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1222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新人教版.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 年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 考点 20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背景: 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布尔 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时间: 1917 年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 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2、 四月提纲 提出者:列宁 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2、 月 6 日,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 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 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 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 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形势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3、,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 自由贸易;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4)评价: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造 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2)内容:农业:

4、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作用(评价) :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列宁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 “斯大林模式” 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

5、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通过行政手段保证 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探索和创新)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 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

6、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 划指令,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计划经 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 背景 目的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 斯 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 陷入危机边缘 内 容 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 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 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 地,提高粮食产量,提

7、倡种植玉 米。 重点是用经济管理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 政命令,实际上是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 调节作用;政治体 制改革背离社会主 义方向。 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 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 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 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了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 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 和开创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取得一定成效;没有从 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 式。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经济陷入困境,政治 体制改革导致苏联

8、 解体 考点 21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 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 德国法西斯上台;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 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

9、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1933 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主要内容: 方面主要措施结果和影响 整 顿 财 政 金 融 体系 银行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 会(即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 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 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 兴 工 业 ( 核 心)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 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 时数、工

10、作条件,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 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 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 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 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 整 农 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 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 农产品过剩。 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 显增加,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 制。 社 会 救 济 与 公 共工程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 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 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 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 产,提高了人民生活

11、水平,稳 定了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 代的重大工程; 社 会 立 法 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 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作用) : (1)摆脱危机(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2)维护民主(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 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 上法西斯道路。 (3)创新体制(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 政的实施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

12、“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时期。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2)表现(方式) :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把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 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认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

13、会 化,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出现战后20 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 进一步激化, 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有周期性波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例如 19731975 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证明。 2、建立“福利国家” (1)出现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2)目的: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带来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实质: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

14、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4)特点: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 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评价: 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 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表现: 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3

15、)作用: 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 (4) “新经济”的出现 20 世纪 90 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美国出现。 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50 年代 -70 年代初) (1)原因: 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稳定了社会。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表现:经济迅速发展持续20 年左右,日本和联邦德国表现最为突出。 考点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二战改变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 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战结束,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2、形成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美国“冷战”政策: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 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

17、 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 欧的控制。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年)和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的成立,两大军事 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影响 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美苏对抗,进行 军备竞赛, 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 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 际法, 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全球 范围内的全面“冷战”

18、与局部地区的热战共存。 突出事件: 在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 分裂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 在亚洲:朝鲜的分裂: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在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也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共同体的诞生 (1)背景: 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创造了条件。 (2)欧共

19、体的形成和扩大 1951 年,西欧六国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 年, 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 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的扩大:1973 年-1986 年共同体三次扩大,英国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 (3)影响: 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格局。 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欧共体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促进了世 界多极化趋势。 为欧洲进一步联合(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2、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

20、位的表现 (1)崛起的原因: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得到 美国大力扶植;朝鲜战争的大量订货;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 府投资和重视教育。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 8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 影响: 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 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使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目的:摆

21、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2)兴起标志:1961 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内容: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政治)斗争任务:反殖反帝反霸 (经济)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 年) (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 政治舞台。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振兴: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

22、不结盟运动的兴 起,多种政治力量崛起冲击了两极世界,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对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有重大影响。如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 美关系、中日关系的转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影响的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东欧剧变;1991 年底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世界形势的总特征 两极格局瓦解后, 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

23、 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 2)世界格局的特点: “一超多强”( 美、欧、日、俄、中) 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成立: 1993 年 “欧盟” 正式成立 , 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军事遗产,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 提高。 (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 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大国关

24、系缓和;对 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考点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 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 后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建立过程: 1944 年,44 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布雷顿森林 协定 1945 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 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经济组

25、织宗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 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 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 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 经济和开发资源。 (3)主要内容(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保持固定的汇率) 。 (4)作用: 积极: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金融领域混乱的局面,有利 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6、,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经 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拓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0 世纪 70 年代初)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 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 冲击, 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 剧减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美国于1971 年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 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名存实 亡。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

27、以存 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关贸总协定出台的背景 吸取贸易保护主义妨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教训。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 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 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 年 1 月 1 日实施 (3)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但 不是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 (5)作用: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 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

28、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 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作用: 重建了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美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比较 项目类别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不 同 点 性质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作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 同

29、点 原因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和倡导;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美国的经济扩张,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恢复战后世界经济。 作用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 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1、欧洲联盟 (1)建立情况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扩大(参见考点22 欧共体诞生的相关内容) 欧盟的建立:1992 年欧共体 12 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 ,简称“马约” ) ;1993 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

30、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 实体过渡。 (2)欧元的启动: 1999 年 1 月 1 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 年 7 月,欧元成为 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3)影响:欧盟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多极化趋势 下,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欧共体和欧盟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为欧盟诞生奠定了基础,欧盟是欧共体的发展。 区别:欧共体是经济联盟,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建立情况: 1988 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 年 12 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 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 年

31、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区域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 (3)影响:加快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加强 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同时加快了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建立情况: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的成立。 12 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等 (2)区域范围: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多次出席在西雅图等地召开的

32、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 年在上海举行亚 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 (1)概念 : 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 通过国际分工, 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 日益加深的趋势。 具体表现: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国

33、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 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 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 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5)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在全球化浪潮中,要善于趋利避害

34、。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 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世界贸易组织(WTO ) (1)世贸组织诞生的原因 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贸总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成立: 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 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 (3)宗旨和原则: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 由化。国际贸

35、易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4)作用: 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 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入世原因 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 制定有关规则, 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增强国力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 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

36、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 衡。 (2)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入世影响 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维 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考点 24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 背景: 19 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2) 提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

37、05 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 年, 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最终形成。 (3) 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 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 新的高度 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1) 背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 诞生和发展: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20 世纪 3

38、0 年代,量子力学 建立起来 3、相对论和量子论创立的意义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二战后,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互联网诞生奠 定了理论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美国出于“冷战” 的需要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39、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id Wide Wed ,万维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 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 数 字时代) 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 “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加强学习,才能提高

40、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面临的问题:导致信息泛滥、 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 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 极影响。 考点 2519 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 世纪末至19 世纪 30 年代) 背景: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 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 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特点: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中采用夸

41、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英国:雪莱诗人,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西风颂 德国:海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 世纪 30 年代至 20 世纪初) 背景: 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 文学的主流 特点: 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及作品

42、 法国: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小说集), 展示了 19 世纪上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3、现代主义文学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特点: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方法 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代表作: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4、 20 世纪的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罗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亚非拉美文学

43、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大卫马拉之死、 拿破仑加冕 、安格尔泉 2、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注重光与色的研究) 法国:莫奈日出 ?印象荷兰:梵高向日葵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5、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浪漫主义音乐 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王) 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法国:比才

44、卡门 2、现代主义音乐 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 时代在变化 四、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 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出现: 1895 年底,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 代的到来。 二战后, 电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世 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明了电视机 20 世纪 3040 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 二战以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