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1611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352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2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2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2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2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说明书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 明 书合肥市人民政府2006年12月目 录第一部分 概述1第1章 城市概况111 区位关系112 行政区划113 自然地理214 历史沿革315 社会经济4第2章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521 修编背景522 规划回顾与评价823 规划依据1524 规划指导思想1525 规划技术路线1626 规划编制重点1727 规划期限、范围与层次18第3章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1931 城市发展SWOT分析1932 资源承载力条件分析23第4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预期3041 城市发展预期与发展目标3042 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3

2、243 城市发展定位35第5章 城市发展战略3751 城镇化发展战略3752 产业化发展战略3753 空间发展战略3954 生态发展战略40第二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44第6章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4561 城镇化发展现状概述4562 城镇体系现状特征4563 城镇发展条件评价47第7章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4871 市域总人口预测4872 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5373 城镇化水平预测54第8章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558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5582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5683 城镇体系职能分工结构5784 农村发展策略59第9章 市域空间管制6091 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分析6092 建设限制分区67

3、93 针对性管制规则6894 市域空间发展分区71第10章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规划74101 城镇密集区空间布局结构74102 城镇密集区规划协调75103 城镇密集区城乡统筹77104 城镇发展建设指引79第11章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82111 市域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82112 市域交通发展战略及目标87113 市域铁路系统规划91114 市域公路系统规划93115 民用机场规划96116 水运及港口规划97117 物流园区规划99118 城镇密集区道路交通设施协调规划100第12章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03121市域水资源规划103122给水工程规划108123 排水工程规划111124 能源

4、供应规划113125 电力工程规划117126 通信工程规划122127 环卫工程规划125128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127第13章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28131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128132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协调布局131第14章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134141 市域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134142 旅游发展目标135143 旅游资源特色分区135144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136第15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138151 现状与存在问题138152 生态建设目标140153 生态功能区划143154 生态网络构建144155 生态维护与可持续发展145156 生态工程建设1

5、47157 巢湖水污染防治154158节约型社会规划157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163第16章 城市性质与职能164161 城市性质164162 城市职能164第17章 城市规模166171 城市人口规模166172 城市用地规模169第19章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73191 城市发展方向173192 空间拓展策略175193 规划布局特点176194 规划布局176195 分区建设指引177196 城市公共中心规划布局180197 建设用地平衡181第20章 用地规划18320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83202 居住用地规划198203 工业用地规划203204 仓储物流用地规划205205 地

6、下空间利用207206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209第21章 中心城区交通规划211211 城市道路网现状及存在问题211212 道路系统规划215213 公共交通规划225214 交通管理规划230第22章 绿地系统规划231221 现状及存在问题231222 规划原则与目标232223 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结构233224 生态绿地规划234225 公共绿地规划236226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237第23章 景观风貌规划238231空间景观特征238232 现状空间景观存在的问题239233 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240234 城市形象塑造240235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43236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249

7、第24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257241 城市供水规划257242 再生水利用规划261243 污水工程规划264245 雨水工程规划267246 电力工程规划269247 通信工程设施规划275248 信息工程规划278249 燃气工程规划2792410 供热工程规划2852411 环卫工程规划290第25章 环境保护规划293251污染物排放状况293252环境质量状况294253 主要存在问题294253 环境保护目标294254 水环境保护295256 大气环境保护298257 声环境保护300258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及辐射环境管理302第26章 公共安全与城市防灾304261 城市公

8、共安全304262 防洪工程规划305263 消防工程规划308264 人防工程规划31326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规划319267 应急交通系统规划325268抗震防灾工程规划329第27章 老城区更新改造332271 老城区划定332272 更新改造措施332第28章 近期建设规划334281城市近期发展目标334282近期建设规划原则335283城市发展规模335284近期城市发展方向335285重点发展地区335286重点改善地区335287重点生态培育地区336288近期建设重点336289村镇建设343第29章 城市远景规划设想343291 城市远景规划的基本思路343292 城市

9、远景规划的发展要点344第30章 规划实施策略345301 加强规划法制345302 区域协调345303 城乡统筹346304 时序统筹346305 分层控制346306 部门协调346307 公众参与3472008房地产营销策划大全策划人士必备资料库!全国大中城市货到验货后付款房策网 海量房地产资料免费下载 0755-83513598 QQ:69031789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说明书第一部分 概述第1章 城市概况11 区位关系111 地理位置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腹地,巢湖西北岸。合肥市与滁州、

10、巢湖、六安、淮南市相邻,地理位置为东经1164011752,北纬31303232。112 区位关系合肥处于我国中部地区,靠近长江,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内,是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成员,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同时,合肥又地处江淮之间,具有沟通南北的作用。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合肥将成为国家东西铁路干线、南北公路干线和内河航运干线的重要交结点,区域地位将不断提升。其次,合肥位于安徽省的几何中心,也是省域交通组织的中心,负担着带动全省发展的职能。合肥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城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11、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新中国之前,稳定时期,曾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战乱时期,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12 行政区划合肥市现辖三县四区,即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和包河区。市域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2005年底市域总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面积72.93平方公里)。2005年市区总人口226.3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85.3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1万人。13 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境内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

12、以丘陵岗地为最大地貌单元。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 (2)气候条件合肥市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分配不均匀,日照充足、湿度较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为-20.6。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4-242天。(3)土壤条件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

13、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4)资源条件合肥市已发现各类矿产15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13种,主要为用作普通建筑石料的白云岩、灰岩、砂岩、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等。总体评价是矿产资源匮乏。合肥植被兼有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合肥的主要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具有南北相宜的种植结构。合肥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南侧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分水岭”北侧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3008平方公里。河流呈枝状结

14、构;且大都源短流急,使得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合肥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全市境内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三个自然湖泊,水源丰富,常年可供提水。通过淠史杭灌溉和驷马山引水工程,西可引大别山水,东可提长江水。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及其它用水五个方面。合肥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纪粘土覆盖,土壤透水性较差,且岗沟起伏,降水流失快,入渗补给少,地下水位埋藏深,地下水明显不足,尤其是丘陵岗地。从全市域范围内来看,地下水因其数量有限,仅能作部分工业及生活用水,对于农用灌溉作用不大。(5)地质灾害合肥市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河湖崩岸与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及特殊岩土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等。

15、合肥市属地震烈度度区,局部地区为地震危险区按地震烈度度设防。(6)工程地质合肥市岩土体工程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岩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全区10%,土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90%以上。影响本区工程地质的主要因素为包括软土、膨胀土、人工填土在内的特殊土体。 14 历史沿革141 建制沿革合肥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史记。春秋时,合肥属楚地。秦统一中国,设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25年,汉光武帝封功臣坚镡为合肥候,改合肥县为合肥候国,后又改为合肥县。东晋改合肥县为汝阴县,属淮南郡。隋复改为合肥县,属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建安徽省,合肥属安徽省庐州府,咸丰三年(18

16、53)至同治元年(1862)为安徽省临时省会。民国元年(1912),废庐州府,建合肥县,直隶安徽省。因合肥自隋至清为历代庐州路(府)治,所以合肥又称庐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为安徽省省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合肥市,为皖北行署驻地;皖南、皖北合并后,为安徽省省会、省辖市。1958年,将肥东、肥西、巢县划归合肥市,1961年又划出,1965年新设长丰县,归合肥市管辖。1983年,将肥东、肥西两县重新划归合肥市管辖。合肥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大的格局形成于1963年,即辖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和郊区,1985年对各城区间的行政管辖区进行了局部调整;200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

17、准,合肥市行政区划进行新的调整,撤消郊区,将市辖区划分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和包河区。142 人文环境合肥市地处“吴头楚尾”,自古以来就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淮右襟喉、吴楚要冲、江南唇齿”之称。西汉初期,合肥是著名的商业都会;北宋时,合肥是有名的粮油集散地;明末清初,合肥依然保持着江淮之间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十九世纪末,合肥是安徽省的四大商埠之一。合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合肥是魏、吴争夺的核心;晋、南北朝时,合肥是南北军事前沿阵地;北宋时,合肥是抗金前沿;明清时,合肥成为多次重要军事会战之地。合肥人文汇粹,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高官大儒,其中以北宋包拯最为著名。因此,合肥又以“

18、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于世。15 社会经济合肥市是新兴的综合工业城市,拥有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机电、轻纺、橡胶轮胎、化工、建材等多个工业行业。1994年国家批准合肥市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人才荟萃的科教城,有中国科技大学等59余所大专院校,以及包括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内的200多个研究院所,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合肥市是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合肥市是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被评为全国首批三个园林城市之一,后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卫生城市

19、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的经济发展一直高居全省榜首,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率一直与位于全省经济发展前沿的马芜铜三市之和不相伯仲。近年来合肥的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在2005年全市GDP 878.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9:46.4:47.7。按全市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92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2000年以后合肥全市GDP的年均增长率平均在18.9%以上,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第2章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1 修编背景合肥城市发展历经千年,但真正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由一个五万人的县城,迅速成长区域中心城市。在城

20、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合肥的发展可以用超常规、跳跃式来形容,随着形势的变化,合肥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合肥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建设部同意,对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11 外部环境影响(1)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扩散影响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长江三角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其经济辐射影响范围在逐步扩大,许多城市都在区域发展中获益。目前长三角虽然还处于以内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但其产业扩散是必然趋势。在进一步扩散中,其影响将波及到合肥。目前正在进行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中确定的“三省一市”范围中将安徽省纳入其中,作为安徽省会

21、的合肥将直接参与到“长三角”城镇群的分工与协作中。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城市由沿海战略转向沿江内陆战略的脊干,其发展规律将是由长江上几个中心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为扩散源沿江展开,再进一步由沿江向内部纵深腹地辐射扩散。目前这一趋势已经带动了安徽省的马芜铜地区,进一步向内陆辐射将对合肥产生巨大影响。中部崛起的宏观形势驱动。新时期,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适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靠近东部的安徽省自然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同时,安徽省的崛起首先要依靠几个重点地区的发展和提升,并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最临近东部地区的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同时也是省内具有绝对首位度的中心城市,

22、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之中,并占有一定的地位。进而发挥承东启西,辐射皖中带动全省的作用。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合肥的区域交通条件在国家大交通网络布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全国交通二级枢纽之一(七个一级枢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二十个二级枢纽)。沪汉蓉快速铁路已经动工,宁西铁路合肥至西安已建成,东西向交通地位不断提升;公路网结构得到不断强化,七条首都放射线之一将经过合肥,全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网络结构;江淮运河经过合肥,将起到沟通南北水运的作用,目前进入研究阶段;新机场2010年建成。合肥的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对合肥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

23、前景。(4)安徽省对合肥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将合肥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心城市,改变以往均衡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合肥城市群以带动省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委要求合肥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构建交通枢纽,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服务全省。212 内部条件变化(1)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合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近几年发展特别突出。95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系列目标早就提前实现,该规划在由于受到宏观政策影响,规划批准之日就是建设突破之时。城市规划已经落后于建设的步伐,不能再有效指导城市建设。近年来,在合肥城市建设中一直发挥的实际控制

24、与引导作用的近期建设规划在2005年到达规划年限,完成了历史使命。城市建设已基本覆盖其规划范围,并在局部地段有所突破,城市建设空间拓展压力巨大,亟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予以积极有效地控制引导。(2)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凭借自身的科研和教育方面的优势被国家批准为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这一特色和优势将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2003年起合肥就开始科学城的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型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知名度,并使其成为城市的特色品牌。(3) “141”空间发展战略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141”空间发展战略,即“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外围组团和一个滨湖新区”。该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以合肥为中心,

25、周边县城、乡镇统筹兼顾的宏观发展框架。213 总规修编的新要求(1)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贯彻五个统筹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以科学的态度应对发展问题,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突出特色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落实区域统筹;在市域市区以及城镇密集区范围内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打破城乡壁垒,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做到城乡统筹;充分认识城市发展条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速度、方式和标准,统筹社会经济。(2)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城市总体规划特别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发

26、展前提,深入研究土地、水、能源、环境的发展条件,划定“三区、四线”,落实空间管制内容。(3)从技术文件转变为公共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应该从技术文件转变为公共政策,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符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相协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加强公众参与,并符合法制化管理要求。22 规划回顾与评价221 历版规划回顾(1)1952年编制的合肥市街道计划草案图明确老城区为城市中心的功能分区,环城的河湖水系为公园绿化带,老城内井字形,老城外环形、放射干道系统,新区向外分片发展等构想。以后的历次规划,尤其是道路规划,基本上循此思路演进。 “一五”期间首先开辟了东郊

27、和平路一带的工业区,使城市向东发展。(2)1956年编制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肯定了已形成的东郊工业区的规划布局,充实了北郊工业区的规划内容,明确了“重点改造老城,逐年向外扩展的建设方针”。随着东郊、北郊工业区的先后建设,195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0.7平方公里。“二五”期间,合肥市城市建设先快后慢,波动较大。(3)1958年4月合肥市工业区规划意见“二五”前三年开辟了北部工业仓库区、西南部的文教科研区和工业区,基本上奠定了三翼发展的城市布局,至此,以老城为轴心,向东、北、西南郊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城市总体格局雏形基本形成。(4)1959年规划该规划是在“大跃进”和“左”的思潮指引下编制的

28、规划城市人口100万,城市建设用地144平方公里,严重超越当时的经济能力。“二五”后两年,城市建设落入低谷。进入三年调整时期,合肥城市建设仍处于窘迫境地,“文革”期间城市规划、建设受到严重影响。(5)1963年规划以“城内填补,东郊调整,北郊补齐,南郊收拢”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地修订了近期建设规划,调整了用地指标。到197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50.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46万人。(6)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 70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控制在 77.7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布局继续保持三翼伸展

29、城市规划区范围,当时的市区范围457.6平方公里。 确定老城区要逐步改造。不准在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或农田上进行建设,以保持建成区和绿地相间的环境特色。在铁路规划上,妥善解决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阳、阜阳等新铁路线在此地交汇所带来的问题,确定迁移老火车站和淮南线,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缘,与市区成切线通过;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用地。城市防洪规划,在城市的上游以水库拦防调蓄,在城市的两侧开溢洪道排泄洪水;市区内疏浚河道,加固堤防,达到能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标准,确保城市安全。绿化规划,除加强老城周围以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

30、杏花村为主的环城绿带外,规划继续扩大绿化范围,从市区延伸到郊区。在市区东南近郊,利用岗地、河滩营造林带,将巢湖的湿润空气导入市区。在西郊董铺水库大坝内侧也规划大片林带。这两处林地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同老城周围的环城绿带相连接,形成一条贯穿市区的通风走廊,保持市区空气清新、湿润。由于周围的用地条件和规划控制,城市形态大致以风扇状发展。城市西北为水源地,东南地势低洼,又是东南风的通道,东北有铁路线通过,因而城市建设主要以老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和北侧发展。但在此后,城市西南侧的发展逐渐取得优势,而北侧则较弱。合肥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使城市和郊区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新区和老

31、城区相结合的特点,在1984年全国城市建设系统优秀设计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7)1986年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1984年市政府发动市民兴建总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大型环城公园,历时三年,公园建成。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交融、园城一体”的城市园林新格局。1992年12月,合肥与北京、珠海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首批“园林城市”。90年代初期以后,合肥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在调整。东部老工业区由于行业发展趋势的不同,总体上处于衰落的状态,部分用地被置换为居住用地。城市产业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三个开发区,开发区的扩张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

32、态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促成了整个城市形态由市中心向外蔓延式的发展。铁路线已不能阻止用地的扩张,火车站是否再次外迁已开始成为专家的论题之一。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建筑技术的发展使东南侧留作风道的低洼地成为住宅开发的热点之一。城市西北侧以其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成为开发者们的首选目标。原来的建设控制区以其靠近市中心的区位条件优势,正在吸引大量的投资。城市空间形态表现出对原来风扇状形态的重构趋势,也同时带来了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机。1994年城市建成区已达到111.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120万人。(8)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针对省政府关于尽快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决策,合肥

33、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于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城市规模:到2000年,城市人口控制在135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25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人口控制在165万人,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性质确定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规划调整后的城市性质,更突出合肥中心城市地位,不仅是省会城市,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强调其科教基地优势,调整合肥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合肥市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的17个乡镇辖区,土地总面积1672.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拓展,在综合分析了城

34、市用地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合肥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控制城市向北过度扩展。城市空间结构,合肥市以老城区为市中心,分别在东、北、西南和新城区共建设4个市级副中心,形成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继续保持风扇形城市用地形态,并结合其布局特点将城市划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5个用地组团,组团间保持以绿地、河流、农田等生态用地为隔离带。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编制、批准实施以来,恰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时期及“十五”初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时期,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

35、到18位。(9)20012005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由于宏观政策面的影响,95版总规批准之时已经面临着突破的危机,在此背景下编制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成为95版总规的重要补充内容,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快速发展,95版总体规划规划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实现,部分指标已提前突破,需要对原来的总体规划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建设用地不足的限制,尤其是各个开发区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突出。老城区仍然存在人口、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等问题。需要降低老城区的密集程度,缓解老城区的压力。基础设施欠帐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显现,知识经济的兴

36、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市委对合肥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行政区划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市行政区划于2002年3月6日开始了新的调整,调整后市区土地总面积596.0平方公里, 市区户籍人口142.6万人。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明显增加,发展空间大大拓展,撤消了郊区,撤除了横亘在城乡之间几十年的“围墙”,每个城区都带有部分乡镇,城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城市规模:200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宜控制在200万人以内。人均用地105平方米左右为宜。至2005年城市用地规模应控制在21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空间结构: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布局形态。以

37、老城区为商贸、金融中心,政务文化新区为行政、文化中心,并分别在东、北、西南和新城区建设市级副中心。222 历版规划评价(1)规划的影响作用回顾合肥城市规划建设历史,很明显,城市规划在城市每一个发展时期,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1952年版总体规划明确环城的河湖水系为公园绿化带,奠定了合肥城市发展的高起点,为今天合肥城市环境营建打下了雄厚基础。另外,合肥城市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发展:197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00年人口指标(总人口控制为70万人),在现实中几乎被整整超出了一倍;而199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被批准之日,也已是城市近期规模被突破之时(到2000年,合肥城市人口已达到152.9万人

38、建设用地已达148.3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97m2/人,分别较总体规划突破13.3%、18.7%和4.8%)。(2)城市建设速度与城市用地需求从1978年1994年,建设区用地从50.48平方公里增长到111.9平方公里,用了16年的时间,建设用地增长6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建成面积约4平方公里, 94年04年的10年城市发展快速阶段,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11.9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24平方公里,增加了一倍,约112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建成11平方公里。(3)城市建设拓展回顾城池演变:最早是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派刘馥任扬州刺史,州治从和县迁至合肥,城址在现水西门外西北1公里。

39、南北朝时期,南梁进攻北魏,于公元506年放水将城淹毁。隋天监五年(585年)在现在老城区南半部建合肥上城;唐改名“金斗城”;南宋初年,宋将郭振于1169年将城墙范围扩充到南淝河以北,形成了现在老城区,南淝河穿城而过,设东、西水关;明正德六年(1511年),统治者为对付农民起义,堵塞西水关,使九狮河日渐淤积,码头、堆栈移至东门外一带。解放前夕,合肥市建成区约为2平方公里,人口5万,是一座消费型小城镇。解放后,合肥市得到大发展。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的“小团城”;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的“风扇叶”;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建设引导的“组团式”

40、新世纪初城市沿几个轴向延伸发展,形成新的城市组团。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规划名称时间规划期规划城镇人口规划建成区用地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196755万50.7平方公里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1977年(82年批准)1985年(近期)60万60平方公里2000年(远期)70万77.7平方公里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1986年(92年批准)2000年100万100平方公里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5年(99年批准)2000年(近期)135万125平方公里2010年(远期)165万150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相互引导促进的互动关系作用下,城市建设拓展呈现出清晰发展脉络。城市从一开始的

41、团城四面延展,到重点以北、东、西、三翼发展,进而发展为三翼间的填充拓展,最后转为以西南向发展为主的集中跳跃式拓展。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在更大范围的外围已经呈现出多向指状发展态势。 223 上版总规实施评价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是“九五”、“十五”计划执行的十年,同时也是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的十年。在此期间,合肥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1)总规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发挥了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合理引导了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奠定了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42、的空间结构基础。城市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上版规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对比指标上版规划基期规划指标2000年2005年1994年底现状2000年2010年完成指标完成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30270940369.1687841年递增率(%)12,717.713.318.99%1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230545015000850518960工业总产值(亿元)245,98002600313.5三产比重(亿元)21:48:3110:50:405:43:5210.:44.:46.5.9:

43、46.4:47.7全市总人口(万人)402.7440520446.7507城镇化水平(%)29.1405543.951.5建成区面积(k)111.91301682247人均用地面积(/人)93.2696.6499.021003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983550100006389968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9991200400019753207建成区人口135165224从指标完成情况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各项规划指标均已提前完成。其中只有工业总产值没有达到。这一方面说明合肥工业发展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等客观现实,同时也看出规划对于工业发展预期过高。(2)发

44、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人口超常规增长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分化现象加剧;城市文化特色不足,生活条件改善速度趋缓。产业结构调整较慢,制约经济发展后劲。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势头相对缓慢,产业能耗相对提高较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城市建设呈现的“二元结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导致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性缺失。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城市交通结构的根本诟病没有消除,在城市拓展以及机动化交通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不堪重负,急需进行结构转型与梳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欠帐严重,设施分布不均,服务标准不高是其客观反映。规划对旧城改造的指导不足,旧城改造任务艰巨,问题复杂亟待解决。城市建成区周边地区开发压力较大,呈现出无序发展的趋势和苗头,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引导。行政区划严重束缚城市发展与建设管理,从市域到市区甚至到各区及乡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规划给以统合和有机地协调。23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关于同意合肥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函;(4)安徽省建设厅关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审核意见;(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