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
2、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四五”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能级逐步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呈现出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对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8%,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8.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截至2025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00家
3、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20%,占全省的15%以上。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5年的63%,研发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1.6%提高到2025年的2.31%,与国家研发投入强度差距逐年缩小;全社会研发投入236.7亿元,其中39家企业超1亿元、4家企业超1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5年439家发展到2025年2918家,增长5.6倍,引进新华三、海康威视、中国电子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累计建设各级各类研发机构3680个,其中国家级56个、省级1327个;获批组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累计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3个。全国第7家
4、超算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并通过验收,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重大创新服务平台落地建设,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二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各类科技孵化载体达到255家,在孵企业团队超过1.2万家,入孵企业4000余家,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8家,初步形成“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链群发展效应凸显。形成一批百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其中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并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截至2025年底,全市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3392亿元、占全省70%以上,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的七分之
5、一,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531亿元,占全省80%以上;拥有宇通、上汽、日产等新能源汽车企业20余家,其中,宇通新能源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27%,居行业第一;盾构、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中铁装备主要产品产能、产量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八年保持国内第一,2017年以来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形成安图生物、太龙药业等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制定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业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制造业之间深度融合。2025
6、年,全市建成5G基站L8万个,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企业438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达到27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达到26家,“上云企业”达到3.2万家,选树宇通客车、日产、新天科技等6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制造业绿色化融合化加快推进,培育了国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宇通客车、郑煤机、嘉晨电器等7家企业以及经开区入选省第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单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城市大脑”激活智慧治理,“郑好办”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晋级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
7、00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全市财政科技资金从2015年的1.9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9.7亿元,享受研发费用补助的企业增加近4倍。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试点,有效降低科技型企业用地成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瓶颈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是:在集群规模方面,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外,生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仍然偏小、竞争力不强;在创新支撑方面,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投入不够,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0.0
8、9个百分点,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在市场主体方面,缺乏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多,独角兽企业仍需加大培育力度,部分产业链供应链还不够健全。(二)“十五五”面临形势从国际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多个技术群相互支撑,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实现加速发展,并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日
9、本推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等,旨在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正越来越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从国内看,我国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将加快突破,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注入新动力。二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新兴产业提出新的要求,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相应布局,在22个省市自治区布局建设了
10、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强大国内市场作用,通过发挥好我国工业体系完整、消费增长迅速、发展纵深巨大的独特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自身看,“十五五”时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的严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四大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有利于紧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战略性
11、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新红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快速迭代升级催生诸多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带来诸多新机遇。三是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催生新机遇。碳达峰、碳中和从理念变为政策行动,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推动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制造业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三大改造”深入实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产生巨大需求。四是消费升级催生产业发展新需求。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12、间的矛盾,城乡居民对医疗、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社会服务领域的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需要利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更好质量满足新兴需求。三大挑战:一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远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二是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全球化、技术封锁及壁垒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三是区域竞争更为激烈,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先进地区的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明显,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总体上看,“十五五”时期是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
13、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政策举措,破除瓶颈制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三标”、全面对接“十大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着力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拓开放、优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贯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构建高能
14、高质高优“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奋力赶超进位,努力将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专栏1:“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1”。聚力打造“1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5”。提质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3”。培育壮大新能源、数字创意、相关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 “N”o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N个未来产业。(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集中突破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安全可控的“卡脖子”技
15、术,促进以点带面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实现系统性突破,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数智转型,融合发展。坚持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转型的重要方向,深化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联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以融合互促推动提质增效。内培外引,开放合作。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科技变革最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强化与武汉、合肥、长沙等中部地区城市产业协同合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融入国家
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落地转化。科学布局,产业集聚。坚持链群发展思维,依托城市核心板块、开发区、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园等载体,整合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着力提升产业载体承载功能,引导和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项目集聚发展,提升本地化配套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生态,激发活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阻碍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三)发展目标坚持以前瞻三十年的视野来审视和
17、规划未来五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五五”末,全市“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发展标杆城市。到203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产业高地基本形成。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建成全省国家创新高地的引领中心。到2030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18、3%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建成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在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以上。企业竞争力得到新提升,形成若干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到2030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力争培育更多世界知名科技企业和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集聚发展呈现新
19、格局,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30年,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G、超硬材料(新材料)等10个新兴产业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培育形成5个以上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到2035年,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未来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市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实现引领带动,基本实现“两化五强”目标,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的地
20、位、作用充分显现。到本世纪中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中树立标杆,支撑带动建成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专栏2:市“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2025指标属性别i指标位年(基数)2023年(近期目标)2030年(远期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元产值98601420018500性预期战业规模,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8.84550性预期主营业务业实力收入超10亿元行业领213050性预期军企业市级及以上“专预期精特79115002600性新”中小企业研发经费预期22.63投入强性度国家级创预期5675100,新平台性新能个数力新培育省首台预期
21、套)重225080性大技术装备产品三、优化空间布局立足城市功能、交通布局、产业基础,坚持跨区域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交通廊道为脉络、以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着力点,聚焦打造区域协作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强化核心带动、点轴联动,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五区、多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核”:即中原科技城。锚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功能定位,聚合龙湖北部、智慧岛、科学谷三大片区,高标准打造中原科技城,大力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融合发展,建设颜值最靓、环境最美、服务最优的“科创之窗”,打造
22、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两带”:即沿黄科创带、南部新兴产业带。其中,沿黄科创带主要依托沿黄生态走廊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片区核心区(高新区)、中原科技城、金水科教园区、惠济经济开发区、中原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上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等串联,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科创走廊,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在郑布局;南部新兴产业带以商登高速为轴线,串联航空港区、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密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登封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重点产业载
23、体,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发展带。“五区”:即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等5个核心功能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中,郑东新区重点布局发展电子信息、信息服务、生命科学、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港区重点布局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经开区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研发、补链强链及产品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高新区重点布局发展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北斗应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水科教园区重点布局发展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多点”:以“五区”之外的省级开
24、发区、核心板块、小微企业园等为重点,协同推进都市圈“飞地经济”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协作发展区,重点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I八入“JI: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荥M情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郑州市=L/7I一一可州经开区/二七经痴呆并发区,、,J管蹩济整术开发区J-J/郑州航空港E2罩群(a新覆市先进更造业开发国4,/bk、新郑经济技术开第1:/.、一_一/四、聚力打造“1号产业”(一)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按照“提升整机、拓展领域、补强研发、引进配套”的发展思路,以“整机制造+
25、核心零组件+应用软件设计”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不断拓展智能终端产品体系,加强核心零组件产品研发制造,努力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智能手机终端。重点依托航空港区,坚持苹果手机、非苹手机协同发展,着力稳定苹果等高端手机产能,加快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智能手机项目,加强与国内外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企业合作,推动智能手机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裸眼3D、全息投影等特殊功能手机,以及安全智能手机、老人智能手机和高端定制手机等,持续拓展智能手机发展新空间。新型计算机终端。依托高新区,推动长城自主创新计算机整机研发生产基地、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加快建设。依托航空港区,推动浪潮安全
26、可靠生产基地尽快形成PC终端和服务器生产能力。前瞻布局云电脑等新型计算机终端产业。其他新型智能终端。重点依托航空港区、高新区,围绕生产制造、教育文化、医疗健康、娱乐消费等领域智能化发展需求,积极发展智能穿戴、智能视听、智能车载、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重点引进4K/8K超高清液晶电视、超高清医疗显示终端、车载显示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重大项目,带动超高清视频设备、网络传输设备、车载通讯和信息娱乐系统等相关产业发展。核心零部件。重点依托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围绕智能终端整机制造需求,引进实施摄像模组、存储芯片、专用芯片、声学器件、屏组件、模
27、具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项目,提升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发展水平,引导龙头整机企业在本地配套。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开发区发展3D曲面玻璃面板、手机适配器及相关部件等配套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配套协作区。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依托国家863软件园、金水科教园区、智联网产业园等园区,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支持发展超高清内容制作与图像处理、VR/AR算法与内容制作、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车载软件系统等应用软件,提升终端应用软件产业水平。加快引入一批国内知名智能终端方案设计企业,大力发展系统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打造全国新兴智能终端软件开发设计中心。专栏3: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方向:
28、按照“提升整机、补强研发、引进配套、拓展领域”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手机)整机,完善核心零组件、方案研发设计等配套产业,加快引进可穿戴智能设备、VR/AR、平板电脑等非手机智能终端项目,形成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重点园区:重点依托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金水科教园区。重点项目:重点推进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浪潮安全可靠生产基地、中国长城O自主创新基地、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显示模组生产、富泰华精密电子O有限公司5G智能手机精密机构件生产等项目建设。(二)建设国际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紧盯新型显示产业迭代升级新趋势,围绕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医疗
29、等产业需求,按照“成熟技术先行、大小尺寸并举”的思路,着力引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联动,努力打造国际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航空港区、经开区等园区,重点引进拥有高世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等核心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强化引进大尺寸OLED柔性显示、8K超高清显不、智能手机和平板液晶显示面板,大力发展液晶材料、显示用功能膜材料、彩光刻胶、玻璃基板、抛光片、高纯度靶材等关键材料和配套产品,形成下游智能终端整机、中游液晶面板及上游关键原材料配套的产业集群。谋划布局前沿新型
30、显示产业。提前布局大尺寸AMOLED面板、中小尺寸AMOLED柔性折叠屏、LPD(激光显示)面板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引进新型显示领军型创新团队,加快推动LTPS(低温多晶硅技术)、QLED(量子点)、MiniLED、MicroLED以及蒸谯和封装关键工艺突破和产业化。专栏4: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方向:加大新型显示面板系列化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新一代显示面板,积极发展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等上游关键材料,打造尺寸齐全、类型多样、技术一流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条。重点园区:重点依托航空港区、经开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省华锐光电产业有限公司5代TFT-LCD生产线、联创电子科技股份
31、有限公司显示模组生产等项目建设。(三)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聚焦信息安全芯片、软件、设备、服务四大重点领域,以网络安全“专业孵化器集群+产业示范园+产业基地”为载体,有效聚合企业、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资源要素,推动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应用,构筑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基地。信息安全芯片。依托金水科教园区、高新区,推动骨干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增强政务、金融、工业等领域安全芯片竞争力,促进与整机企业协同发展。支持重点企业提升嵌入式移动安全芯片、集成安全芯片、物联网芯片等优势产品研发设计和封装测试水平,推动车规级、服务器专用、嵌入式超
32、低功耗等芯片产业化。积极引进指纹识别芯片、可信安全芯片、金融IC卡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安全芯片等企业,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格局。信息安全终端。依托金水科教园区、航空港区、高新区等园区,围绕银行、医疗、工控、电力等行业应用需求,支持骨干企业与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合作,发展移动安全智能终端、安全金融终端、安全医疗终端、安全消防终端、工控网络安全监测审计、专用安全服务器等安全可控智能终端产品。积极发展数字认证、安全登录、高性能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数据安全存储、加密机等基于商用密码的终端产品。信息安全软件。依托鲸鹏软件小镇、金水科教园区、高新区等园区,支持骨干企业拓展密码算法检测工具、网络入侵检测、木马检测
33、安全管控等网络安全产品应用领域,研发工商、税务、检察等政务集成应用安全软件,提供安全服务解决方案。积极引进网络安全产品研发、测试、应用、集成和服务企业,发展数字终端安全、内容安全、网络与边界安全、安全管理等软件产品。聚焦基于鲸鹏架构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和行业鲸鹏解决方案。信息安全服务。依托金水科教园区、高新区、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以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中心为基础,搭建安全可靠的试验平台,提供适配、测评、认证、培训等网络安全服务。推动骨干企业建设内容安全监测服务平台,提升不良信息监测、网络安全检测等安全服务能力。支持骨干企业联合云服务商,
34、搭建海量数据加密存储、隔离保护、备份恢复等试验平台,发展大数据安全产品和服务。支持网络安全企业由提供安全产品向提供安全产品、服务一体化转型,积极引进安全架构设计、系统加固优化、安全评估等第三方服务企业。支持发展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领域的网络安全一体化运营外包服务。云安全与数据安全产业。接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大规模应用趋势,以重点信息安全企业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为依托,面向大数据、云计算全流程安全需求,发展海量数据加密存储、数据检索、数据隔离保护、数据备份恢复、终端接入控制等数据安全产品。加快对国内云安全与数据安全企业的引进,针对云服务器、远程信息接入通道、云终端等,重点发展云环境中的高
35、性能防火墙、云上数据灾备、网关、入侵检测和防御等适用于虚拟化环境的边界安全和网络安全类产品,积极发展可支持虚拟化环境下认证、授权、访问控制、设备状态监测、数据取证等支持各类云安全操作系统的虚拟机安全隔离与云安全管理产品。专栏5:网络安全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方向:面向自主可控的安全智能终端及设备、网络空间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重大需求,以安全芯片为核心,着力构建覆盖安全芯片、安全终端、安全平台、安全服务的全产业链条。重点园区:重点依托金水区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紫荆网络信息安全科技园。重点项目:重点推进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5G的车路协同安全测评示范、信大捷安信息技术
36、股份有限公司光接口网络安全芯片、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CV2X体系化信息安全服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金惠新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管控平台不良信息集中管控子系统、兵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线物联网追溯监测大数据平台、信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G网络安全试验场、紫荆科技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信息安全科技园、大华安防BDS智慧安防研发生产基地、拓普计算机网络工程有限公司安全可信的电子证照凭证出具系统、山谷网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AI智能与大数据的安全合规智能分析检测平台等项目建设。(四)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研发生产基地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链国产化等发展机遇,以建设中国O智能传感谷为
37、统领,以应用示范为主线,聚焦环境监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重点应用领域,着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升级和产业生态完善,搭建核心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补齐以特色半导体工艺为代表的技术短板,推动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软件算法、系统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传感器研发生产基地。做强核心优势产品。重点依托高新区、经开区、航空港区,发挥骨干企业产品研发和系统集成优势,大力发展环境监测传感器、汽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电力电网传感器、农业气象传感器等特色产品,推动传感器向高精度、低功耗、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型升级,做强智能传感器
38、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品名牌名企,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培育关键材料及设备产业。重点依托高新区、航空港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传感器材料和设备龙头企业,着力引进钉系加热电阻浆料、高纯度锡、聚四氟乙烯膜等关键材料企业,鼓励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机械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加快MEMS(微机电系统)用薄膜敏感材料、红外辐射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材料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剪切混合器、自动点胶/打印机、自动微线圈绕线机等传感器高端专用工艺设备,加强智能传感器基础材料、集成封装、计量检测等配套能力。提升MEMS传感器制造能力。支持高新区、大学建设MEMS传感器中试研发平台,提供工艺设计研发、小批
39、量生产、设备验证、检测检验等服务,补齐产业链加工制造环节短板,推动基于MEMS工艺的新型气体传感、压力传感、流量传感、红外传感、位置传感、称重传感等智能传感芯片及器件研发生产,引进国内外MEMS传感器生产企业,加速产业链优质资源快速聚集。推动航空港区、新郑市在MEMS传感器封装测试领域实现突破。增强软件算法支撑。重点依托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中原科技城等,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攻关智能传感器配套软件算法,推动研发具备信息采集、存储、计算、传输、自校正、自补偿、自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发展嵌入式系统、数据库软件、基础软件、安全软件、应用软件及平台服务。加快示范推广应用。围绕智慧城市领域,加
40、快智能传感器在城市大脑建设中应用,推动水务、电力、热力、燃气、环保、城管、交通等重点领域示范推广,鼓励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打造智能传感器创新应用样板。围绕工业应用领域,推进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示范应用,提升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围绕汽车制造领域,推动智能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方面广泛应用,开发智能公交监管和调度系统、智慧信号灯控制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工具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围绕农业气象领域,加速土壤墉情、温湿度、光照、综合气象等智能传感器规模化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专栏6:智能传感器产业
41、发展重点重点方向: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等三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等特色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依托高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金水科教园区。重点项目:重点推进汉威科技集团MEMS传感器封测产线建设、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B-IOT智能水表及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新天科技智慧能源物联网科技产业园、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技术改造、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仪器仪表工业园、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院、光力瑞弘电子科技公司半导体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生产装备及系统、嘉晨电器嘉晨一GE物联网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储恒科
42、物联网系统有限公司称重物联网制造及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五)建设国内新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按照“强化两端、突破中间”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生产、相关设备制造、氮化钱半导体器件研发等前端产业,以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板卡设计制造、国产自主安全可控产品研发生产、5G通信设备研发生产等后端产业,谋划突破中间流片环节,夯实产业和技术基础,推动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发展,努力建设国内新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专栏7: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方向:聚焦集成电路设备、零配件、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领域,大力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生产、氮化铉半导体器件研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板卡
43、设计制造。重点园区:重点依托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300毫米单晶硅片、芯证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测试芯片产业化一期、锐杰微科技O有限公司封装芯片生产、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光接口网络安全芯片、光力瑞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生产装备及系统、东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先进集成电路芯片耗材及配件国产化、中邦明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数模混合芯片设计等项目建设。五、提质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特色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
44、一)提升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量提质抢抓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性机遇,坚持“整车+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积极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和水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推广应用先行区。1 .推进整车制造高端化发展加快现有生产线升级改造和新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发展。电动乘用汽车。依托经开区、航空港区、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整车企业优化新能
45、源汽车开发流程,突破整车设计、新能源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技术,推出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鼓励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布局生产畅销新能源车型,加快推进比亚迪乘用车项目建设,支持其他重点企业加强合作提高产能利用率。“十五五”期间,全市力争新引进2家以上实力雄厚的新能源整车企业。电动商用汽车。支持宇通加大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力度,创新销售模式,提升新能源客车市场份额。加快宇通集团纯电动货运卡车项目建设,尽早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积极引进优质电动卡车项目,提升卡车类车辆生产规模。鼓励车企瞄准市场需求,开发生产新能源环卫、物流等专用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发展氢燃料电池客车为重点,逐步形成多车型
46、多规格、系列化的产业链条,高水平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支持宇通客车持续加强整车研发和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车载供氢系统等领域技术攻关,不断提高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巩固氢燃料电池客车技术先进性和行业龙头品牌地位,加快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卡车等商用车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加快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新车型研发,鼓励导入氢燃料电池车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整车企业产品智能化升级,深化宇通和华为战略合作,开展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自动驾驶云服务、智能网联系统软件等联合创新,打造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上汽、东风日产等整车企业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车型研
47、发和导入计划,集成应用智能交互、自动巡航、换道避障、车路协同、主动防撞、智能化零部件等功能,开发HA(高度自动驾驶)、FA(完全自动驾驶)级别新车型。2 .提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能力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优势,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化配套能力。动力电池。依托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进核心技术配套企业,突破固体电解质、多元轻金属正极、纳米硅负极、石墨烯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带动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发展,提升动力电池品质和市场份额。完善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标准,突破电池无害化拆解和资源化回收技术,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建“汽车电池一储能电池一无害化处理”上下游企业联动的梯级回收利用体系。氢燃料电池。依托经开区产业优势,全面引进燃料电堆及关键技术项目,突破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燃料电堆关键技术,积极推进长寿命低成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气系统、氢气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等高效辅助系统部件、车载氢系统和加氢站关键设备的研发,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