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086408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2、,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冶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缺乏思辩化和系统性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4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

3、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 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5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6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

4、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7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8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9洪秀全定都南京后

5、,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A彻底排斥中国传统的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10“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它的功绩是毫无疑义的。”该论述中的“它”是指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11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

6、,改为中英合办。”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 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 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12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13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 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

7、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成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潮流 C推进了晚清“预备立宪”进程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4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15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民族资产阶级

8、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16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17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

9、;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A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C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18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A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B国民革命的重要性 C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D国民党的领导地位19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研制 “飞船” 的新闻。由于

10、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申报附送)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这反映了A申报是介绍外国先进科技的报刊 B通俗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清政府开始逐渐重视西方的先进科技 D报纸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真实性原则20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21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19531

1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22有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C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23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

12、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24从2004年到2010年,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在成员国强力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下,成功制止了500余起恐怖事件的发生;从2002年到2014年,上合组织框架内多次举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联合军事反恐演习。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B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维护地区

13、的稳定和安全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共52分。)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中华民

14、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

15、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5分)(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5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

16、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等材料二 下是三幅商标图片,左中右依次为:石龙火柴社火花(1913年创办);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渭水”牌商标,是我国

17、最早的经政府批准的“注册商标”。资料显示,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8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 %。1938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14。在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商标中,有一些成长为知名的、可与外来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商标。 摘自中国近代知名民族商标标志的构图类型与文化特点研究材料三 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

18、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据新华网资料整编(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哪些信息(6分)?(2)依据材料二,

19、三幅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们怎样的民族情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130”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从“130”到“14”,促进民族工业成长的因素有哪些?(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解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同仁堂历史的发展变迁。(6分)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材料二 中

20、国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务,主要的是反对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而民主革命任务,又是为了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革命任务已经联系在一起了。那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 如此伟大的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抗战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 动员也非常不普遍,更不说深入。论持久战材料四 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

21、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如果中国国民党失败了,这亦就是中国国家的整个失败。简单地说: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培养国民救国道德,即是恢复我国固有的伦理而使之扩充光大。而最重要的条目,则为发扬我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这种德性,即,四维八德之所由表现。而四维八德乃又以“忠孝”为根本。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观点。(4分)(2)依据材料四指出,蒋介石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6分)(3)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共性?分析二者在如何处理民族与政党利益关系问题上的区别及其对战后

22、中国政局的影响。(6分)历 史 参 考 答 案1、C 2、B 3、C 4、B 5、D 6、D 7、B 8、D 9、C 10、B 11、D 12、A 13、C 14、C 15、D 16、B 17、C 18、A 19、B 20、C 21、A 22、B 23、C 24、C25(16分)(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1分)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4分)(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

23、主化进程。(4分)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2分)(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2分) 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1分) 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2分)26(20分)(1)商标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工商业者重视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宣传;手工业者采取家庭经营的模式;出现假冒他人品牌的侵权行为;政府发布法令打击假冒行为。(6分)(2)拥护民主共和;实

24、现国家富强;抵御外国的经济掠夺;挽救民族危亡。(2分)状况:中国经济落后,民族工业处于初创阶段;中国门户被打开,外国产品霸占中国市场。(2分)原因: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政治革命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观念的进步。(4分)(3)社会主义改造使同仁堂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文化大革命对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迎来了同仁堂的春天;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同仁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的兴衰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6分)27(16分)(1)观点: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一致性; 民族主义与民主革命应该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动民众起来抗战。(4分)(2)思想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分) 评价:有利于团结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强调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具有专制性;强调用“忠孝”观念来维护其统治,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4分) (3)共性:都要求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2分) 区别:蒋介石强调维护独裁统治,把民族利益与党派利益等同起来;毛泽东把保障民众权益与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相结合;(2分)影响:中共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党逐渐失去权威,空前孤立,丧失了大陆政权。(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