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1504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 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 运动专题教案人教版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概述: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 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 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演变: (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 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

2、想中的保守部分。 (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 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 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 3)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排斥,代表性事件是焚书坑儒。 ( 4)西汉: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 “内法外儒”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实施, 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3、的正统思想。 ( 5)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 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 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 批判。 ( 7)近代前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冲击了儒家思 想的正统地位;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

4、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近代后期: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儒家正统地位被废除。 () “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 的主要阵地。 、认识: (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独领风 骚, 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 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 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 些都是一切剥削阶

5、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 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 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 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 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 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 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 想资料, 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 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 “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 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 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 利思义、见危授命、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

7、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 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 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 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 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 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 “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 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

8、神。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 三从四德” 的女性观、 “天不变道也不变” 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 老子 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 始社会状态; 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 继承老子 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 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对法家思想的认

9、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 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主张社会变革;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 “法治”。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 础。 (四)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 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和“尚贤” ,提倡节俭, 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 荀子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

10、变化规律而利 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 王充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 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 3、南朝: 范缜 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 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 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 点,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 命了。 (非考点) 5明朝:

11、李贽 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 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 黄宗羲: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 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 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 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 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来

12、看待历 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 芒。 【知识归纳】 ()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 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 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 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 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

13、的正统思想。 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 乎自然, “无为而治” 。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 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 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 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 思想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法家思想为

14、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 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 礼治和人治,强调道 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 治”。 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 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 模式,影响深远。 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

15、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 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 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早期维新思想: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 的兴起, 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 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康、梁维新思想:19 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

16、派要求改革政治 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 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 “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 邓小平等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17、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 硕成果。 认识: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这一时期主要是 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 长技”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 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资产阶级思想启 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18、这一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 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 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甲午战争失败, 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 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 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

19、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如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 运动;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 亥革命的爆发; 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识:( 1)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

20、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指 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 的土地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革命的胜利。 ( 2)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 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 质是什么,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它是指

21、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 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实践证明:(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实践 相结合, 并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需要,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 建设走向胜利之途,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受挫。 (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 主要回答了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 的党, 如何建设党” 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 1、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1)1416 世纪的 文艺复兴 和 16 世纪的 宗教改革运动,是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

23、期的 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突出强调人性、 人文主义,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因而被称为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 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控制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近代 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处于初步形成时 期,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一时期的斗争仍披着古典文化或宗教的外衣。 (2)1718 世纪的 欧洲启蒙运动 ,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去 驱散封建教会的黑暗,它猛烈抨击腐朽落后的王权、神权和特权, 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 完整的政治构想议会制度、三权分立

24、、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启蒙运动为 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项目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 时间1416 世纪1718 世纪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 量弱小,自然科学刚产生。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核心思 想 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主要内 容 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宣扬资 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 调人性。 矛头全面指向封建制度,既批判封建专制主 义和等级制度,也批判封建教权主义,还提 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学说,强调理 性,主张用法制代替君主专制。 兴起国意大利英国 性质 欧洲第

25、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 动 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主要作 用 解放人们思想,推动了科学文化 事业的发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 发展。 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为法国大革 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传播到全世界,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成为亚洲仁人志士改造旧 社会的思想武器。 (3)19 世纪初 19 世纪末,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政治方面的三大思 潮。 19 世纪中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和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重大的 指导作用。 进步潮 流 原因内容性质作用认识 自由主 义 工业革命极大地 解放了生产力, 资 产阶级的力量壮 大。 政治方面:扫清工 业资本主义的

26、发展 障碍 经济方面:自主经 营、自由竞争、自 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革和 革命 它使俄德意日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 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 每一种新思想 的产生,都有它 产生、存在的社 会政治条件和 经济基础。 新思 由贸易想总是在同旧 思想的斗争中 发展。 社会主 义 工业革命使社会 日益分化为两大 对立阶级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斗争 需要科学理论的 指导。 共产党宣言 ,社 会主义思潮从空想 到科学。 无产阶级的 科学理论。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 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了 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 民族主 义 工业革命使东方 从属于西方

27、, 殖民 地国家的人民, 反 抗外来的侵略, 维 护国家的独立。 在欧洲表现为民族 统一、民族自强和 民族独立的斗争; 在亚洲,主要表现 为反封建反侵略的 “亚洲革命风暴” 。 在欧洲是资 产阶级性质 的运动;在 亚洲是旧式 的 民 族 运 动。 在欧洲使一些国家走上 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亚洲 打击了外来的侵略和本 国的封建势力。 (4)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自由主义思想日趋衰退,主张扩大 国家职能的新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占了上风。 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认识: 思想文化的变化,正体现了

2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观点, 要从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去寻找一定思想文化出现的根源。思想文化对 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资产阶级进行 了若干斗争。一定的思想文化形成后,往往超越时空限制,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启蒙思想 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革命的影响。 思维升级 一、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认识 1具体表现 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墨子的“兼爱” “非攻”主张。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封建王朝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

29、”政策及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 2认识 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不可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人本主义主张是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不可能贯彻于统治的始终。 人本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或科学技术)。 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原因: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从闭关状态中惊醒的中国知

30、识分子对西方 的先进科技留下了深刻印象。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和 辛亥革命。 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西学东渐” 的影响。 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表现: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族科学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原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西学东渐”不断深化。 4第四阶段(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 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并存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31、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 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 了其一生的伟大转变,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 道路。 由于中国国内反动势力的强大,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指导,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 革命。 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也代表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成为各阶层人 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的

32、力量和影响 比共产党大。 5第五阶段 (国民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的指导思想。 原因: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6第六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中共十六大):邓小平理论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 原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建国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社会主 义经济不断发展。 7 第七阶段(中共十六大至今) : 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全面加强烈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原因: 世纪之交,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 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三

33、、清末的西学传播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 1从传播的渠道来看: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之间的 唯一媒介。 而在清末的西学冲击中,传播渠道和媒介已多样化了,有翻译的书籍、新式学堂 中的外聘教师、 新式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出洋考察的政府官员、派遣的留洋学生等,还形成 了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思想的新知识分子。 2从内容来看: 明末清初的 “西学东渐” 局限在天主教义、 “质测之学” 和数学、 语言方面。 而清末西学的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 从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 上,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 3从影响来看:明末清初仅有徐光启、方

34、以智等少数人接触到西方近代科技知识。清末西 学传播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入的,受西学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不断扩大,涉及到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四、 19 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2不同: 法国启蒙思想为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 思想武器, 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维新思想则促进了戊戌变法, 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民族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 了。 19 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不如18 世纪的法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 突出的软弱性、 妥协性, 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 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 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 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