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25年).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570033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2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2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2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2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2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XX第X医科大学附属X中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指导和规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二)编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事件分级根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划分为4级。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2、达不到IV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I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I级:(1)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含15人)以上。(2)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人(含3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25人(含25人)以上。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V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3)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500人(含500人)以上

3、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b.在其所辖的16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V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c.在其所辖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n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4)在24小时内,全国发生以下情况:a. 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O人(含100O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50人(含50人)以上。b. 30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V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C.8个及以上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n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d.2个及以上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11级及以上非

4、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11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11级:(1)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2)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50-2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24人。b.在其所辖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V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3)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4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25-34人。

5、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V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c.在其所辖的2个及以上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II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4)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In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In级:(1)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5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6-9人。(2)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14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b.在其所辖的2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IV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

6、化碳中毒事件。(3)地区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IV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IV级:(1)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29人,或死亡3-5人。(2)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四)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大力开展防控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预防控制工作。对可能引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理按照“条块结合,以

7、块为主,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在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在医院职责范围内做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成立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工作的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确保有关规定、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做到责备分明、层层负责。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科长及护理部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专家抢救治疗组以医疗副院长为组长,医务科科长及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内科及急诊科主任为成员。3 .加强协调信息共享在各级人民政府指挥协调下及时通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同研究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8、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及时、有效地开展监测、报告。对可能发生的中毒事件向气象、卫生、城建、公安、环保等部门提出预警提示,对已经发生的中毒事件协调联动,积极处置。4 .反应及时处置有效加强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的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应急能力,迅速、及时、有效地应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五)适用范围本预案主要适用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液化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可以致使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二、监测、报告和预警(一)监测与报告根据各级气象部门的通报,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9、根据实际情况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部门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情况及其隐患,或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1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1)责任报告单位作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单位向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2)责任报告人医院医疗卫生人员作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人向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2 .报告时限和程序一旦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区县级疾病预

10、防控制机构报告。3 .报告内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措施。经调查确认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包括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4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网络直报直接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收到报告信息后,应逐级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1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审核事件报告信息的准确性。5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系统示意图突发公共卫生击页8共页5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国务院AAA省级疾控机构逐级核实确A市(地)级疾控机构市小地)级卫计委一A市人民政府省级卫生厅(局)省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_一(二)预警会同当地气象部门,综合卫生、气象和环境等相关的监测信息,结合当地地理和建筑结构特点,按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出预警建议,并提请上级部门发布预警提示。三、应急响应(一)分级响应机制1 .应急响应原则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指导下做

12、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应急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要做好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并防止可能发生的爆炸事件;现场处理采取边抢救、边调查、边核实、边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2 .应急响应启动与终止的提出I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I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11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II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I11级:由地区(地级市、

13、自治州、盟)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11I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地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IV级:由县(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IV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 .应急响应措施当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程序启动后,省级及省级以下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机构要根据事件的不同分级,相对应地科学、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响应措施,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参考救治标准和规范开展病人院

14、前救治、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报告。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一氧化碳现场救治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对因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进行救治,不得拒绝接诊。(二)应急响应的终止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突发一氧化碳第7页共8页中毒事件危害源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中毒患者出现连续3天达不到事件分级标准的;多数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或无恶化的可能。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事件进展情况,组织专家依据终止条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四、后期绩效评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结束后,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病人救治情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五、附则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