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3篇精选.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5453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3篇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3篇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3篇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3篇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3篇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lKV)引起、经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其病原学上,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抵抗力较弱;流行病学方面,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有急性期的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及恢复期可能的持续性关节症状;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预防重点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一、基孔肯雅热概述定义:由基孔肯雅病毒(CHlKV)

2、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流行历史: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二、病原学所属类别: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forest(SF)抗原复合群。病毒结构:直径约70n11l,有包膜,含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l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l、nsP2,nsP3和nsP4)o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iri2kb,编码顺序为5-NSl-NS2-NS3-NS4-C-E3-E2-El-3,分组:通过病毒部分El基因的系

3、统发生分析可分为3个组,分别包含西非分离株、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分离株。繁殖与感染:可在Vero、C6/36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对血细胞不敏感,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抵抗力: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是主要传染源,如非洲绿猴、狒狒等多种动物可感染并产生病毒血症。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4、人群易感性:人对CHl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等,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均有流行。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季节分布: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与媒介活动相关。输入性:有伊蚊存在且密度和自然条件适合时,CHlKV传入可能引起流行或暴发。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侵犯:人被感染蚊子叮咬约2天后发病,发病后12天为高病毒血症期,34天下降,第5天通常消失。

5、病毒通过包膜蛋白与多种细胞受体结合,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复制,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动物实验显示病毒易侵犯新生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脾及结缔组织。免疫机制:患者病后26天血清中CXCL-IO等细胞因子浓度增高,以CXCL-Io为主,恢复期其和MCP-I浓度下降,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可能与CXCL-IO浓度持续高水平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a起主要抗病毒作用。病理改变: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感染成纤维细胞,肌外膜有大量病毒和巨噬细胞浸骨骼肌润,肌纤维基底层有,单核细胞;感染的新生小鼠有严重坏14般关节关节曩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雌深真皮层的磁千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中枢

6、神经系统小鼠脉络丛上皮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多种细胞有大量病毒,脑实质及微血管上皮细胞无明显改变肝脏病毒感染小鼠的肝窦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Kupffer细胞可见病毒抗原及出芽脾脏红髓中可观察到病毒抗原a公众W.二诔医学五、临床表现潜伏期:212天,通常为37天。急性期:发热: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oC,伴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7天退热,部分患者3天后再次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有些有结膜炎表现。皮疹:80%患者发病后25天,在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瘢,疹间皮肤正常,部分伴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关节疼痛:发

7、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疼痛、肿胀,伴全身性肌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可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主要累及小关节,也可能涉及大关节,腕关节受压疼痛剧烈是特点,关节积液少见,X线检查正常。其他:极少数患者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恢复期: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关节疼痛及僵硬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六、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降低。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

8、患者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损伤的改变。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用ELl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捕获法可靠,发病后第1天出现,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用ELISA.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发病后第2天出现,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采用RT-PCR和Real-timePCR等方法,发病后4天内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分离:采集发病2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分离。七、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急

9、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实验室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诊断标准: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但具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确定诊断: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鉴别诊断:登革热:传播媒介、流行区域、临床表现类似,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明显且持续久,出血倾向较轻,靠实验室特异性检测鉴别。OrnyolIg-IIyOlIg等甲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相似,难凭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鉴别,因存在抗原

10、性交叉,需仔细分析血清学结果,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主要鉴别方法。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引起,有特定红斑表现和关节受损特点,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其他: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鉴别。八、治疗一般治疗: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对症治疗:降温:高热病人先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者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备体消炎药(NSAlDS),避免阿司匹林类药物。止痛:关节疼痛严重者使用镇痛药物。脑膜脑炎的治疗:要点为防治脑水肿,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九、出院

11、标准体温恢复正常,隔离期已满(病程大于5天)。十、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H、预防控制传染源:尽量就地治疗,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及时上报。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可用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2025年中学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作为由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等特点,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成严重威胁匕为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疾病在校园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全校

12、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二)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分级负责、联防联控”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将预防工作贯穿于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防控,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以及与校外相关单位的协作配合,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关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相关文件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校园环境、师生数量、周边疫情形势等,编制本预

13、案。(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包括教师、学生、后勤人员、保安等,以及在校园内活动的其他人员,如来访人员、施工人员等。同时,涵盖学校教学、生活、后勤等各个环节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食堂就餐、宿舍居住、校园清洁等场景。二、组织机构与职责(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校医、班主任等为成员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 .组长:作为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统筹学校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对防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如是否启动应急响应、是否采取停课措施等。协调校内外资源,与卫生健康部门、教育行政

14、部门等保持密切沟通,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2 .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日常管理。定期召开防控工作会议,了解各部门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组长汇报,并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3 .成员教务处:在疫情发生时,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制定合理的停课、复课方案,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或补课工作,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做好教学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的协调配合。德育处: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疫情期间开展

15、心理疏导工作,缓解学生的恐慌情绪。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防控物资采购与储备、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制定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计划,并组织实施;根据防控需求,及时采购和储备充足的灭蚊药齐U、消毒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对校园内的供水、供电、通风等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校医务室:承担疫情监测、病例排查、医疗救治指导、防控知识培训等工作。设立专门的诊室,对出现疑似症状的师生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定期对全校师生进行防控知识培训I,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年级组长:督促本年级各班级落实防控措施,定期检查班级的卫生情况和学生的健康监测记

16、录。及时了解本年级师生的健康状况,协调处理本年级的防控相关事宜,符重要信息及时上报给防控工作领导,组。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晨检、午检工作,每天按时测量学生体温,询问学生的健康状况,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校医务室和年级组长。组织开展班级防控知识宣传和卫生清扫活动,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二)专项工作小组1 .宣传教育组:由德育处、校医务室人员组成,负责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明确宣传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主题班会、宣传海报、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和家长宣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主要症状、

17、预防方法、治疗原则等,提高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 .环境整治组:由总务处、保洁人员组成,负责对校园内的卫生死角、积水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定期对校园内的花坛、草坪、下水道、排水沟、垃圾桶周边、废旧物品堆放处等进行检查和清理,消除蚊虫孳生地。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开展灭蚊工作,选择合适的灭蚊药剂和方法,确保灭蚊效果。3 .疫情监测组:由校医务室人员、班主任组成,负责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师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校医负责指导班主任开展晨检、午检工作,对班主任上报的异常情况进行进一步排查和诊断。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台账,及时汇总和分析监测数据,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4 .应急处置组:由学校领导、

18、校医务室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组成,负责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实施隔离、转运、消毒等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做好与卫生健康部门、医院等单位的沟通协调,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三、预防措施(一)宣传教育1 .每学期开学初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前,开展防控知识专题讲座,邀请卫生健康部门的专家进校园进行授课。专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疾病的危害、传播特点和预防措施,增强师生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座结束后,组织师生进行提问和交流,解答师生的疑惑。2 .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宣传阵地,定期发布防控信息。校园广播每天固定时段

19、播报防控知识;宣传栏每月更新一次防控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一篇防控文章,内容包括最新的疫情动态、防控小常识等;在校园内的醒目位置设置宣传海报和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防控标语和宣传片,营造全员参与防控的浓厚氛围。3 .向家长发放防控知识手册,手册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家庭预防措施、学生出现疑似症状后的处理方法等。通过家长微信群定期发送防控温馨提示,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做好家庭防蚊措施,如安装纱窗、定期清理积水等。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专门讲解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家校协同防控的合力。(二)环境卫生整治1 .建立完

20、善的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制度,明确各区域的清扫责任人和清扫时间。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后,安排专人对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扫,及时清理地面、桌面的垃圾和杂物,保持环境整洁。每周五下午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卫生大扫除,动员师生共同参与,重点清理卫生死角,如教室的角落、宿舍的床底、食堂的后厨等。2 .定期对校园内的积水进行清理,安排专人每天对校园内的花坛、花盆托盘、下水道、排水沟、废旧轮胎、塑料瓶、水桶等易积水容器进行检查,发现积水及时清理。对于无法清理的积水,如景观水池等,定期投放灭蚊幼虫药剂,杀灭水中的蚊幼虫。建立积水清理台账,记录清理时间、地点和责任人,确保积水清理工作落到实处。

21、3 .加强对校园绿化区域的管理,安排专业的绿化人员定期修剪花草树木,保持枝叶通风透光,避免枝叶过于茂密形成阴暗潮湿环境,减少蚊虫栖息场所。及时清理绿化区域内的落叶、枯枝和杂草,保持绿化区域的整洁。合理规划绿化布局,避免在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周边种植过于茂密的植物。4 .食堂、小卖部等场所要严格遵守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保持卫生整洁。食品采购要渠道正规,符合卫生标准;食品加工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加工;餐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垃圾桶要加盖并及时清理,每天至少清理一次,垃圾桶周边要保持干净整洁,防止滋生蚊虫。定期对食堂、小卖部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防蚊灭蚊

22、措施1 .在校园内的教室、宿舍、食堂、办公室等场所安装合格的纱窗、纱门,确保门窗关闭时能够有效阻止蚊虫进入。在窗户和门口设置防蚊帘,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蚊虫活动频繁时段,放下防蚊帘,增强防蚊效果。定期对纱窗、纱门和防蚊帘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2 .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间段,如傍晚17:0019:00和清晨5:00一7:00,安排专业人员对校园公共区域进行喷洒灭蚊药剂。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灭蚊药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剂量进行喷洒,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根据蚊虫密度监测结果,适当增加喷洒次数,确保灭蚊效果。3 .为学生宿舍统一配备合格的蚊帐,确保每位学生都

23、能使用。在教师办公室、值班室等场所提供蚊香、电蚊拍、驱蚊液等防蚊用品,并指导师生正确使用。定期对防蚊用品进行检查和补充,确保其正常使用。4 .定期对校园内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采用蚊虫诱捕器等方法,在校园内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每周收集一次监测数据,记录蚊虫的密度和种类。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蚊虫的活动规律和孳生情况,及时调整灭蚊措施和频率,提高灭蚊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个人防护1 .教育师生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段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避免前往蚊虫密集的场所,如草丛、树林、积水区域等。如需外出,要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浅色衣物,因为蚊虫对深色衣物更为敏感。在暴露的皮肤表面涂抹合格的驱蚊剂,按照说明书的

24、要求正确使用,每隔一定时间重新涂抹一次,确保驱蚊效果。2 .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个人卫生清洁。洗手要采用七步洗手法,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等情况下及时洗手。衣物要定期清洗晾晒,保持干燥清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卫生用品,防止交叉感染。3 .鼓励师生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做操等。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比赛等,激发师生的锻炼热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四、疫情监测与报告(一)监测内容1 .晨检、午检:班主任每天早晨7:308:00和中午

25、13:3014:00对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状况询问,使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学生腋下体温,体温超过37.3C为异常。同时,询问学生是否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详细记录在晨检、午检记录表中。校医每天对教师进行健康监测,同样测量体温和询问症状,做好记录。2 .因病缺勤追踪:对因病缺勤的师生,班主任和相关负责人要在当天及时与家长或本人联系,了解缺勤原因、病情诊断、就诊情况等信息。如怀疑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要立即报告校医务室,并做好详细记录。建立因病缺勤追踪台账,定期对缺勤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隐患。3 .校园环境监测:环境整治组每周对校园内的蚊虫孳生情况进

26、行监测,重点检查易积水区域的蚊虫幼虫孳生情况。采用目测法和计数法,记录蚊虫幼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同时,记录蚊虫的密度和种类,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灭蚊措施。(二)报告程序1 .师生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疑似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症状时,应立即向班主任或校医报告,不得隐瞒病情。报告时要详细说明症状出现的时间、具体症状和接触史等信息。2 .班主任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将学生送到校医务室进行排查,同时向年级组长和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报告。在送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与其他人员接触,防止疫情传播。3 .校医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如怀疑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要立即向防控工作领导小

27、组组长报告,并在1小时内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班级、学号等)、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情况、接触史、排查情况等。4 .在疫情报告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信息保密制度,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同时,要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反馈疫情处置进展情况。五、应急处置(一)疑似病例处置1 .校医发现疑似病例后,要立即将其安排在专门的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隔离室要远离教学区和生活区,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消毒设施。隔离期间,要避免疑似病例与其他人员接触,由专人负责其饮食和生活照料。2 .及时通知疑似病例的家属,告知病情和隔离情况

28、要求家属尽快带其到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在家属到达前,要做好疑似病例的安抚工作,避免其情绪激动。3 .对疑似病例所在的班级、宿舍、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合格的消毒用品,对地面、桌面、门窗、家具等进行擦拭消毒,对空气进行喷雾消毒。对疑似病例使用过的物品,如衣物、被褥、餐具等,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或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4 .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密切接触者包括与疑似病例在同一班级、宿舍、办公室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观察期为14天,每天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异常症状,要及时送到医院进

29、行排查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二)确诊病例处置1 .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学校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各专项工作小组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工作。2 .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接触人员等信息,协助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按照卫生健康部门的要求,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观察期间不得离开隔离场所,由专人负责其生活保障和健康监测。3 .对确诊病例所在的班级、宿舍等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扩大消毒范围,对校园内的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卫生间、食堂、图书馆等进行彻底消杀。消毒工作要由专业人员按照操

30、作规程进行,确保消毒效果。在消毒期间,要做好相关区域的封闭管理,避免师生进入。4 .根据卫生健康部门的建议,必要时采取停课措施。停课前,要向师生和家长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告知停课的原因、时间和后续安排。停课后,学校要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制定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线上管理和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出现恐慌情绪。5 .及时向师生和家长通报疫情处置情况,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渠道发布权威信息,介绍疫情的最新进展、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师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维护校园的稳定。(三)疫情解除当最后一例确诊病例治愈后,经过14天无新发

31、病例出现,且经卫生健康部门对校园环境进行评估,确认无疫情传播风险后,学校可解除应急响应,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恢复正常教学前,要对校园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六、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总务处负责制定防控物资采购计划,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师生人数,储备足够的防控物资,包括灭蚊药剂(如敌敌畏、氯菊酯等)、消毒用品(如84消毒液、酒精、消毒湿巾等)、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水银体温计)、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建立物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物资的采购时间、数量、规格、保质期等信息,定期进行检查和补充,确保物资充足有效。将防控物资存放在专门的仓库,做好防潮

32、防晒、防过期等工作。(二)经费保障学校设立防控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保障防控物资采购、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应急处置等工作的经费需求。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建立经费使用台账,规范经费使用流程,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经费预算,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三)人员保障加强对防控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校医、班主任、保洁人员、后勤人员等进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的识别、监测方法、应急处置流程、防护用品的使用等。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防控工作有人负责、有

33、人落实。在疫情发生时,要合理调配人员,充实防控工作力量。(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晨检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制度、消毒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值班制度等一系列防控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执行标准和责任分工,确保防控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七、预案管理与更新本预案由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学校将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上级部门的最新要求以及校园内疫情形势的实际变化,及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定期组织对预案的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34、性,根据演练情况对预案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学校应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能力。2025年XXX医院基孔肯雅热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为切实增强我院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其他人员健康的危害,保障医院医疗工作有序运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部署,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二)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根本遵循,参照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并结合当地政府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关于基孔肯雅热防控的

35、最新文件要求制定。(三)适用范围本预案涵盖我院内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筛查、诊断、治疗、隔离、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院感控制及应急响应等全流程工作。(四)工作原则预防为先:将防控工作前置,强化日常监测与宣教,构建多层次预防体系,降低疫情输入及传播风险。高效响应:建立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确保疫情信息传递畅通,应急处置措施快速落地,遏制疫情扩散。规范防控:严格依照诊疗规范和防控技术标准开展工作,确保诊断准确、治疗合理、防控措施科学有效。协同联动:整合院内各科室资源,加强与疾控中心、上级医院等外部机构协作,形成防控合力。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工作,负

36、责重大决策部署;副组长为分管医疗副院长,协助组长推进各项防控任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感染控制科、公共卫生科、门诊办公室、后勤保障部、设备管理科等科室负责人。(二)工作小组及职责分工(详见附件1:职责分工表)诊疗救治组:由医务科牵头,集结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等科室骨干医师。负责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对疑似及确诊病例实施精准救治,组织多学科会诊,攻克疑难病例;建立重症病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疫情监测排查组:以公共卫生科为核心,联合各临床科室护士长。负责构建覆盖门诊、住院部的监测网络,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时抓取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病例;每日汇

37、总病例信息,分析疫情趋势;指导临床科室规范填写病例报告卡,确保报告数据完整准确。感染防控组:由感染控制科主导,护理部、手术室、检验科等科室配合。制定院感防控操作细则,对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实施风险管控;监督医护人员防护用品规范使用;定期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及时消除院感隐患。健康宣教组:由宣传科与公共卫生科共同组成。制作图文并茂的防控手册、短视频等宣传材料,通过医院官网、公众号、电子屏等渠道推送;针对医护人员开展专项培训L提升防控技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解答防控疑问。物资储备组:由后勤保障部联合设备管理科负责。建立防控物资动态清单,按照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储备防护装备、消毒

38、药剂、检测试剂等;实行物资优先调配机制,确保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重点部门物资供应;定期校验医疗设备,保障诊疗工作正常开展。环境治理组:隶属于后勤保障部,包含保洁团队、维修班组。承担全院环境消杀任务,重点对卫生间、污水井、垃圾站等蚊虫孳生地进行清理;每周开展蚊虫密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杀频次;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行,降低空气传播风险。三、监测预警与报告(一)监测机制门诊首诊筛查:在门诊入口设置智能预检分诊系统,自动测量体温并提示流行病学史问询。导诊护士对体温之37.3。C或有流行地区旅居史者,引导至发热门诊专区就诊。住院患者监测:病房护士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基孔肯雅热相关症状筛查,建立健康

39、监测档案,每日记录体温及症状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实验室检测支撑:检验科开辟专用检测通道,对疑似病例标本优先进行核酸检测,6小时内出具结果;建立检测阳性病例快速反馈机制,确保临床及时获取信息。(二)预警分级一级预警(关注级):周边地市出现输入性病例,我院启动预警响应,加强门诊筛查力度,增加环境消杀频次。二级预警(应急级):本市出现本土病例,我院启动二级响应,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停止大型聚集性活动,强化医护人员防护。三级预警(紧急级):辖区内发生聚集性疫情,我院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启用备用隔离病房,部分非急诊科室暂停接诊,实行院区封闭管理。(三)报告流程个案报告:临床医师发现疑似病例后

40、立即通过医院HIS系统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科室主任审核后提交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聚集性疫情报告:发生3例及以上关联病例时,防控领导小组立即组织调查,6小时内向属地疾控中心及卫生健康委报告,同步报送初步处置措施。四、应急处置措施(一)病例管理疑似病例确诊前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确诊后转入专用隔离病区,病区实行“三区两通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关节疼痛者使用非留体抗炎药,重症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及器官功能保护治疗。(二)接触者管控疾控部门判定的密切接触者,由疫情监测排查组协助追踪,实施14天医学观察,每日两次体温监测,观察期间

41、出现症状立即就诊。对一般接触者进行健康告知,指导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接触史。(三)疫点处置对患者停留过的诊疗区域、病房进行终末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过氧化氢喷雾。开展蚊媒应急消杀,对室内外积水容器进行清理,投放灭蚊幼虫剂,室外环境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杀灭成蚊,连续消杀3天。(四)院区管控三级预警期间,院区仅保留1个出入口,所有人员凭工作证或就诊凭证出入,外来人员一律禁止进入。门诊实行分时段预约就诊,取消现场挂号,候诊区隔位就坐,严格控制诊室人流量。住院患者谢绝探视,鼓励视频探视。(五)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组组织心理医师对隔离患者、医护人员

42、开展心理干预,通过热线咨询、视频疏导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五、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建立“双线采购”机制,通过政府采购平台及应急供应商渠道保障物资供应设立专用仓库,实行物资分类存放,由专人管理,每月盘点一次。(二)人力资源组建20人的应急医疗梯队,分为3个班次轮值/开展全员防控技能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经费保障设立50万元应急专项资金,用于物资采购、人员补助、环境消杀等,经费使用接受审计部门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四)技术支持与省级疾控中心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定期获取检测方法更新信息;引进基孔肯雅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缩短诊断时间。六、后期处置(一)

43、评估总结疫情解除后1周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评估,分析疫情处置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形成评估报告并上报上级部门。(二)秩序恢复根据疫情风险等级逐步调整防控措施,优先恢复急诊、产科等必需科室服务,逐步开放普通门诊,最后恢复正常探视制度。(三)奖惩机制对在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失职渎职导致疫情扩散的,依规追究责任。七、附则本预案每半年评估一次,根据疫情变化及政策调整及时修订。本预案由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及疾病特征总结一、基孔肯雅热疾病特征概述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

44、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似。临床典型症状为急性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疼痛常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人员流动增加,境外输入病例及本地传播风险显著升。二、防控工作方案核心内容(一)防控目标体系目标类别具体内容监测预警提升早期识别、诊断能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媒介控制有效降低伊蚊密度,清除孳生地,切断传播链医疗救治规范病例管理,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杜绝院内感染社会协同构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公众宣教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1 .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主要负责

45、人担任,统筹制定策略、组织培训演练及督导检查。2 .专项工作组职责监测报告组:公共卫生科牵头,负责病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信息上报;医疗救治组: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执行诊疗规范;媒介防制组:开展伊蚊密度监测,组织孳生地清理及化学消杀;宣传教育组:通过多渠道普及防控知识。三、防控工作总结要点(一)主要成效1 .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建立“医疗机构一疾控中心”信息直报通道,累计培训医务人员200余人次,疑似病例识别准确率提升40%。2 .媒介控制成效显著开展社区孳生地清理行动8次,清除积水容器1200余个,辖区伊蚊布雷图指数从15降至5以下(安全阈值V5)。3 .医疗救治规范有序落实“一人一策”治疗方案,

46、累计收治病例32例,均实现治愈出院,无院内感染事件发生。4 .公众知晓率提高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讲座等形式覆盖人群5万余人,居民防蚊行为形成率达85%o(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1 .现存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设备不足,部分疑似病例需送上级机构复核;居民对关节疼痛后遗症认知不足,康复指导覆盖率待提升。2 .改进措施申请专项资金配备快速检测试剂;联合康复科制定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康复指南,开展患者随访管理。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强化监测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增设监测哨点,扩大主动搜索范围。2 .深化部门协作:联合城管、环保部门开展季节性灭蚊攻坚行动。3 .科技赋能防控:引入无人机巡查孳生地,提高环境整治效率。本总结基于2025年度防控实践编制,相关数据及措施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调整完善,重点需持续巩固“监测一控制一救治一宣教”全链条防控体系,保障区域公共卫生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