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新闻文体知识巩固L消息结构:清晰掌握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高度概括了新闻核心事件,点明作战双方、兵力规模及行动。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涵盖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和战况,总领全文。主体则详细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的具体情况。2.六要素明确:准确找出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百万
2、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二)文章结构与顺序安排1 .主体顺序:主体部分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顺序安排。中路军最早渡江,先写;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微弱,东路军抵抗顽强,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该顺序反映渡江时间先后,体现人民解放军先中间突破、再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2 .详略得当:东路军详写,因其防线巩固、敌军抵抗顽强,且该地区战略意义重大,关系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西路军和中路军略写,二者所遇敌情相似,敌军溃退、我军抵抗微弱。这样详略安排突出文章中心
3、彰显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三)语言特色赏析L动词精准:如“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中,“突破”体现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敌军冲破敌阵,换成“越过”无法表现战斗经过;“渡至”含“横渡”和倒达”两层意思,精准体现渡江作战特点。3 .限制词严密:“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控制”表明江阴要塞为我军所用厂封锁”说明敌方船只不能自由通航;“切断”表示堵住敌军铁路逃跑路线,词语搭配准确,凸显我军锐不可当气势。二、学习难点(一)深入理解新闻写作的层次与逻辑1 .主体层次紧密
4、衔接: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且衔接紧密。西路军报道后插入议论,最后两句“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自然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过渡到东路军报道。需深入理解这种层次安排对展现整个渡江战役全貌及逻辑推进的作用。2 .西路军报道中的议论分析:“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论将军事行动置于当时政治背景中,精辟阐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要领会其对深化报道主题、揭示战争本质的重
5、要意义。(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1 .用词的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不料”充满嘲讽、蔑视语气,嘲讽汤恩伯高估东面防线、低估我军战斗力,体现敌人狼狈和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冲破,“横渡,等词,展现豪迈气势与胜利豪情。需体会这些用词背后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及对敌军的藐视。2 .整体情感把握:文章通过对渡江战役的报道,展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这一伟大胜利的激动与自豪,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三、练习(一)选择题L下列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A.导语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B.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和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C.导语中“西起九江(不含)”的“不含”一词可去掉,不影响新闻的准确性。D.该导语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整个战役有初步了解。2.主体部分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顺序叙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B.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C.这种顺序安排只是为了让文章结构更整齐,并无实际意义。D,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3
7、下列对文中语言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中,“突破”换成“越过”,意思不变,也能体现战斗过程。B. “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准确有力,表现了我军的强大战斗力。C.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中,“不料”一词具有嘲讽意味,突出了我军的神勇。D. “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等词语,气势豪迈,展现了战役的宏大。(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这则消息的六要素。2 .文中对东路军的渡江情况详写的原因是什么?3 .分析“此种
8、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的作用。四、答案(一)选择题1 .C(“不含”一词不能去掉,它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2 .C(主体部分按此顺序叙述有重要意义,反映渡江时间先后及战略部署,并非只为结构整齐。)3 .A(“突破”换成“越过”不能体现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经过战斗冲破敌阵。)(二)简答题1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 .一是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二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3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