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4387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0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机电管线综合图实施细则 1 设计依据 机电综合图应参照以下内容进行综合: 1.1 建筑、结构、装修、机电各专业施工图纸以及相关的技术变更 1.2 相关设计、施工规范,行业标准以及标准图集 2 机电管线综合要求 2.1 综合排布目的: 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减少由于管线冲突造成的二次施工。 2.2 综合排布内容: (1)综合协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或吊顶内各专业的路由,确保在有效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各专业 的管线,以保证吊顶的高度,同时保证机电各专业的有序施工。 (2)综合排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内机电各专业管线,协调机电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 弥补原设

2、计不足,减少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3)综合协调竖向管井的管线布置,使管线的安装工作顺利地完成,并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空间完成 各种管线的检修和更换工作。 第 2 页 3 机电综合图工作流程 未通过 通 过 图纸、技术资料收集 图纸会审 问题提出设计院 专业图纸处理 运用 BIM 技术绘图进行管线碰撞 综合协调图 - 平面综合协调图 -剖面 综合协调图完成 各专业会签 图纸送审 图纸下发、存档 图纸修改 第 3 页 4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4.1 总体原则: 风管布置在上方(当有重力排水时, 通风必须让重力排水管道),电管、桥架和水管在同一高度 时候,水平分开布置;在同一垂直方向时,电管、桥架在上,

3、水管在下进行布置。综合协调,利用 可用的空间。 4.2 避让原则: 有压管让无压管,水管让风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施工时:先安装 大管,后安装小管;先施工无压管,后施工有压管;先施工上层电管、桥架,后安装下层水管。 4.3 管道间距 考虑到水管外壁, 空调水管、 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电气桥架、 水管,外壁距墙的距离, 最小有 100mm 的距离, 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 ,沿结构墙需90 度拐弯风管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施 工规范要求(见附表)。 4.4 考虑机

4、电末端空间 整个管线的布置过程中考虑到以后灯具、烟感探头、喷洒头等的安装,电气桥架安装后放线的操作空 间及以后的维修空间,电缆布置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5 倍。 4.5 垂直面排列管道: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 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性介质管道在下 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 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 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 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 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上述为管线布置基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管间距离以便于安装、检修 为原则。 第 4 页 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布局 机电管线综合布局(一 ) 第 5 页 综

5、合布局 ( 二) 第 6 页 综合布局 (三 ) 第 7 页 综合布局 ( 四) 附表 - 管线排布距离 附表(一) : 阀门并列时管道的中心距(mm ) (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给水排水 -2009)B4-2 DN 25 40 50 80 100 150 200 250 25 250 40 270 280 50 280 290 300 80 300 320 330 350 100 320 330 340 360 375 150 350 370 380 400 410 450 200 400 420 430 450 460 500 550 250 430 440 450 480 4

6、90 530 580 600 第 8 页 附表(二) : 管道中心距和管中心至墙面距离(mm )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009)B4-1 管 径 25 32 40 50 70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管中心至 墙面 (建筑完 成面) ( 1)非保温管道与非保温管道 25 135 110 32 165 165 120 40 165 175 175 130 50 180 180 190 190 130 70 195 195 205 205 215 140 80 210 210 210 220 230 240 150 100 220 220 23

7、0 230 240 250 260 160 125 235 245 245 255 255 265 275 295 180 150 255 255 265 265 275 285 295 305 325 190 200 270 27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60 220 250 305 305 315 315 325 335 345 355 375 395 425 250 300 340 340 360 360 360 370 380 390 400 430 460 480 280 第 9 页 附表(三) : 保温管道与非保温管道 保温 层厚 度 管 径25

8、 32 40 50 70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管中心至墙面 (建筑完成面) (2)保温管道与非保温管道 35 50 25 170 185 145 160 35 55 32 200 220 200 220 155 175 35 55 40 200 220 210 230 210 230 165 185 35 60 50 215 240 215 240 225 250 225 250 165 190 35 65 70 230 260 230 260 240 270 240 270 250 280 175 205 35 70 80 245 280 245 280 2

9、45 280 255 290 265 300 275 310 185 220 40 75 100 260 295 260 295 270 305 270 305 280 315 290 325 300 335 200 235 45 80 125 280 315 290 325 290 325 300 335 300 335 310 345 320 355 340 375 225 260 45 85 150 300 340 300 340 310 350 310 350 320 360 330 370 340 380 350 390 370 410 235 275 50 90 200 320 3

10、60 320 360 320 360 330 370 340 380 350 390 360 400 370 410 380 420 410 450 270 310 55 100 250 360 405 360 405 370 415 370 415 380 425 390 435 400 445 410 455 430 475 450 495 480 525 305 350 60 105 300 400 445 400 445 420 465 420 465 420 465 430 475 440 485 450 495 460 505 490 535 520 565 540 585 340

11、 385 (3)保温管道与保温管道 35 50 25 205 225 145 160 35 55 32 235 275 235 275 155 175 35 55 40 235 275 245 285 245 285 165 185 35 60 50 250 300 250 300 260 310 260 310 165 190 35 65 70 265 325 265 325 275 335 275 335 285 345 175 205 35 70 80 280 350 280 350 280 350 290 360 300 370 310 380 185 220 第 10 页 40 75

12、 100 300 370 300 370 310 380 310 380 320 390 330 400 340 410 200 235 45 80 125 325 395 335 405 335 405 345 415 345 415 355 425 365 435 385 455 225 260 45 85 150 345 425 345 425 355 435 355 435 365 445 375 455 385 465 395 475 415 495 235 275 50 90 200 370 450 370 450 370 450 380 460 390 470 400 480 4

13、10 490 420 500 430 510 460 540 270 310 55 100 250 415 505 415 505 425 515 425 515 435 525 445 535 455 545 465 555 485 575 505 595 535 635 305 350 60 105 300 460 550 460 550 480 570 480 570 480 580 490 580 500 590 510 600 520 610 550 640 580 670 600 690 340 385 注:l 保温材料为泡沫混凝土。 2 表内上面数字适用于管道中介质温度小于10

14、0 ; 下面数字适用于10 0 2 0 0 。 3 管道安装方式:室内或通行及半通行地沟内架空安装。 附表(四) : 给水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 名称最小净距( mm ) 引入管 1.在平面上虞排水管道不小于1000 2.与排水管水平交叉时,不小于150 水平干管 1 与排水管道的水平净距一般不小于500 2 与其他管道的净距不小于100 3 与墙、地沟壁的净距不小于80100 4 与梁、柱、设备的净距不小于50 5 与排水管的交叉垂直净距不小于100 立管 不同管径的距离要求如下: 1.当 DN 32,至墙的净距不小于25 2.当 DN32DN50 ,至墙的净距不小于35 3.当

15、DN70DN100 ,至墙的净距不小于50 4.当 DN125DN150 ,至墙的净距不小于60 支管与墙面净距一般为2025 附表(五):空调水管最小间距参考表 公称直径无缝管外径保温层厚度最小中心距 非保温管 中心距 备注 DN50 (含以下)57 25 200 200 第 11 页 DN70 76 32 250 200 DN80 89 32 250 200 DN100 108 32 300 250 DN125 133 32 300 250 DN150 159 32 350 300 DN200 219 32 400 350 DN250 273 32 450 400 DN300 325 40

16、 500 450 DN350 377 40 550 500 DN400 426 40 600 550 DN450 480 40 700 600 DN500 530 50 750 700 DN600 630 50 850 750 DN700 730 50 950 850 DN850 880 50 1100 DN1000 1030 50 1250 DN1200 1230 50 1450 附表(六):电缆与管道相互允许距离 电缆与管道之间走向电力电缆控制和信号电缆 热力管道 平行1000 500 交叉500 250 其它管道平行150 100 附表(七)动力管道最小间距参考表 公称 直径 无缝管外径

17、 壁厚 保温层厚度 最 小 中 心距 备注 DN15 183.0 50 250 DN20 253.0 50 250 DN25 323.5 50 250 第 12 页 DN32 383.5 50 250 DN40 453.5 50 250 DN50 573.5 50 250 DN70 764.0 50 300 DN80 894.0 60 300 DN100 1084.0 60 350 DN125 1334.5 60 350 DN150 1594.5 60 400 DN200 2196.0 60 450 DN250 2738.0 60 500 涉及机电管线排布部分规范 给排水专业: 建筑给水排水设

18、计规范 GB 50015-2003 给水 : 第 13 页 条文编号内容 3.5.2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应沿区内道路平行于建筑物敷设,宜敷设在人行道、慢车 道或草地下;管道外壁距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1m ,且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与其它地下管线及乔木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目录A 的规定。 3.5.3室外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车辆荷载、管道材质及管道交叉等 因素确定。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m,行车道下的管线覆土深度不 宜小于 0.7m。 3.5.5敷设在室外综合管廊(沟)内的给水管道,宜在热水、热力管道下方,冷冻管

19、和排水 管的上方。给水管道和各种管道之间的净距,应满足安装操作的需要,且不宜小于0.3m。 室内冷、热水管上、下平行敷设时,冷水管应在热水管下方;垂直平行敷设时,冷水 管应在热水管右侧。 生活给水管道不宜与输送易燃、可燃活有害的气体的管道同管廊(沟)敷设。 3.5.7室内给水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房、电梯机房、通信机房、大中型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中心、音像库房等预氺会损坏设备和引发事故的房间,并应避免在生产设备上方通过。 室内给水管道的布置,不得妨碍生产操作、交通运输和建筑物的使用。 3.5.8室内给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预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3.5.9埋地敷设的给水管道应避免

20、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管道不得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穿越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5.10给水管道不得敷设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内、排水沟内。给水管道不得穿越橱窗、壁 柜。给水管道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0.5m。 3.5.11给水管道不得穿越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如必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 剪切变形的装置。 3.5.12塑料给水管道在室内时宜暗设。明设时立管宜布置在不宜受撞击处,如不能避免时, 应在管外加保护措施。 3.5.13塑料给水管道不得布置在灶台上边缘;明设的塑料给水立管距灶台边缘不得小于0.4m, 距燃气热水器边缘不宜小于

21、0.2m。达不到此要求时应有保护措施。 塑料给水管道不得与水加热器或热水炉直接连接,应有不小于0.4m 的金属管道过度。 3.5.15建筑物内埋地敷设的生活给水管道与排水管道之间的最小净距,平行埋设时不应小于 第 14 页 排水 : 条文编号内容 4.3.2 居住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程度、地基承载力 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应复合下列要求: 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m。 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 0.3m。 4.3.3 建筑物内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自卫生器具至排水

22、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 2 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 3 架空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内,以及食品和贵重 商品仓库、通风小室、变配电间和电梯机房内。 4 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 5 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6 排水立管不得穿越卧室、病房等对卫生、安静有较高要求的房间,并不宜靠近与卧 室相邻的内墙。 0.5m;交叉埋设时不应小于0.15m,且给水管应在排水管上面。 3.5.18给水管暗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得直接敷设在建筑物结构层内; 2 干管和立管应敷设在吊顶、管井、管窟内

23、,支管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内或沿 墙敷设在管槽内; 3 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的外径不宜大于25mm ; 4 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管管材宜采用塑料、金属与塑料复合管材或耐腐蚀的 金属管材; 5 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管材,如采用卡套式或卡环式接口连接的管材,宜采用分 水器向各卫生器具配水,中途不得有连接配件,两端接口应明露。地面宜有管道位置的临 时标识。 3.5.20给水管道应避免穿越人防地下室,必须穿越时应按人防工程要求设置防爆阀门。 3.5.21需要泄空的给水管道,其横管宜设有0.002-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第 15 页 7 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 8

24、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宜受机械撞击处,如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 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如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 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 10 排水管道外表面如可能结露,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 4.3.4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引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 室内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预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3.6 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备餐的上方。当受条件限制 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3.7 排水管道宜地下埋设或在地面上、楼板下

25、明设, 如建筑有要求时,可在管槽、 管道井、 管窟、管沟或吊顶内暗设,但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在气温较高、全年不结冻的地区,可沿 建筑物外墙敷设。 4.3.8 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 4.3.12 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排水立管仅设置伸顶通气管时,最低排水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距排水立管管低垂直 距离不得小于表4.3.12的规定。 表 4.3.12最低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至立管管底的垂直距离 立管连接卫生器具的层数垂直距离 4 0.45 5-6 0.75 7-12 1.2 13-19 3.0 20 6.0 注:当与排出管连接的立管底部放大一号管径

26、或横干管比与之连接的立管大一号管径时, 可将表中垂直距离缩小一档。 2 排水支管连接在排水管或排水横干管上时,连接点距立管底部下游水平距离不宜小 于 3.0m,且不得小于1.5m。 3 横支管接入横干管竖直转向管段时,连接点应距转向处以下不得小于0.6m。 第 16 页 4 当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的连接不能满足本条1、 2 款的要求时,排水支管 应单独排至室外检查井或采取有效的防反压措施。 4.3.13 下列构筑物和设备的排水管不得与污废水管道系统直接连接,应采取间接排水方式: 1 生活饮用水贮水箱(池)的泄水管和溢流管; 2 开水器、热水器排水; 3 医疗灭菌消毒设备的排水; 4 蒸发

27、式冷却器、空调设备冷凝水的排水; 5 贮存食品或饮料的冷藏库房的地面排水和冷风机溶霜水盘的排水。 4.3.14 设备间接排水宜排入临近的洗脸盆、地漏。如不可能时,可设置排水明沟、排水漏斗 或容器。间接排水口最小空气间隙,宜按表4.3.14 确定。 表 4.3.14 间接排水口最小空气间隙 间接排水管管径(mm )排水口最小空气间隙(mm ) 25 50 32-50 100 50 150 注:饮料用贮水箱的间接排水口最小空气间隙,不得小于150mm 。 4.3.18室外排水管道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排水管与排水管连接,应用检查井连接。 2 室外排水管,除有水流跌落差以外,宜管顶平接。 3

28、排出管管顶标高不得低于室外接户管管顶标高。 4 连接处的水流偏转角不得大于90。当跌落差大于0.3m 时,可不受角度限制。 4.4.8居住小区生活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宜按表4.4.8确 定。 表 4.4.8 居住小区室外生活排水管道最小管径、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别管材最小管径( mm )最小设计坡度最大设计充满 度 接户管 埋地塑料管160 0.005 0.5 混凝土管150 0.007 支管埋地塑料管160 0.005 第 17 页 混凝土管200 0.004 0.55 干管 埋地塑料管200 0.004 混凝土管300 0.003 注:接户管管径不得

29、小于建筑物排出管管径。 4.4.9建筑物内生活排水铸铁管道的最小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宜按表4.4.9确定。 表 4.4.9 建筑物内生活排水铸铁管道的最小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 mm )通用坡度最小坡度最大设计充满度 50 0.035 0.025 0.5 75 0.025 0.015 100 0.020 0.012 125 0.015 0.010 150 0.010 0.007 0.6 200 0.008 0.005 4.4.10建筑排水塑料管排水横支管的标准坡度应为0.026 。排水横干管的坡度可按表4.4.10 调整。 表 4.4.10 建筑物排水塑料管排水横干管的最小坡度和最大设

30、计充满度 外径( mm )最小坡度最大设计充满度 110 0.004 0.5 125 0.0035 0.5 160 0.003 0.6 200 0.003 0.6 4.6.9通气管和排水管的连接,应遵守下列规定: 2 器具通气管、环形通气管应在卫生器具上边缘以上不少于0.15m 处按不小于0.01 的 上升坡度与通气立管连接。 雨水: 条文编号内容 4.9.18天沟坡度不宜小于0.003. 4.9.20重力流屋面雨水排水管系的悬吊管应按非满流设计,其充满度不宜大于0.8 ,管内流速 第 18 页 不宜小于0.75m/s 。 4.9.21重力流屋面雨水排水管系的埋地管可按满流排水设计,管内流速不

31、宜小于0.75m/s 。 热水及饮水供应: 条文编号内容 5.6.12 热水横管的敷设坡度不宜小于0.003. 附录 A 居住小区地下管线(构筑物)间最小净距 表 A 居住小区地下管线(构筑物)间最小净距 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 水平垂直水平垂直水平垂直 给水管0.5-1.0 0.1-0.15 0.8-1.5 0.1-0.15 0.8-1.5 0.1-0.15 污水管0.8-1.5 0.1-0.15 0.8-1.5 0.1-0.15 0.8-1.5 0.1-0.15 雨水管0.8-1.5 0.1-0.15 0.8-1.5 0.1-0.15 0.8-1.5 0.1-0.15 低压煤气管0.5-1.0

32、 0.1-0.15 1.0 0.1-0.15 1.0 0.1-0.15 直埋式热水 管 1.0 0.1-0.15 1.0 0.1-0.15 1.0 0.1-0.15 热力管沟0.5-1.0 1.0 1.0 乔木中心1.0 1.5 1.5 电力电缆1.0 直埋 0.5 穿管 0.25 1.0 直埋 0.5 穿管 0.25 1.0 直埋 0.5 穿管 0.25 通信电缆1.0 直埋 0.5 穿管 0.15 1.0 直埋 0.5 穿管 0.15 1.0 直埋 0.5 穿管 0.15 通信及照明 电缆 0.5 1.0 1.0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 条文编号内容 7.1.2

33、直立型、下垂型喷头的布置,包括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 接,应根据系统的喷水强度、喷头的流量系数和工作压力确定,并不应大于表7.1.2的规 定,且不宜小于2.4m。 第 19 页 表 7.1.2 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 喷水强度 (L/min m 2) 正 方 形布 置的 边长( m ) 矩 形 或平 行四 边 形 布置 的长 边边长( m ) 一只喷头的最 大保护面积(m 2) 喷 头 与端 墙的 最大距离( m ) 4 4.4 4.5 20.0 2.2 6 3.6 4.0 12.5 1.8 8 3.4 3.6 11.5 1.7 12 3 3.6

34、9.0 1.5 注:1 仅在走道设置单排喷头的闭式系统,其喷头间距应按走道地面不留漏喷空白点确 定。 2 喷水强度大于8L/min m 2时,宜采用流量系数K80 的喷头。 3 货架内置喷头的间距均不应小于2m ,并不应大于3m 。 8.0.11水平安装的管道宜有坡度,并应坡向泄水阀。冲水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2,准工作状 态不冲水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12005 条文编号内容 5.1.7管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管道的中心线与梁、柱、楼板等的 最小距离应符合表5.1.7的规定。 表 5.1.7 管道的中心线与梁、柱、楼板的最小距离

35、 公称直径( mm )25 32 40 50 70 80 100 125 150 200 距离( mm )40 40 50 60 70 80 100 125 150 200 5.1.10管道横向安装宜设0.002-0.005的坡度,且应坡向排水管,当局部区域难以利用排水管 将水排净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当喷头数量小于或等于5 只时,可在管道低凹处加设 堵头;当喷头数量大于5 只时,宜装设带阀门的排水管。 5.3.1报警阀组的安装应在供水管网试压冲洗合格后进行。安装时应先安装水源控制阀、报 警阀,然后进行报警阀辅助管道的连接。水源控制阀、报警阀与配水干管的连接,应使水流 方向一致。报警阀组安

36、装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报警阀组应安装在便于 操作的明显位置,距室内地面高度宜为1.2m;两侧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0.5m;正面与墙的距 离不应小于1.2m;报警阀组突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m。安装报警阀组的室内地面应 第 20 页 有排水设施。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92 年 12 月第一版) 条文编号内容 1.4.1给水管道布置和敷设: 5 给水引入管应有不小于0.003 的坡度坡向室外给水管网或坡向阀门井、水表井, 以便检 修时排放存水。 (第二大条) 1.7.2水泵装置 : 6 吸上式水泵的吸水管应有向水泵不断上升且大于0.005 的坡度,如吸水管水平管段变径 时

37、,偏心异径管的安装要求管顶平,以免存气。 出水管可能滞留空气的管段上方应设排气阀. 暖通专业: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 ) 条文编号内容 5.3.9柔性短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柔性短管的长度,一般宜为150300mm ,其连接处应严密、牢固可靠。 6.2.5 防火阀、排烟阀(口)的安装方向、位置应正确。防火分区隔墙两侧的防火阀,距墙表 面不应大于200mm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 条文编号内容 4.8.18采暖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对于热水管道、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和凝结水管, 坡度宜采用0.003 ,不得小于0.

38、002 ;立管与散热器连接的支管,坡度不得小于0.01 ;对于 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坡度不得小于0.005 。 5.2.6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2m; 冬季自然通风用的 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5.3.4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应低于排风口; 第 21 页 3.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低坪不宜小于2m ,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 4.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5.8.1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 的矩形截面

39、,其最大 长、短边之比不应超过10。 5.8.15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排水管道等,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 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液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机外室。 5.8.20当排除含有氢气或其他比空气密度小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时,局部排风系统的风管,应沿 气体流动方向具有上倾的坡度,其值不小于0.005 。 5.8.21当风管内可能产生沉积物、凝结水或其它液体时,风管应设置不小于0.005 的坡度,并在 风管的最低点和通风机的底部设排水装置。 6.4.18空气处理设备冷凝水管道,应按下列规定设置: 1. 当空气调节设备的冷凝水盘位于机组的正压段时,冷凝水盘的出水口宜设

40、置水封;位 于负压段时,应设置水封,水封高度应大于冷凝水盘处正压或负压值。 2. 冷凝水盘的泄水支管沿水流方向坡度不宜小于0.01 ,冷凝水水平干管不宜过长,其坡 度不应小于0.003 ,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 3. 冷凝水水平干管始端应设置扫除口。 4. 冷凝水管道宜采用排水塑料管或热镀锌钢管,管道应采取防凝露措施。 5. 冷凝水排入污水系统时,应有空气隔断措施,冷凝水管不得与室内密闭雨水系统直接 连接。 6. 冷凝水管管径应按冷凝水的流量和管道坡度确定。 7.8.3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机组于墙之间的净距不小于1m ,与配电柜的距离不小于1.5m; 2. 机组与机组或其它设

41、备之间的净距不小于1.2m; 3. 留有不小于蒸发器、冷凝器或低温发生器长度的维修距离; 4. 机组与其上方管道、烟道或桥架的净距不小于1m; 5. 机房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m.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页码内容 第 22 页 P333烟囱和烟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砖砌或钢筋混凝土制烟囱的位置,一般宜布置在锅炉房的后面,在不影响锅炉房建筑 基础和引风机、除尘器布置的条件应尽量靠近锅炉房。 高层建筑采用贴墙砖砌烟囱时,水平烟道长度,一般不宜大于30m.。 2. 钢板制烟囱应装有可靠的牵引拉绳,拉绳位置要均布,烟囱高度高于20m时,应装设 双重牵引拉绳。 P347风烟道的设计; 烟道

42、宜采用地上布置,水平烟道顺气流方向宜有i=0.03的向上坡度。 烟道的适当位置 应设置清扫孔,其尺寸不应小于400(宽) 500(高) mm 。 P1075制冷机房设备布置的间距见表: 设备布置的间距 项目间距( m ) 主要通道和操作通道宽度1.5 制冷机突出部分与配电盘之间1.5 制冷机突出部分相互间的距离1.0 制冷机与墙面之间的距离0.8 非主要通道0.8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侧面突出部分之间1.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侧与墙面1.2 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通风与空调工程(91SB6-1 2005 ) 页码内容 P83矩形阀系列尺寸: 宽度A 高 度120 160 200 250 3

43、20 400 500 630 800 1000 1250 1600 2000 120 160 200 第 23 页 B 250 320 400 500 630 800 1000 1250 长度一般为320mm P83圆形阀尺寸系列表: 直径长度直径长度 D L D L 100 200 360 360 120 200 400 400 140 200 450 450 160 200 500 500 180 200 560 560 200 200 630 630 220 200 700 700 250 250 800 800 280 280 900 900 320 320 1000 1000 安装要

44、点 : 1)阀门的操作机构一侧应有不小于200mm 的净空间以利于检修. 2)对远距离控制的开启装置, 控制缆绳长度一般不超过6m,弯曲不超过3 处 . 3)阀应单独吊装, 以防止发生火灾时管道变形以影响其性能. 4)防火阀的熔断片安装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一侧. 电气专业: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 第 24 页 条文编号内容 9.11.4电缆桥架 ( 梯架、托盘) 水平敷设时的距地高度一般不宜低于2.50m,垂直敷设时距地 1.80m 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但敷设在电气专用房间( 如配电室、 电气竖井、 技术层等 ) 内时除外。 9.11.6电缆桥架多层敷设时,其层间距离

45、一般为:控制电缆间不应小于0.20m;电力电缆间不 应小于 0.30m;弱电电缆与电力电缆间不应小于0.50m,如有屏蔽盖板可减少到0.30m;桥架 上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0.30m。 9.11.7几组电缆桥架在同一高度平行敷设时,各相邻电缆桥架间应考虑维护、检修距离。 9.11.9下列不同电压、不同用途的电缆,不宜敷设在同一层桥架上: (1)1kV 以上和 1kV 以下的电缆。 (2) 同一路径向一级负荷供电的双路电源电缆。 (3) 应急照明和其他照明的电缆。 (4) 强电和弱电电缆。 如受条件限制需安装在同一层桥架上时,应用隔板隔开。 9.11.10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

46、其最小净距应符合表9.11.10的规定。 9.11.11电缆桥架不宜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的下方,否则 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 9.12.2封闭式母线水平敷设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20m。垂直敷设时,距地面1.80m 以 下部分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措施。但敷设在电气专用房间内( 如配室、电机室、电气竖井、技 术层等 ) 时除外。 9.12.3封闭式母线水平敷设的支持点间距不宜大于2m 。垂直敷设时,应在通过楼板处采用专用 附件支承。 垂直敷设的封闭式母线,当进线盒及末端悬空时,应采用支架固定。 9.12.5当封闭式母线直线敷设长度超过制造厂给定的数值时,宜设置

47、伸缩节。在封闭式母线水 第 25 页 平跨越建筑物的伸缩缝或沉降缝处,也宜采取适当措施。 9.13.4竖井大小除满足布线间隔及端子箱、配电箱布置所必须尺寸外,并宜在箱体前留有不小 于 0.80m 的操作、维护距离。 9.13.6竖井内高压、低压和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相互之间应保持0.30m 及以上距离或采取隔 离措施,并且高压线路应设有明显标志。强电和弱电线路,有条件时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竖井 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强电与弱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竖井两侧或采取隔离措施以防 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条文编号内容 11.0.2 综合布线电

48、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 持必要的间距。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11.0.2-1的规定。 表 11.0.2-1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 类别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最小净距 (mm) 380V电力电缆 2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13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7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0 380V 电力电缆2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3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5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80 380V电力电缆 5kVA与缆线平行敷设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30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

49、钢管中150 注: 1 当 380V 电力电缆 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 小间距可以是10mm 。 2 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用。 3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 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第 26 页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11.0.2-2 的规定。 表 11.0.2-2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其他管线 最小平行净距(mm) 最小交叉净距(mm) 电缆、光缆或管线电缆、光缆或管线 避雷引下线1000 300 保护地线50 20 给水管150 20 压缩空气管150 20 热力管 ( 不包封 ) 500 500 热力管 ( 包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