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47631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1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7 页 第一章声现象 知识梳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 v固v液 v气,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是 340 m/s,合 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即真空不能传声 )。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 声音的

2、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 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7.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 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是 第 2 页 共 27 赫兹(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 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3、。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8.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 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 音。 9.人们用分贝 (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 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10.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1.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知识梳理: 1.光源: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

4、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实例及应用 激光准直 第 3 页 共 27 页 影子的形成 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当月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日食。如右图所示:在月球 后 1 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 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 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 的形状无关。 (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 3 10 8m/s=3 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 10 8m/s。

5、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3.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 是可逆的。 (3)分类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

6、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平面镜: 成像特点: 1.像、物大小相等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起发散

7、作用。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4.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第 4 页 共 27 页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0 o。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8、看到的位置比 实际位置高。 5.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 1.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 (F):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 ( 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凸透镜又名会聚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凹透镜又名发散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

9、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 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 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第 5 页 共 27 页 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F(焦点)分虚实, 2f(2 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u=f 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u=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

10、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 ),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 成虚像时: 3.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 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4.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 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 放大的实像, 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 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口叫做目镜,靠近被观 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 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 再加上目镜的放大 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