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0625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 特征码 XabfNnuCHKtKZsvnCOoM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各位新闻同仁: 非常荣幸地参加报业集团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 风”活动动员大会,并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在基层采访 的经历和体会,诚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与大家共勉。 我叫李月锋,是农民报驻邯郸、邢台记者,已在这个岗位上工 作了 8 年,这 8 年几乎都是在农村“泡”过来的,采写各类报 道近千篇,我也从中受到了锻炼。深刻体会到,记者只有扎根 基层,才能写出叫响的好。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人” ,促使我扑下身子为农民服务 在农民报

2、当记者是很辛苦的,需要克服常人想不到的困难。首 第 2 页 先是交通问题,新闻发生地动辄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这 与在环城路以内采访的都市类报刊的记者有天壤之别,每天有 一半时间消耗在路上,我真切体会到“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我 们在路上;当你拿着报纸看新闻的时候,我们还在路上” 。平时, 我都是早 6 点起床,6 点半出发,到县里、村里的时候,大约 是 9 点多钟。上午采访村民或者当事人,再往县城赶,下午上 班前,在被采访单位门口等着,下午五六点钟往回返,到了邯 郸差不多就是八九点钟了,这一天的工作量是十几个小时。 其次是素质问题,我以前在河北商报工作过,主要采访都市类 新闻,采访对象大都是市

3、民,总的来看,市民的素质相对较高。 一是证据保存齐全,例如票据、物品等;二是可以提供一份基 本情况材料;三是敢于站出来,直面反映问题。所以,在市区 采访新闻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到农民报以后,情况就大不 一样了,由于受宗族势力、乡亲关系、邻里面子等因素影响, 许多新闻发生的时候,他们有相互观望的心态,延误了新闻采 访的最佳时机;感到冤枉的时候,才开始找记者反映,而此时 已时过境迁,证据、现场可能都没有了或者很难找到。所以, 等记者去采访的时候,要证据没证据,看现场没现场,甚至连 一份现成的材料都没有,农民只能凭嘴说。面对这样的农民兄 弟,只好费九牛二虎之力,想办法取证,靠大量的证言和搜集 到的

4、材料来完成采访任务。 第 3 页 三是生活没有规律,到农村采访,对记者来说,个人生活没有 规律,饱一顿饥一顿,甚至一天吃两顿饭、一顿饭是常有的事。 有的时候是为了赶路,有的时候为了等一个人,有的时候想吃 饭找不到地儿,这样的感受所有跑过农村的记者都亲历过。 这是 8 年来我在农民报记者岗位上的感受,面对这些困难,我 选择了克服,更没有叫过苦。因为我的心中有一种信念:我是 农民报的人,我是一名为农民服务的记者,农民需要我,农民 报需要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人!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 努力工作,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为农民报拼搏奉献的精神支 柱! 为什么有了这样的信念?是因为农民报这个集体感染了我、

5、激 励着我,在这个 40 多人的团队里,从编委会成员到普通编辑, 从总编辑到各位记者,每一个编采人员都有特殊的农民情结, 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有农民味儿。20XX 年,编辑部全体来到邢 台县皇寺镇一个山村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睡农家炕,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进一步拉近与农民的感情。去年,农民 报所有编辑记者分成 9 个小组分别下乡进村,干农活、住农家, 体验风土人情,服务读者百姓,了解发展现状,解析现实问题, 这次为期两个月的驻村活动,使得编采人员与数百上千位农民 第 4 页 成了“知心朋友” 。 我对农民的深情源于这个集体,源于这个扎根燕赵沃土的农民 报,促使我扎扎实实为农民服务。在农民报

6、工作的 8 年里,我 负责邢、邯两市近 40 多县、市、区的农村采访工作,可以说, 这些县、区的每一条路都走过、每一个乡镇都到过,较好地完 成了报社领导交办的采访任务。 扎根基层,勇于吃苦,采写的新闻才能“闪光” 在我身上,常背着一个包,包里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采访本, 一样是“新闻线索本” ,8 年来,采访本用了多少记不清了, “线索本”至少用了 7 本,累计记录新闻线索 3000 条。一般情 况下,我的手机全天开机,尤其是早 6 点、晚 9 点是黄金时间, 早 6 点是农民起床后去地里干活的时间,晚 9 点是收工回来准 备休息的时候,很多农民往往利用这段时间反映问题。对农民 提供的报料,不

7、管大事小情,无论有没有新闻价值,都要记录 到“线索本”上,按照时间顺序编上号,采访过的画一个“对 号” ;暂时没有采访的保留下来,以便备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 “线索本”是我采访工作的指挥棒。20XX 年 是中央实施种粮补贴政策的第一年,6 月初,我接到魏县南双 第 5 页 庙乡小姜村农民反映,称该村干部故意篡改土地面积,借机克 扣农民的直补款。从当时的情况看,小姜村的作法是违背中央 政策,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我立即赶赴该村采 访,经入户调查发现,农民反映的情况属实。然而,当采访结 束离开魏县时,该乡领导动员几十人把守路口,想拉关系阻止 稿件发表,遭到拒绝。之后,又找县委宣传部、有

8、关新闻单位 等 20 多人“施压” ,再遭拒绝。 魏县小姜村用“通知书” 、 “完 税证”糊弄人的稿件刊发后,原省委书记白克明亲笔批示, 该乡主要领导被撤职,多名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还有这样一 件事,20XX 年,永年县西部两个乡镇建有 35 座砖窑,每年蚕 食耕地 1300 多亩。正当我采访此事的时候,多位朋友包括永年 县几个熟人劝我放弃这个线索,理由是砖厂利润可观,老板们 跟黑道有联系,弄不好要引火烧身。 “劝说”还真“见效”了, 采访中,真有砖厂老板打来电话,说:“我在 X 村开着砖厂, 想认识认识你,过两天到永年来吧。 ”面对压力,我没有退却, 为了维护农民利益,我完成了采访,公开曝光

9、了这起违法占地 案件。 永年县 35 座砖窑疯狂蚕食耕地见报后,该县掀起了 “炸窑”风暴,1 个月炸毁砖窑 60 多座,这篇新闻获得 20XX 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 作为农民报记者,一定要爱农民、心中想着农民,如果没有对 农民深切的爱,没有脚踏实地为农民服务的作风,就难以写出 第 6 页 农民喜闻乐见的新闻。那是 20XX 年春天,沧州市吴桥县杨家寺 乡时庄农民蔡玉章反映说,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北京 修建民族文化宫,后来响应国家号召,自愿精简回家。1983 年, 他听说政府开始发退职救济金,可他从没有领过。接到反映后, 我的脑海中产生这样的问号,财政是否发过退职救济金?是不 是被人冒领

10、了?在杨家寺乡民政所采访时了解到,救济金发放 表上有“蔡玉章”的名字,一直以来,该款项都被“蔡玉璋” 领走了,所里没有“滞留”救济金。该所长称:“我当民政所 长才几年,从我的印象中,好象蔡玉璋的亲友每年都拿着 手章来领款,但没见过蔡玉璋本人。 ” 至此,更多的问号出现了。领款人蔡玉璋是否确有其人?谁替 蔡玉璋领了救济金?蔡玉璋与反映问题的蔡玉章是不是一回事? 经核实公安人口信息档案,发现吴桥县范屯乡东徐庄也有一个 叫蔡玉璋的人,这个蔡玉璋跟反映问题的蔡玉章相距 40 华里, 且南北相隔,遥遥相对。于是,我立即赶赴东徐庄,见到了另 一位蔡玉璋,蔡玉璋表示“绝对没有领过救济金!没到北京参 加过人民

11、英雄纪念碑劳动,也不认识时庄那个叫蔡玉章” 。 两个蔡玉璋(章)都没有领取救济金,这笔钱是谁冒领了?我 随即把目光转向操办救济金的原财政所负责人身上。经过深入 采访了解到,原民政所长利用多种关系拿到东徐庄蔡玉璋的户 第 7 页 口簿,私刻了蔡玉璋的私人印章,以东徐庄蔡玉璋的身份冒领 时庄蔡玉章的救济金 20 多年,20XX 年 3 月 15 日的调查报告 救济金被冒领之谜揭开了尘封 20 多年的冒领之谜。事后, 曾有人问我采访此事的体会,我说:“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会有 很多的问号,只要你沉下去认真调查,把心中的问号拉直了就 成了新闻。 ”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20XX 年 3 月,衡水市故城县沙窝

12、村农民给 报社寄来一封求救信,称“20XX 年春天,县生产公司赵某来该 村卖复合肥。农民将复合肥施到地里后,棉花苗出现早衰现象 。后经了解发现,农民买的是伪劣产品,卖复合肥的赵某被查 处,工商局责令赵某退回差价款。可事情过去一年了,赵某从 没有来过俺村,请报社帮助讨回公道?”这是求救信的部分内 容。为表明求救信“千真万确” ,在信件上附带了 3 份证据材料, 一是山东德州市质监所出具的“该产品不合格”的检验报告复 印件;二是故城县工商局对赵某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复 印件;三是赵某卖复合肥时的保证书,写着“如有质量问题, 甘愿受罚” 。群众来信、检验报告、处罚决定书可以说“三证俱 全” 。

13、在故城,我从南往北走访了 4 个乡镇的 4 个村庄,听到的反映 都是“棉花减产,赵某没有赔偿” ,按说,将上述采访内容串联 第 8 页 起来,组合成一篇稿件就可以交差了。但是,采访中产生的 “?”使我感觉到农民“因假肥而索赔”仅仅是表面现象,问 题的本质却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采访中我发现的疑问是:(1) 4 个村庄的农民都有同样的“检验报告”和“处罚决定书”复 印件,是巧合还是有备而来?(2)反映问题的材料均为打印件, 语句、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末尾签名有区别,是否有人恶意串 联、借机“炒作”?(3)个别农民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化肥 质量与别的肥料没啥差别,见到工商局的处罚决定书后,听说 签名找销

14、售商能要回差价款,就在反映信上签了名” 。由此可见, 少数农民并非为“假”而上访,而是为钱所动。 (4)还有一些 农民对索赔的事蒙在鼓里,只是听人说签名就能领差价款,便 顺水推舟签了名字,并不清楚是咋回事。 冷静思考了一周之后,我再度赶赴故城县采访。这一次,我突 然袭击,事先没跟反映问题的农民联系,直接采访经销商赵某。 让我意料之外的是,面对采访,70 多岁的赵某痛哭流涕,大呼 冤枉,没有一点央求“照顾照顾”的意思。这就奇怪了,一桩 假肥案为何冒出两个喊冤叫屈的,谁是真正的冤家?为了证明 自己的“无辜” ,赵某从抽屉里拿出两份检验报告,正是这两份 报告让我的报道角度产生 180 度的大转弯,最

15、终发现了现象背 后的事实。 第 9 页 原来,沙窝村农民给报社寄的“检验报告” 、 “处罚决定书”复 印件均为冒牌货。记者赶赴德州市质监所调阅了存档的报告原 件,经仔细比对,发现赵某保存的“检验报告”是“真品” 。故 城县工商局为什么要伪造假检验报告?假报告是怎样“飞”到 各村的?经过深入采访,新闻背后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该县 一农资经营户与赵某是竞争对手,20XX 年秋季因售假被媒体曝 光,便怀疑赵某暗中添乱,伺机报复。20XX 年春季,当赵某因 故被工商机关处罚后,该农资经营户串通个别工商干部伪造了 两份假检验报告,将“脏”栽到了赵某门市销售的某著名品牌 的复合肥上,借机诋毁该复合肥的声誉

16、。拿到伪造的检验报告 后,该农资经营户复印了一批,并在某品牌复合肥畅销的村庄 散发,使农民对该复合肥产生怀疑,导致向赵某索赔以及向媒 体投诉的事情发生。摸清了假报告出笼的前前后后,新闻调查 检验报告扑朔迷离 工商扮演何等角色还原了事实真相, 也给不法经销商和违纪执法人员敲响了警钟。 心系农民,热爱农村,新闻才能写到农民的心坎上 我在农村采访多年,进的最多的是农家院,坐的最多的是土炕 头,走的最多的是田间路。平时,给农民说话尽量用方言,让 农民感觉你是自己人;对于农民说的方言,有的听不懂,我也 耐心听下去,回头仔细琢磨,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的信任。我 第 10 页 常想,一个记者只有心系农民,热爱

17、农村,才能把新闻写到农 民的心坎上。 20XX 年冬天,全国掀起为农民工追讨工资风暴,农民工的辛苦 钱领到手了吗?农民工想咋回家过年?我乘火车来到北京南站, 坐北京南开往邯郸的慢车,车厢里采访了 20 多位农民工,采写 了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 ,道出了农民工的心声。20XX 年, 河北大批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了了解麦客在外地的生产生 活情况,我赶赴河南南阳、信阳等地采访 6 天,系列报道河 北麦客,你在他乡还好吗? ,对麦客在异乡的酸甜苦辣进行了 详细报道。20XX 年春节后,魏县一农民来电说“没有身份证的 农民外出打工,需要到派出所打印一份户口页,派出所应收 3 元,实际收 5 元” ,接到

18、反映,我当天上午赶去采访, 农民外 出打工先挨派出所一刀使魏县 10 多个派出所乱收费行为得到 纠正,多收的钱退给了农民。20XX 年夏天,油价飞涨,尤其是 柴油几乎到了“掏钱加不上油”的地步,5 月的一天,我坐公 交车外出采访,途中听司机发牢骚说“加柴油还得给加油站送 好处费” ,我马上联想到“收割机加油是否困难?” ,于是,马 上在几个加油站采访, 我省麦客勒紧腰带南下作业第二天见 报。几天后,省政府制定了“加油站设专供柴油通道”措施, 以保障收割机夏收供油。类似的事例很多,作为农民报记者, 心里想农民,实意帮农民,认真写农民,是我始终不渝的追求。 第 11 页 当然,在农村采访并非百发百

19、中,更多的时候是“白跑腿” ,也 常听到冷言冷语,甚至是讽刺谩骂,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把 原谅留给农民,把心酸咽到自己肚里,忍一忍就过去了。20XX 年,鸡泽县一个农民在隆尧县投资建葡萄基地,因为“合同” 争议导致项目“下马” ,鸡泽县农民说隆尧县借项目骗钱,隆尧 县称“鸡泽这个农民违背合同” 。接到鸡泽县农民的投诉后,我 赶赴隆尧县采访,从有关“合同”上看,鸡泽这位农民应该是 “输理了” ,而且双方有一些扯不清的“口头协议” ,从一篇上 难以理清头绪,于是,决定放弃这条新闻。几天后,这位农民 掉转矛头到报社告状,说记者有偏见等等。20XX 年 9 月,邢台 市内丘县西部山区一位老退伍军人让他的儿子来电话说:“家 里生活困难,民政部门从来没有给过任何照顾” 。根据这一情况, 我驱车 200 多公里来到这个村附近,又左拐右绕走了半小时山 路,才找到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农家小院。经了解,反映的 情况有很大出入,但看到老人患病、家中生活的确很困难,掏 出 500 元给了这位老人,并把老军人的现实情况向当地民政部 门作了通报。尽管白跑了一趟,没有写成新闻,但从内心深处 并没有责怪老人。因为通过交谈,我理解了老人的苦恼与期盼, 也把一点关爱送到这个 20 多年没有出过深山的老人身边。 第 12 页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在基层采访的几点体会,现在汇报完毕,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