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46949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与政经要名词解释.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01 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 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 本观点。 3. 方法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 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 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 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 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 第

2、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 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 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 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 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 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

3、问题第二 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 论哲学, 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 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 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 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 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 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 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 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 人脑的机能,物质世

4、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 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 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 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 积极主动 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 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 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 思主义解释, 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规律, “

5、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 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 事物。 23自在世界: 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 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 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 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 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 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心

6、。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 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 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 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 否定的方面, 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 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 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 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 的阶段。

7、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 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 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 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 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 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 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 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 了度。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 灭亡过程中

8、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 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 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 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 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 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 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 范畴。 38矛盾: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 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 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 括

9、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 矛 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 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 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 对立和斗争。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 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 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 每一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 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 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 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0、41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 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 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 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 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 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 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的。 44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 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 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 运动、自我发展。 45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

11、即外 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 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 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 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路线” 。 47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 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 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 认识过程。 48先验论( apriorism)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 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 提出发, 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 先于物质、 先于

12、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 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 “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的路线” 。 49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 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 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 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 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 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 事物的内部联 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13、确反映。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 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 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 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 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 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 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值: 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 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56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

14、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57社会意识; 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 过程, 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 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 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 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 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 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 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

15、、有意志的 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 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 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60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 自然条件, 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 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61生产方式: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 谋取方式, 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 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62生产力: 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 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 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 和指

16、示器, 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 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 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 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 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 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 生产这一环节 居于主导地位。 64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 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 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 质。 65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

17、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 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 动。 66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 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 式,包括政党、 政权机构、 军队、 警察、 法庭、 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 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67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 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 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 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68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 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 学等观点

18、, 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 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 政治上层建筑。 69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 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 有意识形态性。 70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 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7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 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 过生产力

19、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表现出来。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7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 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 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 求。 73社会形态: 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4阶级斗争: 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 立、冲突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75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 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

20、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 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 76生产力标准: 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 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 的根本标准, 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 步的根本标准。 77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 基本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 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 点。 78社会形态: 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 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79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 起来,人的

21、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精神属性。 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 的社会属性, 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80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81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 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82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 一种自主力、 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 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 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83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 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 物的社会状态。 84. 多元论 ( plur

22、alism) :主张世界由多种本 原构成的哲学学说。有两种基本类型:凡是把 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 属唯物主义 的多元论, 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把万物的本 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 凡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属唯心主义 多元论,如德国哲学家G.莱布尼茨,认为世 界是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组成的 和谐的体系。 85. 反杜林论(Herrn Eugen Dhring s Umwlzung der Wissenschaft,Philosophie, Politische Oekonomie , Sozialismus) : F. 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

23、 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 ?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1877 年 1 月 1878 年 7 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 进报上。 1878 年 7 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 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 ?杜林先生在科学中 实行的变革 ?哲学?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K. 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 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 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 批判史 论述 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 历史过程, 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 批判了杜林

24、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 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 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 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 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 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 济决定政治、 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 论。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 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 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 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86. 泛神论 (pantheism ) :把神和整个宇宙或 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最早提出并使用 “泛神论”一词

25、的是17 世纪英国哲学家J. 托 兰德。 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 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不同 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 所主张的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 不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 欧洲哲学史上的泛神论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融 化于自然之中; 另一类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 向的泛神论, 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中。这两类泛 神论在反对正统神学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 积极作用。 87. 非决定论 (indeterminism) :否认事物因 果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哲 学观点。 它认为事物的运

26、动不受因果关系的制 约,没有任何秩序,而受自由意志支配。它在 社会历史观上往往表现为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社会生活是由有意志的人决定的,人的意志尤 其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就是历史发展的决 定力量, 从而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和因果制约性。 88. 工具论(Organon)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的著作。 公元 1 世纪由亚里士多德学派 的安德罗尼柯编辑成书。全书收集了亚里士多 德 6 篇逻辑学著作: 范畴篇、 解释篇、 前 分析篇、 后分析篇 、 论辩篇 、 辩谬篇。 主要讨论了命题、范畴、三段论等问题,阐述 了证明、定义、演绎等方法。该书为形式逻辑 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有很

27、大影响。 89. 诡辩论 ( sophistry) :一切利用似是而非 的推理和论断, 否认真理或阻碍探索真理的思 维方式的统称。 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思维方 式之一。 它常常利用客观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 辩证矛盾这一特性,冒充辩证法, 或同辩证法 相互掺杂地表述出来;用概念的联系取代和掩 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并夸 大相对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和绝对性一面。 90. 怀疑论( skepticism) :对客观世界和客 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 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各有不 同。古希腊怀疑论的创立者皮浪认为,事物是 不可认识的, 因为每一事物都有两种相互排斥

28、 的意见, 不能确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 论者则对各种宗教教条表示怀疑。18 世纪英 国哲学家D.休谟怀疑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 德国哲学家I. 康德怀疑人能够认识物自体。 现代西方的怀疑论者承袭休谟和康德的思想, 拒绝研究感觉之外的实在。 9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 性、社会组织、 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 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 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 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希波克拉 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 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 世纪法国启蒙

29、思想 家孟德斯鸠在 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 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 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 气候修改法律, 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 们的性格。 19 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 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 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 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德国地理学家F. 拉 采尔在 19 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 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的活动、 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 制。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 森普尔把 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 的决定作用。其后美国地理学家E.

30、亨廷顿在 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 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19 世纪,人类改变 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受达尔文进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进入20 世纪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 中,人是主动的, 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于是, 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 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然而直至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澳大利亚 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 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 得过分了, 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 限决定论) ,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 展进程, 但如果不

31、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 受灾难。 92. 经验论( empiricism) :认为经验或感性 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轻 视,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的认识 论。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 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主张感觉论的哲学 家否认内省经验,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 一来源。经验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外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才引起感觉经验。唯心主义 经验论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 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或先验 论相对立,并长期进行论争。 93. 目的论 (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

32、 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 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 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 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 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 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 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 早期代表, 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 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的目的论 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 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 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 的论的奠基者。 94. 宿命论( fatalism)

33、 :认为历史的发展、 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主张“命 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 它的摆布, 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鼓吹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 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95. 唯我论 ( solipsism)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 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 物的哲学观点。 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 辑结论。典型代表者有18 世纪英国哲学家G. 贝克莱、 19 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等人。 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 神创造的产物, 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 一真实

34、的、本原性的存在。 96. 唯理论 ( rationalism) :片面强调理性作 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又称理性主义。 不承认 理性认识要依赖感性认识,认为可靠的知识是 从先天的、 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 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西方近代唯理论由 18 世纪法国的R. 笛卡尔开创,主要代表有荷 兰的 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莱布尼兹等。笛 卡尔主张依靠生来具有的天赋的理性认识能 力,进行准确无误的推理。斯宾诺莎则肯定上 帝即自然, 具理性认识的对象放到了唯物主义 的基础上。 从广义来说, 理性主义并不仅限于 认识论范畴, 在思想文化一切领域,凡崇尚理 性的观点都可称之为理性主义。 97

35、. 万物有灵论 (animism ) :认为原始人在形 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 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 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 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 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 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 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 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anima(意即灵魂、生命 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anima 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 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 灵魂观、 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 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

36、提出修 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 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 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 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 所采用。 98. 唯意志论 (voluntarism) :一种主张意志 是宇宙的本体、 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理性主义哲学。 产生于 19 世纪 20 年代的德国, 流行于 19 世纪下半期和20 世纪初, 主要代表 人物是德国的A.叔本华和F.W.尼采。叔本华 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 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 生物。在他看来,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 上溯到理智

37、, 但最终归结为意志,而作为宇宙 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 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 永不衰竭的创造力。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 死灭。它在人心中表现为冲动、本能、奋进、 渴望和要求。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 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 人的思想、 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 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根 源,也是世上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任何意 志都要表明为自我奋斗,它永远得不到满足, 所以痛苦也永无终极。他提出, 达到幸福的唯 一办法就是完全弃绝生存意志,做到绝对的无 动于衷, 以求解脱。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 志论, 抛弃其

38、消极悲观因素,宣扬积极行动的 权力意志论。 他认为追求和发挥要求统治的权 力意志, 既是宇宙的本质,又是自然和社会的 唯一动力,也是最高的生活原则和道德原则。 尼采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都不过是意志的表 现并受意志的支配,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意志的 主宰, 是意志所创造的活动。以叔本华和尼采 为代表的唯意志论,特别是其非理性主义倾 向,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尤其对H. 柏格森的 直觉主义, 以及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都发生 了很大的影响。 99. 物活论 (animism ) :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 满“精灵”, 具有生命、 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 学学说。

39、又称万物有灵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 学家泰利斯等人是哲学史上最早的物活论者。 物活论思想在近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自发 的唯物主义者把自然事物的发展归结为具有 生命和活动能力的“胚芽”在数量上的增长。 近代物活论在批判中世纪灵魂不死的宗教思 想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 都有生命、 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 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100. 自然神论 (deism) :一种推崇理性原则, 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 又称理神论。由17 世纪英国思想家L. 赫尔伯 特始创,著名代表有J. 托兰德、D.哈特利、 J. 普里斯特利等人,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孟

40、德斯鸠、 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 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自然神论反对蒙 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 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 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 “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 干预世界事务, 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 在和发展下去; 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 宗教”代替“天启宗教”。自然神论在欧洲近 代颇为流行,到19 世纪中叶后,逐渐失去了 它反对封建神学的进步意义,成为维护宗教的 理论。 101. 自由主义理论(liberalist theory) : 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新闻观念。它是以 “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

41、理论,在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 闻学中占主导地位。渊源于17 世纪法国哲学 家 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 弥尔顿, 18 世纪 英国法理学家J. 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 杰斐 逊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 密尔顿 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 的标准, 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 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 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反映 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 需要。代表著作是美国新闻学者W.施拉姆主 编的报刊的四种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 中国有人鼓吹不受限制的新闻自由,这是资产 阶级自由

42、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反对社会 主义制度, 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政治思潮。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徐明德: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考试得高分的要点在于必须熟练 掌握一些关键词(最好能背诵并理解)。为方 便大家复习, 现把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名词 解释陈列如下: 劳动价值论: (1)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 、创 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 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 、形成价值的劳动是 抽象劳动, 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 泉; (4)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

43、 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 即死劳动, 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 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 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 式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 式。 生产力: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 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 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

44、、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 系; 3、产品分配形式。 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 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 示。 经济制度: 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 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 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 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 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 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 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 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 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

45、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 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特点。 商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 济形式, 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 是一个历史范畴, 到共产主义阶段, 其会消亡。 货币流通速度: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 周转次数。如:1 元货币 1 月内平均执行4 次 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 4 元货币 的作用。 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使用价值: 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 用

46、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 品的社会属性, 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 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实体: 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作为 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 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 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 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 本主义生产中, 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 殖过程。 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 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 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价值规

47、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 价交换。 一般等价物: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 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 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 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 着社会的进步, 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 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 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 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 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 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

48、价下跌、 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 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 生的, 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 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这一 职能的出现, 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 发展, 另一方面, 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 的可能性。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 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 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M =M/v=m n( n 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

49、损 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 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 形成的磨损。 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 自然规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 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 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 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 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利润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 P=m/c+v。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 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 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 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 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 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 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 做名义工资, 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 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名 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 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不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 分资本。 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