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49467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2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升专题:一次函数.docx.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数学提升专题:一次函数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半径为1 的圆和边长为3 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 过时间为t ,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 t 的大致图象为(). A B C D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 0,3), OAB沿 x 轴向右平移后得到 O AB,点A的对应 点在直线y=x 上一点,则点B与其对应点B间的距离为() A B3 C4 D5 3如图所示,已知直线 3 1 3 yx 与 x、y 轴交于 B 、C两点, A(0,0),在 ABC内依次作等边三角形,使一 边在 x 轴上,另一个顶点在BC边

2、上,作出的等边三角形分别是第1 个 AA1B1,第 2 个 B1A2B2,第 3 个 B2A3B3, 则第 n 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等于() A 3 2 n B 1 3 2 n C 1 2 n D 1 3 2 n 4一次函数y1=kx+b 与 y2=x+a 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k0;a 0:b 0;x 2 时, kx+bx+a 中, 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5如图,点A的坐标为( -1,0 ),点 B在直线 y=x 上运动,当线段AB最短时,点B的坐标为() A( 0,0) B) 2 1 , 2 1 ( C) 2 2 , 2 2 ( D) 2 2 , 2 2 ( 6如

3、图 , 在圆心角为90的扇形MNK 中,动点 P从点 M出发,沿运动,最后回到点M的位置。设 点 P运动的路程为x, P与 M两点之间的距离为y,其图象可能是()。 MN K P 7如图反映的过程是: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A出发, 依次沿对角线AC、边CD、边DA运动至点A停止, 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 ABP Sy 则矩形ABCD的周长是 (P) D A B C 6 1295O y x A6 B12 C14 D15 8 如图 6, 有一种动画程序, 屏幕上正方形ABCD 是黑色区域 (含正方形边界) , 其中 (11)(21)(2 2)(12)ABCD, , 用信号枪沿直线2yxb发射信

4、号,当信号遇到黑色区域时,区域便由黑变白,则能够使黑色区域变白的b 的取 值范围为 A 3b6 B2b6 C36b D2b5 9( 2011 山东济南, 10,3 分)一次函数y=(k2)x+3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Ak2 Bk2 Ck3 D k3 10直线1ykx一定经过点() A(1 ,0) B(1 ,k) C(0 ,k) D(0, 1) 二、填空题 11已知直线y=kx+b 经过点( 2, 3),则 4k+2b7= 12y=(2m 1)x 3m 2+3 是一次函数,则 m的值是 13已知点 A1(a1,a2), A2( a2,a3), A3(a3,a4), An(a

5、n,an1)( n 为正整数)都在一次函 数 y x3 的图象上若a12,则 a2014_ 14直线 y=-2x+m+2 和直线 y=3x+m-3 的交点坐标互为相反数,则m=_ 。 15如果一次函数 y=4xb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那么b 的取值范围是_ 三、计算题 16如图,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4),其中一次函数与y 轴交于 B点,且 OA=OB (1)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求 AOB的面积 S 17如图,已知直线y=-2x+4 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点A、C,以 OA 、OC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长方形OABC (1)求点 A、 C的坐标;

6、(2)将 ABC对折,使得点A的与点 C重合,折痕交AB于点 D,求直线CD的解析式(图); (3)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除点 B外),使得 APC与 ABC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 点 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四、解答题 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所在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x,点 B坐标为( 10,0)过 B做 BC 直线 l , 垂足为 C,点 P从原点出发沿x 轴方向向点B运动,速度为 1 单位 /s ,同时点 Q从点 B出发沿 BC原点方向运动, 速度为 2 个单位 /s ,当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OC= , BC=

7、; (2)当 t=5( s)时,试在直线PQ上确定一点M ,使 BCM 的周长最小,并求出该最小值; (3)设点 P的运动时间为t ( s), PBQ的面积为y,当 PBQ存在时,求y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19如图,已知函数 1 2 yxb的图像与x 轴、 y 轴分别交于点A、B,与函数 xy = 的图像交于点M ,点 M的横 坐标为 2 (1)求点 A的坐标; (2)在 x 轴上有一点动点P ,0a(其中a2),过点P作 x 轴的垂线,分别交函数 1 2 yxb和 yx的图 像于点 C、D,且 OB=2CD ,求a的值 20如图,已知直线 1 3 2 yx= -

8、+ 分别交 x 轴,y 轴于点 A,点 B点 P是射线 AO上的一个动点把线段PO绕点 P 逆时针 旋转 90得到的对应线段为 PO ,再延长PO 到 C使 CO = PO , 连结 AC ,设点 P坐标为( m ,0), APC 的面积为S (1)直接写出OA和 OB的长, OA的长是, OB 的长是; (2)当点 P在线段 OA上(不含端点)时,求 S关于 m的函数表达式; (3)当以 A, P,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OB相似时,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的值; (4)如图,当点P关于 OC的对称点P 落在直线AB上时, m的值是 21如图 1,P(2,2),点 A在 x 轴正半轴上运动,点B在

9、y 轴上运动,且PA=PB y x y x 图2图 1 P B P A A B O O (1)求证: PA PB ; (2)若点 A( 8,0),求点B的坐标; (3)求 OA OB 的值; (4)如图 2,若点 B在 y 轴正半轴上运动时,直接写出OA+OB 的值 参考答案 1试题分析:由图中可知:在开始的时候,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大,可以排除B,C随着圆 的穿行开始, 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减小,当圆完全进入正方形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不再 变化应排除D故选 A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2C 试题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知BB =AA 由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以求得点A 的坐标,所以根据两点间的

10、距离公式可以求得线段AA 的长度,即BB 的长度 解: 如图,连接 AA 、 BB 点 A的坐标为( 0, 3) , OAB 沿 x 轴向右平移后得到 O AB, 点 A的纵坐标是3又点A的对应点在直线y=x 上一点, 3=x, 解得 x=4 点 A的坐标是 (4, 3) , AA =4根据平移的性质知BB =AA =4 故选 C 3A 试题分析:如图,过 A1作 A1DBO于点 D 设 AD=DB1=x, 则由 BA1D BCO 得: 33 13 xx , 解得 x= 3 4 ,所以 A2B1B2的边长为 3 4 同理解得边长依次为 3 8 , 3 16 ,所以第n个等 边三角形的边长等于

11、3 2 n 故选 A 4B 试题分析: 直线 =kx+b 过第一、 二、四象限, k 0,b0,所以正确; 直线 y2=x+a 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下方, a 0,所以错误;当x3 时,kx+bx+a,所以错 5B 试题分析:过点A作函数 y=x 的垂线段,则AB就是最小值,根据题意可得OA=1 , AOB=45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点B的坐标 6B 试题分析: 此运动过程可分为三段MN段,P匀速运动; NK段,距离不变, 为一定值; KM段, 距离匀速减少;且MN段 KM段,运动时间相等,由此看出选项B的函数图象符合题意 7C 试题分析:结合图象可知,当P点在 AC上, ABP的

12、面积 y 逐渐增大,当点P在 CD上, ABP的面积不变, 由此可得AC=5 ,CD=4 ,则由勾股定理可知AD=3 ,所以矩形ABCD 的周长为: 2( 3+4)=14 8 C 解:由题意可知当直线y=-2x+b 经过 A(1,1)时 b 的值最小,即 - 2 1+b=1,b=3; 当直线 y=-2x+b 过 C(2,2)时, b 最大即 2=-22+b, b=6, 能够使黑色区域变白的b 的取值范围为3b6 9B10D11 112113604114-1. 15b0 16( 1)y=ax+b,y=3x5;( 2) 试题分析:(1)把 A 点坐标代入可先求得直线OA的解析式,可求得OA的长,则

13、可求得B 点坐标,可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 (2)由 A点坐标可求得A到 y 轴的距离,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S 解: (1)设直线OA的解析式为y=kx,把 A(3,4)代入得4=3k,解得 k=, 所以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 A点坐标为( 3,4), OA=5, OB=OA=5 , B点坐标为( 0, 5),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 把 A(3,4)、 B(0, 5)代入得,解得, 直线 AB的解析式为y=3x5; (2) A(3,4), A点到 y 轴的距离为3,且 OB=5 , S=53= 17 (1) (1)A (2,0); C(0,4);(2) 直线 CD解析式为y

14、=- 3 4 x+4( 3) P1(0,0); P2( 16 5 , 8 5 ) ; P3(- 6 5 , 12 5 ) 试题分析: (1)已知直线y=-2x+4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C,即可求得 A和 C的坐标; (2)根据题意可知ACD是等腰三角形,算出AD长即可求得D 点坐标,最后即可求出CD 的解析式; (3)将点 P在不同象限进行分类,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找出所有全等三角形,找出 符合题意的点P的坐标 试题解析:(1)A(2,0); C(0,4) (2)由折叠知:CD=AD 设 AD=x ,则 CD=x,BD=4-x, 根据题意得:(4-x ) 2+22=x2 解得:

15、 x= 5 2 此时, AD=5 2 ,D(2, 5 2 ) 设直线 CD为 y=kx+4,把 D(2, 5 2 ) 代入得 5 2 =2k+4 解得: k=- 3 4 该直线CD解析式为 y=- 3 4 x+4 (3)当点P与点 O重合时, APC CBA ,此时 P(0,0) 当点 P在第一象限时,如图, 由 APC CBA得 ACP= CAB , 则点 P在直线 CD上过 P作 PQ AD于点 Q, 在 RtADP中, AD=5 2 ,PD=BD=4-5 2 = 3 2 ,AP=BC=2由 AD PQ=DP AP得: 5 2 PQ=3 PQ=6 5 xP=2+ 6 5 = 16 5 ,把

16、 x= 16 5 代入 y=- 3 4 x+4 得 y= 8 5 此时 P( 16 5 , 8 5 ) (也可通过Rt APQ勾股定理求AQ长得到点P的纵坐标) 当点 P在第二象限时,如图 同理可求得:CQ= 8 5 OQ=4-8 5 =12 5 此时 P(- 6 5 , 12 5 ) 综合得,满足条件的点P有三个, 分别为: P1(0, 0); P2( 16 5 , 8 5 ) ;P3(- 6 5 , 12 5 ) 18( 1)8,6;( 2)16;( 3)y= 解:( 1)直线l 所在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x, BC 直线 l , = 又 OB=10 ,BC=3x ,OC=4x ,( 3x)

17、 2 +(4x) 2=102, 解得 x=2,x=2(舍), OC=4x=8 ,BC=3x=6 ,故答案为: 8,6; (2)如图 1: , PQ是 OC的垂直平分线,OB交 PQ于 P即 M点与 P点重合, M与 P点重合时 BCM 的周长最小, 周长最小为 =BM+PM+BC=OB+BC=10+6=16; (3)当 0t 3 时,过 Q作 QH OB垂足为 H ,如图 2: , PB=10t ,BQ=2t,HQ=2t?sinB=2t?cosCOB=2t =t , y=PB?QH= (10t )t= t 2+8t ; 当 3 t5 时,过 Q作 QH OB垂足为 H,如图 3: , PB=1

18、0t ,OQ=OC+BC2t=14 2t , QH=OQ?sin QOH= (142t )=(142t )=t , y=PB?QH= (10t )(t )= t 2 t+42 , 综上所述y=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 19( 1)( 6,0)( 2)a=3 试题解析:(1)点 M在函数 y=x 的图象上,且横坐标为2, 点 M的纵坐标为2 点 M (2,2)在一次函数y= 1 2 x+b 的图象上, 1 2 2+b=2, b=3 ,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1 2 x+3,令 y=0,得 x=6, 点 A的坐标为( 6,0) (2)由题意得:C(a, 1 2 a+3), D(a,a), CD=

19、a ( 1 2 a+3) OB=2CD , 2a ( 1 2 a+3) =3 , a=3 考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0( 1)6,3;( 2) 2 6smm= -+ ;(3)当以 A,P , 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OB相似时, m=1 2 或 m=3或 m=-2;( 4) 30 11 - 试题解析: (1)直线 1 3 2 yx= -+ 分别交 x 轴,y 轴于点的坐标分别为A (6,0),B (0,3), 所以 OA=6 ,OB=3 ; (2) 点 P坐标为(m , 0) , AP=6-m , PC=2m , 1 2 APC SAP PC= = 1 (6) 2 2 mm-= 2 6mm-+

20、, 即 2 6smm=-+ ; (3)当 0 m6 时,如图,若APC AOB ,则有 APPC AOOB =,即 62 63 mm- =,解得 m=1 2,如图,若CPA AOB ,则有 PCAP AOOB =,即 26 63 mm- =,解得 m=3 ; 图 C P B A y x O 当 m0时,如图,若APC AOB ,则有 APPC AOOB ,即 62 63 mm ,解得 m=-2, 图 如图,若CPA AOB ,则有 PCAP AOOB ,即 26 63 mm ,m的值不存在, 图 综上所述,当以A,P,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OB相似时, m=1 2 或 m=3或 m=-2 (4)

21、连接 PP,过点 P作 PEAO , 易得 PD= 2 5 5 m-, PP = 4 5 5 m-,由 P DOP E P 得, 8 5 PEm= -, 3 5 OEm= -, 在 RtPEP 中, 由勾股定理得, P E= 4 5 m-, 所以点 P ( 3 5 m-, 4 5 m-),代入直线 1 3 2 yx= -+ 得, m= 30 11 - 21( 1)详见解析;(2)点 B的坐标为( 0,-4 );( 3)4;( 4)4 试题解析:(1)如图 1,过点 P作 PE x 轴于 E,作 PF y 轴于 F P (2,2) PE=PF=2,EPF=90 在 RtAPE和 Rt BPF中

22、PFPE PBPA Rt APE Rt BPF (HL ) APE= BPF APB= APE+ BPE= BPF+BPE=90 PAPB (2) P(2,2) OE=OF=2 A (8,0) OA=8 AE=OA-OE=8-2=6 又由得RtAPE Rt BPF BF=AE=6 OB=BF-OF=6-2=4 点 B的坐标为( 0,-4 ) (3) Rt APE RtBPF AE=BF AE=OA-OE=OA-2 BF=OF+OB= 2 +OB OA-2= 2 +OB OA -OB= 4 (4)OA +OB=4 考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坐标与图形性质 初中数学试卷 鼎尚图文 * 整理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