 成书时间作者作品体裁特点和价值 元末明初 罗贯中三国演义 最早的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 英雄传奇小说 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历史小说 历史必修三专题1、2 复习提纲 许仲琳封神演义 神魔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 冯梦龙“三言” 短篇白话小说 凌濛初“二拍” 清朝 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蒲松龄聊斋志异讽刺小说(文言短篇) 晚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谴责小说 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 曾朴孽海花 刘鹗老残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