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1815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8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5古代寓言二则.docx.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一年级隽亘学科导学案 (个案) 1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知识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 以发 展的眼光看问题。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认识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 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

2、以是无生物。寓言原 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釆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 寓言相当盛行。 在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 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 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我们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有: _ 、 、 等。 认识作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 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 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 复备人所在单位羊头崖中学

3、上课时间2013. 9. 16 主备人王晓丽复备人王碰香课型精读课时第一课时 课题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法、学法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 一、相关文学知识 古代寓言二则之郑人买履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案题单 自主学习 韩非子。 二、基础知识积累 1.填空: 国_ 时期著名的 _ 家。 2、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3、用“/ ”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新课导入:同学们从小就学习了不少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哪位同学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一个你最喜欢的 寓言故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呢? 二、学习交流 利用

4、几分钟的时间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题目的答案 三、合作积累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自度其足 而忘操之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宁信度 2、试着解释下列虚词: 其: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根据要求填空: 文中表现郑人忘持度,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句子 ?你觉得郑人是一个 _ 人。(用一个短语概括。)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_ 四、分析人物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 _ 是我 买履者()自度其足( 宁信度()遂不得

5、履( 1、郑人有欲买履 2、何不试之以足 自我评价:我得了()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置之其坐市罢 何不试之以足 合作探究 之: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 及反,市罢,遂不得丿as 精讲点拨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引导学生明确人物形象:从“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 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文章用“至”、“忘”、 “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 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

6、实意义。 引导学生明确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 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吋,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 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形成 结论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文言知识积累: (一)认识通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 用、借代匕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 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 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在横线上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括号内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 ?反归取之:_ 通 _ _ ( (- )特殊句式:倒装句“何不

7、试之以足?”写出这句话的一般语序:_ 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 眼界要开阔。 【课外延读】 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 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一一窃取、偷盗。斯一一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一一个人的 举止言行。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 _ 损: _ 2、下列对加点字 ( ) 或:_ 是: 已: _ 非义: - 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请损之 A、都相同 C、相同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B、相同相同 D、都不相同

8、是非君子之道。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评价:你得了()颗* 自度其足宁信度 市罢不得无自信 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郑人买履是初中生学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里又有许多语 法知识需要学生来掌握,如: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我认为这些知识不能 单靠教师的一位灌输,而应该让学生在对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从 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建构起文言语感。 初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羊头崖中学上课时间2013.9. 17 主备人王晓丽复备人王碰香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 课题 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

9、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情感态度价 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重点 1、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不。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学案题单 教法、学法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解析法

10、郑人买履至市忘操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相关知识 1)吕不韦(?一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 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 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 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 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2:自主练习 1)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涉 坠 遽 契 惑 2)熟读课文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

11、读节奏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遽契其舟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 吕氏春秋是战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 自主学习 自我评价:我得了()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 楚 人有涉江者求剑若此 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解释下列虚词 : 合作探究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精讲点拨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特殊句式:“是吾剑之所从坠。” 所

12、从坠:所(从) +动词=所字结构可译成“的”,即: 所从+坠=坠落的地方 (二)“之”的用法S积累. “之”在古代汉箱中有多种用法,要根据语境来理解 (1)代词:具体指代什么要根据语境来理解 (2) 动词:到 “之”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a? 的 (3)|助词:b?凑足音节,无意义 c?舒缓语气,无实义 (4) |表宾语前置 写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如是“代词”用法,写明具体 指代什么) 1?而置之其坐_ 2?至之市_ 3?反归取之_ 4? 何不试之以足?_ 5? 是吾剑之所从坠_ _ 6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一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楚人有欲涉江者” 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

13、同?你 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用? 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外延读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擅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擅 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K注释芒 - 疲乏,芒芒然 , 很疲倦的样子。病 - 劳累。 1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 擅之()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擅谓 予趋槁非

14、徒 3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项是 ( )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擅之者返归取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 , 苗则槁矣。 非徒无益 , 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读完寓吕后 , 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片断作文训练】 仔细阅读拔苗助长一文,试想假如宋人看到禾苗干枯了, 他 会怎么想?现在根据人物性格特征,补写一段文字,着重刻画出人物 的心理活动 , 字数在100字左右。 1、其:他的;或:有人;是:这(代词); 损:减少;已:停

15、止;非义:不符 合于正当的事理。2、B 3、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如果知道这不符 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4、要及时改正 自己的缺点,原谅自己,必将种下祸根。 【课外延读二】 1、min ya gao 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JS:拔;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 4、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 了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 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 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 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

16、办坏事。 附录: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1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 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 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 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

17、成相应的现代汉 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至烷美。 3?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 :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 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 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 : 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 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 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 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 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

18、主,意译为辅 4.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 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译 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5?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6.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补上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

19、词等认识通假字 举例说明: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 “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 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 “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教师评价:你得了()颗*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刻字找剑第二层:议其行为可 悲可笑 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 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 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 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 情地朗读并背诵。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