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39313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8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必修1、2、选1-1)精品.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苏高中物理水平测试要求和内容 物理 1 一 运动的描述 1质点( A) 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即物体在具体情境中大小和形状可忽略; 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可以任意选取, 一般不以自己为参照。 3时间(间隔)和时刻(A) “时刻”是指时间流逝中的一刹,又叫做“瞬时”,物体的每一段位置与之相对应。 “时间(间隔) ”指自某一初始时刻与终止时刻所经历的时间,用t 表示,是标量。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对应数轴上的点,而时间(间隔)对应数轴上的线 段。 第 3s(内) 和 3s(内) 都是时间

2、, 第 3s(内) 指从第 2s 末到第 3s 末的 1s 时间; 3s (内) 指从 0 到第 3s 末的 3s时间。(第) 3s末是指的时刻。 4.路程和位移(A) 质点的位置变动叫做位移( s) ,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 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速度 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位置变化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即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 量,是矢量,用v 表示。 位移 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叫 平均速度 ,须指明是哪段时间或位移的; 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v) ,是矢量;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

3、,简称速率; (有时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叫做速率) 6.匀速直线运动(A)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 7加速度( A) 速度的改变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加速度( a) ,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是一 个矢量; t vv a t0 ;当 a 与 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a 减小,也是加速,v 继 续增大,不过增大幅度比之前较小。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是指物体的加速度a大小和方向都 不变的运动。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asvv attvs atvv t t 2 2 0 2 2 2 1 0 0 9.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打

4、点计时器使用交流低压电源,先接通电源使其工作之后再释放纸,打点计时器打出 的每相邻两个计时点间隔T00.02s ,常隔四个计时点作为一个计数点,所以每相邻两个 计数点间隔T0.1s 。 T ss v 2 54 4 实验用推论: 2 12 2 T ss T s a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10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和 v-t 图象( 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 A) s-t图象 v-t图象 在 s-t图象中, v10 即静止, v2v3( 斜率表示速度 ) 在 v-t图象中, 1 是匀速直线运动,2 和 3 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2 a3( 斜率表示加速度) , 4是匀

5、减速直线运动 10自由落体运动(A)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 速直线运动;下落进程机械能守恒。 初速度 Vo=0 ag 末速度 Vt=gt 下落高度 h=gt 2/2 (从 V o位置向下计算)推论 Vt 2=2gh 11.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初速 (Vo):m/s 加速度 (a):m/s 2 末速度 (Vt):m/s 时间 (t):秒(s) 位移 (S): 米( m )路程 :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力( A)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任一个力都有受力者和施力者,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的 作用效

6、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ts sm 1 2 3 ts vm.s -1 1 2 3 4 0 1 2 54 3 6 S1S3S2S4 S5S6 Vt、V0、 a、t、S 运动学中的 五个物理量只须知道其中的三 个即可求解出另两个 力的矢量性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按性质分类有引力(如重力)、弹力(如桌面对放在上面物体的支持力和蝇的接力等)、 摩擦力、静电力等。按效果分类有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2重力( A)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G ) ,G=mg ,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重力就 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因为重力是引力的一部分。

7、在同一地点,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 (g) ,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g 的值越大,即在赤道上的g最小( g=9.8m/s 2 10 m/s 2) 。 我们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 3形变与弹力(A)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和形变;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4.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A) 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当两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 趋势时,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

8、摩擦力 。 产生条件:接触、正压力、不光滑、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大小: f= N :摩擦因数 N:正压力 (N) (有时可看作正压力) 。 静摩擦力大小用力衡法或牛二来计算,fmax静N 摩擦力与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 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会有摩擦力。 5. 力的合成与分解(A)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 : F=F1+F2反向: F=F1-F2 (F1F2) 合力大小范围 |F1-F2| F|F1+F2| 力( 矢量 ) 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常用方法: 正交分解法 F x=

9、Fcos Fy=Fsin 三力合成时三个分力能构成三角形,则合力最小为0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 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 处于 平衡状态 ,其条件是: F合0 7.牛顿第一定律(A) 第一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F F2 F1 )O FFY FX O X Y 任何物理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 牛顿第二定律(B) 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

10、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 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F 合ma 加速度a 是运动学和力学联系的纽带,因此求解加速度可从运动学来求得,也可以通 过受力分析和牛二来求解。 9.牛顿第三定律(A) 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一条直线上。 F= - 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 、F各自作用在对方,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10.力学单位制( A)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以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作国为力学基本单 位:米(长度单位) 、千克(质量单位) 、秒(时间单位) 。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7 个基本单位 :米(m ) 、千克(kg) 、秒(

11、s) 、安培(A) 、开尔文 ( K ) 、 坎德拉( cd) 、摩尔( mol)注:坎德拉( cd)是发光强度单位 物理 2 一机械能和能源 1.功( A)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WFScos W:功(J) F:恒力 (N) S:位移 (m) :F、S间的夹角 2.功率( A) 功 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 功率( P)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P=W/t ( 定义式 ) P:平均功率 瓦(W) W:t时间内所做的功(J) t: 做功所用时间 (S) P=FV P:瞬时功率 V :瞬时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瞬时功率是平均功率

12、的两倍。 3.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A) 重力势能( EP)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EP=mgh EP: 重力势能 (J) g:重力加速度 h:竖直高度 (m) (从零势能点起)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WG= - EP 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位置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路径无关。 4.动能( A) 物体的 动能( Ek)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Ek=mv 2/2 E k: 动能 (J) m:物体质量 (Kg) v:物体瞬时速度 (m/s) 5.动能定理( A) 动能定理 : 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3、。 2 12 12 22 1 mvmv 总 W 或 W总=EK W总: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EK: 动能变化 EK = mVt 2 /2- mVo 2/2 人抛出物体时人对物体做的功为物体的初动能。 6.机械能守恒定律(B) 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保持 不变,叫做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 比较重物在某两点间的动能变化与势能变化,就能验证机械能能是否守恒。由于重物 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的作用,因些重力势能变化量要比动

14、能变化量大(mg hmv 22) 8.能量守恒定律(A)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这。 9. 能源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A) 能量转化和转移是具有方向性的, 若要反方向进行, 必须做功。能量有耗散,不能将能 量的散失全部收集起来重新利用,所以要节约能源。 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A) 物体各个具有独立、互不相干、等时的运动可以等效合成一个运动称为运动的合成 , 运动的分解反之。其运算遵从矢量运算即平行四边形定则。 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

15、直线上时,物体就曲线运动。当 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 加速度 ) 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 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4.平抛运动的规律(B) 平抛运动 :可以分解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速度Vx= Vo竖直方向速度Vy=gt 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竖直方向位移h=gt 2/2 运动时间t=(2h/g ) 1/2 ( 通常又表示为(2h/g) 1/2 ) 合速度 Vt=(Vx 2+V y 2)1/2 =Vo 2+(gt)21/2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5.匀速

16、圆周运动(A) 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A) 向心加速度(A) 向心力( B) 线速度 V=s/t=2 R/T 角速度 =/t=2 /T=2 f 向心加速度a=V 2/R=2R=(2/T)2R 向心力 F向= F 合=mV 2/R=m2 R=m(2 /T) 2R 周期与频率T=1/f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R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2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 (S): 米(m) 角度 ( ) :弧度( rad ) 频率( f ) :赫( Hz)周期( T) :秒( s)转速( n) :r/s 半径 (R): 米( m ) 线速度( V) :m/s 角速度( ) :r

17、ad/s 向心加速度:m/s 2 注: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并且向 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对物体不做功。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万有引力定律(A)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 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适用于质点间产生的引力。 F=Gm 1m2/r 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人造地球卫星(A) F向= F引 mv 2r Gmmr2 所以 v r gm 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 周期变小,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包括线速度、角速度、 向心加速度)变大。 地球同步卫

18、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线速度、角速度全相等,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 期相同 3. 宇宙速度( 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最大圆形轨道环绕速度或是最小发射速度) ;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脱离地球引力范围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 (脱离太阳引力范围最小发射速度)。 4.经典力学的局限性(A) 牛顿力学的适用于低速或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或微观粒子。 选修 11 一 电磁现象与规律 1.电荷电荷守恒( A) 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只能是电子电荷的整数倍,把电子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元电荷 (e) 。 e=1.6010 -19 C 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 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2.库仑定律( A) 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 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做静电力 ,又叫 库 仑力 。 r qq kF 21 (在真空中) 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Q 1、 Q2: 两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