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112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204 大小:9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 (自编教材)锦州师专中文系2007年3月总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各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发展,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以及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个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文学俗与雅的区别与融合,文和道的关系。教学方法

2、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四课时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时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一、 文体不平衡二、 朝代不平衡三、 地域不平衡四、 俗雅的互动五、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融合六、 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1、文学和文学史、史学的区别。2、各种复杂因素对文学发展的作用。3、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3、1、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第一编 先秦文学史绪论: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历史时期,包括了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产生了原始诗歌、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寓言等,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滥觞。教学重点及难点 先秦文学与历史演变的联系。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

4、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1、文史哲的关联与区别。2、“士”阶层的兴起3、诸子百家4、历史发展与文学的关联1、为什么当时出现诸子百家?1、诸子百家主要有哪几家 第一章:上古神话教学目的 讲授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命运

5、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文学创作。教学重点及难点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远古时代人民的一种集体口头创作,它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神话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神话发展演变过程,一般最初是关于自然神话,随后是英雄神话和传说。神话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它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其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启发。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

6、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蕴含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中国神话的产生,发展,到最后的亡佚。2、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中华神话与国外神话相比,有什么区别? 2、和外国神话相比,它们对后世影响有什么差异?1、了解中国神话的产生及发展,衰微的过程。第二章:诗经教学目的 讲授诗经的起源、内容、艺术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

7、重点及难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自西周商朝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是反映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别,诗经的作用和传承,诗经内容分类,诗经中赋比兴的用法。诗经的思想内容, 反映了社会生产状况和农民劳动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爱憎与反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的情况,反映周民族兴起的史诗和庙堂乐章。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祭祖颂

8、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五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1、风、雅、颂区分。诗的用处和传承。2、诗经中不同类别诗分类。3、赋、比、兴用法,联系和区别。1、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你如何看待诗经这本诗集?1、读中华书局版本诗经,不同类别诗各选一首背诵。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教学重点及难点 左传、

9、国语、战国策的内容,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左传等散文和当时历史的联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士阶层的出现为散文的勃兴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局面,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和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促进了历史散文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

10、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气势宏伟的语言艺术。第六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开先河,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1、孔子编订的春秋。2、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1、结合当时历史条件,讨论左传、战国策的成书。1、配合古代作品选,对左传、国语深入学习了解。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开创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便论文。庄子

11、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重点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教学重点及难点 诸子散文发展分三段,第一是春秋战国初期,代表作论语,简单言行记录,全书没有完整的篇章,多是一种记言,记事片段。第二是战国中期,代表是孟子、庄子,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此类散文标题明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多用寓言和历史故事说明道理,标志理论文章体制上的更加成熟。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对话的文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完整的篇章。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孟子长于论辩。庄子哲学思想精深,想象奇崛。荀子、韩非子严谨详密,议论犀利深刻。

12、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诙异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尖刻的议论,植根于现实的寓言。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

13、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1、论语老子等文集的内容,体例。2、孟子庄子散文的内容、特点。3、荀子、韩非子散文内容、特点。1、论语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庄子的绮丽的想象。读中华书局版本论语,写一篇学习心得。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意义。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和屈原特殊的政治经历和卓异品质,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教学重点及难点 楚辞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解析。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

14、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撰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 离骚离骚解题,写作年代,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第四节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和招魂。第六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1、楚辞产生的历史条件。2、离骚的寓意和文学艺术特点。1、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1、屈原作品选一篇背诵。 第二编 秦汉文

15、学绪论教学目的 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段,秦汉文学部分。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造成文学创作空前冷落,流传下来的作品仅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等屈指可数。秦以后的两汉王朝共四百余年,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汉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学,赋,汉代散文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词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

16、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囊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概,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师法家法 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五、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1、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土壤。2、汉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为何汉代会出现文学兴盛的局面?

17、1、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关系。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代代表作品为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秦统一后李斯的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体。汉兴以后,古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文章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内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教学重点及难点 吕氏春秋的内容,李斯的散文,贾谊的政论文。淮南子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而成,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

18、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制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从陆贾到贾谊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西汉散文的演变1、吕氏春秋的内容。2、贾谊的政论文。3、淮南子的内容。1、为什么秦代文化成就很少?2、秦代的文化政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教训?1、过秦论独特的历史意义。2、讨论谏逐客书艺术特色。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汉代立国,社会稳定,国力增强,文化事业再度繁荣。汉代君臣多为楚地人,所以文学作品多用楚辞

19、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文坛独具风貌的赋。教学重点及难点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汉初文谈与贾谊 梁园文学群体 枚乘独步 七发的继承与创新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五帝朝文坛盛况 东方朔和枚皋 卓立一世的司马相如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盛世景象的艺术呈现 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讽喻的宗旨 恢宏壮丽之美 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宣、成之世仿汉武故事 赋的题材的扩大 王褒洞箫赋 扬雄四赋1、司马

20、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1、说说你对西汉词赋的历了解。1、司马相如的作品选一篇,手写。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达到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教学重点及难点 史记的内容,叙事艺术,任务刻画,文学风格和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21、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侧出笔法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人文精神的弘扬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1、当时的历史背景、司马迁家学渊源。2、史记的

22、内容、叙事艺术、风格特征。3、史记的历史影响。1、司马迁对历史文学的贡献?1、史记中选任一名篇,要求写一篇鉴赏文章。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范本。教学重点及难点 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乐府诗的内容,叙事手法和诗体演变。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

23、诗乐府与太乐 乐府的兴趣 乐府的搜集和分类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 寓言诗的创作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 从四言到五言1、乐府诗与太乐,内容和诗体演变。1、你对两汉乐府诗了解有哪些?1、选择乐府诗三首,要求背诵。第五章:东汉辞赋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文坛和西汉相比,东汉文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于是作家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到了东汉,社会的黑暗现实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他

24、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来抒发不平,这就出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很多差异。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变化。教学重点及难点 新旧时代的交替,京都赋得崛起,新文学热点的形成,以赋抒情,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的直接继承。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新旧时代交替 审美情趣转变 新文学热点形成 两都赋的创新第二节 抒情赋的

25、勃兴以赋抒情的传统 纪行赋 述志赋 对人生的理解态度 1、时代交替导致文化思想的变化。2、抒情赋的内容:纪行赋、述志赋。1、说说你对东汉词赋的了解。1、两都赋手写。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的代表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政论散文代表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展露头角。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骈俪华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有不少语体作家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教学重点及难点 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吴越春秋载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论衡一书是辩论性著作

26、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精密的笔法 对起始事件的交代 篇末的轶闻逸事第二节 吴越春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选材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王充的论辩方式 论衡的局限性 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 东汉碑文和游记1、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和史记并列。2、汉书中精彩叙事写人的成就。1、汉书都些什么内容?

27、2、汉书和史记相比,哪个更有文学和历史价值,为什么?1、读汉书一个篇章,写读后感。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东汉五言诗取代传统的四言诗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产生。教学重点及难点 班固、张衡等诗人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里的最高成就。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 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诗坛新风的出现 怀才不遇的感慨 对比鲜明的批判 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乱世文学

28、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人生哲理的揭示 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起兴发端艺术 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1、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特点。1、对东汉文人诗作和古诗十九首,你最最喜欢哪个作家作品?1、古诗十九首指定篇目背诵。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绪论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诗和词赋方面痕迹最明显。五言诗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教学重点及难点 文学自觉地起源,理论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乱世和乱世文学。玄学对文学的影响,佛教传入对文学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

29、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地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撰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第二节 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30、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山的地位1、文学自觉、理论的开始。2、玄学与文学1、文学批评对文学有哪些促进作用?1、写一篇关于佛经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论文。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三曹”、“七子”作品,艺术特色,风格。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曹”、“七子”作品的特点。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

31、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与七言诗第二节 曹植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七子之冠”王粲 仗气爱奇的刘桢 蔡琰与悲愤诗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 洲永的滋味与隐约

32、曲折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1、曹氏父子对文学的贡献。2、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3、阮籍、嵇康等作品的风格特征。1、建安时代的文学与历史的联系1、要求学生背诵曹操的代表作。第二章:两晋诗坛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两晋诗坛上承建安、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状态。西晋与东晋各有特点,西晋以陆机、潘岳我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作品缺乏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东晋末年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生活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教学重点及难点 太康繁缛的诗风。寒士不平的抗争。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玄释合流。教学方法

33、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政治漩涡中诗人们的沉浮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咏史诗渊源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刘琨的诗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游仙诗溯源 乖远玄宗与咏怀 文采富艳寄托高远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 文人雅集诗酒和及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 玄释合流 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1、太康繁缛诗风。2、左思咏史八首。1、

34、你是否喜欢繁缛的诗风?1、陆机、潘岳诗作各选一首,背诵。第三章:陶渊明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中断,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渊明把“自然”提升为一种美德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陶诗的艺术特征,艺术渊源。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5、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仕与隐的选择 贫与富的交战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魏晋风流的代表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行役诗中表现得苦闷赠答诗中表现得深情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艺术渊源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词赋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新型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36、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1、仕于隐,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2、中国田园诗人第一人。3、自然,陶渊明人生旨趣,也是其总体艺术特征。1、田园诗与后来的山水诗。2、谈谈你理解的中国文人的“隐士”情结。1、陶渊明的田园诗背诵三首。2、朗读桃花源记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

37、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教学重点及难点 南朝民歌与吴越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南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清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 西洲曲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1、南朝诗的清丽缠绵特点。2、北朝民歌和地域、民族的关联。1、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特色,区别。1、西洲曲扩写一篇抒情散文。2、背诵木兰诗。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

38、的转变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南朝时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到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鲍照得乐府诗,则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教学重点及难点 山水诗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从写意到临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

39、 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寒士的呼声 奇矫凌厉的风格 对七言诗的贡献1、谢灵运作品内容。2、山水诗在南朝兴盛的原因和繁荣状况。1、谈谈谢灵运诗和陶渊明诗作的联系与区别?1、谢灵运诗作选一首,背诵。2、鲍照作品选一篇,背诵。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开始注重形式美和语言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永明体”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的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及难点 四声,声律。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宫体诗。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沈约、谢眺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 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 沈约的诗歌 谢眺的诗歌 阴锵、何逊等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 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 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 诗人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