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4718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91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不等式高考总复习探讨 高考复习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但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和罗列,要在提高上下 功夫, 因此复习时要凸现针对性,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启发性, 要提高学 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概括性,要帮助学生归纳典型的解题方法,提高复习 效率,综合性,要把关联知识综合起来复习,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等关系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方方面面,处理不等关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综合能力。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从题型上来看,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大小和 解简单不等式; 解答题主要考查含参数的不等式解法、参数范围的确定和求函数的最值,综 合数列、

2、 三角、 解析几何的不等式的证明是常考常新的试题。所以高考总复习重点要放在这 些知识点上,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 不等式的复习中抓住重点兼顾难点,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展示知识网络 展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总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二、难点再现 理解基础知识是正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对知识的内涵把握不 到位, 条件不具备时错用结论,或者凭主观臆测理所当然认为某结论成立,导致解题错误时 有发生。 学生在解题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精力容易分散,在遇到难点时往往难以做到专心研

3、究。 在复习的第二环节中集中再现教科书中的难点,让学生集中精力透彻理解这些难点,教学效 果会更好。本章的知识难点主要有: 1有关不等式性质 如果, 则有, 反之若, 则当时有; 当 时有。 如果,且,那么,但不一定成立。 若,则,当、独立时, 的取值范围是,而当、有关联时,的取值范围会缩小,也有 类似的结论。 如果,则有,反之若,则有或或 或。 2有关均值不等式 当时,必成立, 但不一定有,只有当能做到时, 才能取到“”号;当时,有。 3有关不等式证明方法 分析法的本质是“索果导因”,寻找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书写的格式 要规范,可以采用反证法,使书写与学生习惯写法一致。 4有关

4、绝对值不等式 教科书将代入来证明,此方法在研究抽象 函数时经常用到。 三、知识拓展 把本章与其他各章知识结合起来,就能得到非常有用的结论,这些知识通过集中研究,加深 理解,在解题时就能运用自如。 3 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何而来,当你的大脑中储存着大量与题意有关联的知识信息时,你的联想 就会产生, 你就会从你的知识结构中调动有关的知识与之匹配,这些知识既有课本知识又有 拓展知识, 所以拓展知识起到了桥梁作用,对拓展知识的研究,既可起到复习巩固所学基础 知识的作用,也可在探索解题思路时起到启发性作用,一举两得。本章的拓展知识主要有: 1实数的性质 若,则。 对任意的实数、必有;若,或,则。 若,则当时

5、,;当,; 当时,。 若当时,必有,则。 对 于 常 数, 若存 在 最 大 值 和 最 小 值 , 则; 。 2不等式的性质 若,当时,有;当时,有。 若,当时,有;当时,有。 若要证明,只需找到一个数,并证明且,即可证明。 3均值不等式 对任意的实数,必有,而当时,有, 此两式合起来,即当时,有。 若,且,则,且。 4其他 当时, 4 当时,在区间内单调递减,当区间内单调递增。而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 四、方法探求 不等问题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解决问题的 方法多,如特值检验法、凑配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倒数变换法等,这些方法较常见且相 对简单, 学生易掌握, 除此之外, 复习时教师还要

6、借助一些典型例题,补充一些重要的方法, 拓宽解题思路,强化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造就思维依托和合理的思维定势。 1图象法 例 1(2006 年浙江高考文4)已知,则() (A)( B) (C)( D) 分析与解:如图,作出及和的图象,从图上很容易得到 答案( D) 。 2图形法 例2( 2005 年 浙 江高 考理10)已 知向 量,满足 : 对任 意, 恒 有 。则() (A)(B)(C)(D) 分析与解: 如图, 设,则, 。因为对任意,恒有,即,所以必有, 即,故选( C) 。 5 3用因式分解法求最值 例 3 已知,且,求的最小值。 分析与解:将变形成,则 ,当且仅当,即,时

7、取“”号,的最小值是。 4用线性规划法求最值 例 4 设,且,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与解:通过作出满足条件的平面区域求代数式值的范围。由, 得,又,所以本题即是在线性约束条件下, 求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答案是。 5用“乘1 法”求最值 例 5 解下列各题 (1)若正数、满足,求的最小值; (2)若、,且,求的最小值; (3)设,、为正常数,则的最小值是() 分析与解: 把已知条件变形为一边是1 的等式, 然后用求最值的代数式去乘此式往往能较简 捷 地 求 出 代 数 式 的 最 值 。 ( 1 ) 等 式两 边 同 乘 以, 得 ,当且仅当且时取等号,所以的最小值 是。 (2)将变形为,以下类似

8、于(1)的解法,答案是。 6 (3)构造恒等式,以下类似于(1)的解法,答案是。 6用轨迹法求最值 例 6 已知,在内恒有,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与解:研究带参数的二次不等式在有限区间上的性质,此类 问题非常常见, 由于多了一个参变量,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就不确定了,但其顶点总在某 一确定的曲线上移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画出顶点的轨迹,借助图象的直观,使问题得以解 决。 抛物线的顶点的轨迹方程为,是一条抛物线(如图), 此抛物线与轴的交点是和。设的图象通过点 时其顶点为。从图上可以看出,当顶点从连续变到时,在内恒有 。而顶点为、时对应的的值分别为和,由变化的连续性得: 。 7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9、 (1)先计算再缩放 例 8 (2006 年湖北高考文20) 在() 个不同数的排列中, 若 时(即前面某数大于后面某数),则称与构成一个逆序。一个排列的全部逆序 的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记排列的逆序数为,如排列21 的逆 序数,排列 321 的逆序数,排列 4321 的逆序数。 ()求、,并写出的表达式; ()令,证明,。 分析与解:()答案是,(过程略); 7 (),先计算得 再 将此 式 进行 缩 放,且 ,结论成立。 (2)先缩放再计算 例 9 (05 学年第一学期宁波市高三统考)已知数列前项和为,且 () 。 (1)求证:;( 2)求及; (3)求证:。 分析与解:( 1)由,将代

10、入化简即得结论(过程略); ( 2) 用累乘法可得,用错位相减法求得(过程略); (3)由( 2)得 ,由于数列的前项和无法求得,所以要先将进行缩放,然后 再求值。当时,有, 。 (3)逐步缩放 例10 ( 2006年 江 西 高 考 理22 ) 已 知 数 列满 足 :, 且 。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8 (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有。 分析与解:( 1)将已知条件变形为,得数列是等比数列。利用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过程略); (2)要证明,即要 证明,可先证明(第一次缩放) , 再 证 明( 第 二 次 缩 放 ) , 依 次 类 推 最 后 得 到 (最后一次缩放)这一过程可用

11、数学归纳 法证明,接下来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就能证得结论。 8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例 11(06 年浙江高考理20)已知函数,数列 (0) 的第一项1, 以后各项按如下方式取定:曲线在处的切线与经过 (0,0)和(, )两点的直线平行(如图) 求证:当时, (1) ; (2)。 分析与解: (1) 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易证(过程略); (2)由( 1)得, 即, 用 累 乘 法 得, 又 1 , 9 ,又由( 1)得,构造函数, 当时,此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于是可得, 再用累乘法得,。 9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 例 12 已知数列满足,是的前项和,且。 (1)求的通项; (2)证明:

12、。 分析与解:(1),又,代入整理得,再用 累乘法求得通项公式(过程略) , ( 2)因为,所以要证明的不等式是 ,把二项式展开得 。又显然,所以不等式 成立。 10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例13( 2006 年陕西高考理22) (有改动)已知函数,且存在 ,使。 ()证明:是上的单调函数; ()设,其中 证明:; 10 分析与解:( 1)因为,所以是上的递增函数。 ( 2),又是上的递增函数, ,即, ,且,有,以下用数学归 纳 法 证 明 , 假 设成 立 , 则) ,即有成立,由归纳法原理得命题成立。 当时,函数(为实数)是单调的,求证:或 11 12搭桥法 设 (1)求的最大值; (2

13、)证明对任意实数、恒有 证明奇数项的不等式的拆项变换 例、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求证:。 13 14用三个“二次”的关系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若 ,且时,。 (1)证明:是的一个根;(二次函数与根的关系) (2)比较与的大小;(不等式传递性) (3)证明:。 例设二次函数, 方程的两个根、满 足 。 (1)当时,证明; (2)设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求 证。 15等式与不等式结合证明不等式 例设,若,求证 ()方程有实根; () ()设是方程的两个实根,则 16 17 18用凑项法证明绝对值不等式 对于绝对值符号内的式子,采用加减某个式子后,重新组合, 运

14、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变 形,是证明绝对值不等式的典型方法。 例 (全国高考题) 设、, 函数, 当 时,。 (1)证明; ( 2)证明:当时,。 19 20用主元思想研究不等式 (2004 年高考福建文22) 已知=在区间 1,1 上是增函数 . ()求实数a 的值组成的集合A; ()设关于x 的方程=的两个非零实根为x1、x2.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m , 使得不等式m2+tm+1 |x1 x2| 对任意 a A及 t 1,1 恒成立?若存在, 求 m的取值范 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 22 13 23 。 24带参数二次不等式成立问题的研究 已知等式;,要使同时满足 和的也满足,则应

15、满足() 特值检验法 例若,则下列不等关系中不能成立的是() . . . . 不等式化简判断法(化简为:整式0 或整式 0 的形式) 例,则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的条件是() . . 例已知三个不等式:;。以其中两个作为条件,余下 一个作为结论,则可以组成个正确的命题。 配凑法 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 例,那么“”是“”的条件。 换元法 例设实数、满足,若对满足条件的、,恒成立, 则的取值范围是() . . 例设实数,满足,求的最大值。 判别式法 设是实数,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14 .或.或 例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例已知函数(、)的图象按平移后得到的图 象关于原点对称,。 (1)求

16、、的值; (2)设,求证:; (不等式传递性、均值 不等式) (3)设是正实数,求证:。 (二项展开式、倒序相加、均 值不等式) 例( 2006 高考辽宁理22) 已知其中设 (1)写出 (2)证明:对于任意的恒有 用累乘法证明不等式 各项为正的数列,若,则有 15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用换元法证明不等式 用绝对值的性质证明不等式 6若,求的取值范围。 方法一:(解不等式法)若,代入已知不等式则,与矛盾,所以, 若,则,得; 若,则,得。综上所述,。 方法二:综合法若,代入已知不等式则,与矛盾,所以,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正数,得,所以有。 方法三: 换元法设,由得,所以 方法四:线性规划法满

17、足的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是此区域内任一点到原点的连线的斜率,显然。 16 特点分析: 1、实际上是个递推式,要得到通项式,需要经过猜想与数学 归纳法证明。 2、 对于组合数() 的变形,要充分利用基本式, 即把写成。 特点分析: 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的单调性和函数值的性质来解题。 2、灵活运用等式 3、 8、设(为常数),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且满足 ,。 (1)求证:; (2)设,比较与的大小。 9、 ( 06 年浙江高考文) (5)设向量,满足,且,|=1 ,|=2 ,则 | 2 = (A)1 (B)2 (C) 4 (D ) 5 特点分析:作图法。 17 一、有用知识或方法的积累

18、 1的证明。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若将两边平方,可消去部分绝对值的符号, 正如含根式不等式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采用两边平方将部分根号去掉。 2的证明。将移项得与的结构完全一样, 所以只需利用,将绝对值符号内的字母作适当变换就可以了。 数形结合法 (2005 年浙江省高考题理10) 已知向量,满足:对任意,恒有。则()C (A)(B)(C)(D) 分析:向量有两种表示法,一是几何表示,二是字母表示,几何表示用来解决一些几何 问题,此题中涉及的长度、垂直都是几何中的典型问题,我们可以试着用作图的方法去解决。 即数形结合法,作如下图 设,则,。因为对任意,恒有 ,即,所以必有。即, 18 (2)函数思想:设,因为,所 以,得 整体思想与函数思想 (06 年浙江高考理20)已知函数,数列 ( 0)的第一项1,以后 各项按如下方式取定:曲线在处的切线与经过(0,0)和(, )两点的直线平行(如图) 求证:当时, ( ) ; (求导) ()(缩、放、累乘、整体思想、函数思想) “左”用整体思想(从大处着眼)设新数列,研究相邻两项的关系, “右”用函数思想(从小处着手)设函数,研究它的单调性,从而将函数值 的大小关系转化为自变量大小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