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4218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2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 1 测量与误差 2 2 误差的处理 6 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10 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13 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 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7 习题 25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 测量与误差 1.1 测量及测量的分类 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在实验中,研究物理现象、物质特性、 验证物理原理都需要进行测量。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选 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倍数关系的过程 。选来作为标 准的同类量称之为单位,倍数称为测量数值。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等于测 量数值与单位的乘积。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

2、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地区,同 一种物理量有着许多不同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就分别有码、英尺、市 尺和米等。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国际计量大会于1990 年确定了国际单位 制( SI ) ,它规定了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作为 基本单位,其他物理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均作为这些 基本单位的导出单位。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定的 同类物理量的标准单位相比较直接得到测量值的一种测量。它无须进行任 何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如用尺测量长度、以秒表计时间、天平称质量、 安培表测电流等。另一类是间接测量,是指被

3、测量与直接测量的量之间需 要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才能得到被测量物理量的量值的测 量。如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时,需先直接测量单摆长l和单摆的周期T, 再应用公式 2 2 4 T l g,求得重力加速度g。物理量的测量中,绝大部分是间 接测量。 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不论是直接测量, 还是间接测量, 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实验条件,按照严格的方法及正确地使用仪器,才能得 出应有的结果。因此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 器,细心地进行操作读数和记录,才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技能 训练的目的。 2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在相同的

4、条件下对同一 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尽管各次测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没有任何充足 的理由来判断某一次测量更为精确,只能认为它们测量的精确程度是完全 相同的。我们把这种具有同样精确程度的测量称之为等精度测量。在所有 的测量条件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这时所进行的测量即为不等精度测 量。在物理实验中,凡是要求多次测量均指等精度测量,应尽可能保持等 精度测量的条件不变。严格地说,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测量条件不变是很困 难的。但当某一条件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时,乃可视为等精度测 量。在本书中,除了特别指明外,都作为等精度测量。 1.2 误差及误差的表现形式 1误差 物理量在客观上有着确定的数值,称为真

5、值。测量的最终目的都是要 获得物理量的真值。但由于测量仪器精度的局限性、测量方法或理论公式 的不完善性和实验条件的不理想,测量人员不熟练等原因,使得测量结果 与客观真值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误差。若某物理量测量的量值 为x,真值为A,则产生的误差x为: x = x A 任何测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在误差必然存在的条件下,物理量的真 值是不可知的。所以在实际测量中计算误差时,通常所说的真值有如下几 种类型: (1)理论真值或定义真值。如用平均值代替真值,三角形内角何等 于 180等。 (2)计量约定真值。如前面所介绍的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标准,以及 国际大会约定的基本物理量。 (3)标准器相

6、对真值(或实际值) 。用比被标准过的仪器高一级的标 准器的量值作为标准器相对真值。例如:用0.5 级的电流表测得某电路的 电流为 1.200A,用 0.2 级电流表测得的电流为1.202A,则后者可示为前 者的真值。 2误差的表示形式 误差的表示形式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之分。绝对误差是测量值和真 值的数值之差 : = x A (1-1) 根据绝对误差的大小还难以评价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还需要考 虑被测量本身的大小,为此引入相对误差,相对误差E定义为绝对误差 与被测量量的真值x 的比值,即: %100 x E(1-2) 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比表示。它表示绝对误差在整个物理量中所占的比 重,它是无

7、单位的一个纯数,所以既可以评价量值不同的同类物理量的测 量,也可以评价不同物理量的测量,从而判断它门之间优劣。 如果待测量有理论值或公认值,也可用百分差来表示测量的好坏。即: %100 0 公认值 公认值测量值 百分差 E(1-3) 1.3 误差的分类 既然测量不能得到真值,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并估 算出误差的范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 质。测量误差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 差。 1系统误差 在一定条件下 (指仪器、 方法和环境) 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 其误差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测量结果都大于真值或都小于真值。系统误差

8、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 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 (1)由于仪器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如仪器零点 不准、仪器水平或铅直未调整、砝码未校准等。 (2)实验方法不完善或这种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本身具有近似性。例 如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时,忽略空气对摆球的阻力的影响,用安培表测 量电阻时,不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等所引入的误差。 (3)实验者生理或心理特点或缺乏经验所引入的误差。例如有人读 数时,头习惯性的偏向一方向,按动秒表时,习惯性的提前或滞后等。 2随机误差 同一物理量在多次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 变化的测量误差称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不可修正。

9、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 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观测者在对准目标、确定平衡(如天平)、估读数据时所引 入的误差。 (2)实验中各种微小因素的变动。例如,实验装置和测量机构在各 次调整操作上的变动性,实验中电源电压的波动、环境的温度、湿度、照 度的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随机误差的出现,单就某一次观测来说是没有规律的,其大小和方向 是不可预知的。但对某一物理量进行足够多次测量,则会发现随机误差服 从一定的统计规律,随机误差可用统计方法进行估算。 1.4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我们常用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中误差大小的程度。误差小的精度高,误 差大的精度低,这里精度却是一个笼统

10、的概念,它并不明确表示描写的是 哪一类误差,为描述更具体,我们把精度分为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1精密度 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的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相互接近程度。它用来描述测量得重复性。 精密度高,即测量数据得重复性好,随机误差较小。 (i )精密度(i i )准确度(i i i )精确度 图 1-1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图示(以打靶为例) 2准确度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得程度。用它来描述测量值接近 真值得程度。准确度高,即测量结果接近真值得程度高,系统误差小。 3精确度 精确度是对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描述。它是

11、指测量 结果的重复性及接近真值的程度。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我们以打靶为例说明(图 1-1) : (i )精密度高而准确度较差; (ii )准确度高而精密度较差; (iii)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高,即精确度很高。 2 误差的处理 误差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普遍性,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 中,一切测量结果都存在误差。本节主要介绍上述两类误差的处理方法。 2.1 系统误差 一个实验结果的优劣,往往在于系统误差是否已经被发现或尽可能消 除,所以预见一切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的因素,并设法减小它们是非常重 要的。一般而言,对于系统误差可以在实验前对仪器进行校准,对实验方 法进行改进,在

12、实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系统误差进行补偿和消除,实验 后对结果进行修正等。 系统误差的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 主要取决于实验者的经验和技巧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从实验者对系统 误差掌握的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两类。 1已定系统误差 已定系统误差是指绝对值和符号都已确定的,可以估算出的系统误差 分量。例如:对一个标准值为50 毫克的三等砝码,就无法知道该砝码的 误差值是多少。只知道它对测量结果造成的未定系统误差限为2mg ,但 如果在使用前用高一级的砝码进行校准,就可得到已定系统误差得值。 2未定系统误差 未定系统误差是指符号或绝对值未经确定的系统误

13、差分量。例如,仪 器出厂时的准确度指标是用符号仪表示的。 它只给出该类仪器误差的极限 范围。但实验者使用该仪器时并不知道该仪器的误差的确切大小和正负, 只知道该仪器的准确程度不会超过 仪的极限(例如上面所举砝码中的 2mg ) 。所以这种系统误差通常只能定出它的极限范围,由于不能知道它的 确切大小和正负,故无法对其进行修正。对于未定系统误差在物理实验中 我们一般只考虑仪器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仪(简称仪器误差) 。 2.2 随机误差的估算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随机性。也就是说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 行多次重复测量,每次测量的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无法预知,纯属偶然。但 是实践和理论证明,如果测

14、量次数足够多的话,大部分测量的随机误差都 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本书只着重介绍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特征与数学表达 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有以下几点特征: (1)单峰性。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比绝对值小的 误差出现的概率小。 (2)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均等,对称分布于 真值的两侧。 (3)有界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4)抵偿性。当测量次数很多时,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 即 n i i n 1 0lim 正态分布的特征可用正态分布曲线形象地表达。如图2-1 所示。 横坐标表示误差 = x1- x0式中x0为被测量量的真

15、值。纵坐标为一 个与误差出现的概率有关的概率密度函数f( ) 。根据概率论的数学方法 可以导出: 2 2 2 2 1 )(ef(2-1) (a)(b) 图 2-1 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图 测量值的随机误差出现在到+ d区间内可能性为d)(f即图 (a)中阴影所含的面积元。上式中是一个与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称 为标准误差 ,其值为: n n i i n 1 2 lim (2-2) 式中n为测量次数,各次测量的随机误差为ni i 2,1,。 2标准误差的物理意义 由式 2-1 可知,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与值有关,如图 (b)所示,值越小,分布曲线越尖锐,峰值f( ) 越高,说明绝对 值小的误差

16、占多数, 且测量值的离散性较小,重复性好, 测量精密度较高; 反之值越大,则曲线越平坦,该组测量值的离散性大,测量精密度低。 标准误差反映了测量值的离散程度。 由d)(f是测量值随机误差出现在小区间)d,(的可能性(概 率) ,即n次测量值误差出现在),(内的概率为: %3.68d 2 1 d)()( 2 2 2 efp(2-3) 这说明对任一次测量,其测量值误差出现在 -到 +区间内的概 率为 68.3% 。从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曲线图来看:设曲线下面积为1 即 100% ,则介于),(间的曲线下的面积为 68.3%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 可得介于)2,2(间的概率为95.5%,介于)3,3(间

17、的概率为 99.7% 。显然,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大于3的概率仅为 0.3%。在通常情况 下的有限次测量测量误差超出3范围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所以把 3称为极限误差。 3近真值算术平均值 尽管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误差的存在,企图得到 真值的愿望仍然不能实现。那么是否能够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最佳值,或 者说得到一个最接近真值的数值呢?根据随机误差具有抵偿性特点,我们 可以求得真值的最佳估计值 近真值。 设 在 相 同 条 件 下 对 一 个 物 理 量 进 行 多 次 没 量 , 测 量 值 分 别 为 n xxxx, 321 ,则该没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n i i x n x 1 1

18、 (i = 1 ,2,3,)(2-4) 而各次测量的随机误差为: 式中x0为真值, i x为第i次测量值,对n次测量的绝对误差求和有: 等式两边各除以n可得: 当测量次数n由随机误差具有抵偿性的特点,所以有: 故根据以上推导可得: 由此可知,测量次数愈多,算术平均值接近真值的可能性愈大。当测 量次数 足够时,算术平均值是真值的最佳估计值 。 2.3 标准误差的估算标准偏差 由于真值不知道,误差无法计算,因而按照式2-2 标准误差也 无从估算。根据算术平均值是近真值的结论,在实际估算误算时采用算术 平均值代替真值,用各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差值xxv ii 来估算各次 测量的误差,差值称为残差

19、。当测量次数 n 有限时,如用残差来表示误 差时,其计算公式为: 1 )( 1 1 1 2 1 2 n v xx n S n i i n i ix (2-5) x S称为任一次测量的标准偏差,它是测量次数有限多时,标准误差的 一个估计值。其代表的物理意义为:如果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 布,那么,任一次测量的测量值误差落在 x S到 x S区域之间的可能性(概 率)为 68.3%。通过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平均值 x的标准偏差 为: ) 1( )( 1 2 nn xx S n i i x (2-6) 上式说明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是n次测量中的任意一次测量值标准 偏差的 n 1 , x S小于

20、x S,因为算术平均值是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它比任意 一次测量值xi 更接近真值,所以误差要小。 xS 的物理意义是在多次测量 的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的条件下,真值处于 x Sx区间内的概率为68.3%。 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3.1 测量不确定度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难以确定被测量的真值。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 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它表征测量真值在某一个量值范围内不能肯定程度 的一个估计值。也就是说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中无法修正的部分,反映了 被测量的真值不能肯定的误差范围的一种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包含A 类标 准不确定度 和 B 类标准不确定度 。 1A类标准不确定度 由于偶然因素,在同一条

21、件下对同一物理量X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值 n xxxx, 321 ,将是分散的,从分散的测量值出发用统计的方法评定标准不 确定度,就是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设 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ux A ,用 统计的方法算出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为 x S,不确定度的 A类分量就取为平均 值的标准偏差,即: ) 1( )( )(u 1 2 1 nn xx Sx u i xA (3-1) 按 误 差 理 论 的 正 态 分 布 , 如 不 存 在 其 他 影 响 , 则 测 量 值 范 围 )(u),(uxxxx AA 中包含真值的概率为68.3%。 2B类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中凡是不符合统计规律的不确定度统称为B

22、类不确定度。在实际 计算时,有的依据计量仪器的说明书或鉴定书,有的依据仪器的准确度, 有的则粗略的依据仪器的分度值或经验,从中获得仪器的极限误差, 仪(或 允许误差或示值误差)此类误差一般可视为均匀分布,则B类评定不确定 度为: 3 )(u 仪 x B (3-2) 例:使用量程为 0 300mm ,分度值为0.05mm 的游标卡尺,测量长 度时,其示值误差在0.05mm以内,即极限误差为 仪= 0.05mm ,则由 此游标卡尺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x B 为: 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1)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估算 物理实验的测量结果表示中,总不确定度 u (x) 的估算方法行为两类, 即多次

23、重重测量用统计方法算出的A类分量)(ux A 和用其它方法估算出的B 类分量)(ux B 。用方和根的方法合成为总不确定度u(x) : )(u)(u)(u 22 xxx BA (3-3) 例:已知游标卡尺( 仪= 0.005cm)的初始读为0.05cm,测量圆环内 径数据如下表所示,试求其测量的不确定度。 测量次 数 1 2 3 4 5 6 d (cm) 3.255 3.250 3.260 3.255 3.250 3.255 计算出: 则零点修正后: 所以有: (2)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物理实验的结果一般都通过间接测量获得的,间接测量是以直接测量 为基础的,直接测量值不可避免地有误差存在,

24、显然由直接测量值根据一 定的函数关系,经过运算而获得的间接测量的结果,必然也有误差存在。 怎样来计算间接测量的误差呢?这实质上是要解决一个误差的传递问题, 即求得估算间接测量值误差的公式,称为误差的传递公式。 设间接测量量N是n个独立的直接测量量A、B、C,H的函数, 即 N = f (A,B,C,H) 若各直接测量值A、B、C,H的不确定度分别为u(A) ,u(B) ,u (C) , u(H) ,它们使N值也有相应的不确定度u(N) ,由于不确定度 都是微小量,相当于数学中的“增量”,因此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公式与 数学中的全微分公式基本相同,利用全微分公式, 则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 )(u)

25、(u)(u)(u)(u 2 2 2 2 2 2 2 2 H H f C C f B B f A A f N(3-4) 如果先对函数表达或取对数,再求全微分可得: 2222 )(u ln )(u ln )(u ln )(u ln)(u H f C C f B B f A A f N N (3-5) 当间接测量量N是各直接测量量A、B、C,H的和或差的函数时, 则用(3-4) 式计算较为方便, 当间接测量量N是各直接测量量A、B、C, , H的积或商的函数时,则用(3-4)式先计算N的相对不确定度 N N)(u ,然后 再计算 u(N)比较方便。 在一些简单的测量问题中,有时要求不需太精确的测量问

26、题中可以用 绝对值合成方法,即 )(u)(u)(u)(u)(uH H f C c f B B f A A f N(3-6) )(u ln )(u ln )(u ln )(u ln)(u H H f C C f B B f A A f N N (3-7) 当然这种绝对值合成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般偏大。与实际的不确定度合 成情况可能也有较大出入。但因其计算比较简,在要求不高,作粗略做算 时,往往采用绝对值合成法,但在科学实验中,一般都采用“方和根”合 成来计算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常用函数的方和根合成与绝对值合成 公式见下表: 函数表达式方和根合成公式绝对值合成公式 BAN, B A N KAN(K

27、为常数) 3.2 测量结果的一般表示 一个完整的测量的结果不仅要给出该量值的大小(数值和单位)同时 还应给出它的不确定度。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于是 测量结果应写成下列标准形式: 式中x为测量值的最佳估计值,对等精度多次测量而言,x为多次测 量值的算术平均值,u(x)为不确定度,Ur为相对不确定度。 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实验中有时会出现错误,尽早发现实验中的错误是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的前提保障,数据分析就是发现错误的重要方法。 例 1:三次单摆摆50 个周期的时间,得出98.4s ,96.7s,97.7s。从 数据可知摆的周期接近2s, 但前面两个数据相差1.7s

28、, 而后两个相差 1.0s , 它们都在半个周期以上,显然这样大的差异不能用手按稍表稍或滞后的操 作误差去解释,即测量有误差。 例 2:用静力称衡法测一块玻璃的密度,所用公式为 0 21 1 mm m , 式中m1 = 5.78g 为玻璃质量,m2 = 4.77g为玻璃悬挂在水中的质量。这次 测量显然有错误,因为在此m1与m2之差近似为 1g;值接近 6 g/cm 3,没 有这样大密度的玻璃。 4.1 拉依达判据 在一组数据中,有一、二个稍许偏大或偏小的数值,如果简单的数据 分析不能判定它是否为错误数据,就要借助于误差理论。在前面标准误差 的物理意义中已提到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出现在区

29、间内 概率为 68.3%,与此相仿,同样可以计算,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 行多次测量,其任意一次测量值的误差落在 -3到 +3区域之间的可能 性(概率)为: %7.99)()3 ,3( 3 3 xdxf(4-1) 如果用测量列的算术平均替代真值,则测量列中约有99.7%的数据应 落在 3x 区间内,如果有数据出现在此区间之外,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错 误数据,这时我们应把它舍去,这样以标准偏差Sx的 3 倍为界去决定数据 的取舍就成为一个剔除坏数据的准则,称为拉依达准则。但要注意的是数 据少于 10 个时此准则无效。 4.2 格罗布斯判据 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测量结果,其偏差出现在3附近的概率已

30、经 很小,如果测量次数不多,偏差超过3几乎不可能,因而,用拉依达 判据剔除疏失误差时,往往有些疏失误差剔除不掉。另外,仅仅根据少量 的测量值来计算,这本身就存在不小的误差。因此当测量次数不多时, 不宜用拉依达判据,但可以用格罗布斯判据。按此判据给出一个数据个数 n相联系的系数Gn,当已知数据个数n,算术平均值x和测量列标准偏差 Sx,则可以保留的测量值xi的范围为 )()( xnixn SGxxSGx(4-2) Gn系数表 N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Gn 1.1 5 1.4 6 1.6 7 1.8 2 1.9 4 2.0 3 2.1 1 2.1 8 2.2 3 2

31、.2 8 2.3 3 N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5 30 Gn 2.3 7 2.4 1 2.4 4 2.4 8 2.5 0 2.5 3 2.5 6 2.6 0 2.6 6 2.7 4 也可用拟合式计算Gn值 n 30时取 550 36.1 30.2 )3ln(nn Gn 例:测得一组长度值(单位:cm ) 98.28 98.26 98.24 98.29 98.21 98.30 98.97 98.25 98.23 98.25 计算出: 数据 98.97 在此范围之外应舍去。舍去后再计算有 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5.1 有效数字 在物理量的测量中,测量结果都是存在一

32、定的误差,这些值不能任意 地取舍, 它反映出测量量的准确程度。如何科学地, 合理地反映测量结果, 这就涉及到有效数字的问题。有效数字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什么是有 效数字,有效位数如何确定,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有什么不同,在用有效 数字表示测量结果时, 如何与误差联系起来。 可以说, 误差决定有效数字。 例如:实验测得某一物理量,其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为cm674.1x,算得 其不确定度 u(x)= 0.04cm 。从 u(x)数值中可知,这一组测量量在小 数点后面第二位就已经有误差,所以x等于 1.674 中“7”已经是有误差的 可疑数,表示结果x时后面一位“ 4”已不必再写上,上述结果正确的表

33、示 应为x= 1.67 0.04cm。也就是说,我们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中,只保留 一位可疑数,其余应全部是确切数。 有效数字的定义为:有效数字是由若干位准确数和一位可疑数构成。 这些数字的总位数称为有效数字。 一个物理量的数值和数学上的数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在数学上 0.2500m = 25.00mm。但在物理测量上0.2500m25.000cm。因为 0.2500 的有效位数是四位,而25.000cm 的有效位数是五位。实际上,这两种不 同的写法表示了两种不同精度的测量结果。所以在实验中记录数据时,有 效数字不能随意增减。 5.2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正确运算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精确表达

34、,由于运算条件不一 样,运算规则也不一样。 1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一般可以依据以下运算规则:参加运算的各数字可以认 为仅最后一位数码是有误差的,其他位的数码是无误差的;无误差的数 码间的四则运算结果仍为无误差数码;有误差的数码参加四则运算结果 有误差的数码,进位和借位认为是无误差数码;最后结果按四舍五入法 仅保留一位有误差数码。 (1)加减法 例 1 5.345+30.2 (数字下面“ _”是指误差所在位的数码) 取:5 .352 .30534.5 例 2 35.48 - 20.3 取:2 .153 .2084.35 (2)乘除法 例 1 4.17810.1 取:2 .421 .10817.4

35、 例 2 48216123 取:23931264821 用以上竖式才能得到计算结果的四则运算,对我们来讲,不现实,为 了提高运算速度,又保证一定精度的误差估计,可把上面加减运算和乘除 运算分别总结为如下运算规则: 1)加减法运算规则 :若干项加减运算时,仍然按正常运算进行;计 算结果的最后一位,应取到与参加加减运算各项中某项最后一位靠前的位 置对齐。 如3115286.931037.105641.3参加运算的各项最后一位最靠前的是 103 的个位,其计算结果的最后一位就保留在个位上。 2)乘除法运算规则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到与参加运算的 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位数相同。 如0 .3

36、7456. 3290.37.2,参加运算的2.7 有效数字是两位,为最少, 计算结果也就取两位。 这一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极少数情况下, 由于借位或进位可能多一位或少一位。如80.11 .189.0就多一位。 2函数运算有效数字取位 函数运算不像四则运算那样简单,而要根据误差传递公式来计算。 例 已知x = 56.7 ,y = lnx,求y。 因x的有误差位是十分位上,所以取x 0.1 ,利用误差传递公式 xxfy)(去估计y的误差位002.0 7.56 1.0 x x y,说明 y 的误差位在千分 位上,故y = lnx = ln56.7 = 4.038。 由上可知函数运算有效数字取

37、位的规则:已知x,计算y= f(x)时, 取x为x的最后一位的数量级, 利用误差传递公式xxfy)(估计y的误 差数码位置,y的计算结果最后一位对应y的那个位置。 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测量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而要通过这些数据来得到可靠的实验结 果或物理规律,则需要学会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本节将介绍在物理实验 中常用的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6.1 列表法 在记录和处理实验测量数据时,经常把数据列成表格,它可以简单而 明确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随时检查测量结果是否正 确合理,及时发现问题,利于计算和分析误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随时查 对。通过

38、列表法可有助于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规律性,得出定量的结论 或经验公式等。列表法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列表时,一般应遵循下列规则 (1)简单明了,便于看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处理数据。 (2)在表格中均应标明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 (3)表格中数据要正确反映出有效数字。 (4)必要时应对某些项目加以说明,并计算出平均值、标准误差和 相对误差。 例 用千分尺测量钢丝直径,列表如下: 次数 初读数 (mm ) 未读数 (mm ) 直径Di (mm ) (mm ) u(D) (mm ) Ur 1 0.002 2.147 2.145 2.145 0.001 0.06% 2 0.004

39、2.148 2.144 3 0.003 2.149 2.146 4 0.001 2.145 2.144 5 0.004 2.149 2.145 6 0.003 2.147 2.144 6.2 作图法 物理实验中所得到的一系列测量数据,也可以用图线直观地表示出 来,作图法就是在坐标纸上描绘出一系列数据间对应关系的图线。可以研 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找出对应的函数关系,求经验公式的常用方法 之一。同时作好一张正确、实用、美观的图是实验技能训练中的一项基本 功,每个同学都应该掌握。 1图示法 物理实验所揭示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解析函数关系来表 示,也可以用坐标纸在某一坐平面内由一条曲线表

40、示,后者称为实验数据 的图形表示法,简称图示法。 图示法的作图规则如下: (1)选取坐标纸 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和函数形式来选取不同坐标 纸,在普物实验中最常用的是直角坐标纸。再根据所测得数据的有效数字 和对测量结果的要求来定坐标纸的大小,原则上是以不损失实验数据的有 效数字和能包括所有实验点作为选择依据,一般图上的最小分格至少应是 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可靠数字。 (2)定坐标和坐标标度 通过以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写出坐标轴所代表的 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为了使图线在坐标纸上的布局合理和充分利用坐标 纸,坐标轴的起点不一定从变量的“0”开始。图线若是直线,尽量使图

41、线比较对称地充满整个图纸,不要使图线偏于一角或一边。为此,应适当 放大(或缩小)纵坐标轴和横坐标轴的比例。在坐标轴上按选定的比例标 出若干等距离的整齐的数值标度,标度的数值的位数应与实验数据有效数 字位数一致。选定比例时,应使最小分格代表“1” 、 “2”或“ 5” ,不要用 “3” 、 “6” “7” 、 “9”表示一个单位。因为这样不仅使标点和读数不方便, 而且也容易出错。 (3)标点 根据测量数据,找到每个实验点在坐标纸上的位置,用铅笔以“” 标出各点坐标,要求与测量数据对应的坐标准确地落在“”的交点上。 一张图上要画几条曲线时,每条曲线可用不同标记如“+” 、 “” 、 “” 等以示区

42、别。 (4)连线 用直尺、曲线板、铅笔将测量点连成直线或光滑曲线,校正曲线要通 过校正点连成折线。因为实验值有一定误差,所以曲线不一定要通过所有 实验点,只要求线的两旁实验点分布均匀且离曲线较近,并在曲线的转折 处多测几个点, 对个别偏离很大的点,要重新审核, 进行分析后决定取舍。 (5)写出图纸名称 要求在图纸的明显位置标明图纸的名称,即图名、作者姓名、日期、 班级等。 2图解法 图解法就是根据实验数据所作好的图线,用解析法找出相应的函数形 式,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并求出其函数的参数,得出具体 的方程式。特别是当图线是直线时,采用此法更为方便。 (1)直线图解法 取点 在直线上任

43、取两点A(x1,y1) ,B(x2,y2) ,其坐标值最好是整数值。 用“”符号表示所取的点,与实验点相区别。一般不要取原实验点。所 取两点在实验范围内应尽量彼此分开一些,以减小误差。 求斜率k 在坐标纸的适当空白的位置,由直线方程y = kx + b,写出斜率的计 算公式: 12 12 xx yy k(6-1) 将两点坐标值代入上式,写出计算结果。 求截距b 如果横坐标的起点为零,其截距b为x = 0 时的y值,其直线的截距 即由图上直接读出。如果起点不为零,可由下式求出截距: 12 2112 xx yxyx b(6-2) 例:已知电阻丝的阻值R与温度t的关系为: 其中R0、a是常数。现有一

44、电阻丝,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如下表所示。请用 作图法作R-t直线,并求R0、R0a的值。 t()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R () 28.05 28.52 29.10 29.56 30.10 30.57 31.00 31.62 解:由上表可知 0.350.150.50 minmax tt() 57.305.2862.31 minmax RR() 即温度t的变化范围为35,而电阻值R的变化范围为3.57 。根 据坐标纸大小的选择原则,既要反映有效数字又能包括所有实验点,选 40 格40 格的图纸。取自变量t为横坐标,起点为10,每一小格为1;

45、因变量R为纵坐标, 起点为 28,每一小格为 0.1 ,描点连线图, 得R-t 直线如图 6-1,所示。 图 6-1 在直线上取两点( 19.0 ,28.40 ) , (43.0 ,30.90 )则: 104. 0 0 .190.43 40.2890.30 0a R(/ ) 4.26 0.190.43 90.300.1940.280.43 0R () 故有tR10.04.26() (2)曲线的改直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形式是复杂的,并非都为 线性,但是可以经过适当变换后成为线性关系,即把曲变成直线,这种方 法叫曲线改直。例如: PV = C,C为常数 由 V CR 1 作 V

46、 R 1 图得直线,斜率即为C。 avattvS, 2 1 0 2 0 为常数。 两边除以 t 得:atv t S 2 1 0 ,作t t S 图为直线,其斜率为a 2 1 ,截距为 0v 。 b axy,其中a,b为常数 两边取对数,得xbaylglglg,以 lg y为横坐标, lg y为纵坐标作 图得一直线,截距为lg a,斜率为b。 3作图法的优点 直观:这是作图法的最大优点之一,可根据曲线形状,很直观很清楚 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与另一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物 理规律。 简便: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由曲线形状探索函数关系,作图法比 其他数据处理方法要简便。 可以发现某些测

47、量错误:若在曲线上个别点偏离特别大,可提醒人们 重新核对。 在图线上,可以直接读出没有进行测量的对应于某x的y值 (内插法)。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从图线的延伸分部读出测量数据范围以外的点(外 推法) 。 但也应看到作图法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受图纸大小的限制,不能严格 建立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同时受到人为主观性进行的描点、连线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误差。 6.3 逐差法 逐差法是对等间距测量的有序数据进行逐项或相等间隔项相减得到 结果的一种方法。它计算简便,并可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及时发现差错, 总结规律,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1逐差法的使用条件 (1)自变量x是等间距离变化的

48、。 ( 2)被测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形式可以写成x的多项式,即 m m m m xay 0 。 2逐差法的应用 以拉伸法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说明如下: 设实验中等间隔地在弹簧下加砝码(如每次加1 克) ,共加 9 次,分 别记下对应的弹簧下端点的位置L0,L1,L2,L9,则可用逐差法进行以 下处理。 (1)验证函数形式是线性关系 把所测的数据逐项相减,即 看L0,L1,L2,L9是否基本相等。而当Li均基本相等时,就验证 了外力与弹簧的伸长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线性的,即 用此法可检查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但注意的是必须要逐项逐差。 (2)求物理量数值 现计算每加 1 克砝码时弹簧的平均伸长量: 从

49、上式可看出,中间的测量值全部低消了,只有始末二次测量值起作用, 与一次加 9 克砝码的测量完全等价。 为了保证多次测量的优点,只要在数据处理方法上作一些组合,仍能 达到多次测量来减小误差的目的。因此一般使用逐差法的规则应用如下方 法: 通常可将等间隔所测量的值分成前后两组的,前一组为L0、L1、L2、 L3、L4,后一组为L5、L6、L7、L8、L9,将前后两组的对应项相减为 再取平均值 由此可见,与上面一般求平均值方法不同,这时每个数据都用上了。但应 注意,这里的L是增加5 克砝码时弹簧的平均伸长量。故对应项逐差可 以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和减小的效果。 6.4 最小二乘法 由一组实验数据找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