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学》体会.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6304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大学》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大学》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大学》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大学》体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学习大学体会 特征码 YuDPyVHuMlOuzQWAaGyi 学习大学体会 在今天这个科学高度发展、物欲横流、危机四伏的年代, 有不少人都在追求着金钱、权利,在极力的引进西方,以央求 高层面的享受与挥霍,这同时也在逐渐的自断文化根脉,反叛 传统,四书五经等千世经典自然也成为极力批判的对象,被说 的一文不值,文革之后,中国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 虽不能否认这种大变革的利处,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 应该再次捧起祖辈的宝典,最次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谋一 谋幸福。 大学之道,开篇便提及三大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此为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史上历来注解大学的名家 很多,但以

2、程、朱为首的宋儒理学家的注解,名声和争论较大, 近代也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论点,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清老师 指正。 “明明德” ,发扬人们完美的德行,这是用现代白话来解 释的,但其实,它的内涵远不是几个字能够概括的,儒家自孟 子之后便提出了人性本善一说,暂不管后来庄子提出的人性本 第 2 页 恶意在何处,又或是几千年的传承出现断裂致使其本意不明, 只是这“善”字,便与明明德有着莫大的联系,朱子注解此句 时提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万理而 应万事者也。 ”其虚灵不昧一词便能很好的阐述朱子的观点:人 性本来就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万物,这同时也衔接到他 的另一个观点:“存天理,灭

3、人欲” ,虚灵不昧的理性与人心的 欲望不是一体的,只要在你人欲发动的时候,明白了它的作用, 就可恢复当初的虚灵不昧了!这也就是理学家们所说的“人欲 净尽,天理流行”的大机大用了,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内明的 学问,一种自明的准则,儒家管这叫“圣人畏微,愚人畏明” , 道家管这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佛家管这叫“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由此见得,一句真理可以理解不同,认知不同,但 其内在含义和带给众生的觉悟是相同的,这才是圣哲之言。 “明明德”之后便是“亲民” ,首先想提的是注解史上一 对后世理解大学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的事件,那就是将 “亲民”改为“新民” ,程颐认为, “亲当作新,新者,革其

4、旧 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 染之污也。 ”自然的,朱子与其师一样主张亲民即弃旧图新,用 天赋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去恶从善、革除旧习、 自我更新,其实将“亲民”置于“明明德”后的用意,便是内 明之后,应当踏入社会,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 第 3 页 不是如大部分官宦子弟般无德无才,他们违背道德良心,成为 垄断中国大部分暴利行业的巨头,记得前段时间在 QQ 群上看到 了一则流传很广的消息,大意就是某某国家领导人的后代接手 的公司总产值多少多少亿、某某官员后代财富多少多少亿,口 号喊的很像,其实背地中大多是见不得人的黑幕,还包括目前 银行状况,无

5、论发生什么情况,总归是人民吃亏,那些靠关系 攀上后台的官吏,使劲欺压着人民,虽然这则信息其真实度不 详,但多多少少证明了一些社会现状,如果是这样的话,又与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制度有何区别?敢问几十年前的那场 大变革于今又有多少益处?无非就是人民思想解放,文化断层, 虽然总的促进了国家建设发展,但总归是危险重重,所以我们 才要尽快拾起文化教育,修补民族灵魂的缺失,才能够控制得 住迅速衰败的国情。 国民革除旧习、自我更新之后,便达到了德行最完美的 境界,也就是大学三纲中的“止于至善” ,这一句很容易理 解,其实“明明德”就是讲自身, “亲民”就是讲他人,而“止 于至善”指的就是自己同他人,当“

6、内明”之学达成以后,接 着便说如果你真明白了“明明德” ,要想自利利人,自利利他, 亲自涉世来“亲民”济世,把“内明”之学付之“外用” ,求的 天下太平。 第 4 页 理解完三纲后,照历来学者的规律,应当去啃八目,但 是南怀瑾先生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大学七证。所谓七证, 就是由大学原文:“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提取的“知、止、定、静、 安、虑、得” ,这其中有着另一个层面的看点。 “知”便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 “知” ,由知觉到知识,知己到知心,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他知,都是假借这个“知”字而来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知”

7、是天生就有的,是人的灵性,包括佛家的哲学传入中国后,往 往把“知”和“觉”字放在一起解释,也未尝不可, 大学中 的习惯,其实是将“知”和“止”连在一起做“知止”讲的, “止”就是停止,它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含义:1.“内明”之学 的“止”也就是宋儒理学家们借用庄子所说的“内圣”之学的 “止” ;2.“外用”之学的“止” ,庄子所说的“外王” ,怎样把 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 ,将“知” “止”合起 来理解正是想证明先“知”道了才能够“止” ,这是理性的智知, 人的心绪纷乱复杂,谁能把此心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 摆在一个清明、清净、安详的境界中呢?人们不知道自己怎样 来“知止” ,

8、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明代大儒王 阳明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圣人之道,首先要 征服自己,降伏自己的心思而返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 第 5 页 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 入“明德”的境地。 “知止”之后便是“定” ,其内涵在于外用“止”之后, 在社会中,要给自己定位,确定一生要干什么,做事时,要知 道自己怎么做, “止”于这一理念,才能荣辱不惊。所谓“知止 而后有定” ,结合这一段来说“止”的方法,就如同之水一样, 姑且打了一道堤防,先用智知来制心一处,渐渐分散流量,加 以疏导,将此心犹如奔竞的流水,引入渠道以后,归到一个平 原湖泊的

9、时候,渐渐变成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就 是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了。 由定转静,是另一个层面的探讨,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 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重点就在“淡泊” 和“宁静”两词上,尤其在注重“内明”之学,作心理修养方 面,更容易体会到静态,它和“止” “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 有深浅的差别而已。 第五个方面,是“静而后能安” ,这个很好理解,有“静” 才能生“安” ,心乱则身不能安,社会乱则国不能安,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第 6 页 接下来是通属于思想的“虑”字, 大学用“虑”字代 表“精思” ,而精思到了最后也就成了“虑而得” ,就如子思 中庸所说:“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因为经过 “知、止、定、静、安”的治心修养后,思虑的慧力开发了, 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见道德真正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