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25年度科技创新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以创新驱动发展用实干定义未来各位同事、合作伙伴:今天站在这里,我首先想用三组数据表达敬意:过去一年,我们的研发团队累计提交专利申请647件,同比增加28%;合作伙伴在联合实验室投入设备总值超过3.7亿元;有19位同事在项目攻关期间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4小时。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价值刻度。但今天的会议不是庆功宴一一在刚结束的行业峰会上,全球TOPlO企业的研发强度平均值已达12.5%,而我们还停留在9.3%;新产品市场导入周期比国际竞品平均多47天。这些差距提醒我们:必须把今天开成战略校准会,用刀刃向内的复盘,找到通往产业高地的现实路径。
2、一、核心战果:技术-产业-生态三位突破(一)关键技术攻坚:撕开三个突破口1 .智能算法突围战新能源装备团队开发的动态能耗优化算法,让XX芯片在满负荷运行时功耗下降35%,相当于每台设备年减少碳排放12吨。这项突破已导入风电主控系统,帮助中车集团降低运维成本2800万元/年。2 .材料自主可控材料实验室研发的碳化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热导率突破620WmK,打破日本企业长达8年的垄断。本月已实现200公斤级量产,良品率从17%提升至89%,为华为5G基站散热模块提供关键支撑。3 .工业互联里程碑数据中台组搭建的分布式协同系统,在三一重工长沙产业园完成验证:11.3万台设备实时数据交互延迟控制在8m
3、s以内,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0这标志着工业互联网真正进入百万级节点时代。(二)成果转化效益:打通三个梗阻点1 .专利价值释放通过建立专利分级运营机制”,将核心专利与改进型专利分类运营,专利转化率从31%提升至53%。其中,柔性传感技术专利包授权给XX农业无人机,产生直接收益4200万元。2 .跨界场景验证与XX医疗共建的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推动3款智能监护设备通过FDA认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研发的微流控芯片使血检效率提升6倍,现已在XX医院完成万例临床验证。3 .降本增效实绩在XX基地,我们联合开发的电极缺陷检测系统,将检测误判率从08%0降至OO5%o,相当于每年减少材料损耗L2
4、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算法团队37次产线跟班优化的结果。(三)生态建设:筑牢三个支点1. 国家级平台突破新增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和先进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获得专项支持资金1.8亿元。特别要感谢中国商飞团队在适航认证方面给予的关键支持。2. 产业联盟进化工业软件联盟成员从22家扩展至47家,形成覆盖EDA、CAE、PLM的全链条体系。在上月的国产替代攻坚中,联盟企业联合突破西门子NX软件适配难题,开发周期缩短40%。3. 人才梯队成型青苗计划培养的35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已达27位,他们主导的量子加密项目获国家密码局认证。更值得骄傲的是,团队高级工程师保留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1%以上。二
5、深度复盘:向三个矛盾亮剑(一)创新效率的剪刀差尽管取得突破,但对比台积电3nm芯片研发周期,我们的迭代速度仍有60天差距。分析发现:22%的研发时间消耗在跨部门审批,34%的重复实验源于数据未共享。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研发高速公路。(二)协同创新的摩擦力在机器人关节电机项目中,结构、控制、材料三个团队各自开发仿真系统,导致30%的重复工作。这暴露出跨学科协作缺乏标准化接口,明年将强制推行统一数字李生平台(三)价值转化的错层症实验室阶段成果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仅为65%,某新型电池材料因成本过高被XX暂缓导入。这警示我们:必须建立需求穿透机制,让研发人员深度参与客户产线改造。三、2025攻坚路线图
6、三个变革行动(一)聚焦三大战场1. 战略必争领域量子计算:实现50位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突破200s.半导体材料:开发第三代SiC外延设备国产化方案.工业软件:突破高精度流体仿真核心算法2. 产业急需场景.与比亚迪共建车规级芯片测试认证中心(6月底前投用).联合国家电网攻关特高压直流断路器数字化李生系统.为京东物流定制仓储机器人集群智能调度方案3. 前沿悬赏计划4. 设立2000万元黑科技基金,面向全球征集:.新型钙钛矿光伏材料稳定性解决方案.脑机接口超低功耗信号处理技术.氢能源固态储运颠覆性方案(二)推进三项机制革命1. 建立创新沙盒.设立快速验证通道:非涉密项目审批时限从45天压缩至14
7、天.试行容错清单:明确12类可豁免考核的技术路线探索2. 重构激励体系.推行里程碑对赌:每个攻关阶段匹配相应资源池试点成果转化合伙人:核心团队最高可享25%知识产权收/-11TL3.升级保障体系.研发投入强度从9.3%提升至11.5%(绝对值增加7.8亿元).开放价值1.2亿元的电磁兼容实验室(3月1日起预约).设立3000万元创新风险基金(首期投向5个高风险项目)四、致谢与冲锋号令最后,我想特别致敬两个群体:一是XX测试团队,在零下40度的XXX极寒测试中坚守47天;二是西安交大联合攻关组,为突破轴承寿命瓶颈进行了213次台架试验。你们诠释了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同事们,合作伙伴们: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的独奏,而是产业链的交响。让我们以技术突破定义行业标准,产业协同重塑价值版图的信念,在2025年打一场荡气回肠的攻坚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