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5-203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国办发(2024)51号),进一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健康江西建设。总目标是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将我省艾滋病疫
2、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2%以下。二.工作任务(一)深化宣教干预,筑牢群防群控基础。1 .全面强化大众宣教。科学宣传艾滋病危害,将防治知识纳入公民健康素养内容,广泛动员群众,促进防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并结合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肝炎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常态化、多角度开展艾滋病防治公益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等确保学员在校期间至少接受1次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加强对出入境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到2025年底,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省疾控局、省
3、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科技厅、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省总工会、南昌海关、江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等及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不再列出)2 .精准实施重点宣教。开展流动人口、青少年、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艾滋病感染风险和道德法治教育。督促车站、机场、口岸、港口客运站、娱乐和洗浴场所等运营单位开展宣传。指导流动人口集中的用工单位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开展警示性教育。到2025年底,重点人群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公
4、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民航江西监管局、南昌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系统推进综合干预。落实卖淫嫖娼、男性同性性行为、吸毒等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全面落实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有关规定并加大检查力度。落实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健康教育、检测治疗和生育指导等措施,预防家庭内传播。完善药物预防策略,全面推广暴露后预防措施,规范实施暴露前预防措施,各设区市及现存活感染者超过400例的县(市、区)应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暴露后药物预防服务。创新开展针对易感染危险行为人群风险评估、检测动员、药物预防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
5、做好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血站巩固临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到2025年底和2030年,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均较前5年减少10%以上。到2025年底,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在0.3%以下,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综合干预措施覆盖比例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保持。(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省计生协、省公安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强化检测监测,提升预警处置能力。1 .拓展检测覆盖面。进一步加强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疫情严重县(市、区)疾控机构和传染病医院具备抗体确证检测和核酸诊断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快速检测咨询
6、服务能力。动员重点人群及时、主动和定期检测,促进自我检测和性伴检测,提升肛肠科、泌尿外科、皮肤性病科、生殖健康科、妇产科、感染科等重点科室的主动检测服务,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科室就诊者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梅毒等共检。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自愿咨询检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服务模式,每年及时更新并公布本地自愿咨询检测机构信息。疫情严重地区将艾滋病和性病检测咨询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重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比例到2025年底达90%以上,2030年达95%以上。(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省中医药局、省民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强化智能监测体系。依托省统筹区域传
7、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做好艾滋病综合监测预警工作。有效利用重点人群哨点监测、耐药监测、分子流行病、出入境等数据,加强疫情研判及趋势分析。利用病毒基因测序、分子传播网络和新近感染分析等,深入开展新报告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播风险判断。(省疾控局、南昌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优化救治随访,完善关怀救助体系。1推动抗病毒治疗提质增效。全面推广检测、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将承担艾滋病诊治工作纳入医疗机构考核管理范围。对未治疗感染者进行治疗动员和转介。对转介到位的感染者尽早启动治疗,严格执行诊疗指南,加强治疗评估、耐药监测及机会性感染预防治疗;完善艾滋病综合医疗服务会诊和转诊机制;做好流动
8、感染者异地抗病毒治疗转诊和衔接。健全中医药参与艾滋病诊疗工作机制,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评价标准。到2025年底,当年新报告的感染者确证后30天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80%以上,经诊断发现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抑制比例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省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优化随访管理服务。加强感染者分类管理和精准随访,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感染者随访管理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实施。加强治疗依从性教育,督促规范治疗并依法履行性伴告知及防止感染他人等义务。到2025年底,感染
9、者权利义务知晓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落实感染者关怀救助政策。依法保障感染者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将符合条件的感染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落实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及时发放基本生活费政策。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感染者。落实机会性感染者救治政策。加强对老龄感染者的社会支持。(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实施分类防控,不同人群精准施策。1 .全面推动消除母婴传播。落实消除母婴传播部门协作机
10、制,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育龄妇女专案管理和孕情监测,完善早筛查、早诊断服务流程,进一步缩短孕产妇检测确诊时间。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全程服务,健全流动个案追踪随访和信息对接机制。到2025年底,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到2030年持续保持。(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筑牢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屏障。强化部门协作,落实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会商机制,实施校园抗艾防艾行动,由疾控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将预防艾滋病纳入教育计划,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艾滋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艾滋病宣传教育和防控措施;中学阶段落实
11、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要求。促进校内外青少年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省教育厅、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团省委、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强化中老年人预防性病艾滋病。将老年人预防性病艾滋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健康素养提升、老年健康宣传周、老年心理关爱等工作。鼓励将老年人艾滋病检测工作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相结合。探索扩大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检测。(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聚焦重点区域,强化示范引领效应。1 .聚力重点地区攻坚。疫情较重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研判,加大资源投入,因地制宜探索工作模式,做到“一地一案,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信息互
12、通和区域协同,联合开展综合干预、检测治疗、社会治理等工作。(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级和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先行区工作,着力解决男性同性性行为者等人群感染率高、诊断发现不及时等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防治的难题,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和模式,推进艾滋病、结核病、猴痘等多病共防。(省疾控局、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南昌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多元共治格局。1 .落实多领域治理措施。严厉打击涉黄等违法犯罪活动,对涉嫌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案件及时依法立案侦查,对查处的卖淫嫖娼人员进行艾滋病检测。各地监
13、管场所要具备艾滋病检测条件,对监管期限在三个月以上或在被监管前有过卖淫嫖娼、吸毒等行为的被监管人员全部进行艾滋病检测,将感染者纳入重点管理范围并开展抗病毒治疗,落实机构信息通报机制。加强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监管,督促相关企业配合疾控部门发布风险提示信息。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液和组织他人出卖血液活动,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委网信办、省监狱管理局、省戒毒管理局、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进禁毒防艾联动。将禁毒工作与艾滋病防治紧密结合,及时查处从事毒品交易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打击相关涉案人员,保持禁毒工作的高压态势。将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作
14、为吸毒人员戒治的重要措施,优化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布局,健全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衔接机制。做好药物滥用监测,依法打击滥用物质和非法催情剂的生产和流通。到2025年底,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艾滋病年新发感染率在0.2%以下,到2030年持续保持。(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戒毒管理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防治工作,将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工作纳入整
15、体防治计划。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和社会公众人物参与防治公益活动。(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红十字会、省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组织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发挥各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责任。按规定落实防治经费投入政策,推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原料药、成品制剂供需监测,采取政府采购、将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医保等多种措施保障药物持续稳定供应。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核心技术和关键策略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省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规划实施调研指导,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