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上 篇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一、城市化:以现代化为导向二、现代化内涵的动态特征三、城市现代化的表现特征四、浙江省现代化战略总体构想第二章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及其现代化一、城市基础设施内涵及其特性二、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三、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一章 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 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全省行政区划共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和36个县城。全省总人口4536万人,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7796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4亿元,第二产业3982亿元,第三产业3120亿元,
2、构成比例为第一产业8.9%,第二产业51.5%,第三产业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838元/人(数据来源于2003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一、城市化:以现代化为导向 1、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须结果。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益,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效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加
3、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也是有效解除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约束,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1998年10月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全省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城市化,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应,全省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加速期。至2002年底,全省设市城市33个,建制镇824个,其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3个(杭州、宁波、温州),50万100万的大城市3个(台州、湖州、绍兴),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12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15个,
4、初步形成了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中心,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层次的城镇体系。1998年,全省城镇总人口为1636.7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6%;2002年,全省城市总人口为1970余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3.5%(而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2003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已达2480.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53%)。1998年以后,我省城市化发展速度从过去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 / 303、全力推进城市化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情况,今后我省推进城市化的主要目标是:突出建设杭、甬、温3个特大城市,加快形成金、台、绍、嘉、湖5个大城市及
5、20个以上中等城市,建设20个左右小城市,以及136个中心镇。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50%,2010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5%(按照“五普”口径,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60%,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0%)。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届时将基本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全省各级城市在要素集聚、辐射功能、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今后长远发展来看,全力推进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和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也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
6、之路。4、推进城市化要努力体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以现代化为导向,从跨世纪发展的总战略中来把握浙江推进城市化的方向。要围绕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推进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科教文卫、生活环境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并由此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二、现代化内涵的动态特征1、现代化:一个动态、比较的概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演进的一种趋势,是一个世界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
7、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进化过程和即刻状态的表现形式。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中的变化”。应注意到,“现代化”是个动态、比较的概念,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不一样的。“现代化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理论。现代化理论从18世纪末起源于欧洲,到二次大战后于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正式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罗斯托、阿尔蒙德、布莱克、英克尔斯、塞缪尔亨廷顿等,他们对现代化内涵、特征、发
8、展模式、量化指标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现代化标准最为著名的指标,莫过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即:(1)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2)非农产值占GDP比重85%以上;(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以上;(4)城市化水平50%以上;(5)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70%以上;(6)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10%15%;(7)人口净增长率1%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数1000人以下;(10)成人识字率60%以上。应该说,这10项指标基本上反映了以传统工业经济为指向的现代化、城市化、社会化和知识化的内涵,有
9、助于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在第一次现代化方面的差距,以往国内关于现代化标准的界定大多基于此标准。但是,此类“静态式”的度量只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对现代化目标的最低要求,已无法准确测算以“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化、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等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无法适应步入信息化时代对现代化目标不断变化的动态演进。2、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二元性”特征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追击”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征途上,具有极为典型的“二元性”特性:即在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叠加了“信息化时代”的更高的现代化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同时肩负完成工业化时代目标和信息化时代目标的双重任
10、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1世纪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经不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目标,不能仅用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作为度量,而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上信息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公平化水平等,作为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基本衡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这一点,对于本课题研究中有关现代化指标的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城市现代化的表现特征城市现代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以现代科技装备、管理城市,使城市在整体素质上达到当代先进水平,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
11、全面发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表现特征至少有八个方面: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新的形势下对城市现代化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以“知识社会”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四、浙江省现代化战略总体构想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省第十一次党代
12、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05年,近三分之一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争取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近三分之二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浙江省达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现行参考指标是:下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上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对照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浙江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现行参考指标的下限指标与2000年上中等
13、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最低标准(2996美元)基本相当,上限指标则略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而根据我们对世界银行报告及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研究报告的理解,不同国家的发达或发展水平所达到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应类型应该是:发达国家是指高收入国家,而中等发达国家应该是指上中等收入国家(200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996美元至9265美元之间的国家或地区居于此列),发展中国家则包括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因而,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应是以中等发达国家(即上中等收入国家)为参照系且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以充分反映“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实现追赶型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不但
14、要赶上90年代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在2020年力争赶上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于上述这一点考虑,本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期限相应选定为2020年,参照系选定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即上中等收入国家)。浙江省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表11序号指 标单位权 数标准值下限指标上限指标一经济发展现代化251人均GDP美元10300060002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5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0454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54045二社会结构现代化201城市化水平%1060702非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重%56070三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现代化301R&D经费占
15、GDP比重%51.01.5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50603大学生入学率%510154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5445文化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512126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综合评分分58090四社会事业和生活质量现代化251恩格尔系数%540352社会保障覆盖率人590953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2.51.824电话普及率%2.540505环境综合质量评分%580906人均期望寿命%2.574757人口自然增长率%2.555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及其现代化 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依托和载体。而城市基础设施的结构、数量和形态,已经延伸成为城市发展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自我调节的导
16、向性因素,许多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最终要靠改善基础设施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通过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一、城市基础设施内涵及其特性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城市生产生活必需的供水、排水、道路、交通、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卫、防洪等方面,是城市运行和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城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的庞大载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本课题研究可能涉及的内容将十分丰富、广博,因此,必须先要对“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这一命题所
17、要涉及的内涵范畴进行明确界定。1、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纷繁多样。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而其分类通常也有社会性与技术性(工程性)、广义与狭义(常规)之分(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等)。(1)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与分类我国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为:城市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义的基础设施分为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和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2)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与分类我国城市建设中提及的城市基础设施,即为城市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18、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也是我国日常生活中所提的常规的城市基础设施,某种程度上也称为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以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为主体。2、本文研究内涵界定本课题研究采用国内外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即以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为主体,初步确定研究内涵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能源供应、邮电通信、园林环卫、城市防灾等六大类城市基础设施子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狭义(常规)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涉及广义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医疗、体育、文化、教育等设施)。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城市基础设施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掌握了
19、它的运行规律,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特性有:(1)设施的基础性与供给的连续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以及其它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兼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职能,是城市各行各业生产及居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为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必须是连续性的。(2)系统的网络性与整体性: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包括众多的独立的行业部门网络系统,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不是简单相加的组合。作为城市各种经济、社会、物质实体的支撑系统和承载体,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在质量和数量上、在空间
20、和时间上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保持协调。(3)服务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城市基础设施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公共设施,面向整个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是作为社会共有的一般条件出现的,既不允许被少数使用单位控制和独占,也不允许对不同用户加以排斥和歧视。作为社会性的公共设施这一特点,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是公共性的。(4)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不仅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即可以为其自身取得盈利),而且还间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维护秩序、保障安全等方面,它都给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它具有外部经济性。这也应是评价城市
21、基础设施效益的主要着眼点。(5)需求的周期性与建设的超前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适当超前和留有余量。与其他设施建设相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相对较大,施工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大部分还是地下工程和基础工程,需要提前安排。同时,城市的生产和人口一般都是逐步增长的,而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供水、排水、供电、煤气、热力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它们不能因需求的少量增加随之作相应的扩大,只能按一定等级规模跳跃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各种管线等,建成后如需拓宽和增容,工程难度增大,拆迁费用昂贵,而且还影响其他设施的正常运转。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在时序上超前,而且要在设计容
22、量上超前,保证留有一定的余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与城市其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往往只有工业化的概念,缺乏城市化的概念,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单纯追求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近几年来虽然大家对城市化带动经济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城市化的理解上还过于简单,特别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全面。为此,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二、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1、城市现代化对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一个现代化城市,应是能为其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城市活动、城市管理等提供与其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和环境条件的城
23、市;一个现代化城市,应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而以交通、通信、能源供应为基础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城市现代化,首先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有三条:高效能、高效益的基础设施运行系统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高度社会化协作交流的最佳地域条件2、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涵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及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从而在数量上与服务上充分满足城市需要的过程。要求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中,不断吸收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新观念,采用新的现代化管
24、理技术与方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促使城市基础设施达到技术先进、结构完善、服务高效、生态平衡,以充分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涵,大体上应当包括四个方面: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生产结构现代化管理技术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本课题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其中的第一个方面:技术与装备现代化,选取其中六大子系统、23项基本指标与31项参考指标,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与量化标准。三、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到2020年,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应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完备的交通
25、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和园林绿化、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适应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方面今后应重点抓好六个方面:1、建设便捷的内外交通系统要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重视城市道路和城市交通枢纽建设。特大城市要重视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以公共汽车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全省交通建设要与城镇体系布局保持高度协调,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设大网络,重点强化主骨架、主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城际快速通道网的建设。21世纪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巨型港
26、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镇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加快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以宁波、温州和金华为次级中心、以中小城市为节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使省内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相互配套发展,干支衔接、畅通便捷。2、建设完善的城市水、电、气、热供应系统要抓紧做好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要采取积极措施缓解缺水城市和区域的供水矛盾,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质量,充分满足城市现代化需求;有条件的城市之间要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实行联合供水;大城市要适时推行分质供水,逐步改变屋
27、顶水箱供水方式。电力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并重。加大500千伏送、受电主通道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大部分城市实现由500千伏变电站供电,主要城镇由220千伏变电所供电;城市重要设施做到双路供电,提高城市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在城市中心区繁华地段,要逐步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方式。大力发展城市供气,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大中城市要稳步发展管道燃气,小城市(镇)以液化气为主。结合“西气东输”工程,在全省各级城市逐步用天然气取代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大力发展城市供热,鼓励支持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系统。在满足城市工业和公用建筑用热的同时,注重发展居民用热,以适应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
28、要求。3、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要高度重视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一个联结国际国内、覆盖全省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到2020年,全省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性能、规模和可靠性、实用性上要全面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主要城市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杭州建成全省信息中心港,其余大中城市应争取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新的信息枢纽和信息节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分享知识和技术,在新的生产地域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4、以污水、垃圾处理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环保环卫系统加强以污染治理为目的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大中城市要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各级城镇均应配套建设
29、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强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5、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结合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以资源保护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内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加强城市河道水面整治和园林绿化建设,大幅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城市绿化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率指标,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6、建设安全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全省各级城市都要达到
30、国家规定的相应等级城市设防标准要求。城市防洪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要与流域防洪相衔接,与区域防台御潮、抗旱治涝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要重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重视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形成平战结合的人防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急救和应急系统。今后,各级城市政府应按照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并将其放在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好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在加强各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第三章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比研究通过对浙江省各级城市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
31、面的对比研究,探求我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所处阶段、存在差距与不足,为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投资提供方向引导。一、道路交通系统本系统分析主要采用人均道路面积、路网密度和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三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1、现状分析浙江省各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指标现状表(2003年)表311指 标全省平均大城市平均中等城市平均小城市平均人均道路面积(m2)12.7611.6814.1613.53路网密度(km/km2)0.880.891.851.13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标台)8.7812.115.574.47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中、小三类城市在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方面均没有形成相对优势,在人均道路面积和路网密度方面
32、中小城市情况较好,而在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上大城市明显优于中小城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发达与欠发达差异、地域特征沿海与内陆差异,分别从大城市中选取杭州、从中等城市中选取舟山和瑞安、从小城市中选取苍南、临安、浦江、海盐、泰顺作为样本城市,对样本城市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表312),也基本体现了这种规律。浙江省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现状(2003年)表312城市人口(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机动车拥有量(标台)大城市杭州293.1910.9414.65中等城市舟山37.5411.195.11瑞安24.009.035.92小城市苍南18.955.011.27浦江10.4618.324.02临安1
33、0.2816.974.67海盐6.1319.944.16泰顺4.597.642.592、与国内外城市比较浙江省各级城市道路交通现状水平与国标规范值的比较(略)国内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现状水平表314城 市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武汉江苏省人均道路面积(m2)3.58.58.012.9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标台)9.039.33.877.464.57注:为2003年数据,其余均为19821985年统计数据。国外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现代水平表315城 市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多伦多伦敦慕尼黑巴黎东京汉城华沙人均道路面积(m2)13.126.39.312.36.568.1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标台)6.798.059.64
34、8.033.257.6417.35.9314.6注:为1989年数据,其余为19821985年统计数据3、存在问题(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总量不足。我省经济发展迅速,各城市城区面积都在快速扩张,造成现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相对不足,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混行严重,另外大城市市郊交通出行方式单一,缺乏整体考虑,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大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差距明显。在“人均道路面积”和“路网密度”上,中等城市明显高于大城市和小城市,而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全省的整体水平偏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水平;在“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上大城市远远高于其他两类城市,但这并不代表中小城市出行不便,
35、现实情况往往是相反(由于中小城市规模适中,大部分的出行可以用步行、自行车等其他形式代替),更多的交通拥堵发生在大城市。(3)公交服务水平低,公交运行效率低,且发展缓慢。作为东南沿海的发达省份,我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省市,也大大落后于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4)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落后。与硬件设施水平的不足相比,我省道路交通系统更欠缺的是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市民的道路交通法制意识也不强,许多表面上的交通设施不足现象都是由于资源利用不均衡、违法违规使用道路交通设施造成的。所以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二、给水排水系统1、现状分析在与国内外城市比较时,选取
3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浙江省各级城市给排水系统指标现状表(2003年)表321系统指标全省平均大城市平均中等城市平均小城市平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224.31248.25182.01178.26供水普及率(%)97.2797.4298.7594.90污水处理率(%)42.3246.5127.4014.95排水管道密度(km/km2)10.4713.719.378.16污水再生利用率(%)0.280.270.640.00浙江省部分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现状(2003年)表322人均生活用水量(升)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大城市杭州355.5298.9075.87中等城
37、市舟山167.8899.75瑞安187.44100小城市苍南190.70100浦江183.5091.78临安233.7097.2867.50海盐376.56100泰顺171.231002、现状特点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m3,低于全国人均水平(234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相对于我省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张的水资源供给状况已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水质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目前我省大部分城镇淡水资源供给已受到水质恶化的威胁,污染型缺水已成为城镇缺水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市场还基本处在封闭的运行状态,外系统的投资主体特别是非
38、国有投资主体很难进入。3、与国内外其他城市比较根据水资源公报,2000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1178升/日,2001年为1195升/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597.3升/日。2002年天津市人均生活用水量132.9升/日,用水普及率100%。2003年重庆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53升/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73升/日。国内外城市人均日用水量比较(1996年)表323国内北方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北京郑州洛阳西安合肥乌鲁木齐8888138132.919616012713275105南方广州福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长沙成都重庆昆明247174185355.52120145163941737
39、0国外芝加哥华盛顿伯明翰莫斯科巴黎纽约大阪东京伦敦800700655600500676600410263其中:天津为2002年数据,重庆为2003年数据,杭州为2003年数据。杭州市与国内其他城市自来水普及率比较表324具体指标深圳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杭州济南武汉重庆自来水普及率%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9.002002年杭州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93%。2002年天津市污水处理率43.2%,工业废水达标率100%。与国内其他城市污水处理水平比较(2002年)表3_25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城市人口
40、万人)全国39.9724.2835219.58广州31.224.83583.89南京69.719.78480.35上海76.8676.861270.22深圳56.4956.07232.21无锡56.5931.02215.92常州82.338.45210.55合肥82.7442.19146.52浙江省40.3324.201262.52杭 州67.5353.93231.1宁 波41.3115.75105.49温 州5.845.84106.15杭州市与国内其他城市污水处理率比较表326具体指标标准值深圳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杭州济南武汉重庆工业废水处理率(%)90以上99.9092.60100.068.
41、0097.0097.5098.8080.0090.60生活污水处理率(%)60以上54.0039.4032.0070.9855.0031.0048.804、存在问题(1)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浙江省各级城市平均仅22431升,明显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水平(5793升),杭州市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与国外城市相比,我省各级城市人均生活日用水量都明显偏低。浙江省虽然地处江南,水系发达,但水污染严重,且有海水倒灌污染地下水等问题,实际可利用水资源并不多,因此更应该重视节约用水,而不是盲目追求指标数值的提高。(2)污水处理率: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已达100%,而我省许多地方至今还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在污染源面
42、大量广的情况下,污水的处理水平与处理率都较低。即使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尤其与同等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污水处理水平都比较低。我省水系发达,许多城市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色,房前屋后河网密布,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工业污水也存在擅自排入自然水体等严重问题,而简单填埋等垃圾处理方式又致使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因此,在污水治理方面我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能源供应系统本系统主要包括电力供应、燃气供应和热力供应三个子系统,下面将对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比较。(一)电力供应(略)(二)燃气供应1、现状分析本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燃气普及率指标进行分析。2003年全省燃气普及率为955%。图333是2003年全省燃气普及率
43、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在大、中、小三类城市,中大中城市在燃气普及率方面较有优势,而小城市水平较低。与前述章节相似,在三类城市中选取同样的样本城市进行比较(表335),也基本体现了这种规律。浙江省部分城市燃气普及率(2003年)表335燃气普及率大城市杭州99.98中等城市舟山97.98瑞安84.75小城市苍南98.15浦江93.69临安97.28海盐100泰顺96.982、与国内外其他城市比较目前发达国家城市燃气普及率一般为85100%,中等发达国家为5890%。在燃气结构方面,美国早在50年代初天然气即占燃气总量的90%,日本在1989年天然气占燃气总量已达73%。国外城市燃气普及率比较表33
44、7具体指标华沙布达佩斯莫斯科伦敦东京巴黎燃气普及率(%)6571.59885-10085-10085-1003、存在问题浙江省的燃气普及率较高,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在燃气结构上目前基本上还是依靠煤制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较低,对环境污染较严重。(三)热力供应1、现状分析热力供热,是热力公司利用发电厂发电的余热来烧水,再通过管道将120摄氏度的热水蒸气供到终端用户。热力供热有三种方式:单供热水(杭州市的20多个集中供热小区都是单供热水)、单供蒸气、热水和暖气联供(双联供),一般双联供方式用得最多。浙江省热负荷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每年生产的绝大部分热能主要用于工业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城市逐步开始在一些宾馆商场、住宅小区以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