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87836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23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1(2010-01-17 12:37:05)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概述 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 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有形的无形的 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技术媒体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教 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书上没有 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无形技术(观念形态) 基本含义、规定性定

2、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 (一)AECT 94 教育技术领域定义 1994 年, 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 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3、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规定性的定义 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 最基础知识。 (二)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范畴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既是教育技术的出 发点, 又是最终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促进学习来进行,这体现 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学习资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含义如下:

4、 1、设计 design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可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领域。 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者的知识观;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新 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系统方法的影响;设计者的经验。 2、开发 development 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 程。 技术是开发范畴的驱动力量,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印刷技术;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 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领域。 3、运用 utilization 运用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

5、动的过程。 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四个领域。 4、管理 management 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 5、评价 uation 评价指针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这五个范畴, 即设计、 开发、 利用、 管理和评价,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 开发、 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 者的输出。 管理和评价贯穿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总之,

6、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线性的关系,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 补充:一、 94 定义与 05 定义比较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 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学定义 1.教育活动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2.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 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书上没有 1、可追溯到希腊雅典城邦的辩论学家们,他

7、们首先使用了“技术”这个术语。 2、二战中,视听教育技术迅速发展。 3、20 世纪 60 年代,视听教育、个别化教学、系统科学方法三方面相继发展。 4、1970 年, DVAI(Division of Audio Visual Instruction )更名为 AECT 。 5、1972 年,AECT 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 我国到 1993 年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 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 综合的基础上产 生的。 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四、教育技

8、术学的学科性质与书上不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 (一)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有两种错误认识:属于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属于现代科学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本身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其理论已深入到教学过程和资源的 各个环节。 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涵的 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 践的桥梁。 (二)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 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 教育科学研究:重在研究

9、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 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 处方; 可见,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三)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 是“系统方法” 。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一)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 2、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 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

10、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演变: 描述与观察研究媒体功效比较研究ATI 研究设计研究开发研究 实验研究评价研究质的研究 (三)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 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是指导研究的思想观念体系, 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元方法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等具体“方 法”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和再认识,思考和再思考,评价和再评 价。 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利 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包括分析框架 和适用于教育

11、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各种方法)。 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一)技术主义 1、19 世纪末诞生 标志德国 E.卡普1877 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活动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 带有机械论色彩。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 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类体力与智力的延伸; 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 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主张用辩证思维,在矛盾中发展。 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 技术有赖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引导,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

12、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们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部世界,却忽视了对人本身和对人的精神 需求的关注。这种情况下,人本主义思潮逐渐兴盛起来并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人本主义 1、始于 19 世纪,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即以人为本体, 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 命派生的, 科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 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2、20 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萨特)进一步发展人本主义理论 A、基本观点:“存在先与本质” 。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

13、进行选择,要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 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 C、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积极意义 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1、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科学主张 3、基本原理 A、整体原理 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要素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

14、置于环境中考察; 整体功能 =各部分功能总和+相互联系形成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 B、反馈原理 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 C、有序原理 有序是指一个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不是简单的 时间、位置排列先后,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 系统发展两个必要条件:开放;有涨落即偏离平衡态。 有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系统方法 定义: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

15、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形成的。 步骤: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收集资料,提出方案; 选最优方案; 设计能体系最优方案的系统; 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 应用推广。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70 年代,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 (二)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 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揭示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5W 拉斯韦尔“ 7W”模式布雷多克 who;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16、;with what effect;why;where.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递。 3、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通过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 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4、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 共识律;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特点;产生有意义联结 谐振律;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习者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 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面产生共鸣。 选择律;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的选择 匹配律。 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

17、使各种相关要素按各自特性有机和谐组合起来,以发挥 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5、发展 纸质报纸音频调制的电磁波广播音视频调制的电磁波电视网络媒体 所谓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 传播, 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与其他三种媒体不同特征:数字化、 网络化、 多元化、 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 (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定要理解)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 动 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1、行为主义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斯金纳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

18、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 部心理过程无关。 将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 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根据其理论,教学目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 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 出现了 “教学机器” 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只强调外部 刺激,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无能为力。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认知主义20 世纪 70 年

19、代到整个80 年代奥苏贝尔等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 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 经验, 对当前的外界刺激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 习者灌输知识, 而是首先要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 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3、建构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维果斯基、布8 纳、皮亚杰等。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 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

20、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辅助手段,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 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论 有较大影响的三种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 课程论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目标模式(影响较大);过程模式;情境模式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 因此建立在这个范式上的课

21、程模式是非线形的,非序列性的。 复习建议: 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章,也是重点章, 尤其是 AECT1994 定义和一些理论基础。 其他的知识点则需要深刻理解。总之,本章需要大家字斟句酌地看,同时多思考,当然, 也要有重点。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 观点:媒体论过程论 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核心概念:视听媒体系统方法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传统教育技术 ;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机电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三)教育

22、技术发展的“2*3”模式 表 2.1 需要记忆。 传统教育技术: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等的运用 机电教育技术:硬件软件; 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研究,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方法论体系 导致教学系统设计学科产生,过程论观点形成 信息化教育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潜件。特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直接促进学习而不仅 是辅助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企业培训。 二、教育技术发展特点 (一)非替代性,而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性导致教学内容越丰富,手段愈多样,教学更灵活 (二)选择性,即“适者生存” (三)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技术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代替,要重视人的因素。 (四)需要新的

23、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节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一)直观教学教育技术先声(17 世纪) 夸美扭斯直观教学观点:直观教学;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 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动。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世界图解第一本带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 世纪初, 1918-1928 年) 1、视觉教学的背景 2、1923 年 成立了“视觉教学部” 1928 年第一本有关视觉教学的教科书问世。 3、霍本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

24、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该模式以教具为基准,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言语最抽象,实地 见习最具体。 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 4、评价:视觉教学和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192819421955 1、背景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2、戴尔“经验之塔” 理论要点: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 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 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 不但延续了霍本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

25、细论述了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西,强调抽象的学习经 验必须以具体的学习经验为基础。 3、1947 年,“视觉教学部”改名为“视听教学部” 4、评价:与视觉教学没有太大差异。 (四)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的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19551965 1、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静止的媒体论动态的过程论 表现在四个方面 2、早期系统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有形的媒体论无形的系统论 表现在四个方面 3、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定义开始出现教育史上第一次重要的理论变革 1963 年视听传播定义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一)早期的个别化教学技术 个别化教学师生面对面交流夸美纽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现代人本

26、主义受重视 伯克个别教学制主要特点:允许学生自定学习进度 (二)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 由 学习者自主学习。 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斯金纳设计了便于及时强化的程序教学机器和便于进行程序教学的程序。 模式:直线式程序:由浅入深,一对一的方式组织。 缺点:比较机械;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缺乏挑战性。 分支式程序: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单元进行选择。 优点:有利于学得快的学习者发展。 (三)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 (四)计算机辅助教育始与1959 年 1、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遵循程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行

27、为主义学习理论。 2、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基础转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安德逊思维适应控制方法高中几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心理学还未完全揭示出人类学习的规律,人工智能技术也并不成熟 3、到 90 年代,随着整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 发展并交叉整合) 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这个概念已不能完全反映计算机 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计算机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 激励工具,导师、伙伴等存在。计算机辅助学习。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 (一)夸美扭斯:归纳方法 (二)斯金纳:程序教学促成因素 (三)60 年

28、代后发展 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 (大致把握一下发展脉络和趋势即可)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五、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原因及启示 (一)主要因素 1、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支持 2、相关理论理论支持 3、实践促进 (二)启示 1、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 2、既能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追求教学的最优化来促进 学习者的学习,始终是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1919 年运用幻灯来教学 “电化教育”一词来源有三种说法;20 世纪30 年代在我国出现

29、。 我国较正式地使用该词在1936 年。 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 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11 个定义。(大致把握一下发展脉络、分类和趋势即可) 二、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育技术理论框架 南国农“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我国电化教育得以存在的立足点: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这也是我国电化教育区别于 国外教育技术的根本点。 (二)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专业始自1983 年; 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三)组织机构的发展 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 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

30、存在的一些问题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一)观念上的误区 1、重“电”轻“教” 2、重“硬”不重“软” 3、重“教”不重“学” 4、偏科技轻人文 (二)存在问题 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科学规划独立学科 2、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复习建议:这章也属于基础章,是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学完此章后,大家应做到不 看书本就能叙述出教育技术发展的大概过程。学习不能断章取义,要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起 来,联系在一起。论 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教学系统设计学科产生 19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程序教学风行一时60 年代末开始衰落 1877 年技术哲学诞生 19 世纪末视听媒体

31、教育技术时代姗姗来迟 19 世纪末人本主义思潮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到 70 年代媒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三者综合为一个以 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技术领域 20 世纪 40 年代在美国产生了传播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传播学形成一个学科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风行一时 20 世纪初美国“视觉教学”运动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的开端 1958 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开始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教学设计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教育技术理论的新进展 混合学习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影响: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32、的建构主义的反思; 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 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第三章教学资源 第一节教学资源概述 一、教学资源的涵义 二、教学资源的类型 (一)按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分: 1、硬件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设备 2、软件资源: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内容特定的软件资源、内容相关的软件资源); 支持教学活动的工具性软件(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交流工具、问题解决 与决策工具、效能工具producivity tools ) (三)按教学资源本质属性 1、人力资源:教师(最主要的)、同伴、小组。 2、非人力资源:由教育

33、信息、教学媒体和教学场所共同构成的学习资源。 教育信息分五类:教育内容信息(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控制信息(调节、反馈);教育 政策法规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社会信息。 教学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教学场所 第二节媒体资源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 媒体: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如文字、语言、图象等; 存储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等。 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 教学媒体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又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 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次飞跃: 教科书的产生,直观教具的使用,音像材料的涌现,多媒体

34、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发 明。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表达方式: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 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三、教学媒体的特性 稳定性得以保存、记录、储存信息); 传播性距离; 重复性使用多次; 组合性能组合使用; 工具性与人比,从属地位; 独立性特定时空条件下,能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 四、几种新型教学媒体 (一)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Htypertex) 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人们很少对多媒体和超媒体进行区别。 (二)虚拟现实(VR,Vitual Rea

35、lity) 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 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也可以将它看做一种媒体。 虚拟现实参与者可以自己控制体验的进程和顺序,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环节而略过其他部 分。 (三)流媒体 (Streaming Media) 流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文件在网络上,在既无下载等待要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 下保证实时播放。 最大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即使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下载。 流媒体技术在促进教育电视发展和推动现代远程加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几种常用学习媒体教学特性比较 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超级媒体,各类媒体有不

36、同的教学特性,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发挥其长 处。 “没有一项研究证明某一种媒体永远优于另一种媒体,也不存在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媒 体。 ”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 (一)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年龄、兴趣、动机、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等。 (二)教学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性质;采用的学习方法 (三)客观条件媒体的易获性、适用性。教学中,还有当地具体条件:经济能力,师生 技能、资源状况、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 (四)媒体自身的特点。 第三节媒体资源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 一、因特网学习资源环境 因特网硬件资源:构成因特网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 因特网人力资源:网上教育教学机构的

37、所有人员 因特网软件资源: 和因特网硬件资源一起构成因特网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 件、工具软件、 教学软件、 各类教育与教学信息。教育信息资源占一小部 分 二、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类 (一)按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在形态分: 在线数据库; 新闻组与电子公告牌; 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 电子书; 教育网站。 (二)按因特网教育信息资源发布者身份分: 政府教育机构信息;企业集团的教育类信息;科研院校的教育科研信息;信息服务机构的教 育信息;个人主页。 三、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 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交互性;内 容的丰

38、富性。 五、因特网上教育信息的组织管理方式 (一) Internet 一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经过加工、组织入网的信息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主页方式。 (二)二次信息一次文献经过替换、重组、综合、加工以后 1、搜索引擎方式:一次检索便是超文本信息 2、指示数据库:存贮的是有关网上一次信息的地址以及相关的信息的描述。 3、主题树方式 六、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取 (一)搜索方法 1、利用已有的网上检索工具 2、权威站点推荐 3、印刷媒体介绍 (二)基本策略(略) 第四节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参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概述 20

39、00 年 5 月,公布了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从资源的技术开发方面,提出了最低的技术要求; 从方便用户使用方面,对素材的属性进行标记,因而对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进行规范 从管理者角度,提出了对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功能的要求。 二、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 网络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四个层次: 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库建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通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开 发。 其中前两个是重点和核心;后两个属于工具层次 所有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组织。 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 1

40、、题库( Item Bank ) 2、多媒体素材:文本、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类素材 3、网络课件库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4、案例库( Case) (二)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来传送和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安排的综合。包括 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 (三)网络教育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四)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功能要求 复习建议:本章我认为只有部分重点,如学习资源、学习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而如第三、第四节则属于了解性的知识,这些并不是说不需要看,而是需要知道的,有些 知识也需要理解,会运用。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第

41、四章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节学习过程 一、学习的涵义 (一)广义的学习 人类以获得的经验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 (三)各派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 1、 行为主义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2、 认知主义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 建构主义指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实践表面, 人类的学习现象十分复杂,用某个学习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是不 可能的。在各

42、种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学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争 论中寻求动态平衡。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 (一)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对教育的目标的分类做系统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的测量与评价 1、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 知道(记忆);领会(理解和把握。 转换、 解释、 推断);运用(运 用到新情境) ;分析(分解,理解各部分联系);综合(整合成新知识);评价(超越,价值 判断) 。 2、柯拉斯霍情感领域目标:接受(感知);反应(主动的注意) ;价值判断(态度,欣赏); 价值的组织(一致性;人生观,处事哲学);价值的个性化(内在化;信念)。 3、辛普逊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觉

43、;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联系;复杂的反应; 创作。 哈罗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 三层次,各层有子目标,既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兼顾各个层面的教学,又能使教师明 确教学的一般程序与具体步骤。 (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1、言语信息:事实、名称、原则、概括 2、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3、认知策略:与一般的智力技能有区别。外部世界vs 内部世界 4、动作技能 5、态度 言语信息:是指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 智力技能:学习者通过系统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反应能力。 认知策略: 学

44、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技能,可用于实现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行 为的修正和调节。 动作技能: 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此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 量和连续性上。 态度: 影响个人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心理状态,他带有情感和行动,而不需要 很多知识参与。 (三)两者比较 同: 1、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态度、动作技能。 2、认知领域所涉及的范围一致,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层次的分类是累 积性的,每一层的行为都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 3、另外两个领域的观点也一致 不同:认知领域内部各个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 测量学, 围绕如何测量与操作,有利

45、于指导测量和评价,未涉及知识本质,未阐明知识和 智慧技能怎样习得,具体指导教与学缺乏可操作性vs 吸收现代认知心理学成果,不仅考虑 结果测量, 同时考虑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极其相互间的层次关系,有助于指导实 际教学 三、学习过程模型 (一)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者通过大脑输入一系 列的信息,然后经大脑存储、转换、加工和输出,实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图 42 描述信息加工过程模型 每一个学习行动都可被分解成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期望) ;领会阶段(注意) ;习得阶段(编码) ;保持阶段(记忆) ;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回忆阶

46、段(提取) ;概括阶段(迁移) ;作业阶段(反应) ;反馈阶段(强化) 。 通过以上对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和学习过程八阶段的分析,深入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原 理,无论师生,根据学习过程阶段的特点,运用策略方法,达到最优化。以“教”为中心的 教学活动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此模型来指导教学的流程。 缺陷:对如何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虑得少; 强调学习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 难以在非结构化的学科中应用。 (二)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 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 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

47、,获得选择性信息并 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完成对该信息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 1、长时记忆中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2、内容和倾向形成动机,动机产生选择性注意 3、选择性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有关信息建立联系即“语义编码” 4、检验刚建立的实验性联系 5、失败返回3 成功达到意义理解 6 短时长时记忆“同化”顺应 同化:指认知主体能将对新信息建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在 数量上得以扩充。 顺应:指认知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意义的情况下,引发结构的改变与重组, 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在性质上得以拓展。 此模式集

48、中反映了当代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克服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 不足。 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帮助我们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对网络 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 (一)身心发展状况 学生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间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二)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广义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特性: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了解已有认知结构水平,助于设定学习过程的起点,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重要前提 (三)学习策略 指学习活动中, 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

49、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 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 1、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一个人如何形成关系自己学习的元认知。 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是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努力程度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 (四)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动成分,生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 学习风格认知成分: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 具体型和抽象型(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 冲动型和沉思型(反应的速度) 认知成分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五)学习动机 1、内部动机和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