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77338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9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df(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教学要求: 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在反复诵读中, 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 会。 教学时间: 15 课时 三峡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 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 2 课时 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 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 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那么,

2、 三 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 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 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 点? 板书设计: 奇险 三峡夏湍急 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 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优美意境。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 及写作背

3、景。 知人论世, 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 感情。 教学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 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3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 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 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 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 答 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 赏。 二

4、、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川/ 之美,古来 / 共谈,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晓雾 / 将歇,猿 鸟/ 乱鸣;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 以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 整体感知文意。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 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

5、林翠竹”,最后分“晓” 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 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的意境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 余同学补充、评价。 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 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 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 林木,翠绿的竹丛,

6、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 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 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 深入领会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

7、言的基础上点拨: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 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 欲界之仙都” ,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 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 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 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一、导语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

8、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 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 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指导学生朗读 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 音、节奏。 读准字音:相与藻荇 读出节奏: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 庭下 / 如积水空明 水中 / 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9、文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点睛之笔 教学反思: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 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 情。 观潮 教学目标 读准难生字字音, 掌握“方”、 “城”、 “倏尔” 、 “文”、 “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方法。 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给我们以壮美的审美享受,从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习钱江“弄潮儿”敢于与自然搏斗的人生态度和勇敢

10、 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 前人称为 “ 壮观天下无 “ 的“ 钱江涌潮 “ 。 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南 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掌握正确的读音

11、, 听清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读准字音: 雷霆 杨诚斋艨艟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善泅僦赁罗 绮鲸波 辨明词义: 既望 方其远出海门 则玉城雪岭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四、目标完成过程 请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 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五、分组讨论。 组讨论以下问题。 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1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 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第二组讨论以下问题。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 里?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烟消彼静 “ 的静景上, 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第三组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 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第四组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 上表演有何联系?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 壮观天下 无“ 。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 点。 二

13、、分组讨论。 指名朗读段。 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总领全文, 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 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 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 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 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 用简单的 “ 如银线 “ 玉城雪岭 “ 如雷霆 “ 吞天沃日 “ 几句,把 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 地表现了出来。 指名朗读第二段 讨论

14、以下问题。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 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 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 撤退迅速。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烟消彼静 “ 的静景上, 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 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 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 “ 披发文身 “ 、“ 手持大旗 “ 、“ 争先鼓勇 “ ,写出了 壮士形象; “ 溯迎而上 “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 出了勇士的绝

15、技。 第四段。 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 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 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 水上表演之精彩。 赏析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 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 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 的好处。 学生讨论,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 “潮”上,立足点在“观” 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 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 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 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三、课堂练兵 阅读

16、分析。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看看与本文的描写有什么 异同。再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图 -雄伟壮观 演习图 -场面宏伟正面描写与侧面 弄潮图 -身怀绝技烘托相结合 观潮图 -盛况空前 教学反思: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 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 高和培养。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6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7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

17、抒情 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 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 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 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 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定毳衣雾凇沆砀一芥 学生读

18、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 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 客此 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 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 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 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9、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 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 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 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 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 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 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

20、,长与短、点与线、 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 俗的情味。 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 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 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 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 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 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 法。 “一个凸颧骨, 薄嘴唇, 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

21、 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第二课时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 作特色 学生齐背课文。 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 抒情的关系的?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 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 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 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 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

22、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 “舟 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 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 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 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 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 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

23、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 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 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 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 湖雪景, 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 写景、叙事、 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 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 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 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 批判地对待。 附:板书设计 时间

24、: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教学反思: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 作者游湖的雅趣。但有少数学生对白描手法还是一知半解。 0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 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4 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陶渊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 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

25、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走进 陶渊明, 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 字元亮, 称靖节先生, 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 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 退,这一年他41 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 节先生” .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 年,陶渊明 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 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 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 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

26、境界。从此以后,田园 诗不断得到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 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解题 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 目传情。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 字? 明确:“归” 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 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 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官场。 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

27、治者同流合 污。 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 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 种下了豆子, 但草儿盛, 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 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 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 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 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划分节奏:种豆/ 南山 / 下,草盛 / 豆苗 / 稀。晨兴 / 理/ 荒 秽,带

28、月 / 荷锄 / 归。道狭 / 草木 / 长,夕露 / 沾/ 我衣。衣沾 / 不/ 足惜,但使 / 愿/ 无违。 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 是第三首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沾:沾湿。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 / 南山 / 下,草盛 / 豆苗 / 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 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 理/ 荒秽,带月 / 荷锄 / 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 / 草木 / 长,夕露 / 沾/ 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 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

29、 不/ 足惜,但使 / 愿/ 无违。沾 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 农民的认识? 明确: 辛苦: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 坦然恬淡的心情:“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 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 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 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 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 成为文学史

30、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 平,公正的新社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 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 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 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 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 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 问题: 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

31、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 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 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 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 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 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 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 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

32、无边的背景之 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 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 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 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 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 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 固山下, 你还记得吗 ?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 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 注

33、意字音、 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 说说渡荆门送别 一诗的主要内容。 b 抒 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 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 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 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 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 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 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 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 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 形象描述了船出三

34、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 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 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 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 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 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 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 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 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 己的故乡的

35、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 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 出自己思乡情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陈与义 导入新课: 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 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 二首。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夕阳迟夕阳缓 慢地下沉。迟,缓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 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 瓜分。徙倚徘徊。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春 天北宋灭亡 , 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 靠着。危,指高处。 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 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

36、诗人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 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 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 岁那年, 即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 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 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 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 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 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 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 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首,也是 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 写岳阳楼的地理

37、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 景, 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 , 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 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 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 墨重彩的一笔, 看似平常, 实则细腻。 “帘旌” 为近景,“夕 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 及远地扫描, 逐渐放开, 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 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 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 抒情

38、。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 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 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 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 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 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 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 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 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 事,收到了双重

39、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 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 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 中消解。“三年多难” , 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 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 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 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 到了不惑之年, 所以言“白头”; 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 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 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0、主题解读:诗人通过随逃亡难民,南奔襄汉,颠沛流离 的经历和登楼凭栏吊古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历经风霜的憔悴 之绪,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叙写出使经历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刻画塞外风光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首联:远渡的地点首联: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引起诗 人丰富的遐想 此行的目的颌联:思索、徘徊,融情入景,借景抒怀 颌联:写景颈联: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颈联:写景尾联: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尾联:抒情 教学反思: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 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

41、了学 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整堂课的学习都在我的教案设 计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讨的空间,应该让学生在 理解了本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时间,进行探讨,提出学 生自己对本诗的见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课堂时间的 把握不够到位。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活动目的: 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时 活动准备: 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 定主题:以课文提供的“中秋节”“三峡”“电脑”三 个专题为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设计提纲。 教学方法:以自

42、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活动步骤: 一、走进中秋遥望明月共此时 中秋传说欢度佳节同相知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 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 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 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 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 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 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43、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 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 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 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 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 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 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 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 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 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 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 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

44、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 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 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 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 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 又思念妻子, 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 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 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 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 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 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 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

45、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 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 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 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 把他贬谪到月宫, 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起源今夜月明人尽望 说法一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动。中秋的由来,据说 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 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 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 渐传到民间。 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46、。 说法二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八月十 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 有关。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 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 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 的中秋节佳节。牛渚,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续汉书?郡 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 于南京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 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 诗,大为赞赏, 于是邀请过船, 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 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 对才能的尊重

47、,他们这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 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 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 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泳 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 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 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 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八月十五,时届三 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 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 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走进三峡 我眼中的三峡我的眼里只要您

48、三峡,是长江三峡的简称,是长江自重庆奉节至湖北省 宜昌市长约208 公里的江段上所穿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 峡三大峡谷的总称。她是万里长江的黄金河段,是世界著名 的峡谷和观光旅游胜地。三峡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以三峡而 骄傲。长江,中华之魂魄;三峡,长江之精灵。 三、走进电脑 了解电脑世界真奇妙 台计算机的诞生。1964 年,在美国陆军部的主持下,美 国宾悉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和莫奇里成功地设计了世界上 台电子计算机, 简称为 ENIAc,它占地 170 平方米,重 28 吨, 耗电 150,使用了 18800 个电子管, 5000 个继电器,运算速 度为 5000 次/ 秒。 电脑的发展历史。代计

49、算机:从台电子计算机ENIAc 问 世到 50 年代末。特征:采用电子管为主要逻辑元件;使用 机器语言编制程序。 第二代计算机: 从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 特征: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开始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第 三代计算机: 6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初期。特征:用中、小 规模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采用多道程序及并行处 理等技术。第四代计算机:从1972 年到今天。特征:大规 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行处理技术、 多机系统、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网络等;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操作 系统、高级语言等。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元器 件的发展趋势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运用电脑不用不知道 电脑操作最忌讳的十个小动作大力敲击回车键;在 键盘上面吃零食,喝饮料;光碟总是放在光驱里;关了机又 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