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95539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6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标准 文档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编 实用标准 文档 目录 什么是课程思政. 1 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 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上海经验. 5 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 8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9 复旦: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11 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 13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 18 实用标准 文档 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 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 年提出。 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 全程、全课程育

2、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把 “立 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 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 第一阶段: 2005 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 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上海于2005 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

3、神教育指 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 ,整体构建大中 小学德育体系。 “两纲教育”十年来有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 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上海编制了学科德育“实施意见”,逐步 修订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为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所有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 作建议。在总结过去10 余年上海德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经验是要提升德育 实效性,必

4、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学段、各学 科。 第二阶段: 2010 年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 聚焦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2010 年,上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 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以此为契机,在“两纲教育”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 国家意识、 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 体系构架, 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依托各学段德育 工作基础,坚

5、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重点在学段的 纵向衔接上下功夫。二是“横向贯通”。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 间)之间打通。 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 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第 实用标准 文档 三是“三位一体” 。就是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 势,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挖掘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这个阶段 的探索, 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主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阶段政治课程的衔接,重 点解决大中小学德

6、育课程知识简单重复、层次递进不明、 与学生身心发展匹配度不够等问题, 切实提升大中小学德育实施的有机整体性。 第三阶段: 2014 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 程思政的转变。 2014 年上海市委、 市政府印发 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20142020 年) 。 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三个制度体系:一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为 本为重点, 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二是以加强顶层设 计,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形成科学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三是以加强 资源共享,促进融合互补为重点,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7、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 在三个目标体系中,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 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 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 实上下功夫。 这个阶段之后,上海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 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认识到,加强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 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

8、挥课堂教学 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 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 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实用标准 文档 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 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 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将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其中显性 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 础课程) 和专业教育课程

9、,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 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 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 一、显性思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是社会主 义大学的优势所在,应该是高校所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功 能,应着力破解以下难题:一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衔接的问题,重点是与中小学政 治课程的衔接, 要解决好知识重复和内容侧重点的问题;同时要做好本科课程与硕士、博士

10、 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即如何体现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 二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横向 贯通问题,重点是四门本科生必修课程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如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尤其要发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优势,这门课程汇聚了其他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 综合性,是其他各门课程 的延伸和拓展,应当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示范田”。三是探索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相互关 系,真正体现学科、学术、 学生三位一体。四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运用好哲学 社会科学学科资源

11、,为讲好思政课提供有效支撑。 二、隐性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实施“课程思政” ,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 课程) ,发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 瓶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 综合素养课程改革,重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一是要制定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 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识教育体系,强化 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二是要打造好一批“中国系列”品牌 课程。 “中国系列” 品牌课程邀请各条战线

12、名师大家走向讲台,从各个角度讲述 “中国方案” , 实用标准 文档 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 导给学生。三是要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教师团队培养。 专业课程, 注重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一是根据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 会科学课程不同特性,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编写试点课程方案和 教学指南。 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制定试点 方案,编写教学指南。三是在试点基础上,从教学资料、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等 方面提出带有相关建设意见的方案。 “课程思政” 是上海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

13、进程中,从区域实践层面产生的工作理念,目 前还在探索阶段,既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也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 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 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 为我们持之以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坚定了信心。我们将着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发挥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大试点力 度,形成课程、 专业、学校三个层面试点经验;要健全课堂教学

14、管理办法,从课程设置管理、 课程标准制定、 教学督导听课、 教学纪律约束等方面建立规范性制度安排;要加强师资队伍 培养培训,形成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加强研究,阐明“课程思政”的学理依据和建设内 涵。最终,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建设方案。 实用标准 文档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上海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 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 道难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下大力气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

15、, 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起开设“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栏目,报道其中的典型 做法,敬请关注。 “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 受到上海20 多年来的变化, 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 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 近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涌现: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 中国、 读懂中国、中国道路不仅强化显性思政,将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而且细化 隐性思政, 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 于国情

16、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 一、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 上海在高校推行 “课程思政” 改革试点, 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 (即通识课) 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 教学方法、 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 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作为“ 4+1”思政课中的“1” ,形势与政策课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交 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课程,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类内容建成100 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 与课件,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前不久,姜斯宪讲授第一课卓越全球城市上海,用

17、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奋斗历程,让学生大呼过瘾。”这是交大学子的必修课,目前已面 向大一和大二的8000 名学生开展,不久后将推向大三学生,形成全覆盖、不断线的思政育 人局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 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 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不避“尖锐问题”,真正 让课堂活起来。 实用标准 文档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 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可以引导学生

18、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说。 二、通识课上感受中国自信 “为什么学生喜欢 大国方略 课?因为他们喜欢科学家、工程师那种不说教式的讲解, 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渴望理解中国道路,感受背靠国家的那种自信乃至霸气。 ” 上海大学“大 国方略”课程首席专家顾骏教授说。 上海多所高校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配置优质师资, 注重课堂互动, 带领 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这些课程包括上海大学“大国方略”与“创新中国”、同济大学 “中国道路” 、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等,坚定学生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治国理

19、政” 课聚焦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及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为国共反腐 史鉴、从计划治理到市场治理、文化自信哪里来等15 个专题。专家搭建课程框架,主讲教 师准备教学提纲和完整的教案,由本校骨干教师或相关领域校外专家担纲授课。如首讲直面 学生疑问“为什么治国必先治党”,回顾国共两党治党历史,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得出令 人信服的结论。 上海大学“大国方略”采用“2+1”师资搭配模式,1 名授课者为来自非限定领域的学 者、企业家、 工程师, 讲述个人科研感想、服务国计民生的历程,2 名课程主持人负责串场、 点评,把握课堂的主流方向。顾骏这样总结课程的特点:”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 同。 ”

20、该课程已开设6 学期,受益学生超过1000 人。课程还产生带动效应,采用相同模式的 第二季“创新中国”也已开设3学期,第三季“创业人生”即将启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上海市教委的资助支持为治国理政课程 开发提供了第一桶金 。课程随即进入良性运作轨道,已进行12 个专题, 120 人的班额无 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接下来我们准备扩容。” 三、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 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这样建立了情感的关联。在上海中 医药大学,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如今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 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要是没有德育

21、意识,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百度输出终端。”上海中医 实用标准 文档 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一席话,道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上海高校扭转专业课程教学 重智轻德现象, 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 大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项目建设, 将专业课教师也作为育人队 伍主要力量。 2015 年首批 10 门课程立项, 2016 年新增 13 门,另有 28 门作为院级项目培育 建设。这些课程已占全校500 多门专业课总数的10% 。 “人体解剖学” 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近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 感受捐献者们 “宁 可医学生在

22、我身上千刀万剐、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的奉献情怀。 “急 救医学” 课采用团队合作与角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换位 思考、人文关怀等教学元素。 上海外国语学院开设“中外时文选读”课,将外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在 一起,教学篇目不仅有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专家文章,还包括习近平 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冬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等。 张智强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守住底线,更要主动建构、积极作为,这是落实 党委在立德树人中主体责任的举措。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进自身 综合素养。”

23、实用标准 文档 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按照“知行合一、自主发展、为人师表”的育人理 念,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 学校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多年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 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 综合分析。 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广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 据库,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对广东 147 所高校近200 万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24、状况进行追踪分析。 二、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学校发挥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 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 台。精心打造华师新闻网“晚安华师”、 “紫荆青年”等高品质“校媒群”,引导培育优秀教 师和学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成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媒网”。 领衔实施“粤教云”广东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牵头组建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搭建全省高 校网络引领和思政教育云平台。通过一系列举措,整体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入 学前到毕业后,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

25、政教育互动空间。 三、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 学校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 进“互联网 +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 设了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 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整合学校 历史故事、 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转换开发为 网络视频、卡通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 四、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建以辅导员、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 政工作队伍, 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

26、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充分发掘大学 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指导学生社团、 学生 骨干建立学生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形成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提高认 识、砥砺品格、朋辈相携、为人师表的新型育人机制。 实用标准 文档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专业课上出“思政味”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阐述“两山理论”、在鞋类工艺课程上培养“工匠精神”、在酒店管理 课程中融入“创新理念”如今,像这样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方案,在温州职业技术学 院已有 145 份。 自 2017 年 1 月以来,学校党委书记王靖高挂帅,逐一调研二级教学单位,逐批

27、组织思 政理论课教师、 专业教师、学工人员座谈交流,召开全院思政工作大会,全面深化该校思想 政治工作,大胆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二、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在管理经济学的课堂上,学校副教授周晓敏以“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决策”为主题进 行“课程思政”授课,共享单车、高铁盒饭等社会热词成为课堂互动的切入点。在讲到完全 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时,周晓敏通过“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2018 年起实行”视 频观摩,组织学生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什么有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 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的论述”,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良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的引入,能使学生进

28、一步理解促进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 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点的理解掌握,又将党的十九大 精神学懂弄通、入深入细,教学效果明显。”一位教师在全程观摩后,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下 这样的评语。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堂一开始,屏幕上就出现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名词。专业教师陈国 雄一边解释,一边鼓励学生:“一带一路”是我们外贸人的时代机遇。各位若能抓住机遇, 就一定能在奉献祖国发展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事业。随后,陈国雄与学生们开始探讨跨境电 商的具体实施、贸易产品选择等。 此类课堂如今在温州职院随处可见,思政元素已成为学校课堂的必备要素。 三、 德育元素贯穿教学 从学校各专业的

29、人才培养方案,到各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德育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科学梳理各自专业的德育要求。 电气电子工程系主任苏绍兴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指导专业教师作好专业建设,同时还指导 教师如何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他认为:“课堂是大学生专业技术培养、人格培育的 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极为必要。比如, 我们与温州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 实用标准 文档 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温州市域轨道交通人才,因此将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严 谨的作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 电气电子工程系学生蔡显志表示:“我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技术,

30、更多的是学到了做 人的道理。 有一次在电路分析基础课上,老师以大学生寝室盗电的案例教育我们学做人, 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四、聚力推进“课程思政” 去年学校推出的专业课“课程思政” 第一批改革试点项目,要求每个二级教学单位限报 两项, 总计立项 10 门课程。 申报通知得到了专业教师的积极响应,教师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8 个二级教学单位合计收到申报材料50 余份。 参与课改申报的机械工程系专业教师赵战锋,以“爱上中国造” 思政情怀教育探索重新 架构了他的专业课:机电产品造型设计。“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更有意识地融入爱 国主义、民族自信等元素。”赵战锋说:“工科类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31、,难免会被学生问及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对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我们教师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越来 越自信。” 王靖高表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性问题,作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党委将继续聚力推进“课程思政”, 从专人开展思政教育转变为人人参与思政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堂课的 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主线,努力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让专业 课上出“思政味” ,合力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课堂教育体系。 实用标准 文档 复旦: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虽分属不

32、同领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的共同使命。 在复旦大学, 3 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 门“中国系列” 课程、 13 门综合素养课程、 28 门已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初步构建起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正日益显现。 一、课堂:十九大精神“新鲜解渴 ”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一天下午,复旦大学3108 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没抢到位子的同学 从别的教室搬来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和过道上。教室外,一些同学站在窗边,探进头来。 学生们抢着来听的,是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新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33、想”系列专题课程。 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先后 走上讲台,带领本科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刘婧漪来自2017 级技术科学实验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对主要矛盾 变化的讲解,让她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热点: “老师说到新的矛盾涉及人们对公平、安全、正 义的需要, 而不再只是物质文化方面的,这切中当下现实,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党的决策是和 社会现状紧密联系的。 ” 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 不少学生听完课直呼“解渴”。 “跟我之前想象的思政课 不一样, 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认识,课后我还要对照十九大报 告去理解。”自然科学实验班大一新生朱天寅说。 复旦大学马克

34、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说,在“同心圆”式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 仍是核心地带,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据介绍, 学院已建立起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的“三集三提”机制,以 确保系列专题课程教学效果。 二、课程: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摸索 与实践中一步步走出这条道路的?”复旦大学 “课程思政” 校内公开课 经济与社会 课上, 经济学院教授石磊用经济学智慧生动地解读了中国现代发展史。 “身为一名工科生,缺乏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原来担心听不懂,没想到听下来毫 不

35、费力, 并且受益良多, 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满怀信心。”复旦大学 2016 级电气工程 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张瑞祥说。 实用标准 文档 除了经济与社会 ,复旦大学首批还开出人文与医学、 政治与社会 、 环境与人 类等 6 门“课程思政”公开课,主讲教师来自医学、国际关系、物理等院系,每一门都是 学生热捧的秒抢课。 “课程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逼迫我们转换身份跳出 原有框架,不断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学生说。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认为,专业课、 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 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

36、 “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 须同频共振。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学校力图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 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三、教师:明理入心,德育为先 复旦大学提出,2018 年将在首批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针对全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三 十百”示范工程,即建设3 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 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 100 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以此促进所有课程都上出“德育味”,所有任课教师都 挑起“思政担

37、” 。 通过课程实践, 不少复旦教师对如何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有了更深理解。在石磊看来, 思政教育明理入心至关重要,而“理” 必须随着中国实践的步伐不断提炼总结,充分具备对 现实的阐释力。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认为,要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在互通中“传道”, 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知识面广阔,同时努力实现科研和教学间的相互转化、各类知识间的相互 转化。 教材是落实育人要求的重要抓手。据了解, 复旦大学将通过代表性科研成果认定等激励 方式,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更多包含中国智慧、体现价值引领、 代表复旦水准的 “课程思政” 好教材。同时,将以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重点,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8、 实用标准 文档 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 肖紫嫣(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 高校专业课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但现实中还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 皮”的现象。在借鉴和总结现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 出通过树立 “课程思政” 理念, 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评估等措施来强化专业课的育人功 能,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6-0603 (2018)01-0096-02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实用主义现象严重

39、,其独特的育人优势被忽视,而思政课 的教学苦于得不到专业教学层面的支撑,日渐陷入孤岛化困境。随着全国、 全省高校思政工 作会议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 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大力推动“思政课程” 向“课程思政”转变,努力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按 照这一要求,专业课同样要承担起育人的功能,注重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 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落实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 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模

40、式的 实践探索, 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申报立项研究,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拓 展思路,集思广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 (一)重视自身的言行规范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承担了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必须遵循基本的 师德规范。“人师”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生鲜活的榜样。尤其是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在讲台上表现出来的得体的言行举止、谈吐气质,深厚的才学积累,良好的道德修 养,会吸引学生对教师产生真诚的信赖感,学生也因“亲其师”,而易“信其道” 。因此,专 业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行

41、,树立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时刻以饱满的激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 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成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高尚师德的践行者,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 (二)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 实用标准 文档 要转变“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育人观念,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专业课蕴含着丰富 的思政内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人生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 应意识到要把专业课作为思政教育的 主渠道,进行自觉的思想引导,而不是牵强附

42、会地生硬灌输。最后,必须树立“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全过程育人” 的教育观, 把思政教育融入所有的教学活动和点滴的师生交往中。 (三)充分挖掘思政内涵 要实施“课程思政” ,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注重学习思政教育的 工作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深切领会到课程内容 背后的德育内涵。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 元素,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等传授给学生。 从学校层面,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 革,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实现路

43、径,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从而使思政教育在 专业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高职专业的内容很广泛,大多数都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因此“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 育可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巧妙灵活地进行。比如, 模具、 机械等实训环节较多的专业教 学中,可以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要求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 作态度;会计专业的教学可以从加强诚信教育出发,把“不做假账”的职业要求融入专业课 程教学; 空乘专业可以从友好微笑服务等文明礼仪教育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和友善” ; 管理专业的教学,可从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44、的基本原理出发,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优决策 的取舍观、 艰苦奋斗的创业观等的教育等。另外, 专业教师还应适时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储备,正确剖析所学专业在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二)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课程思政”的实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是生硬地说教和灌输,应当本着 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针对“95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 标,抽象的思政内容不适应“95 后”大学生的接受需要,政治性过强的内容学生没有经验 体会,模式化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因此,要在语言、方式和手段上转型,用“95 后”的 语言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讲授中

45、;由灌输转为对话,变“独白”为互动交流,由理论讲解 转为体验式教育; “课程思政”实施者还要有理论功底,还要有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只有这 实用标准 文档 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课程教学创新方式方法 要让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学方法必须切实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注重提升 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讨论式教学、 案例教学、 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的探索 中,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 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案例教学法 在上课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选专业课程案例,找到

46、 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 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 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2、情景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剖析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并用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要求学生, 使师生关系转变为主管和员工的角色状态,将教学中的项目任务变成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任 务,要求学生按照岗位标准去完成,并按职业标准进行评价。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 对话、行为,将思政教育具体化,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负责

47、的职业精神。 3、任务驱动法 将课程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并采取分组形式完成任务。组内各成员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 导,学生有所领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不仅决定了个人得失,而且会 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4、课堂或网络讨论法 针对课程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或者网络社区发起话题讨论,最后进行引导性总结。学生 通过踊跃发言, 充分探讨,观点碰撞,最后由教师主导话题结论方向,很多的错误思想倾向 被自觉修正。 (四)结合课程体系系统设计 “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

48、来自三个方面:(1)加强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要在专业 课程的视野、 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 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 实用标准 文档 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2)依托传统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要“在改 进中加强”,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思想引领 和方法借鉴。(3)拓展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思政内涵,根据学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三、完善专业课的教学评估体系 (一)树立正确评价导向 围绕立

49、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形成以教 学效果为导向的专业性评价,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的 重要内容, 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养成道德品行,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本专业思 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并转化为自觉发挥本专业课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行动。 (二)注重评价过程管理 认真执行关于严守课堂政治纪律的规定,进一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 制度。 采取不打招呼听课、集中观摩公开课等手段,建立动态化、 常态化、 滚动式评价模式, 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建立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增加对 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考查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 和价值认同。 (三)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 “师德 一票” 否决制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 行岗位动态管理。在教师的评优评先中,将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评价放在首位,突出教师的 实际贡献和水平, 尤其是考虑在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方面是否有突出贡献,是否做到 “有 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