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04795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pdf(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 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 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 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 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 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 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 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

2、积累了许多感性 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 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 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 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 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 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

3、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 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

4、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 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设计意图: 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生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 考依据,降低难度。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 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 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 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

5、力,为教师后面 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 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

6、8 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 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 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 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 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

7、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 之处。木块是正方体, 乒乓球是球形, 它们的形状不同, 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 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 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 投影展示实物, 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 替换) ()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 填写在记录

8、表上(强调: (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 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 形状气味是否透明 粗糙程度 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 。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 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 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9、,另一方 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 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 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 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

10、、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 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 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 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 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 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 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

11、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 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 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 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 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 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 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

12、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 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 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

13、、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 台(含称量盘 )、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 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 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 :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 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 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 5 个物体 :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

14、料块、 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 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 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 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 “我们 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 ,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 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 表 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 表示,最重的,用5 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 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

15、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 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 “对于两块橡皮, 你们是如何预测 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 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 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 :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 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 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 个物体,感受 5 个物体的轻重, 这时需再次将

16、比较的 结果记录下来 (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 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 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 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 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 应该选择比较轻的、 小的、 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 重比较适合作为标

17、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 (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 ,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 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 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 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 :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 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

18、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 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 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 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 , 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 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 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

19、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 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 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 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 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 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 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

20、计意图 :问题指向核心概念 “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 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 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 :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 课,学生在第 2 课的学习中已经通 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课 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 究主题

21、是: “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 怎样装得更多?” 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 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 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 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 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 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 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 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

22、大小、 轻重等) ,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 个重要特征 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 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 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 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 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 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

23、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 要特征之一。 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 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 装一个乒乓球和一

24、块橡皮) 、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 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 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 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 木块和螺母, 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 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 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上节课研

25、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 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 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 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 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

26、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 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 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 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 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 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 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27、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 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 而且摆放方式不 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 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 的不同摆放方

28、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 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 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 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 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 “侧” ,装 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 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 因为通过活动, 学生已经意识

29、到平铺的面不同, 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 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 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 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 个烧

30、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 设计意图: 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 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 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 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 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 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 “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 同(或差不多

31、)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 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 认识物体的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 摆放数量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 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 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 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

32、类等标准分类是34 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 学上的分类, 而是以前5 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 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 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 的共同特点, 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 种动物的图片, 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 动物进

33、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 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 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 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 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 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 法来

34、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35、。 难点: 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 学生: 每组 1 套教科书中10 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 1 套教科书中10 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 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板书: 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 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

36、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 在狗卡片上标上号,蝴蝶卡片上标上号,鸡卡片上标上号,蛞蝓卡片上标上号, 蚂蚁卡片上标上号,金鱼卡片上标上号,蜗牛卡片上标上号,老虎卡片上标上号,喜鹊卡片上 标上号,蛤卡片上标上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 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

37、、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 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 (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 蛤的“斧足”也是脚。 )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鼓励 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 修正补充,并将学

38、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 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板书设计 】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1、2、3、4、5、7、8、 9、10 6 1、2、 3、4、5、7、8、 9 6 我的分类标准是: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活动手册分为

39、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 的课堂活动记录” ,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 把 编号写到圆圈里,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 给 动 物 分类后,要及时记录在上面,分类标准可以 指 导 学 生用“有没有 _” “会不会 _” “是不是 _”等记录, 有的( “会的” 或“是的”)归为一类, 没有的(“不会的”或“不是的”)归为另一类。鼓励 学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活动手册的另一部分是拓展活动,“观察 螺 蛳 或 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由于螺蛳和田螺 都 是 水 生动物,让学生自然水域环境中观察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可让家长帮忙去市场买来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 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和田螺画

40、一画,想一想 它 可 以 按哪个分类标准归类。 6、 10 1、2、 3、4、5、 7、8、 9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的第 5 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 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 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 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 3学 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 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 动性,无固定形状。教材在活动1 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

41、突出透明度的区别; 活动 2 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学生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 的不同。在第 4 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 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需要 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 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 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 水没

42、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 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器

43、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 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 (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 :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 (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 是沐浴露、 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 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

44、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 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 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

45、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 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 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 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

46、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 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 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 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 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 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

47、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 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 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 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

48、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 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 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 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 器,形状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认识到 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

49、状是物体重要属性” 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 课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 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 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 课 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观察一瓶水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 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 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 个活动: 1聚焦问题; 2探索活动; 3研讨交流。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