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5719942k.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5048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5005719942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GB5005719942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GB5005719942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GB5005719942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GB5005719942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总则第L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第L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第L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

2、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策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

3、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第2.0.4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

4、级档案馆。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J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

5、筑物。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3.1.1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第3.1.2条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21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x5m或6mx4m0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

6、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321确定;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隔表3.2.1装置内的压力与周围空气压力的压力差(kPa)排放物的比重管帽以上的垂直高度(m)距管口处的水平距离(m)25重或轻于空气55四、独立避雷针的杆

7、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3.2.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1.地上部分:当z5R时,Sai0.4(Ji+0.1x)(3.2.1-1)当年三5吊时,Sal0.1(i+x)(3.2.1-2)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式中:Z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3.2.4-2)2.当土壤电阻率为500m至3000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

8、于或等于Up-360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d小于-3600m的情况,袱。V11RXf)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3.2.4-3)(3.2.4-4)7/10-3600、A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JlP-3600、AtJ380Fv7注: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1 .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2 .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八、在电源引人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

9、护器。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m。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IOmXIO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第3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

10、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 .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o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o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

11、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Se220.3上Ai(3.3.4)式中Se2地中距离(m);上一分流系数,其值按附录五确定。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说明增加“信息系统”,因为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时接地必须连接在一起才能起到保护效果,而且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将分流系数院选值的规定移至附录五。注:本条按局部修订条文(2000)已作修改。第335条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

12、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二、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三、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IOmrno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为IOmm钢筋的截面积。四、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S4.24V(3.3.5)式中:S钢筋表面积总和(m五、

13、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3.5的规定。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表3.3.5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m)扁钢(mm)圆钢X根数之直径(mm)三604252x010240至604504x010或3x240钢材表面积总和4.24m2注:当长度相同、截面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除主筋外,可计入箍筋的表面积。六、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连接或焊接。单根

14、钢筋或圆钢或外引颈埋连接板、线与上述钢筋的连接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第336条当土壤电阻率2小于或等于300m时,在防雷的接地装置同其它接地装置和进出建筑物的管道相连的情况下,防雷的接地装置可不计及接地电阻值,但其接地体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一、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的敷设应符合本规范第324条六款1项的要求,但土壤电阻率2的适用范围应放大到小于或等于3000mo二、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利用槽形、板形或条形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当槽形、板形基础钢筋网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或成环的条形基础钢筋所包围的面积A大于或等于8011?时,可不另加接地体。

15、三、在符合奉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对6m柱距或大多数柱距为6m的单层工业建筑物,当利用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的接地体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另加接地体:1 .利用全部或绝大多数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2 .柱子基础的钢筋网通过钢柱,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子、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的钢筋或防雷装置互相连成整体;3 .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一柱子基础内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0.8211第337条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至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

16、装置上,可不另设接地装置。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二款的要求,但长金属物连接处可不跨接。三、建筑物内防雷电感应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第338条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不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当VR时,Sa320.3院(Ai+OU)(3.3.8-1)当xN5Ri时,20.075院(Ai+Zx)(3.3.8-2)式中:Sa3空气中距离(m),Ri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IX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

17、长度(m)。二、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Sa40.075cZx(3.3.8-3)式中:Sa4空气中距昌(m);-引下线计算点到连接点的长度(m)o当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或钢结构作为引下线,同时建筑物的大部分钢筋、钢结构等金属物与被利用的部分连成整体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三、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自然接地或人工接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金属板、金属网等静电屏蔽物隔开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四、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混凝土墙、砖墙隔开时,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应与空气击

18、穿强度相同,破墙的击穿强度应为空气击穿强度的l20当距离不能满足本条第一、二款的要求时,金属物或线路应与引下线直接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五、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的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当低压电源线路用全长电缆或架空线换电缆引入时,宜在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处装设过电压保护器,当Y,ynO型或D,yn11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在高压侧采用电缆进线的情况下,宜在变压器高、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在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的情况下,除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外,尚宜在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第339条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低压线

19、路全长采用埋地电缆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的电缆引入时,在入户端应将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线槽接地,对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上述金属物尚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压架空线应改换一段埋地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本8注:利用建筑构件内钢筋作引下线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和第3.4.3条的规定。第4.2.2条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IO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n?。第423条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

20、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电气通路。第424条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L8m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和作等电位连接用。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志。第4.2.5条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

21、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第三节接地装置第4.3.1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IO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第432条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第433条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接地体应远离由于砖窑、烟道等高

22、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一、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规定。二、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三、采用降阻剂。四、换土。第4.3.5条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o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一、水平接地体局部深埋不应小于1m;二、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绝缘物,可采用5080mm厚的沥青层;三、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第436条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作

23、防腐处理。第437条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的规定,其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规定。第五章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第一节接闪器选择第5.L1条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一、独立避雷针;二、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三、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第二节接闪器布置第5.1.1条接闪器布置应符合表5.2.1的规定。接闪器布置表5.2.1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r(m)避雷网网格尺寸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06x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SlOXlo或012x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S24l6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

24、用滚球法、避雷网。注:滚球法是以小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滚球法确定接闪器保护范围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四的规定。第三节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要求第6.3.1条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为改进电磁环境,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都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装置相连,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及

25、其接地装置除外。如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双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在分开的各建筑物之间的非屏蔽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如敷设在金属管、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内,这些金属物从一端到另一端应是导电贯通的,并分别连到各分开的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上。电缆屏蔽层应分别连到这些带上。说明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等电位连接的例子见图6.3.1-lo对一办公建筑物设计防雷区、屏蔽、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的例子见图6.3.1-2o屏蔽是减少电磁

26、干扰的基本措施。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和另一端悬浮时,它只能防静电感应,防不了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电压。为减少屏蔽芯线的感应电压,在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的情况下,应采用绝缘隔开的双层屏蔽,外层屏蔽应至少在两端作等电位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外屏蔽层与其它同样做了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构成环路,感应出一电流,因此产生减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无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1电力设备;4等电位连接点;7混凝土内的钢筋;2钢支柱;5电气设备;8基础接地体;图6.3.1-1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等电位连接的例子3立面的金属盖板;一等电位连接带;各种管线的共用入口。伟丽雷击产生的廉场在m/交M内的映场酊

27、好的W叁Q太空风博敲图6.3.2-1附近雷击时的环境情况Sa:雷击点至屏蔽空间的平均距离当有屏蔽时,在格栅形大空间屏蔽内,即在LPZl区内的磁场强度从HO减为Hi,其值应按下式计算:HI=H/10SF/2(Am)(6.3.2-2)式中SF屏蔽系数(dB),按表6.3.2的公式计算。表632的计算值仅对在LPZl区内距屏蔽层有一安全距离ds的安全空间内才有效(见图6.322),ds应按下式计算:ds=wSF10(m)(6.3.2-3)式中W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LPZl或LpZn区A-A断面屏蔽材料SF(dB)25kHz(见注1)IMHz(见注2)铜/铝20log(8.5w)20log(8.

28、5w)钢(见注3)20log(8.5w)-1+18IO-6/r220log(8.5w)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的屏蔽系数表6.3.2注:1.适用于首次雷击的磁场;2.适用于后续雷击的磁场;3.相对磁导系数r200;4.w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适用于WW5m;r格栅形屏蔽网格导体的半径(m)。图6.3.2-2在LPZI或LPZn区内放信息设备的空间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接地体网络、共用接地体网络)以及可能是建筑物空间屏蔽的一部分,如基础内钢筋和基础接地体;d内部导电物体,在建筑物内及其上不包括电气装置的金属装置,如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面、金属门框架、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金属管道、金属电缆桥架、地面、墙和

29、天花板的钢筋;e局部信息系统的金属组件,如箱体、壳体、机架;一代表局部等电位连接带单点连接的接地基准点(ERP);g局部信息系统的网形等电位连接结构;h局部信息系统的星形等电位连接结构;I固定安装引入PE线的I级设备和不引入PE线的II级设备;等电位连接带:k主要供电力线路和电力设备等电位连接用的总接地带、总接地母线、总等电位连接带。也可用作共用等电位连接带;主要供信息线路和信息设备等电位连接用的环形等电位连接带、水平等电位连接导体,在特定情况下,采用金属板。也可用作共用等电位连接带。用接地线多次接到接地系统上做等电位连接,宜每隔5m连一次;m局部等电位连接带:1等电位连接导体,2接地导线,3

30、服务性设施的金属管道,4信息线路或电缆,5电力线路或电缆;A-进入LPZl区处,用于管道、电力和通信线路或电缆等外来服务性设施的等电位连接。第6.3.4条穿过各防雷区界面的金属物和系统,以及在一个防雷区内部的金属物和系统均应在界面处做符合下列要求的等电位连接。一、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Oa或LPZOb与LPZl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时,宜设若干等电位连接带,并应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或此类钢筋上。它们在电气上是贯通的并连通到接地体,含基础接地体。环形接地体和内部环形导体应连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它屏蔽构件上,宜每隔5m连

31、接一次。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各种连接导体的截面不应小于表6.3.4的规定。各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mm2)表6.3.4材料等电位连接带之间和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导体,流过大于或等于25%总雷电流的等电位连接导体内部金属装置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流过小于25%总雷电流的等电位连接导体铜166铝2510铁5016铜或镀锌钢等电位连接带的截面不应小于50mm2o当建筑物内有信息系统时,在那些要求雷击电磁脉冲影响最小之处,等电位连接带宜采用金属板,并与钢筋或其它屏蔽构件作多点连接。在LPZoA与LPZl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用的接线夹和电涌保护器,应采用本规范附录六的附表6.16.3

32、的雷电流参量估算通过它们的分流值。当无法估算时,可按以下方法确定:全部雷电流i的50%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其另50%,即、分配于引入建筑物的各种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等设施。流入每一设施的电流力等于Vn,n为上述设施的个数。流经无屏蔽电缆芯线的电流。等于电流zi除以芯线数m,即兀=Em(见图634-1);对有屏蔽的电缆,绝大部分的电流将沿屏蔽层流走。尚应考虑沿各种设施引入建筑物的雷电流。应采用以上两值的较大者。进入建筑物的各种服务性管线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在LPZOb与LPZl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用的线夹和电涌保护器仅应按上述方法考虑雷闪击中建筑物防雷装置时通过

33、它们的雷电流;可不考虑沿全长处在LPZOB区的各种设施引入建筑物的雷电流,其值仅为感应电流和小部分雷电流。二、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也应采用本条一款的一般原则。穿过防雷区界面的所有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均应在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应采用一局部等电位连接带做等电位连接,各种屏蔽结构或设备外壳等其它局部金属物也连到该带。用于等电位连接的接线夹和电涌保护器应分别估算通过的雷电流。三、所有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板、金属门框架、设施管道、电缆桥架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物,其等电位连接应以最短路径连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或其它已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各导电物之间宜附加多次互相连接。四、一信息系统的所有外

34、露导电物应建立一等电位连接网络。由于按照本章规定实现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均有通大地的连接,每个等电位连接网不宜设单独的接地装置。一信息系统的各种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应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形式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之一(图634-2):S型星形结构和M型网形结构。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除等电位连接点外,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各组件有大于IOkV、1.250s的绝缘。通常,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可用于相对较小、限定于局部的系统,而且所有设施管线和电缆宜从ERP处附近进入该信息系统。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应仅通过唯一的一点,即接地基准点ERP组合到共用接地

35、系统中去形成Ss型等电位连接(图6.3.4-2)O在这种情况下,设备之间的所有线路和电缆当无屏蔽时宜按星形结构与各等电位连接线平行敷设,以免产生感应环路。用于限制从线路传导来的过电压的电涌保护器,其引线的连接点应使加到被保护设备上的电涌电压最小。,:建直粉的共用接尾系通,等电也连接网Ch设备的分项:当电,二正接网与4t可浅茏W苴的遂接ERG接城茎灌空图63.4-2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的基本方法当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一系统的各金属组件不应与共用接地系统各组件绝缘。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应通过多点连接组合到共用接地系统中去,并形成Mm型等电位连接。通常,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宜用于延伸较大的开环系统,

36、而且在设备之间敷设许多线路和电缆,以及设施和电缆从若干点进入该信息系统。在复杂系统中,M型和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这两种型式的优点可组合在一起,见图6.3.4-3O一个S型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可与一个M型网形结构组合在一起(见图63.4-3的组合1)O一个M型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可仅经一接地基准点ERP与共用接地系统相连(见图63.4-3的组合2),该网络的所有金属组件和设备应与共用接地系统各组件有大于IOkV、1.250s的绝缘,而且所有设施和电缆应从接地基准点附近进入该信息系统,低频率和杂散分布电容起次要影响的系统可采用这种方法。说明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物与各系统之间的电

37、位差。第四款: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各组件有大于IOkV、1.250s的绝缘的例子见图6.3.4-4o加绝缘的目的是使外来的干扰电流不会进入所涉及的电子装置。: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网:设备:等电位连接网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ERP:接地基准点图6.34-4建筑物内混合等电位连接的设计例子图6.343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方法的组合1低阻抗电缆管道,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一个组合单元.口2单点连接点与电缆管道之间的连接;3LPZ2区;4LPZ3区:由设备屏蔽外壳构成,即系统组1的机架;5、8T冈筋混凝土地面;6等电位连接网络1;7等电位连接网络1

38、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之间的绝缘物,其绝缘强度大于IOkV、1.250s;9电缆管道、等电位连接网络1、系统组2与地面钢筋的等电位连接;10草点连接点1;11LPZl区;12连到机架的电缆金属屏蔽层;13单点连接点2;14系统组2;15单点连接点316采甫一般承电位连接的原有设备和装置;17系统组2第四节对电涌保护器和其它的要求M6.4.1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第6.4.2条本章原则上规定要在各防雷区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但由于工艺要求或其它原因,被保护设备的安装位置不会正好设在界面处而是设在其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当线路能承

39、受所发生的电涌电压时,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而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界面处做一次等电位连接。第6.4.3条在屏蔽线路从室外的LPZOA或LPZoB区进入LPZl区的情况下,线路屏蔽层的截面SC应符合下式规定:SC9cZc106/Ub(mm2)(6.4.3-1)式中Zi流入屏蔽层的雷电流(kA),按图6.3.4-1确定;pc屏蔽层的电阻率(Qm),20时,铁为138109m,铜为17.24109m,铝为28.26410-9moZc线路长度(m),按表6.4.3-1确定;Ub线路绝缘的耐冲击电压值(kV),电力线路按表643-2确定;通信线路,纸绝缘为1.5kV,塑料绝缘为5k

40、V0按屏蔽层敷设条件确定的线路长度表643-1屏蔽层敷设条件IC(m)屏蔽层与电阻率(.m)的土壤直接接触当实际长度8*时,取(=8JS;当实际长度8J。时,取4=线路实际长度屏蔽层与土壤隔离或敷设在大气中Ic=建筑物与屏蔽层最近接地点之间的距离电缆绝缘的耐冲击电压值表6.43-2电缆的额定电压(kV)绝缘的耐冲击电压Ub(kV)0.0550.22151075159520125注:当流入线路的雷电流大于以下数值时,绝缘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温升;对屏蔽线路i=8Sc;对无屏蔽的线路人二8nSc式中Ii流入屏蔽层的雷电流(kA);SC屏蔽层的截面(mn?);1流入无屏蔽线路的总雷电流(kA);线路导

41、线的根数;S1每根导线的截面(mu?)。第6.4.4条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箝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在建筑物进线处和其它防雷区界面处的最大电涌电压,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箝压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为使最大电涌电压足够低,其两端的引线应做到最短。在不同界面上的各电涌保护器还应与其相应的能量承受能力相一致。当无法获得设备的耐冲击电压时220/380V三相配电系统的设备可按表6.4.4选用。设备的位置电源处的设备配电线路和最后分支线路的设备用电设备特殊需要保护

42、的设备耐冲击过电压类别IV类In类II类I类耐冲击电压额定值(kV)642.51.5220/38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表6.4.4注:I类一需要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水平的设备;II类如家用电器、手提工具和类似负荷;In类一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电缆、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的布线系统,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一些其他设备;IV类如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设备、波纹控制设备。见图6.4.4-1中的a、b图所示。当引线长,说明在第二段中“为使最大电涌电压足够低,其两端的引线应做到最短”。产生的电压大,可能时,也可采用图中的c、d图接线。1图6

43、4.4-1SPD连接引线的影响第6.4.5条选择220/380V三相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时,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按图645-1接线的TT系统中,UC不应小于1.55Uo0二、按图645-2和图645-3接线的TN和TT系统中,UC不应小于L15Uo。三、按图645-4接线的IT系统中UC不应小于L15U(。为线间电压)。注:Uo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在220/380V三相系统中,Uo=22OV0图6.4.5-1TT系统中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1装置的电源;2配电盘;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4电涌保护器(SPD);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

44、5b;一需要保护的设备;7剩余电流保护器,应考虑通雷电流的能力;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保护器;H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1装置的电源;2酉己电盘;3总接地篇或总接地连接带;4电涌保护器(SPD);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图6.4.5-2TN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一需要保护的设备;7PE与N线的连接带;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保护器;H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注:当采用TN-C-S或TN-S系统时,在N与PE线连接处电涌保护器用三个,在其以后N与PE线分开处安装电涌保护器时用四个,即在N与PE线间增

45、加一个,类似于图6.4.5-1。1装置的电源;2配电盘;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4电涌保护器(SPD);4a电涌保护器或放电间隙;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图6.4.5-3TT系统中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电源侧一需要保护的设备;7剩余电流保护器,可位于母线的上方或下方;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保护器;H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注:当电源变压器高压侧碰外壳短路产生的过电压加于4a设备时不应动作。在高压系统采用低电阻接地和供电变压器外壳、低压系统中性点合用同一接地装置以及切断短路的时间小于或等于5s时,该过电压可按1200V考虑。图6.4.5-4IT系统中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1装置的电源;2配电盘;3总接地M或总接地连接带;4电涌保护器(SPD);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一需要保护的设备;7剩余电流保护器;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保护器;H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说明系数1.15中0.1考虑系统的电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机械/制造 > 汽车作业报告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