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69296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1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 【单元导读】 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 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 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流的时候, 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威力? 认真阅读本组课文,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还可以畅想一 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的兴趣 和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好习惯。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 5 个生字 ,会写 12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 联系、哲学”等词语

2、。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 谈自己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 ,听说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为什么说“20 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到 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又是样实现“呼风唤雨”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在呼风唤雨 这篇课文中 寻找答案吧。 (二)预

3、习要求 1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利用工具书 ,理解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学情检测 1 初步感知 (1)题目解析 “呼风唤雨”的意思是能够使天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这里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本 课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题,非常新颖、大气 ,能够吸引读者 ,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也形 象地概括了20 世纪的特点。 (2)给生字正音并理解新词。 (3)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了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 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

4、兴趣。 2 整体感知 (1)学习第 1 2 自然段。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1 自然段。 明确: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在呼风唤雨?又是怎样在呼风唤雨的? 明确:人类 ,靠的是科学技术。 (2)学习第 3 自然段。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明确: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寄希望于“千里眼” “顺风耳” 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人类运用现代科技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 ,内容之多 ,书上用了哪句 话来形容。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 4 自然段。 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

5、变化,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 成就? 生答:神舟系列飞船飞向了太空。 科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人类的精神 文化生活 ,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教师小结:科学创造奇迹,科学改善生活。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句段解读 ,质疑探究。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 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啊!人们可以上天入海,登月球游太空科学的发展令人 惊叹!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句段解读。 1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明确: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

6、“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 自然” ,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 限制。 2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变化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 总和。 明确:“发现”和“发明”,从字面上看 ,两者很相近 ,但仔细推敲 ,却又不同。“发现”是 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 则是指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 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3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7、花开”来形容。 明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岑参的两句诗,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 异常寒冷。 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引 用这句古诗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 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质疑探究 1 学生自读课文 ,画下感悟深刻的语句,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2 自主思考、交流反馈。 3 教师归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1)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发现和发明,然后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改观和改变, 那么 ,大家能 不能在课文中找出哪些是发现, 哪些是发明? (2)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最

8、后两句中的“的确”“必将”两个词? 明确:“的确”强调人类美好生活要依靠科学。“必将”肯定了科学技术一定会继续造福人类, 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20 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课余 时间 ,请同学们查阅更多资料去探索科学奥秘吧! (五)感悟写法 文章标题新奇 ,运用夸张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文章开头的设问, 也引起读者的思考; 文中大量的引用以及对比,更是增强了文章的内涵;结尾总结,寄托了作者美好的心愿。 呼风唤雨的世纪 总起 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回应 人类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证明 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 总括 科

9、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辉煌的世纪 由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课的 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了?”通过让学生找重点句段来感 悟体会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质疑问难,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 2我感到 ,现在我们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现代化。促进了人们生活的现 代化 ,电脑、家庭影院、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小汽车等已悄然走进家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定会使人们的未来生活更加灿烂、光明。 1 多音字。 便 bi n(方便) pi n(便宜) 核 h (核实) h (

10、桃核儿) 的 de(好的) d (的确) d (目的) 2 近义词。 幻想 梦想紧密 密切 依赖 依靠回顾 回忆 发明 创造洞察 洞悉 改善 改进呼风唤雨 兴风作浪 3 反义词。 方便 麻烦紧密 松散 依赖 独立出乎意料 意料之中 4 段落结构。 第一段 (第 12 自然段 ):写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成为现实。 第二段 (第 34 自然段 ):列举具体事例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三段 (第 5 自然段 ):点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5 课文中心 本文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展示了科学

11、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30* 电脑住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 6 个生字 ,会理解“数据、轻松、悦耳、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 断”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介绍的电脑住宅的特点和用途。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 ,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与同伴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体会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 和便捷。 三、教学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

12、、教学时间1 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相关图片 ) 这是日本东京市中心的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它是由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设计的。住在这 里,可以体会到电脑的神奇,可以感受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 适。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栋电脑住宅的大门吧! (二)预习要求 1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利用工具书 ,自学生字新词。 3 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不懂的问题。 (三)学情检测 1 初步感知 (1)题目分析 “住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这座由坂村健教授设计的电脑住宅建筑面积370 多平方米 ,内部 安装有 100 多台电脑 ,是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

13、住宅。 (2)师生共同订正生字的读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记叙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 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4)电脑住宅有哪些特点? 明确:神奇、方便、舒适、功能多。 2 质疑探究 (1)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电脑住宅的? 明确:按空间转换的顺序, 即周边设施 风向标、入宅、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 (2)假如有一个小偷要到电脑住宅偷东西, 他能进去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 ,今天 ,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

14、不但领略了它的神奇,还体会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 来的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 世纪 ,利用先进的本领,创造 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神奇”。 门外 门口 一切由电脑控制 会客厅 厨房 卧室 浴室 神奇安全方便舒适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在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 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在小组内 ,让学生合作探究了解电脑住宅的知识,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后习题答案 1 多音字。 分 f n(分别) f n(分外) 作 zu (作坊) zu (作业) 中 zh n(中间) zh n (中弹) 2

15、近义词。 舒适 舒服指令 命令 示范 演示综合 统合 储存 储备烹调 烹饪 控制 掌握提供 供给 悦耳 动听 3 反义词。 关闭 敞开减弱 增强 持续 中断控制 失控 陌生 熟悉安装 拆卸 舒适 难受悦耳 刺耳 4 段落结构。 第一段 (第 1 自然段 ):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 第二段 (第 27 自然段 ):具体说明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 第三段 (第 8 自然段 ):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 ,相互合作的特点。 5 课文中心 本文向我们全面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 方便、 安全和舒适 ,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

16、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同学们对美好未来 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31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恐龙、凶猛”等词语。 2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同学们热爱科学、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四、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恐龙图,引入课题。 同学

17、们 ,刚才看了活灵活现的恐龙,它们身躯庞大 ,凶恶狰狞。其实恐龙并不都是庞然大物, 在它们中间 ,有些还能在天空中飞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文。 (二)预习要求 1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 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和不理解的问题。 (三)学情检测 1 整体感知 (1)回馈预习: 指名逐段读 ,想: 课文写了什么 ,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读词语比赛 ,出示生字词屏: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猜词语比赛 ,出示字屏: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在空中回旋地飞 翱翔高高 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凌空说话或

18、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 点睛之笔。 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部分词语 ,如: (恐龙的 )笨重、迟钝:(鸟儿的 )轻灵、 敏捷、翱翔 2 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精读重点 ,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先自己读。 再讨论。 汇报: a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b 数千万年后 ,它的后代家族 c其中 ,一些长得像鸟类 d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 ,生动的特点如: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

19、)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重点段落品析。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导入新课 1 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部分生字。 2 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 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理清课文内容 1 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语句。 (2)“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的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 (3)指导朗读 ,个别读 ,齐读: 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 默读第二段 ,思考中外科学家的不同

20、发现,并小组交流: (1)媒体出示第二段最后的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副古生 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在读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义。 (三)导学三、四自然段 1 轻声自读这一部分,并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这部分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 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经过怎样的演化而飞向蓝天的? 3 完成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恐龙的演化过程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 4 思考: 在作者描

21、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 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 再读全文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 班上交流: 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 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导学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 话包含了什么信息? 2 理解: 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

22、来越近了: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 进化而来 ,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如果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 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3 齐读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 ,意思完整 ,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 索自然的兴趣。 (六)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七)课堂练习 1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 (1)恐龙最终都演化鸟类大家族。() (2)恐龙演

23、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3)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2 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_ 3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_ _ 飞向蓝天的恐龙 提出假说 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再现演化过程 表达科学家的美好心愿 对于本课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把握科普文章的特点和要求, 让学生在生生、 师生的多次交流中突破文本难点, 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并享受合作的快乐。 同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文本的快乐。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联系上下文以 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大胆猜

24、想、 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 2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数千万年后 , 其后代逐渐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庭。其中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 越来越像鸟类。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它们在树林之 间跳跃、降落 ,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学会飞翔,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天之骄子 鸟类 ,它们飞向了蓝天。 1 多音字。 干 n(干净) n(干劲) 量 li n (测量) li n (重量) 降 ji n (降雨) xi n (投降) 卷 ju

25、 n(卷入) ju n(试卷) 2 近义词。 凶猛 凶狠描绘 描画 穿越 跨越脱离 离开 笨重 沉重迟钝 迟缓 浮现 显现注意 留意 轻灵 轻盈躲避 躲藏 后裔后代敏捷 敏锐 3 反义词。 迟钝 敏捷美丽 丑陋 主动 被动崭新 破旧 笨重 轻便温顺 凶猛 精美 粗糙躲避 显露 庞大 微小 4 段落结构。 第一段 (第 12 自然段 ):写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 鸟儿。 第二段 (第 34 自然段 ):写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进化过程。 第三段 (第 5 自然段 ):写科学家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 重现恐龙飞向 蓝天的这一历史进程。 5 课文中心

26、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 型恐龙的后代,20 世纪末 ,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为人们想 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 2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 ,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太空蔬菜的变化和作用,学习准确用词 ,形象表达。 四、教学时间1 课时 (一

27、)初读课文 ,理解题意。 1 师:你们了解哪些飞船?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 师:课文中的飞船上有乘客吗?它们是谁?读完课文就知道了。(板书课题:飞船上的特殊 乘客 ) (二)预习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 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 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以及不理解的内容。 (三)学情检测 1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1)师:读了几遍课文, 你一定知道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吧?想一想,飞船航天飞行为什么 要带上这些特殊的乘客呢? (2)小组合作 ,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3)师生合作订正生字的读音及词语的意思。 2 再读课文 ,感悟语

28、言。 (1)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得准确而具体? 例如“美妙”和“微妙”。 “微妙”指变化深奥玄妙,难以捉摸。“美妙”则是美好奇妙的意思。前者在于说明植物内部 的遗传物质在宇宙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深奥、令人难以捉摸的变化,突出了科学的深奥奇妙;后者 在于称颂这些变化带来的美好。 (2)师:你还喜欢哪些段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 3 细读课文 ,感悟写法。 (1)读中比较 ,感悟写法 经过多年努力 ,专家们已经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它们普通具有产量高、生命力强等优点。 经过多年努力 ,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太空水稻”、 “太空番茄” 、 “太空黄瓜”、 “太空辣椒”等新 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

29、命力强等优点。 发现异同 ,体会具体写法。 (2)研读文中的设问句,用删减比较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四)总结全文 1 分别找学生读课文。 2 学生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从知识、内容、写法、情感等几方面交谈) 飞船上 的特殊 乘客 点明说明对象 说明“特殊乘客”的变化,引发思考 介绍变化原因 科研成果造福人类 赞颂聪明勤劳的科学家 太空育 种特殊 神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不同形 式的朗读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重点段品析等学习环节,了解了经过航天旅行的种子所发生的 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效果良好。但也有几点值

30、得在今后的教学 中加以改进。如提供的补充材料过深,学术语学生较难理解;重视了人文性训练,而语文的工具性 体现得不够。 课后习题答案 1 多音字。 种 zh n(种子) zh n (种植) 载 zi(三年五载) z i(载重) 茄 qi (茄子) ji (雪茄) 2 近义词。 特殊 特别美妙 美好 遨游 漫游描述 讲述 差异 差别筛选 挑选 旅行 旅游培育 培养 浩瀚 浩渺 3 反义词。 特殊 普通勤劳 懒惰 聪明 愚笨梦想 现实 淘汰 保留 4 段落结构 第一段 (第 12 自然段 ):介绍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第二段 (第 3 自然段 ):介绍促使这些植物种子发生变化的原因。

31、第三段 (第 45 自然段 ):介绍太空蔬菜的食用、药用和其它用途。 第四段 (第 6 自然段 ):点明中心 , 赞颂了聪明勤劳的科学家。 5 课文中心 本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 食用、药用以及其它用途, 赞颂了科学家的聪明和勤奋, 激发我们热爱科学的情感。语文园地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会写想象作文。 3 能主动地发现同音字并能正确使用。 4 积累科学名言 ,体会名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试做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科技发展的

32、新成就,激起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2 体会科学名言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奇特合理。 四、教学时间3 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口语交际”。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 ,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力量 和神奇。今天 ,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想到的 ,都可以 说。 (二)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提问、互

33、相补充、互 相评价。 (三)全班交流 1 各组推荐几篇比较好的,把大家感兴趣的拿到班上交流。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就能 有所发明 ,有所收获。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作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 ,我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也很有新意 ,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 想写下来。 (二)明确写作要求 1 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 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 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 习作方法指导。 (1)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

34、序。 (2)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3)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 习作点津 (1)本次习作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是受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想法。 想象要合理、丰富。 (2)要大胆想象 ,写想象作文 ,要开阔自己的想象空间。 (3)要中心明确 ,想象作文虽然写的只是一种尚未实现的理想,但它应该是同学们心中最真诚 的理想、期待或祝福。写作时要突出重点,并围绕重点选择素材。 (4)要注意有完整的情节。在追求文章新、奇、特的同时,要做到情节准确、清晰、完整等基 本要求。 5 学生起草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6 学生交流习作。 (1)评选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35、 ,全班交流点评。 (2)习作点评要点: 所写的内容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叙述是否具体,是否注重细节描写。 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语言是否准确精妙。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导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二、导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 学生自由读词语。 2 教师指名读词语,师生正音。 3 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4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词中乱改成语。 5 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口蜜腹健 (剑)(饮料广告 ) 随心所浴 (欲) (热水器广告 ) 咳(刻)不容缓(药品广告 ) 6 教师小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平时要搜集生活中滥用成 语的广告词 ,开展一场成语

36、错别字歼灭战,做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的小卫士。 (二)日积月累 1 读好名言 (1)学生自读名言,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朗读,互评优点和不足。 (3)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评价。 2 理解名言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这些名言? (课件出示名言 )(2)师生共同总结理解的方法。 可以抓住名言中的关键词理解,也可以联系名人的生平理解。 3 积累名言 (1)学生尝试背诵。 (2)学生介绍其他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三)宽带网 1 指名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 学生讲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新成就。 3 教师出示报道我国科学技术新成就的报纸,展示给学生看。建

37、议学生养成通过阅读、听广 播、看电视的方法,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语文园地八的学习,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科学名言。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来报效祖国。 中年级的学生脑子里充满了奇思妙想,但他们关注的是介绍奇思妙想的内容,很少关注如何表 达得清楚、具体、吸引人,鉴于这种情况,我指导的重点为开展有情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 学科学的兴趣。如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让交流更有实效,我让每组推荐介绍得最好的,把大 家感兴趣的拿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 ,在交流倾听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完善,学会了在交流中 做到资源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