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32667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7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 年高考各学科试题评析 语文试题评析 2017 年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0 万考生走进考场。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2017 年高考改革全面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达到27 个。 2017 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共有9 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3 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 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 套。 2017 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 、社会时代“一扇窗” 、为 国选才 “一把尺” 的功能指向, 紧密围绕高考 “立德树人、 服务选才、 引导教学” 的核心功能, 在“为 什么考”“考什么”和“怎

2、么考”三个关键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 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 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既放眼时代主潮, 又贴近民生现实与考生实际,全方位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 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 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1、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将对“立德树人”的考查贯穿全 卷始终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

3、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立德树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如全国I 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 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 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命题在正面 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 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如全国 II 卷作文题 “中华名 句用用看”选取了6 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 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

4、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 2049 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夏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 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聚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选材上侧重于历代思想精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突出中 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导考生融通古今,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试题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

5、、荀子劝 学 、曹操观沧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 、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 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文阅读中,浙江卷 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引导考生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的 良好品质; 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 忠诚正直; 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 笃于亲情; 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全国I 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 笃于亲情, 全国 II 卷赵憙忠于职守、耿直磊落、 忠于国家、 勤政爱民, 全国 III 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

6、节、勤政爱民,他们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 人的榜样。在试题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如全国 II 卷论述 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 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 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天津卷中国人的 时间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特点,涉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全国卷中的语言运用试题, 有意识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

7、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 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全国 II 卷作文将鲁迅、 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 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 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 2017 高考语文特

8、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如全国 I 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 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 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 展现高考改革成果,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为充分展现2016 年提出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改革成果,2017 年高考语文全 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

9、式,提高 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同时, 为了适应高校对 “又红又专, 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 更加科学地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 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 “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可以预期, 2017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 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 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语文作文试题综评 2017-06-07

10、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7 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 道,其中3 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 道由北京、天津、上 海、江苏、浙江、山东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 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1、立德树人:立意高远,春风化雨 2017 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全国卷作文题“中 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 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 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

11、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 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全国卷作文题“中华名句 用用看”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 达自信、 开放进取、 敢于正视、 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 “共和国, 我为你拍照” ,以 2049 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 大开掘, 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7 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

12、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 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 “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 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2、文化自信:融通古今,传承发展 2017 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全国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不应只 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 秀文化落到实处。 北京卷作文“说

13、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 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天津卷作 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 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3、时代气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作 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全国卷“高考作文话高考”对于正在高考现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 深、最有话说的题目。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高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言而喻。加之时值恢 复

14、高考 40 周年, 2017 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 2017 年高考作文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国家热点战 略“一带一路” 、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 词出现在全国卷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江苏卷作文题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 类”和“形态” 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材料涉及的夜读、24 小时模式、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等都是 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发挥的话题。上海卷作文题以“生活充满变数”

15、为背景,启发考生调动积累,展 开对“预测”的思考,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4、任务写作:指令明确,利于发挥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 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全国卷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 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 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全国卷作文要求“合理引用”两三个名句,意在要求考生在理解与发 掘这些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

16、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 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 考为副标题” ,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 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任务 型写作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总体而言, 2017 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 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语文作文解析 2017-06-07 教育部考试中心 全国卷 I22阅

17、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 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 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 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解析 :2017 年全国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 月份 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

18、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 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 地气、 有生气, 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 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 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 ;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 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12 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 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 利于将思想教

19、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 城” “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 “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 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 场舞”并置而观, 将文化悠久的 “中华美食” 与“食品安全” 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 “长 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 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

20、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 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 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 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 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 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 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 优

21、势。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 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 “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 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 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 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 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 意

22、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 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 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 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 区分度和效度。 全国卷 I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

23、当。(鲁迅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 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解析 :2017 年全国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 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

24、,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 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 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 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 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 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 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

25、东,本身就体 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 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 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 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 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 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为基础, 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为基础, 表现

26、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 或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 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 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 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 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

27、凝练、生动活泼,增 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 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 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全国卷 II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 周年。 40 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40 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 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

28、万考 生一起, 奋战在 2017 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 或“我的高考” 为副标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解析 :今年是恢复高考40 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 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 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 而喻。 2017 年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 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

29、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 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 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 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言 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 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

30、比 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 文章” 。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 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 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 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 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 价值

31、,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 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 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 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 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北京卷26作文( 50 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 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

32、题卡上。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 全国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解析 :2017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要求;在考查

33、书 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2016 年,两道大作文题供考生选择作答的方式取得了预想的效果,2017 年继续沿袭这样的做法, 为考生充分发挥写作优势提供平台。 第一题:“说纽带” 2017 年的作文命题思路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作文题目不是从大阅读文本中引出的,而是直接命 题的。 以“说纽带” 为题, 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等, 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题目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既有历史感,也有现实感,无论从较 为宽阔的视野,还是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都可以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有思 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

34、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论的能力。 本题与下面的大作文题,分别限定了文体。其原因一是北京卷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写论述类、实用 类和文学类文章,二是限定文体,有利于减少考生选择题目的时间。 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2049 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 兴的时刻。“两个一百年”的内涵也是考生应知的内容。届时,今天的考生正值壮年,应是国家骨干 力量。作文题目设计“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情景,请考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生 展望共和国辉煌前景,增强“四个自信”,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题目在具体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开掘。考生可以就拍摄的

35、一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就 几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写作要求上, 除了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 2016 年基础上继续强调“有 描写” ,这是针对考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问题提出的,不仅是阅卷的评分参考点,也对中学记叙文写 作教学具有引导作用。 两道作文题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必须满足三个要求:1.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的写;2.分值相等; 3.评分标准基本相同。在此前提下,题目从写作对象和文体上又各有侧重。第一题侧重议论能力的考 查;第二题侧重记叙能力的考查。 2017 年北京卷作文试题的主要特色: 一、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生命力,增

36、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二、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选择空间。为了不增加考生选择题目时付出的时间代价,采用 了“给题目”的命题方式,以使指向明确、简练清晰,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天津卷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 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 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 的成长与成熟, 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 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

37、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 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2017 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 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 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1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 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 贵意义, 引导考生关注

38、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 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富 有人文情怀。 2立意角度丰富。 “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 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 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 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 便于各层次考 生发挥个性特长。 3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

39、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 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写出 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辨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上海卷27写作( 70 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 字。 解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 实践意义。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

40、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运用的范 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也备受瞩目。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 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 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 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题目 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

41、念做了必要的界 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 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 力测量的干扰。 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 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 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即使 当考生

42、在某一观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 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另外,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较强的契合性。题目表 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考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 素。 江苏卷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 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 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43、解析 :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 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 ,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 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 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 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 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各种 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

44、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 在。 “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 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 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 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 还可以综合

45、,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 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 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 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本题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 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浙江卷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

46、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 走归零路(初发 光明日报 2015.12.10, 新 华文摘 2016 年第 5 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 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 书” ,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根据 2017 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 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

47、构感、空疏而有欠 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 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 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 审题能力,也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浙江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 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 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

48、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 , “生活,或自然与社会” (行万里路) , “自己的心灵” (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 么是三本大书?” “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 “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 如果思考再深点, 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 书”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山东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书店开启24 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

49、进书店。 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 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 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 : 一、材料来源于2016 年 12 月 23 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 小时营业模式的 评论短文,经过修改,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 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主 选好角度,选择立意,选择文体。 二、材料内容贴近考生实际,贴合时代脉搏。 其一,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 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 其二,材料中关于各类“顾客”的内容,尤其是“夜读人”元素的加入,表现了人们对于知识、 文化、文明的渴望,展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