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桩身内力测试、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静力触探头率定.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6518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桩身内力测试、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静力触探头率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桩身内力测试、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静力触探头率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桩身内力测试、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静力触探头率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桩身内力测试、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静力触探头率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桩身内力测试、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静力触探头率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录A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快速法)A.1适用范围A.1.1本方法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复合地基承载力验收检测: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及其以下工程;2有成熟的地区经验且有准确可靠的快慢速法对比数据。A.2仪器设备及其安装A.2.1试验面标高应与基础底面标高相适应,试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尺寸的三倍。试坑底部的地基土应避免扰动,且要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A.2.2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在承压板下铺设100150mm中、粗砂垫层。A.2.3沉降宜采用大量程百

2、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量,其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基准梁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外,以确保观测系统稳定。沉降观测点应对称设置于承压板的两侧。A.2.4荷载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额定压力的80%。A.2.5载荷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压重平台(堆载法)反力装置、锚桩(地锚)横梁反力装置或压重锚桩组合装置等;2千斤顶中心与反力装置的

3、重心及试桩中心重合,合力方向垂直,加荷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荷量的1.2倍;3由于堆载产生的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4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5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A.3现场检测A.3.1加载等级可分为810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A.3.2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Ih,按第5、10、15、30min测读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测读时间累计为Ih时,若最后时间间隔的沉降增量与相邻15min时间间隔的沉降增量相比未明显收敛时,应延长维持荷载时间,直至最后沉降增量趋于收敛。试验最后一

4、级应达到慢速维持法的稳定标准。A.3.3卸载级数为加载级数的一半,每级荷载维持15min,按第5、15min测读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荷至零后,应测读残余沉降量,累计测读时间为Ih,测读时间为第5、15、30min,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A.3.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沉降量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3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A.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A.4.1经对原始记录检查、校对后,整理出荷载和沉降值、时间和沉降值汇总表,绘制P-S,和s-lg%曲线,需要时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A.4.2复

5、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当压力-沉降(P-S)曲线能确定极限荷载,而其值不小于对应的比例界限的2倍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荷载值;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2当压力-沉降(P-S)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1)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可取S力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2)对灰土挤密桩、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捶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I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3)对素混凝土桩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

6、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I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黏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A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4)对水泥土搅拌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5)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A.4.3单位工程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单位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附录B桩身内力测试B.0.1基桩内力测试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钢桩和组合型桩等。B.0.2对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可得到桩侧各土层的分层抗

7、压摩阻力和桩端支承力;对竖向抗拔静荷载试验桩,可得到桩侧土的分层抗拔摩阻力;对水平静荷载试验桩,可求得桩身弯矩分布,最大弯矩位置等;对打入式预制混凝土桩和钢桩,可得到打桩过程中桩身各部位的锤击压应力、锤击拉应力。B.0.3基桩内力测试宜采用应变式传感器或钢弦式传感器。根据测试目的及要求,宜按表B.0.3中的传感器技术、环境特性,选择适合的传感器;也可采用滑动测微计。需要检测桩身某断面或桩端位移时,可在需检测断面设置沉降杆。表B.0.3传感器技术、环境特性一览表型特性钢弦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传感器体积大较小蠕变较小、适宜于长期观测较大、需提高制作技术、工艺解决测量灵敏度较低较高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

8、变化范围较大时需要修正可以实现温度变化的自补偿长导线影响不影响测试结果需进行长导线电阻影响的修正自身补偿能力补偿能力弱对自身的弯曲、扭曲可以自补偿对绝缘的要求要求不高要求高动态响应差好B.0.4传感器设置位置及数量宜符合下列规定:1传感器宜放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以测量桩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层摩阻力。在地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2在同一断面处可对称设置24个传感器,当桩径较大或试验要求较高时取高值。B.0.5应变式传感器可视以下情况采用不同制作方法:1对钢桩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D将应变计用特殊的粘贴剂直接贴在钢

9、桩的桩身,应变计宜采用标距36mm的350胶基箔式应变计,不得使用纸基应变计。粘贴前应将贴片区表面除锈磨平,用有机溶剂去污清洗,待干燥后粘贴应变计。粘贴好的应变计应采取可靠的防水防潮密封防护措施。2)将应变式传感器直接固定在测量位置。2对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应变传感器的制作和埋设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1)在600100()mm长的钢筋上,轴向、横向粘贴四个(二个)应变计组成全桥(半桥),经防水绝缘处理后,到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应力-应变关系标定。标定时的最大拉力宜控制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的60%以内,经三次重复标定,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滞后和重复性满足要求后,方可采用。传感器应在浇

10、筑混凝土前按指定位置焊接或绑扎(泥浆护壁灌注桩应焊接)在主筋上,并满足规范对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固定后带应变计的钢筋不得弯曲变形或有附加应力产生。2)直接将电阻应变计粘贴在桩身指定断面的主筋上,其制作方法及要求同本条第1款钢桩上粘贴应变计的方法及要求。3)将应变砖或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传感器按产品使用要求预埋在预制桩的桩身指定位置。B.0.6应变式传感器可按全桥或半桥方式制作,宜优先采用全桥方式。传感器的测量片和补偿片应选用同一规格同一批号的产品,按轴向、横向准确地粘贴在钢筋同一断面上。测点的连接应采用屏蔽电缆,导线的对地绝缘电阻值应在500MQ以上;使用前应将整卷电缆除两端外全部浸入水中Ih

11、测量芯线与水的绝缘;电缆屏蔽线应与钢筋绝缘;测量和补偿所用连接电缆的长度和线径应相同。B.0.7电阻应变计及其连接电缆均应有可靠的防潮绝缘防护措施;正式试验前电阻应变计及电缆的系统绝缘电阻不应低于200MoB.0.8不同材质的电阻应变计粘贴时应使用不同的粘贴剂。在选用电阻应变计、粘贴剂和导线时,应充分考虑试验桩在制作、养护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对采用蒸汽养护或高压养护的混凝土预制桩,应选用耐高温的电阻应变计、粘贴剂和导线。B.0.9电阻应变测量所用的电阻应变仪宜具有多点自动测量功能,仪器的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le,并有存储和打印功能。B.0.10弦式钢筋计应按主筋直径大小选择。仪器的可测频率

12、范围应大于桩在最大加载时的频率的1.2倍。使用前应对钢筋计逐个标定,得出压力(拉力)与频率之间的关系。B.0.11带有接长杆弦式钢筋计可焊接在主筋上;不宜采用螺纹连接。B.0.12弦式钢筋计通过与之匹配的频率仪进行测量,频率仪的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IHzoB.0.13当同时进行桩身位移测量时,桩身内力和位移测试应同步。B.0.14测试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应变式传感器测量时,应按下列公式对实测应变值进行导线电阻修正:采用半桥测量时:=l+5(B.0.14-1)采用全桥测量时:”“+爸(B.0.14-2)式中:2修正后的应变值;修正前的应变值;r导线电阻(Q)R应变计电阻(Q)2采用弦式传

13、感器测量时,将钢筋计实测频率通过率定系数换算成力,再计算成与钢筋计断面处的混凝土应变相等的钢筋应变量。3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应将零漂大、变化无规律的测点删除,求出同一断面有效测点的应变平均值,并按下式计算该断面处桩身轴力:Qi=iEiAi(B.0.14-3)式中:Qi桩身第,断面处轴车(kN);i第,断面处应变平均值;Ei第2断面处桩身材断弹性模量(kPa);当桩身断面、配筋一致时,宜按标定断面处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确定;Az-第7断面处桩身载面面积(H?)4按每级试验荷载下桩身不同断面处的轴力值制成表格,并绘制轴力分布图。再由桩顶极限荷载下对应的各断面轴力的值计算桩侧土的分层极限摩阻力和极限端阻

14、力:%+(B.0.14-4)uLq=L(B.0.14-5)pAo式中:qsi桩第,断面与计1断面间侧摩阻力(kPa);qp一桩的端阻力(kPa)i一桩检测断面顺序号,Z=L2,,n,并自桩顶以下从小到大排列;u桩身周长(m)h第,断面与第z+1断面之间的桩长(m)Qn桩端的轴力(kN)A0桩端面积(m2)。5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力可按下式计算:si=Essi(B.0.14-6)式中:(JSi桩身第2断面处的钢筋应力(kPa);ES钢筋弹性模量(kPa);si桩身第,断面处的钢筋应变。B.0.15沉降杆宜采用内外管形式,外管固定在桩身,内管下端固定在此需测试断面,顶端高出处管100200mm,

15、并能与固定断面同步位移。B.0.16沉降杆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沉降杆外径与外管内径之差不宜小于10mm,沉降杆接头处应光滑。B.0.17测量沉降杆位移的检测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8.2.4条的技术要求。数据的测读位与桩顶位移测量同步。B.0.18当沉降杆底端固定断面处桩身埋设有内力测试传感器时,可得到该断面处桩身轴力Q和位移si。附录C混凝土桩桩头处理C.0.1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C.0.2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C.0.3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C.0.4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围裹或

16、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n1。桩顶应设置钢筋网片23层,间距60I(X)mm。C.0.5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得低于C30oC.0.6高应变法检测的桩头测点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尺寸相同。附录D静载试3金己录表D.0.1地基载荷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表DOl的格式记录。表D.0.1地基载荷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点号日期加载级油压(MPa)荷载(kPa)测读时间位移计(百分表)读数本级沉降(mm)累计沉降(mm)备注1号2号3号4号D.0.2单桩竖向抗压(拔)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表D.0.2的格式记录。表D.0.2单桩竖向抗压(拔)静载

17、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桩号日期加载级油压(MPa)荷载(kN)测读时间位移计(百分表)读数本级沉降(mm)累计沉降(mm)备注1号2号3号4号D.0.3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表DO3的格式记录。表D.0.3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桩号日期上下表距油压(MPa)荷载(kN)观测时间循环数加载卸载水平位移(mm)加载上下表读数差转角备注上表下表上表下表加载卸载附录E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及打桩监测E.1传感器安装E.1.1检测时至少应对称安装冲击力和冲击响应(质点运动速度)测量传感器各两个,传感器安装见图E.1.1。冲击力和响应测量可采取以下方式:1在桩顶下的桩侧表面分别对称安装加速度传

18、感器和应变式力传感器,直接测量桩身测点处的响应和应变,并将应变换算成冲击力;2在桩顶下的桩侧表面对称安装加速传感器直接测量响应,在自由落锤体0.5处(Hr为锤体高度)对称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冲击力。E.1.2在第E.1.1条第1款条件下,传感器宜分别对称安装在距桩顶不小于2。的桩侧表面处(。为桩的直径或边宽);对于大直径桩,传感器与桩顶之间的距离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1。安装面处的材质和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相同,传感器不得安装在载面突变处附近。在第E.1.1条第2款条件下,对称安装在桩侧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距桩顶的距离不得小于0.4Hr或ID并取两者高值。E.1.3在第E.1.1条第1款条件下

19、传感器安装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变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中心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同侧的应变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80mmo安装完毕后,传感器的中心轴应与桩中心轴保持平行;2各传感器的安装面材质应均匀、密实、平整,并与桩轴线平行,否则应采用磨光机将期磨平;3安装螺栓的钻孔应与桩侧表面垂直;安装完毕后的传感器应紧贴桩身表面,锤击时传感器不得产生滑动。安装应变式传感器时应对其初始应变值进行监视,安装后的传感器初始应变值应能保证锤击时的可测轴向变形余量为:1)混凝土桩应大于土1000;2)钢桩应大于1500E.1.4当连续锤击监测时,应将传感器连接电缆有效固定。DB落锤加速度传感器上

20、C应变式力传感器1FtT加速度传感器J应变式力传感器混凝土方桩管桩H型钢桩图E.1.1传感器示意图(单位:mm)E.2试打桩E.2.1为选择工程桩的桩型、桩长和桩端持力层进行试打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打桩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2试打桩过程中,应按桩端进入的土层逐一进行测试;当持力层较厚时,应在同一土层中进行多次测试。E.2.2桩端持力层应根据试打桩的打桩阻力与贯入度的关系,结合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综合判定。E.2.3采用试打桩预估桩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过不少于3根试打桩复打试验确定桩的承载力恢复系数,复打至初打的间隔时间应符合本规程3.5.4条的规定。2利用初打结果预估的

21、承载力值应小于或等于试打桩初打时测得的承载力与桩的承载力恢复系数的乘积。E.3桩身锤击应力监测E.3.1桩身锤击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被监测桩的桩型、材质应与工程桩相同;施打机械的锤型、落距和垫层材料及状况应与工程桩施工时相同。2应包括桩身锤击拉应力和锤击压应力两部分。E.3.2为测得桩身锤击应力最大值,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桩身锤击拉应力宜在预计桩端进入软土层或桩端穿过硬土层进入软夹层时测试;2桩身锤击压应力宜在桩端进入硬土层或桩侧土阻力较大时测试。E.3.3最大桩身锤击拉应力可按下式计算:t=-z-V(t1+)-F(r1+)-ZV(Z1+生凸)2Accc(E.3.3)式中:5最大桩身

22、锤击拉应力(kPa);X一传感器安装点至计算点的距离(m);A桩身截面面积(m2);L测点下桩长(m);V质点运动速度(m/s)。E.3.4最大桩身锤击压应力可按下式计算:(E.3.4)_4maxp式中:p最大桩身锤击压应力(kPa);Fmax实测的最大锤击力(kN)。当打桩过程中突然出现贯入度骤减甚至拒锤时,应考虑与桩端接触的硬层对桩身锤击压应力的放大作用。E.3.5桩身最大锤击应力控制值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中有关规定。E.4锤击能量监测EAl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En一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kJ);te采样结束的时刻(三)oE.4.2桩锤最大动能宜通过测定

23、锤芯最大运动速度确定。E.4.3桩锤传递比应按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与桩锤额定能量的比值确定;桩锤效率应按实测的桩锤最大动能与桩锤的额定能量的比值确定。附录F声测管埋设要点F.0.1声测管内径宜为5060mm,且比换能器外径大Iomm左右。F.0.2声测管应下端封闭、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声测管连接处应光滑过度,管口应高出桩顶100mm以上,且各声测管管口高度宜一致。F.0.3应采取适宜方法固定声测管,使之成桩后相互平行,并尽可能保持声测管之间等间距。F.0.4混凝土灌注施工时,应防止声测管透水堵塞。F.0.5声测管埋设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D800mm,2根管;2800mmD2000mm,不

24、少于4根管。注:D受检桩设计桩径。F.0.6声测管应沿桩截面外侧呈对称形状布置,按图F.0.6所示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旋转依次编号。图F.0.6声测管埋设布置图检测剖面编组分别为:1-2;1-2,1-3,2-3;1-2,1-3,1-4,2-3,2-4,3-40附录G钻芯法检测记录表G.0.1钻芯法检测的现场操作记录和芯样编录应分别按表Gol-1、表G.0.1-2的格式记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应按表G.0.1-3的格式记录和描述。表G.0.1-1钻芯法检测现场操作记录表桩号孔号工程名称时间钻进(m)芯样编号芯样长度(m)残留芯样芯样初步描述及异常情况记录自至自至计检测日期机长:记录:页次:表G.0.

25、1-2钻芯法检测芯样编录表工程名称日期桩号/钻芯孔号桩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项目分段(层)深度(m)芯样描述取样编号取样深度备注桩身混凝土混凝土钻进深度,芯样连续性、完整性、胶结情况、表面光滑情况、断口吻合程度、混凝土芯是否为柱状、骨料大小分布情况,以及气孔、空洞、蜂窝麻面、沟槽、破碎、夹泥、松散的情况桩底沉渣桩端混凝土与持力层接触情况、沉渣厚度持力层(强风化或土层时的动力触探或标贯结果)持力层钻进深度,岩土名称、芯样颜色、结构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坚硬及风化程序;分层岩层应分层描述检测单位:记录员:检测人员:表G.0.1-3钻芯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桩号/孔号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桩顶标高开孔时间施工

26、桩长设计桩径钻孔深度终孔时间层序号层底标IwJ(m)层底深度(m)分层厚度(m)混凝土/岩土芯柱状图(比例尺)桩身混凝土、持力层描述序号备注编制:校核:注:口代表芯样试件取样位置。附录H芯样试件加工和测量H.0.1芯样加工时应将芯样固定,锯切平面垂直于芯样轴线。锯切过程中应淋水冷却金刚石圆锯片。H.0.2锯切后的芯样试件,当试件不能满足平整度及垂直度要求时,应选用以下方法进行端面加工:1在磨平机上磨平;2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或硫磺胶泥(或硫磺)等材料在专用补平装置上补平。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补平厚度不宜大于5mm,硫磺胶泥(或硫磺)补平厚度不宜大于1.5mm;3补平层应与芯样结合牢固,受

27、压时补平层与芯样的结合而不得提前破坏。H.0.3试验前,应对芯样试件的几何尺寸做下列测量:1平均直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表观直径偏小的部位的直径,取其两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2芯样高度:用钢卷尺或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Imm;3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4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一面转动钢板尺,一面用塞尺测量与芯样端面之间的缝隙。H.0.4试件有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混凝土芯样试件内含有钢筋以及试件尺寸偏差超过下列数值时,不得用作抗压强度试验:1混凝土芯样试件高度小于0.95J或大于1.05J时Qd为芯

28、样试件平均直径);2岩石芯样试件高度小于1.90d或大于2.IOd时;3沿试件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2mm以上时;4试件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超过0.1mm时;5试件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过2。时;6芯样试件平均直径小于2倍表观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时。附录J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修正J.0.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记录格式见表JOl。表J.0.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检测孔编号:地基类型:地下水埋深:(m)触探类型:NIo/N63.5/N120检测日期:年月日触探深度(m)实测锤击数地层描述探杆长度(m)修正锤击数备注J.0.2当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判定地基土承

29、载力或密实度时,实测锤击数应按式(JO2)修正:N635=aN635式中: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修正锤击数;N635实测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a修正系数,按表J.0.2取值。表J.0.2重型圆锥动力触保锤击数修正系数M63.5x(击)m)5101520253035405021.001.001.001.001.001.001.001.0040.960.950.930.920.900.890.870.860.8460.930.900.880.850.830.810.790.780.7580.900.860.830.800.770.750.730.710.67100.880.830.790.

30、750.720.690.670.640.61120.850.790.750.700.670.640.610.590.55140.820.760.710.660.620.580.560.530.50160.790.730.670.620.570.540.510.480.45180.770.700.630.570.530.490.460.430.40200.750.670.590.530.480.440.410.390.36注:表中L为杆长。J.0.3当采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评价碎石土(桩)密实度时,实测锤击数”120应按式(J03)修正:(J.0.3)N120=QW120式中:TV120超重型圆

31、锥动力触探试验修正锤击数;“120实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a修正系数,按表J.0.3取值。表J.0.3造重型画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系数N120(击)13579101520253035401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960.920.910.900.900.900.900.890.890.880.880.8830.940.880.860.850.840.840.840.830.820.820.810.8150.920.820.790.780.770.770.760.750.740.730.720.7270.900.7

32、80.750.740.730.720.710.700.680.680.670.6690.880.750.720.700.690.680.670.660.640.630.620.62110.870.730.690.670.660.660.640.620.610.600.590.58130.860.710.670.650.640.630.610.600.580.570.560.55150.860.690.650.630.620.610.590.580.560.550.540.53170.850.680.630.610.600.600.570.560.540.530.520.50190.840.66

33、0.620.600.580.580.560.540.520.510.500.48注:表中L为杆长。附录K地基土检测数据统计计算方法K.0.1该方法适用于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原位测试以及室内试验数据的统计计算。K.0.2检测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K.0.2-1)(K.0.2-2)(K.0.2-3)式中:i检测数据的试验值或试验修正值,当同一检测孔的同一分类土层中有多个检测点时,取其平均值;Om检测数据的平均值;f检测数据的标准差;5检测数据的变异系数。K.0.3检测数据的标准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K.O.3-1)1.7044.67

34、8、S(K.0.3-2)式中:k原位试验数据的标准值;/s统计修正系数;11参与统计的检测孔个数。附录L静力触探头率定L.0.1率定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率定用测力计或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3级;2连接触探头和记录仪并统调平衡,当确认正常后,方可正式进行率定工作;3当采用电阻应变仪时,应将仪器的灵敏系数调至与触探头中传感器所贴的电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相同;4触探头应垂直稳固放置在率定架上,并应不使电缆线受压;5对于新的触探头应反复(一般为35次)预压到额定载荷,以减少传感元件由于加工引起的残余应力。L.0.2触探头的率定可分为固定桥压法和固定系数法两种,其率定方法和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35、1当采用固定桥压法时,可按下列要求执行:1)选定量测仪器的供桥电压(电阻应变仪的桥压是固定的);2)逐级加荷,一般每级为最大贯入力的1/10;3)每级加荷均应标明输出电压值或测记相应的应变量;4)每次率定,加卸荷不得少于3遍,同时对顶柱式传感器还应转动顶柱至不同角度,观察载荷作用下读数的变化,其测定误差应小于1%FS;5)计算每一级荷载下输出电压(或应变量)的平均值,绘制以荷载为纵坐标,输出电压值(或变量值)为横坐标的率定曲线;6)按下式计算触探头的率定系数:PPK=或K=(L.0.2-1)AEAUp式中:K触探头的率定系数(MPa或MPa/mV);P率定时所加的总压力(N);A触探头截面积或

36、摩擦筒面积(inn?);。所对应的应变量(e);Up?所对应的输出电压(mV)。2当采用固定系数法时,可按下列要求执行:1)指令一个标定系数K(如输出电压每mV或画线长每Cm表示贯入阻力IMPa、2MPa4MPa),计算出输出电压为满量程时,所需加的总荷载P(N):(L.0.2-2)p=KAl式中:A探头截面积或摩擦筒面积(mid);I满量程的输出电压值(mV)或记录纸带的宽度(cm);2)输入一个假设的供桥电压U,并施加荷载为P/2,若记录笔指针未达满量程的一半处,则调整供桥电压,使其指针指于满量程的一半处。然后卸荷,指针应回到零位。如不归零则调指针归零。如此反复加卸荷,使记录笔指针从零位往返至满量程的一半处;3)在调整后的供桥电压下,按P/10逐级加荷至满量程,分级卸荷使记录笔返回零点;4)按上述步骤,调整后的供桥电压即为率定的供桥电压值。附录M孔内成像检测现场记录表M.0.1孔内成像检测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表MOl的格式记录。表M.O.1地基载荷试验记录表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孑L号孑L深孔口直径探头直径仪器型号文件存储位置测量过程描述时间下方探头上提探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