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4786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人教版.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理实验思维变换面面观 富阳中学沈忠立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几种思维变换方式。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 随堂小实验等进行加一加、 移一移、联一联、改一改、代一代、反一反等角度变换,有效地发挥了物理实验在教学中 的作用,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关键词】物理实验思维变换教学功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有丰富的实验 为基础。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理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物理学不断深入发展的动力。实 验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同时也包含着比较全面的综合能力。为了更 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2、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 实验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必要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小实 验等进行加一加、移一移、联一联、改一改、代一代、反一反等角度变换,有效地发挥了 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一加 -在实验中增加一些器材、情景,进一步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 如图 1 所示实验是教材中平抛运动的演示实验,其功能上只能解释平抛运动在竖直方 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若要进一步形象解释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在教学 中可增加如图2 的实验(可以这样设问:若要证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那可设计怎样一个实验呢?):实验装置如图2

3、 所示,1 是铅丝弯成的四分之一圆周的两相 同弧形轨道,每一弧形轨道都是由两条平列的铅丝做成,其间隔的宽度由小球的直径来决 定; 2 是由两条平行铅丝做成的平直滚槽;3 是吸引小球用的电磁铁,利用它来控制小球 开始运动的时间;4 和 5 都是用来固定滚槽的木板,木板夹持在铁支架上或固定在一个木 支架上。装置时务必使上下两木板与水平面平行,并使两轨道处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演示 图 1 图 2 图 5 图 6 OM P N A B 时,先将电键S 闭合,在电磁铁的下端吸住两个形状、质量都相同的小铁球;然后开启电 键,电路切断,只见两小球分别沿各自的弧形槽滚下,接着两小球在平直槽上相碰。 上例通过对演

4、示实验器材的变换,增强了实验的演示的功能。 又如在单摆振动规律的演示实验的教学中,一般是进行以下 一些实验变换: 变换一、单摆振动周期与振幅的关系; 变换二、单摆振动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 变换三、单摆振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通过以上实验的变换只能得出单摆振动周期与振幅和摆球质 量无关,而取决于摆长的结论,但不能得出单摆振动周期与重力 加速度的关系。为此,笔者通过增加一块磁铁直观的得出了两者 间的关系。其方法如下: 变换四、单摆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如图 3)。 方法:取一铁球做成的单摆,测出其振动周期;然后在该摆球下方,放置一块磁铁, 再测出其振动周期,比较一下,所测得的两个周期哪个大

5、? 情景联系:根据此方法我们就可拓展到确定带电小球在匀强电 场(图 4)或磁场中摆动时周期的变化规律,也可联系到变速运动的装 置中单摆的振动问题,由此,顺利的达到了变换实验情景的功能。 通过对实验器材增加、情景的变化,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 和规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物理过程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增 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移一移 -对实验器材、装置等移动、减少,看 看实验手段或结果的变化情况 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一般是按照如图5 的装置来进行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 发现某同学利用了如图6 所示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笔者乘机在同学们 图 3 E + 图 4 做完如图5 的实验后,让同学

6、再做了如图6 的实验:图中AB 是斜槽,实验时先使m1球 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A 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斜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 重复上 述操作 10 次,得到10 个落点痕迹。再把m2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 球 仍从位置G 由静止开始滚下,和下球碰撞后,A、B 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 迹,重复这种操作10 次。 最后让同学思考如下问题: (1)如图 6 实验与如图5 的实验有何区别? (2)如图 6 实验中碰撞后B 球的射程应如何测量? (3)如图 6 实验误差主要出现在哪里? (4)如图 6 实验的误差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结合两个实验数据分析) (5)

7、你通过对两实验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笔者也通过数据测量并分析后发现,在现有装置的条件下做这两个实验,对实验的结果并 没有多大的影响。 此 实 验 是 根 据 教 材 中 实 验 装 置 演 变 而 来 的 ( 如 图6验 证 关 系 式 : FDE smsmsm 211 ) 。在平时教学中,为保证实验精确、无误,反复强调需验证 的关系式 ” m1OP=m1OM+m2ON,对该内容多次机械性的重复,甚至背出上式必然会导致严 重的思维定势。而当有些试题中出现小球落地面是斜面,学生按思维定势方式去解决,或 无从下手。这给教学的启示是:不能用“填鸭式”的方式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启发学生 自己思考:

8、验证动量守恒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求出小球碰前后的速度(求速度的思路:关 注小球的位移和运动时间)?能否用直接测量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来“验证碰撞中的动量 守恒”?等等。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够自觉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才 能真正提高实验能力。 又如在做完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后, 笔者还让学生思考和做了以下实验: 思考: 除了上述方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还有无其他实验手段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和内阻。(事先实验室已准备了变阻箱) 实验: (1)若实验中若没有电压表,如何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若实验中若没有电流表,如何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通过对实验器材的减少,

9、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验证和修改 ,不仅获得了知识 和技能 ,提高了创造能力,同时还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 三、联一联 - 变换角度进行事物间的联系,会有新的发现 在学生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分组实验前,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你能设计 出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 (归纳如下) : (1)在静力学中,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就等于重力, 即 FF mg若 F(或 F)和能测出,则重力加速度可测定 (2)在超重或失重(但不完全失重)系统中,F-mg=ma若 F、a和可测出,则 重力加速度

10、g 可测定 (3)在运动学中,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 2 1 gsin t 若 s、 和 t 可测定,则 重力加速度g 也可测定 (4)在运动学中,物体从粗糙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 2 1 (gsin ugcos )t 若 s、 、u 和 t 可测,则重力加速度也可测定 (5)自由落体运动中,h= 2 1 gt 若 h 和 t 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也可测定 (6)用重力加速度测定仪测定 (7)在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 ygt 若 y 和 t 可测, 重力加速度g 同样可以测出 (8)在斜抛运动中,水平射程可以表示为 g v x 2sin 2 0 若 x、v和

11、可测出,则重力 加速度也可测出 (9)单摆做简谐振动时,其周期可以表示为T g l 若 T 和 l 可测,则 g 可测 (10)假设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 R GMm mg, 2 R GM g, 当做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分组实验后,再进行分析以上方案的可行性。 方案( 1)中常用的测力计误差较大;(2)中 F和 a均不易测定; (3)中 和 t 不易测定 且难以保证斜面足够光滑;(4)中 、t 和 u均不易测定;(5)中若用秒表计时人为因 素较大, 若用打点计时器计时,纸带受振针阻力与通常小物块所受重力相比不能忽略;(6) 中仪器先进但一般中学没有;(7)中若用闪光照像技

12、术则是一种好方案,但设备和技术要 求的限制不能全体同学推广,若用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误差较大;(8)中 和 v的测量难 度较大;(9)中相对而言较切合中学实际;(10)只是一个思想实验,无法付诸实践,但 可估算,代入数据得g9.857ms ,与标准值9.81ms 只相差 4.8% 学阶段通常采用单摆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除了设计一量多测的实验外也可设计一物多用的实验:我们可以用塑料可乐瓶做非 常有趣的水悬球、水火箭的实验,令人深思的超、失重实验,气体突然膨胀致冷的实验, 气体体积与压强关系应用的实验,龙卷风的模拟实验,可以制作洗衣机甩干机的模型、利 用毛细现象原理的自动饮水鸟的模型,还可以做静电起电

13、盘和静电放电旋转轮等等。 通过以上实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散和收敛),可人人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提高 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改一改-可以把部分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探究问题 的能力。 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数据记录与处理 纸带 号 小盘质量 m1(g) 砝码质量 m2(g) 作用力(小盘与砝 码的总重力 mg=m1g+m2g) (N) 小车的加速度 a m/s 2 a mg (g) 1 5 2 10 3 15 实验结论 : 。 实验误差: 你认为在该实验中由于你的操作引起的误差原因有哪些?如何减小?(原因个 数由实际情况而定) 原因 1:。减小方

14、法:。 原因。减小方法:。 原因。减小方法:。 原因 4:。减小方法:。 原因 5:。减小方法:。 思考题: 1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何探索加速度 与质量的关系。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根据本实验得出的加速度a 和外力 F 之 间的关系,在右图中画出图线。 3设计加速度与质量之间关系探索实验用 表 以下内容在下次实验时用,请设计好表格。 纸带 号 1 2 3 实验结论 : 。 实验误差: 你认为在该实验中由于你的操作引起的误差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原因个 数由实际情况而定) 原因 1:。减小方法:。 原因 2:。减小方法:。 原因 3:。减小方法:。 a O F 图 7 原因 4:。减小方法:

15、。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 动口 , 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利于学生提高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五、代一代(转换法) - 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 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 演示实验1:在探讨静电的利用和防止这节拓展课中,其中涉及讲解静电除尘原理时, 笔者演示了静电除尘的实验如图7。 演示 :点燃蚊香, 摇动起电机, 从投影屏幕上可看到烟雾 越来越少。 学生反映 : 同学们兴趣浓厚, 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瓶子上, 并发出一阵阵感叹声:真妙! 诱思 :一般灰尘都带有些微电荷 这个实验代替了以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16、既明了静电除 尘原理, 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工厂除尘的情景,增强了对环保 的意识; 演示实验2:又如在研究力的分解一节中笔者提出了有这样一个问题:“逆风行舟” 可 能吗?”。 学生反映:惊讶!怎么可能。 笔者演示了(如图8)实验(器材:小三轮车模型、长木 板和电风扇) 演示:看到三轮车在逆风徐徐的靠近电风扇 学生反映:惊喜! 收获: 力的分解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威力无限, 体 会到学有所用。 又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 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通过对实验的替换,满足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物

17、理的兴趣,体会 到物理和实际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图 8 逆风行舟 六、反一反 -从实验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上进行改变,会不会得出 相应的结果 学生一般的思维常常是顺向思维,很难得到实验结果,在教学中如果渗透反一反的思 想则会变得柳暗花明。 1、在实验的观察角度上进行变换: 在演示肥皂液薄膜的复色光干涉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 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 观察?观察时眼睛、薄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 么在肥皂薄膜上会出现反射像?这个反射像与普通的平面镜 成像有何不同?条纹有何特点?条纹的颜色排列是否有 序?上部和下部的彩色条纹宽度是否相同?彩色条纹宽度 是否随时

18、间变化,怎样变化? 观察角度变换: ( 1)若在薄膜后方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出现的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 2)若我们站到肥皂泡里面去看蜡烛火焰,那情况 有会是怎样呢? 此时同学们好奇心油然而生,打开了想像的空间,强 烈激发了同学们的问题兴趣,激起了一层思维浪花。 2、思维方式上反一反 又如在研究电学黑箱的问题时,是从已知的现象探求未知 的条件,从已知的结果追溯未知的原因,就必须进行反一 反的思考方法。问题:在一个盒子里,装有一节干电池和 三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它们的两根引线均接在接线柱上,用电 压表测盒外接线柱的电压,得到U12=0,U23=0.5V,U34=1V, U14=1.5V,试画出内部电

19、路图。该题如果从结果出发研究则就 能迎刃而解。 上述所讨论的是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加一加、移一移、联一联、改一改、代一代、 反一反等手段的变化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提高学生问 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手段的变换方式多样 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解决问题的 思路和能力。 图 9 1 2 3 4 图 11 图 10 参考文献: 1. 赵力红高中物理探究性趣味实验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 陈欢庆创造力开发教程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3. 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3 4. 朱龙祥物理教学的思维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