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90310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93 大小:26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pdf(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承担着调蓄长江和 湖南“ 四水” 的重要任务,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和维持 洞庭湖区的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洞庭湖区是我国的主要粮、 棉、油产区之一,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 和供应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 进程的不断提速,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重建工程的迅速推进,亚 热带中部地区在我国21 世纪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洞庭

2、湖区 域是这一战略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洞庭湖流域湿地是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是重要的生物多样 性维持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基地。 第二,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能力。在供给水源调节径流方面,洞庭湖湿地常 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地 释放,削减了洪峰,均化了洪水。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 改变,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 气候要素,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和土壤沙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 善土壤质量。 第三,为居民提供了

3、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 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其它一些与环境使用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功能。 第四,分解、转移和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系 统和开敞水面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健康状态与两者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长期以来,由于较大的人口压力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以及受人类活 动的过渡干扰,洞庭湖湖泊萎缩、过度捕捞和湖水污染严重,导致湖区生态环境 严重恶化。长期泥沙淤积和围湖垦殖造成湿地面积锐减;湖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无 序排放使得水环境恶化,部分水域出现了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湿地的过度利

4、用导 致渔业资源耗竭,洞庭湖调节江湖洪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灾害频 频暴发成灾,湖泊湿地动植物资源利用状况也令人担忧。 目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强烈干扰而呈现湖泊沼泽化趋 势,加之上世纪的大面积围湖造田、围湖灭螺,以及近期的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 工程的影响,使其生态系统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 是负面的。为了科学地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我们对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都有 必要了解。湿地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如何使湿 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 经济、社会、科学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要保证洞

5、庭湖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 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必须具有长远观点和全局观点,从全局角 度出发,以多学科科学研究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整治、适度开发, 以实现洞庭湖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恢复重建洞庭湖区和谐生态, 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的主要任务 国务院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划定了目标和期限,要求到2010 年,富营养化的 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 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 要重

6、视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批示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加 强洞庭湖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任务 来抓,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洞庭湖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被动局面。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管理好洞庭湖湿地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 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对于湖南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 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洞庭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更好地合理利 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三、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7、(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2)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3)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 (4)国办批转国家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关于 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5)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 (6)环洞庭湖科学考察总结报告(2006) (7)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8)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 (9)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区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 (10)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 (11)洞庭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规划 (12)岳阳市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13)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4)

8、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5)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16)湖南省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办法 (17)温家宝总理对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重要批示,2006年 11 月 (18)湖南省省委书记张春贤、湖南省省长周强就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重要批 示,2008 年 2 月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第二章洞庭湖区生态功能区 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成就与问题 一、洞庭湖区概况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介于北纬 28303020 和东经 1104011310之间,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承纳湘、资、沅、澧 四水而吞吐长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行蓄洪湖泊,兼具蓄、泄功能的过

9、水性洪 道型湖泊。洞庭湖北面纳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 年堵口)四口分泄长江 洪水,南面和西面汇集湘、资、沅、澧四水,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汇入,湖水 流经岳阳楼下,从东北隅的城陵矶注入长江。流域湿地总面积达2,625km 2,其中 岳阳市境内为 1650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总面积62.8%。滨湖平原由长达3,700 km 的防洪大堤保护并分隔着227个堤垸,受堤保护的面积为11,094 km 2,耕地面积 1000 多万亩,人口约 1008 万人。湖体现已演变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 首尾相接的三个部分,东洞庭湖面积1328平方公里,是洞庭湖的本底湖。 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

10、体景观结构的特征,其湿地资源大致可分为3 大类型:湖盆中心敞水带,即低水位时小于2m的浅水域,包括湖泊、河塘河沟 渠等。滨湖季节性淹没带,主要以洪水期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的河湖洲滩为 主。湖区外环渍水低地带,以渍害低田为主,另有少量沼泽地及草甸地。 洞庭湖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形成湖区气候的主要天气系 统,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降水季节集中,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等 鲜明特点。由于流域特殊的地貌特征,湖区在春季常形成南北暖冷气流对峙、交 绥的形势,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往往阴雨连绵,雨水较多,一般是 春暖较迟而寒潮多。夏季高温炎热,盛行东南风,天气闷热,晴朗干燥,蒸

11、发旺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盛。秋季雨水较少,秋高气爽,秋季降温快而低温出现较早。冬季寒冷,为湖南 省气温最低之地区,属全年干冷季节。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mm ,降水 量年内分配也十分不均,一般是春季占年降水量的40% ,夏季占 30% ,秋冬两季各 占 15% 左右。年蒸发量 13001500mm ,略大于降水量。滨洞庭湖区的成土母质以 河流冲积、湖积物为主。由于地形、水份、植被和成土过程等的不同,其土壤类 型相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湖泊洲滩被围垦成垸田之后,由于耕作等 人类垦殖活动的干预,土壤逐渐脱水,不再受湖水周期性淹没,并向脱沼化方向 发展,由沼泽化草甸土等自然土壤

12、逐渐演变为人工土壤水稻土。 洞庭湖是汇集四水、吞吐长江的洪道性湖泊,地表水极为丰富,多年平均地 表径流达 3126亿 m 3,为黄河的 6 倍,鄱阳湖的 3 倍,太湖的 10 倍。入湖径流通 常分为四口、四水及区间三部分,其中来自长江四口1119亿立方米,占 37.1 ; 来自洞庭湖流域四水1647亿立方米,占 54.6 ;来自洞庭湖区间252 亿立方米, 占 8.3 。汛期平均径流达2332 亿 m 3,占全年的 74.6%,常出现外洪内渍。洞庭 湖 510 月汛期径流量占74.7%,不仅汛期较长,而且水位变幅大,洞庭湖是全国 湖泊水位变幅最大的一个湖泊。城陵矶站多年平均年水位变幅13.35

13、 米,年最小 变幅 10.67 米,绝对变幅 17.76 米。7 月,洞庭湖区虽已进入伏秋干旱季节,降水 减少,但由于长江洪水水位上涨,澧水流域进入多雨季节,常常使洪水水位顶托, 造成洪水灾害。 该区自然环境特点为水情变幅大,表现为“夏季湖相、冬季河相”。水文情 势的急剧变化以及沉积、地理条件的变迁使该区发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鱼类 有 117 种,分别隶属于 12 目 23 科。主要的经济鱼类有鲤、鲫、鲶、黄颡、青、 草、鲢、鳙、蒙古红鲌、翘嘴红鲌、大眼鳜、鳊等,分属于三种生态类型:江河 半洄游性鱼类、江海洄游性鱼类和湖泊定居性鱼类;已记录到的鸟类217 种,隶 属 16 目 43科,其中属

14、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 中华秋沙鸭和白尾海雕等7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灰鹤、天鹅、白琵鹭 和白额雁等 31种,属国际协约会指定保护的鸟类有59 种;湿地植物有 430余种,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其中乔木 18 种,灌木 21 种,木质藤本 12 种;草本植物有 380 余种。国家重点保 护植物有莼菜 (级) 、 莲 ( 级)、 金荞麦 ( 级) 、 野大豆 ( 级)、 野菱 ( 级) 、 水蕨 ( 级) 和粗梗水蕨 ( 级) 等种, 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龙舌草( 水白菜 水 车前) 、芡实和香蒲 ( 东方香蒲 )等种。同时发育了丰富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

15、芦苇、荻、苔草、水蓼、藨草、蒌蒿和虉草等,以及菹草、竹叶眼子菜、苦草、 黑藻、金鱼藻、水鳖、凤眼莲、莕菜和莲等水生植被等。 二、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成就 洞庭湖是湖南的 “ 母亲湖 ” ,为保护洞庭湖,从1982年起,湖南省在洞庭湖区 陆续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 设立了管理机构,并制定了包括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在内的湖南湿地保护工程规 划。 1998 年洪水过后,洞庭湖区启动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一批 抵御洪水能力弱的中小堤垸被列为双退堤垸,逐步恢复成洞庭湖天然湖泊湿地的一 部分;抗洪能力较弱但面积较大的堤垸被列为单退堤垸,

16、成为洞庭湖区调蓄洪体系 的组成部分。湖南省还制定了旨在增强洞庭湖洪水调蓄能力、增加湿地面积的 4350 工程。 在 1999年启动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 湖南省洞庭湖水鸟和湿地资源的 保护及合理利用 ” 被列为优先项目之一。在2005 年制定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 规划中, “ 湖南洞庭湖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 被列为实施项目之一。目前,已批复 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项目有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东洞庭湖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西洞庭湖国 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和毛里湖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尚待批复的有洞庭湖黄盖湖 湿地、屈原湿地、横岭湖湿地

17、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集成麋鹿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 项目等 4 个项目,均属于 “ 湖南洞庭湖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 之列。 洞庭湖区是首批10 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之一。2003 年以来,湖 南省制定了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推动了洞庭湖生态功能的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保护工作。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第一期建设由“ 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 护区监管能力建设、东洞庭湖鱼类生态功能(三场一通道)恢复示范建设、民主垸 生态移民建镇环境保护示范建设、青山湖双退垸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建设、横岭湖自 然保护区建设、大通湖城镇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示范建设”6 个项目组成。 自 2006年

18、12月开展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以来,洞庭湖区 234 家造 纸企业被全面停产整顿, 洞庭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由劣五类水质变为三类水质 (渔 业用水),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目前,有条件 的停产整治企业正加紧技改和环保设施建设步伐,争取环保达标后恢复生产。 正是因为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粮棉油生产在国家水资源保障、 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有关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 和资源利用研究亦取得了重大成果。综合近10 年的研究成果发现,退田还湖、开 挖鱼塘使得洞庭湖区水域面积有所扩大,增加了洪水调蓄量和最大湖容量,使区 域洪水调蓄量增加,

19、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洪涝的威胁。但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特别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也导致了区域产水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防洪的压力。洞庭湖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不仅体现在为我国提供粮食、油料和水 产品等重要物质的生产功能上,而且更主要体现在其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所表现 出的调蓄洪峰、蓄水灌溉、调节大气组分等生态服务功能上。退田还湖后,洞庭 湖湿地生态系统已发生一系列变化,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洞 庭湖湿地的主导生态功能为“ 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 , 主要辅助生态功能为 “ 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区” 、“ 国际重要湿地和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 和“ 重要农副渔业生产

20、基地 ” 。 随着大规模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和大量种植经济林(即耐涝的欧 美杨树)等工程的实施,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在这种大规模强烈的人为干扰下,表 现出一系列独特变化,使湖区生态环境呈现良好循环态势,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出 良性发展态势。在宏观生态环境结构上,生态弹性力、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 明显提高,洪涝灾害压力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压力略有上升;在生物多样性方面,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由于退田还湖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使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小型兽 类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平都有相应变化。退田还湖前后景观指 数与景观格局分析表明,退垸后景观形状变得复杂,景观优势度和连通性

21、加强, 破碎度和多样性降低。因此,根据湖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洪涝灾害发生发展规律, 加强推广应用耐涝渍作物品种,同时进行了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 型生态设计,建立了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和水域 “ 水生经济作物水禽水产” 共生种养模式。大力发展水面养禽、水体养鱼, 进行塘基综合开发,全面推广应用药饲兼用型颗粒饵料、种草养鱼、谷芽催肥等 养鱼技术,合理调控水体氮磷比值,并充分利用互惠共生原理进行特种水产养殖。 洞庭湖区现有 24个关系着长江和洞庭湖区防汛抗洪安危的蓄洪垸,全面推广 应用以 “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 为主要内容、以抗洪防涝为中心的“ 林

22、草 牧渔 ” 种养模式,洪水来时有计划蓄洪,洪水过后依然耕种。常年显露湿地地 势较高,即使特大洪水期也无法行洪落淤,且荻芒群落逐渐退化。根据湿地高程 和荻芦退化程度进行了立体开发;建立了数年一淹湿地林草禽鱼与桑蚕禽鱼共生 模式,季节性淹没湿地稻、油、禽、鱼综合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发展水 产养殖业模式和过水性河湖洲滩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双 退湖垸,以恢复和保护湿地功能为中心,相应建立了野生水生植物保护圈、国家 珍稀危鸟类保护区等以生态链为主体的水生植物种植园、特种水产养殖、水禽与 陆禽饲养场以及天然畜牧场等,同时进行了游览中心、观鸟台、游道和交通系统 等设施的建设, 使

23、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在“ 双退” 堤垸区建立了具有湿 地产业特色、适应敞水带和季节性淹水带以及低湖渍地的堤垸替代产业,为发展 绿色或有机畜牧业具备了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基础。 环湖丘陵区村级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前后两个时 期,农村景观长期变化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观丰富度加大,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改变的主体主要是丘岗坡地上的常绿针叶林被替换成混合 林、郁闭度较高的灌丛林和油茶林以及部分的茶园。丘岗坡地的林地(包括果园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用地)内部不同类型的改变,从长时期的对比看并没有导致植被覆盖的很大变化。 二是景观受人文影响的程度提高,尤其表现在农

24、村聚落变化显著。集中在聚落数 量增加、单一聚落占地规模变小、聚落区位条件显著变差和建筑材料显著改变四 个方面。 丘陵区抗御季节性干旱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合理调蓄、利用以降水为主的 地表水资源。综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合理调蓄利用降水资源具有良好的科学基础: 一是天然降水数量大, 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 二是土壤蓄水潜力大, 尤其是土体 “ 富 水土层 ” 的揭示与作用机制研究,展示了“ 土壤水库 ” 的巨大蓄水抗旱潜力;三是依 靠生物自身调控功能储蓄水分;四是依靠工程水库蓄水;五是大力发展节水避旱 农业。抗御丘陵区季节性干旱,发挥“ 土壤水库 ” 、“ 生物水库 ” 、工程水库的蓄水功 能与潜力,运

25、用农业节水工程与技术,恢复和完善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以集水区 或小流域为单元,建立拦蓄为主、蓄排相济,水、土、生(物)互利,标本兼治 的水分管理模式,实现丘陵区生态系统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工程水库的蓄水抗旱功能,恢复、完善并配套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在充 分发挥它们的调蓄功能的同时,可确保耕地在中等干旱年份有旱无灾;因地制宜 利用沟谷、低洼稻田等兴建山塘、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如以丘陵自然地貌集水 区为单元,兴建以塘堰为主的蓄水系统,效果十分理想。大力推广应用微灌、滴 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通过“ 冬扩、春保、夏避、秋补 ” 或采用间作、套种等措 施,改变现有耕作制度,推广应

26、用避旱种植模式,使作物生理需水敏感期避开干 旱高峰期;推广地面覆盖技术,耕作保墒也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最常用的有 中耕破土(冬深夏浅),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降水渗入量。此外,推 广免耕技术、抗旱耐旱品种和土壤保水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旱情。采用“ 土 壤水分生物 ” 资源利用的互利型模式。 集水区是环湖丘陵景观中相对独立且整体性强的、最基本的地理生态单元, 随着农业用地集约经营度的不断提高,集水区内的坡地、旱地和稻田的土壤有机 质、全 N 与速效 N 量稳步增加,坡地、旱地的土壤贮水量显著提高,土壤侵蚀模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数明显下降。虽然在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没有取得新的突破性进

27、展的情况下,加 大稻田投入的边际生产率较低;旱地后备资源数量大、种植技术普遍低,无论发 展旱粮或经作,加大投入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坡地林、果、茶和塘堰养鱼等 开发,有着广阔的空间、巨大的市场和较高的效益,增加投入可保持相当高的边 际生产率。因此,开发或培植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并保持较高边际生产率的主 导产业或项目,便可大量吸引和容纳劳动力、资金、物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 入,引发集水区开垦开发利用模式的改变。针对环湖丘岗开发普遍存在的水土流 失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包括:(1)第四纪红土红 壤,防止水土流失、建立水土资源协调发展机制,控制和减少降水的地表径流、 扩大土

28、体内渗流;( 2)高标准水保坡地,降水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采用治理 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丘岗地可以大规模开发,不会造成水土流失;(3)已改造 成为等高梯土撩壕的丘岗地,具有巨大的蓄洪、抗旱潜力,丰水季节可增蓄的土 壤水,雨季节可增蓄土壤水。形成了丘陵区地力提升与退化修复技术体系,包括 高效经济绿肥开发、稻草易地还土和旱作秸秆就地翻压还土、作物有机专用配方 肥开发、农田减磷控氮施肥技术、园地减氮施肥与养分优化管理和退化农业生态 系统恢复重建等方面。 对于退化的环湖丘陵区红壤旱地,重点是通过稻草易地还土、旱作秸秆就地 翻压还土、扩种经济绿肥等措施,强化土壤有机质积累,扩建“ 土壤水库 ” ,优化

29、种 植结构,并增施土壤调理剂,协调旱地“ 水(分)肥(力)生(物)” 的关系, 实现旱作优质高产; 对于已被工矿 “ 三废” 污染的耕地,亦建立了一套污染土地无害 化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轻度污染的重点采用施有机肥、合理灌溉等农艺措施进行 改良;中度污染的以施用土壤降污改良剂为主的措施进行修复与改良;重度污染 的则采取改变耕作制度、切断食物链的措施进行改良。建立了丘陵区农业产业化 经营模式与技术体系, 山地“ 林药果 ” 、 丘陵 “ 草粮牧 ” 、岗地“ 果粮猪 ” 、 平湖“ 粮经牧渔 ” 、水域 “ 水生经济作物水禽水产” 共生、蓄洪垸 “ 林草 牧渔 ” 、庭园 “ 猪沼果 ” 、城郊(或

30、旅游区) “ 农业观光园 ” 等 8 种区域性高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效生态农业的实用模式,初步形成了茶叶、水果(以柑橘为主)、苎麻和庭园农 林牧鱼全面发展的科技先导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技术体系。 三、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洞庭湖流域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及 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于洞庭湖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不协 调,进而导致湖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湖泊面积减小,调蓄 能力下降,湖区洪涝渍灾害加剧,同时还伴随着很多的次生环境和经济问题。 (一)湖泊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1. 盲目开垦和改造,导致湿地调蓄功

31、能衰退 过度围湖和毁湖垦殖 , 是洞庭湖区湖泊数量和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自1949 年以来 , 洞庭湖区共加修堤垸266 个,围湖造田及堵支并流导致湖泊面积减少了 1659km 2,减少调蓄洪水能力 8.00 109m3, 湖泊水面净减 38.1%,湖容净减 40.6%。 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湿地调蓄功能衰退,湖区洪涝灾害频繁,经济损失越来越严 重。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发展, 危及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生物资源利用过度,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湖区水域面积的迅速减小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洞庭湖区属亚热带湿 润气候,适于生物生长。据统计,湖区原有水生生物270 多种,天

32、然鱼类资源丰 富,其中鱼类 114 种,是国内著名的淡水鱼业基地之一;鹭、鹳、鸥和鹤等鸟类 生物也有 157 种之多。但由于湖面缩小,生物资源趋向衰退。近年来许多珍稀鱼 类几近灭迹,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鲟、中华鲟和二类保护的胭脂鱼、鲥鱼已很少见 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在洞庭湖乃至长江内几乎绝迹,二 级保护的江豚总数也不足1000头,而在洞庭湖的保守数据是100左右。历史上, 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达到30至 50万只,据科考数据,20032004 年为 13 万多只, 20042005 年为 11 万只, 20052006年少于 10 万只。 过渡捕捞,鱼产量下降。解放初,整个湖区鱼

33、类的捕捞产量为30000 t/a ,现 在约为 11000t/a ,下降了 63.3 %左右,而且常规鱼种下降,趋向于小型化。据统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计,上世纪 90 年代,东洞庭湖平均年捕捞产量约为19028吨,2001 年约为 14376 吨。2006 年湖南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渔业资源常规监测结果:日均单船渔获量 仅为 6.35 公斤,比 2005 年下降 7.4%。鱼类个体普遍呈小型化、低龄化。据对9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年龄分析鉴定,12 龄鱼占 80% 以上。刚出生“连眼睛都没有 睁开”的鱼花,都难逃劫难。近年来,为了发展高档高市场价格的鲶、黄颡等鱼 类的饲养,湖区原本不要或不捕捞的

34、小鱼、螺、蚌等也被全部打捞上来,冷冻起 来作为高档肉食性鱼类的饲料。超强度无序甚至违法的渔业捕捞,不仅造成了鱼 类资源的明显下降,而且对整个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从物种变化来看,种类变化小,但结构变化较大。1970年代以前,青、草、 鲢、鳙“四大家鱼”等江河半洄游性鱼类占32,鲤、鲫、鲶等湖泊定居性鱼类 约占 63,刀鲚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占5。19902001 年间水产部门资源监测 表明,虽然洞庭湖鱼类种类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组成结构有较大变化。捕捞产 量明显以鲤、鲫、鲶、黄颡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最高达86;“四大家鱼” 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不足10,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几近

35、绝迹。 随着泥沙的大量淤积,草滩和水位消落区面积减小,饵料基础遭破坏,鱼类 资源逐渐衰竭,渔汛大为缩短,湖泊产鱼力下降。而且特种鱼类品种减少或基本 灭绝。据水产部门观测调查,短鳍鱼、铜鱼和鲟鱼等十多个品种已经少见或基本 灭绝。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的捕猎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了毁 灭性的破坏。每到渔汛期 , 外来渔民大量涌入 , 增大了捕捞密度 , 形成了掠夺式经 营的局面 , 导致鱼类产量和数量急剧减少; 对鸟类的过度捕猎、捡拾鸟蛋的现象在 湖区每年都很严重,特别是在迁徙季节使用排铳、地枪和毒杀等方式和手段进行 猎取,导致鸟类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3. 生物灾害频繁发生 主要是血吸

36、虫和东方田鼠。 血吸虫是因其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中而得名。 它隶属于动物界、扁形动物门、吸虫纲、裂体科、裂体属,亦叫裂体吸虫或住血 吸虫。我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严重危害着流行区人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民健康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血吸虫病和钉螺的 地理分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血吸虫病流行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钉螺的分布和密度。 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血吸虫病广为流行。由于 泥沙淤积,洲滩迅速扩展,杂草遍地丛生,为钉螺栖息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有钉 螺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导致湖区血吸虫病广为流行,危害十分严重。洞庭湖区有6 个市、 3

37、6 个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区人口588 万人,历年累计查出病人110 万,病牛 35 万头。钉螺面积 3.9 万 hm2 ,通过 50 年的防治工作,灭螺面积2.2 万 hm2 ,共治疗病人 700 多万人次,治疗家畜180 万头次。但近年来洞庭湖区血吸虫 病疫情出现反复,钉螺扩散明显,病疫区不断增加。有些地方在多年前达到血吸 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之后,疫情重新出现回升。目前,洞庭湖区还有钉 螺面积 1.74 万 hm2 (其中垸内 0.045 万 hm2)接近全国钉螺面积的一半, 血吸虫病 人 205 万,病畜近 5 万头。沿堤易感地带长达1340 公里,进螺涵闸 157座。与 全

38、省、全国比较,岳阳市疫情仍较严重,现有血吸虫病人约占全省的1/3 ,占全国 的 1/10 。钉螺面积约占全省的2/5 ,占全国的 1/5 。 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某些物种的种群数量猛增,甚至暴发成灾。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 洞庭湖区并未见东方田鼠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报道,从上世纪 70 年代 开始不时暴发成灾,造成滨湖农田大面积绝收,变为国内一种很突出的新兴农业 害鼠。东方田鼠是洞庭湖区重要的农业害鼠,以 2005年和 2007年最为严重(2007 年仅大通湖就收集达90 吨),对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 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原因在于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湖面萎缩,湖泊

39、 沼泽化,洲滩扩展。上世纪60-70年代“ 围湖造田 ” 和“ 围湖灭螺 ” 等措施,人为地改 变湖区生态环境,加速了东方田鼠暴发成灾。一是围湖加速淤塞,沼泽植被扩展 为东方田鼠种群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滋生场所;二是本来栖息远处湖滩的东方田鼠 在洪水来临时大部淹死,数量难以累积增长,围湖后堤内进水受阻,有些堤坝修 造后因倒塌而废弃,被围部分既能进水形成沼泽,来水却又不猛不大,变成了东 方田鼠的安乐园,数量逐年累积膨胀终致暴发成灾;三是堤坝本身,特别是湖内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层层围筑的大小堤及一些倒塌堤坝,在汛期时成了东方田鼠避洪的安全岛和中继 站,在长途游迁时得以休息、取食,不致衰竭死亡;四是洞

40、庭湖的泥沙淤积,每 年湖滩增加 40km 2, 栖息地扩大,致使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增大。 随着三峡大坝建成, 洞庭湖洲滩出露面积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造成东方田鼠 枯水季节的繁殖天数增加、栖息地面积增大,种群数量将进一步增大。另外,随 着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生态工程,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适合东方田鼠生存的栖 息地,东方田鼠也随之扩散。平垸行洪工程,又有利于东方田鼠沿着河道向上游 迁移,扩大了东方田鼠栖息地的范围,增加了该鼠的危害区域。 4. 环境污染严重 , 湿地生态功能衰退 由于环湖地区工业化、 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

41、为各种点源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交织 在一起,洞庭湖水质已由中贫营养状态发展为中富营养状态。19912000 年洞庭 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十年水质综合指数为0.4301,属轻度污染,主要污 染指标为 TN 、TP 、CODMn;营养类型为中 - 富、富营养型两种。 水体污染物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 四是血防污染。洞庭湖区18 个县、 市共有工业“三废”排放单位1500 多个,年 排工业废水 2.0046108t,其中重大污染源 59 个,虽只占全部污染源数量的4, 但其废水排放量却占全部废水排放量的90。这些重大污染源的废水年排放量均 在百万吨以上

42、。就其工业分类而言,以化工废水排放量最大,占工业废水总量的 37.4;其次是造纸,占23.3 ;第三是电力,占总量的20。这些工业废水每 年向湖泊中所排放的有毒物质类型主要包括:COD17.0t,BOD53.7t,悬浮物 3.6104t,氨态氮 0.25 104t,汞 0.028t , 镉 0.110t , 6 价铬 4.6t , 砷 22.35t , 铅 16.20t ,酚 687.5t ,氰化物 20.14t ,石油类 679.1t ,硫化物 300.6t 。据 1999 年统计,洞庭湖区生活污染排入洞庭湖水体的总氮为47.32104t,总磷为 5.41104t。 湖区农业结构不合理 ,

43、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 为追求粮食高产丰收, 化肥和农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药施用量每年分别达18713 107 kg 和 117 107 kg,农业面源污染随之加剧。 湖区中 小城镇生活污水大多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湖内,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还 有沤制黄红麻废水、投放铬渣和五氯酚钠等血防药物,均给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 造成严重污染。据 1999 年统计, 洞庭湖区现有水田4.82104公顷, 旱地 1.89104 公顷,由于农业退水进入洞庭湖的总氮量为1.74104t /a,总磷量为 30610 4t /a。 据 1999年统计资料,洞庭湖区有牛 29.61104头, 猪 479.28 头,

44、家禽 4727.85104 羽。因禽畜粪尿所排污染物进入洞庭湖水体的总氮估计为7757.7t /a,总磷为 842.1t /a。洞庭湖区共有精养鱼塘面积4.26104 公顷,由此产生而进入水体的 氮为 4306.6t /a,磷为 469.04 t /a。随着湖区经济的发展,入湖污染物增加, 虽然洞庭湖的整体水质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将呈扩大趋势。目前,洞庭湖 区蔬菜、粮食、茶叶、畜禽及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 种情况在大中城市郊区尤为突出。 对洞庭湖营养盐成分磷和氮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每年入湖氮、 磷总量分别为 75.5107kg 和 6.0 10 7kg,其中河

45、道入湖与生活污染占的比例最 大,二者占总量的95 %以上;入湖河道中氮、磷来源最多的是长江三口和湘江, 二者占入湖河道营养盐输入的70%,其中由长江三口输入的限制性营养盐总磷占 到入湖河道总量的60%以上,占入湖总磷量的23%。每年滞留湖内的营养盐总 磷量为 7.8 106kg,总氮量为 10.7 107kg,总磷与总氮的滞留系数分别为12.9%和 14.2%;生活污染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占入湖总磷量的57.6%和入湖 总氮量的 41.4%,洗衣粉排磷的贡献率也比较大。所以,防止洞庭湖的富营养化应 把重点放在解决生活污染和禁止或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上。 5. 杨树和芦苇的过度种植,破坏了

46、湿地景观格局 洞庭湖区引种欧美黑杨已有30 多年的历史。 从其发展过程看, 经历了有引种 到推广、由零星栽植到成片造林、由垸内造林到垸外造林、由一般用材林培育到 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几个发展阶段。2005 年 5 月调查结果表明,洞庭 湖杨树总面积为 426 万亩,其中岳阳市 44 万亩。按造林地类划分, 则垸内造林 106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万亩,洲滩造林 105 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215万亩。湖区的杨树种植面 积增加,与之对应的就是其它土地类型的减少,尤其是洲滩以及退田还湖后的堤 垸被杨树林大量蚕食。“洞庭林区”不符合洞庭湖的湖泊湿地景观格局,对洞庭 湖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将

47、产生巨大的破坏,与其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身份也是不相 符的。杨树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成片植于湖滩使之成为绝对优 势种群,将抑制原有野生植被的生长,造成土壤板结,改变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 进而影响湿地生物尤其是鸟类的栖息与繁殖。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对湿地生 态系统的退化作用在较长时间内都是不可逆的,对湿地植被、动物及其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的破坏力都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近几十年来,大量泥沙淤积,湖区浅滩湖洲遍布,人类对湖州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由于芦苇是优良的造纸原料, 自廿世纪 70年代开始, 在洞庭湖洲滩上进行大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扩大

48、种植面积和获得高产, 在内湖洲滩湿地大规模进行开沟排水,人为抬高洲滩的高程,使得沼泽型湿地大 面积缩小,这些区域正是鱼类、水鸟、底栖动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芦苇的经济价 值,使得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内陆红树林”鸡婆柳无立足之地,洞庭大桥 附近年来自然生长起来的鸡婆柳遭人为破坏,让位于芦苇生产。大面积芦苇也导 致虫害的大发生,每年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鸟类甚至鱼类的大量死亡。例如 种植芦苇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大面积扩种芦苇,必然加剧洞庭湖的淤积和 钉螺的扩散繁殖,有螺面积相应增加,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特别是湖区近年 来水灾频繁,堤垸溃缺,钉螺向垸内大面积扩散,或通过引洪涵洞,向垸内沟渠 扩散,

49、致使垸内钉螺灭而复现,难以灭尽。另外,洪水过后,泛区卫生状况极差, 灾后瘟疫流行,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总体而言,从各种湖区环境破坏状况分析可知湖区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调蓄 能力下降是导致湖区水沙灾害加剧的最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引起湖区生态平衡破 坏进而引发严重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从事的生产和生活给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 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需主要立足于随着社会经济文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化的发展,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会如何对湖区生态环境的产生影响以及人类如何有 效地、可持续地利用湖区的生态环境等方面。 (二)洞庭湖洪水调蓄功能存在的问题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尽管增加了湖区耕地面积,但湖泊和沼泽的缩减使区 内湿地面积萎缩,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减少,因而也是湖区洪涝灾害加剧的根本 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区先后有 40 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平均每 1.5 年发生一次,而且随着江湖关系变化,洪水水位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岳阳市共有大小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