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训练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52(2周)学分:4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及CAD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后续课程:机电设备装调工训练与考级一、前言1 .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训项目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机电一体化总体技术和控制程序,能够安装、调试较复杂的机电设备,排除常见故障。2 .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机电类行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职业标准设置的。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
2、的现代职教思想,突出技能训练。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构建以相关工作过程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相应职业能力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结构安排以五年一贯制高等职教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遵循学生知识与技能形成规律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与职业岗位活动紧密相关的典型技能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融合气动(液动)控制、电气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操作、装配及调试,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以机电设备的通用组成部分为线索来进行。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
3、发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在评价中学”的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 掌握气(液)、电气系统图以及装配文件的识读方法;(2) 知道气(液)动回路连接和元件、回路故障的判断方法;(3)掌握机电设备中PLC的程序调试方法;(4)知道气液电综合布线的原则与方法;(5) 了解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相关知识;(6) 了解生产中出现的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2 .能力目标:(1)会熟练识读气(液)、电气系统图以及装配文件;(2)学会对气(液)动回路的连接和元件、回路故障的判断
4、3)能根据电气接线图要求正确进行电气控制回路连接;(4)会正确拆装电器元件;(5)能正确连接PLC与气动液压设备、PLC与PC,并进行调试;(6)会进行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磁电式传感器的安装与连接;(7)能装配机电工作站,合理进行气液电综合布线;(8)会正确处理生产中出现的突发事故。3 .素质目标:(1)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2)具有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3)形成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意识;(4)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三、课程内容与要求项参序号目名相关知识操作训练情境设计教学要求教学评价考学称时项1.各种型号控识读液压系统图,分
5、析能准确识读系技能目1制阀的结构、任务一油压机液压系统装拆系统结构统图操作1油压液压元件的连接方式;液压元件拆装、清洗能正确拆装液压系统过程占6机2.系统图识液压元气件故障判具备故障判断50%;的读方法;断能力操作拆3.电气控制线任务二油识读电气控制线路图,能准确识读系结果6装路连接方法。压机电气分析控制功能统图占与4.系统中方控制部分拆卸和连接连接控能正确规范进30%;调向、压力、速装拆制线路行电气控制线安全试度的调节方路连接文明法。电气控制故障诊断具备故障判断占20%和排除能力油压机执行元件运任务三油动方向调试能正确进行方油压机工作压力调向、压力、速度压机调试试调节,调整传感4油压机工作位
6、置调器试1.各种型号识读气压系统图,分能准确识读系任务一PLC机械手气析系统结构统图控制阀的结构、气动元件压系统装气动元件拆装、清能正确拆装气技能6项的连接方式;拆洗压传动系统操作目22.系统图识读气动元气件故障判具备故障判断过程机方法;断能力占械3.电气控制线识读电气控制线路图,能准确识读系50%;手路连接方法。任务二PLC分析控制功能统图操作2的4.系统中方机械手电拆卸和连接连接控能正确规范进结果拆向、压力、速气控制部制线路行电气控制线占12装度的调节方分装拆路连接30%;与法。电气控制故障诊断具备故障判断安全调5.接近开关和排除能力文明试(重点光电传感器)、电阻任务三PLC动作顺序调试和
7、程能正确进行PLC占20%编程与程序输型传感器(压机械手调试序调试入及调试12力传感器)的各执行元件多余位能正确进行方应用。6.PLC编程和连接。置调试向、压力、速度调节,调整传感器机械手工作压力调试3项目3自动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1 .了解YL-235A型模拟自动生产线实训设备;2 .认识系统中每个元.器件的功能与应用;3 .根据控制动作要求编制每个站的PLC程序;4 .掌握系统设备中.模拟量传感器、A/D、D/A、编码器/译码器安装与接线方法;5 .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的工作流程;6 .系统软件/硬件故障诊断任务一认识YL-235A型模拟自动生产线实训设备查阅相关手册、网络搜索宏观了解该实
8、训设备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技能操作过程占50%;操作结果占30%;安全文明占20%12现场观察直观了解该设备的结构、工作过程、功能任务二输送机构的装调与检测机械装配正确完成输送带机构机械部分的拆装10气动回路的连接正确连接气动回路设备调试能正确进行设备的PLC静态调试及气动回路手动调试设备验收装调按要求验收合格任务三送料机构的装调与检测机械装配正确完成送料机构机械部分的拆装6设备调试能正确进行PLC静态调试及传感器调试设备验收装调按要求验收合格任务四搬机械装配正确完成搬运4与排除方法。7.气动控制的知识。运机构的装调与检测机构机械部分的拆装设备调试能正确进行设备的PLC静态调试及气动回路手动
9、调试设备验收装调按要求验收合格任务五系统调试调试前准备能按要求做好设备调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定调试流程设备调试能按调试正确对设备的各部分进行调试及联机调试设备验收设备系统调试按要求验收合格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 .各校可根据教与学两方面情况选择教材相关项目内容进行教学。2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训练课程,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应的项目操作训练,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均衡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3 .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是规范操作和装拆工艺分析,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示范演示、分层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
10、教学方法来化解教与学的难度。4 .本课程与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有联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教学评价1 .建议遵循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占50%、终结性评价占300%、职业素养占2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2 .对学生本学科的学业成绩不仅要重视劳动部门的技能考评结果,也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价项目(100)评价内容自评互评师评优秀良好加油优秀良好加油优秀良好加油学习态度(10)对项目课题有探究兴趣,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团队合作(10)组员分工协作、团结合作、
11、配合默契、解决疑难问题。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10)能积极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信息;获取相关学习内容。创新能力(10)善于观察、分析、思考,能提出创新观点和独特见解,能大胆创新。反思能力(10)能经常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总结,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成效(50)能按时完成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任务且速度快,质量较高。3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裁判员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4 .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掌握和达到劳动部门颁布的相应工种技能等级的应知应会程度以及本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三)教学基本条件(按每学期两个班,每班40名学生配置
12、)1 .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三级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同时具备相应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考核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2 .机电设备装调综合实训室1个(1) YL-235A型模拟自动生产线实训设备12台(套);(2)单柱式油压机、四柱液压机各4台(套)(3)工业用机械手6台(套);(4)配套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四)教材选用与编写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选用合适的项目课程教材。2 .根据五年制高职教学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标准,开发院本教材。教材开发的建议
13、为:(1)组织开发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以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开发教材的主编和主审,须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的骨干教师;(3)教材结构和内容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讲究“实在”、“实效”,编排时要符合五年制高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4)选取的项目应主要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的原则;(5)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项目课程的特点,围绕项目设置相应工作任务,力求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6)教材语言平实、图文并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拓展知识能力的内容和空间。(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影、资料文献、企业生产现场参观等资源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2 .针对教学的需要和难点,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内容;技术性强,学校能力滞后的内容;尚未开发但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相关教学资源,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PPT文本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源。发挥我院联合优势,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