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9293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再别康桥 姓名何永杰工作单位宁晋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年级学科高一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 之一, 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 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该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典型的表 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形象丰富、意境优美、深思飘逸的特 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回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 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

2、歌。 2、过程和方法:学会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 理解本诗潇洒飘逸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独特性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 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 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 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

3、终 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别离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古人云: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 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豪迈, 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 是古人对于别离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二、康桥与诗人的关系(投影出示康桥背景图片) 了解作者: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 等。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日记

4、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 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 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在 1921-1922 在英国留学两年, 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 了美好的印象。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 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 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析诗歌语 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

5、朗诵、注释词语读音) 2 、学生配乐朗读 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 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 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 象得如此美丽呢?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 (一)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 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

6、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 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 霏霏。 ” 诗经?小雅 提问: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 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 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 以描绘,还把柳树比喻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 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作者甘

7、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招摇” :常含贬义,常 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 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 :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 “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 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提问:青荇:但这里的青荇, 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 而且还是在烂泥上, 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水草是

8、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 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 喻。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潭水:榆荫下的那一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 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 “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 彩虹似的梦。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 虹似的梦”。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9、。这 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和同学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前四节 接下来在第5、6 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 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 “在 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 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 提问: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 那又是为什么呢? 注意结合婚姻生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 音,度过了

10、 1920 年,24 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 岁月。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音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 发了汩汩诗情;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 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 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 然而, “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诗人不 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 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 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 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 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 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11、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浓缩成了古 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 7 节“悄悄的我走了 ,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 不带走 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 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 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 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 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师生一起朗读

12、第 5、6、7 节 提问: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 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 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 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 “西天的

13、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 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 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 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 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 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 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提问:本来很一般的景

14、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明确: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 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这时候, 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 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 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 此时的作者即将远离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系的康桥,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 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再次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 五、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

15、们要学会这种鉴赏诗歌的 方法。 六、知识点训练。课件展示 1、下列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在本诗中,作者对大自然有一种本能的感受和认可,与大自然达成和 谐,从“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 “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 “做一条水草”等,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 个性自由的倾向。 B.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写出作者只身轻轻而来和悄悄而去的情 景,透露出难舍难分的情绪。 C. 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离别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 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 新飘逸之感。 D. 全诗排列整齐,双

16、行押韵,节奏高度和谐、鲜明。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课外搜集徐志摩的诗比较阅读,体会徐诗的风格。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童年的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 3、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配乐朗诵、注释词 语读音 配乐朗诵 通 过 配 乐 朗诵,初步体会 诗意。 配乐朗读全文 认真,带着心聆听 配 乐 朗 读 全文,学生形成 整体认识,感受 意境美! 展示诗境图 观看图片 直观 体会 诗 境 的美 结束 本课 时播 放 歌 曲 再别康桥 再一次体会本诗 运 用 学 生 喜

17、欢 的形 式 让 学生 再一 次 感 受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 独 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浓性蜜意。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就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 想读,甚至会完全沉浸于诗歌意境上。在此基础上, 通过提问又加深了对语言, 文意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 提 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七、教学板书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 八、教学反思 再别

18、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 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在以前的 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为这种优美的意境所震撼。但也总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 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感觉理解困难,且觉得枯燥无味。我 分析了几个原因:其一学生社会实践少, ,难以直观的感受到诗中优美的意境; 其二,我是老教师,对新课标教学尝试的较少,在授课中总是习惯性的以教授 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本学期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 考虑了我班学生的情况, 适当地减少了一些教学内容, 降低了难度, 具体如下: 一、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

19、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 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 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先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再者进行 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 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 二、在研读诗歌部分我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 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 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学生虽然熟悉诗歌,但感觉对诗歌理解还有所欠缺,无法达到比较的 预期效果,这也让我意识到,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追难逐深只会加重学生负 担,如何让他们理解所学知识,他们到底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这都是我需要 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或许因为遗憾, 才有了反思, 才有了更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